跳到主要內容

[禾場探索] 恆春醫療財團法人恆春基督教醫院 2015.21

◎約書亞牧區/陳家彬傳道整理

 1956年,來自北歐芬蘭的醫療宣教士,跨洋過海來到了台灣。他們在恆春鎮內的山腳路找到一間日式的塌塌米房子作為在台灣的家。因為強勁的落山風可以輕易從牆外乘隙而入,因此他們將房子取名為「土倫貝沙」(Tuulenpesa),意即「風之巢」。面對小鎮居民的好奇,他們僅能以笑容回應。當隔年春天來臨,百花綻放時,他們卻已能用簡單的幾句台語問候近鄰,特異的腔調且屢屢成為鄉民的笑談。他們以醫療傳道的方式到處為人診治病痛,除了四處探望貧病孤苦,也時常入山至原住民部落看診。他們的懇切與無私的付出,終於得到附近民眾與原住民的信任。

 這樣不定時的四處醫療傳道持續了10年之久,1967年6月他們設立了「恆春基督教診所」,提供固定的醫療服務,當時每天上午門診而下午宣教士們依然至山區義診。當年擔任護理長的芬蘭籍馬立娜女士,回憶當時情景說:「當時醫療隊的足跡遍踏各處,最遠曾到春日鄉靠近七佳附近的南和(一百公里外)。記得有一次是個颱風天,下大雨,山洪爆發。醫療隊的成員下來推車,在洪水中涉水危行,經歷了一場所謂的水路之險。」除了山區義診,各種孤苦無依的傷殘病患也都是恆基醫院特別照顧的對象,這些外籍醫護人員的愛心往往為本地人所不及,他們甚至四處尋找被遺棄的痲瘋病患,親自為他們清洗及包紮上藥。

 1970年代,由本地基督徒醫療從業人員所組成的「中華醫藥傳道會」(CCMM, 路加傳道會前身),從芬蘭醫療宣教士手中接下這個醫院,他們捨棄都會大醫院的高薪與舒適的生活,以「為上帝服役」自許,一個又一個來此接任院長,開始了薪火相傳如接力賽跑般艱辛的醫療道路。

 1980年台大醫學系第一名畢業,任職台大醫院精神科的蔡茂堂醫師南下接任院長。當時病房及院舍皆已破舊不堪,每遇颱風來襲,古老的瓦片屋頂即四處翻飛,病房到處滴水,甚至須家屬為病患撐傘遮雨。為了要募集新蓋大樓所需的款項,蔡院長在門診、值班之餘,開車至各地教會分享醫院的需要,卻在一次趕往台北的路程上發生車禍,同車的會計戴娓娜小姐傷重不治。這件意外經由幾家報紙披露之後,捐款方源源而來,病房大樓因而順利落成,為了紀念戴娓娜,恆基將這棟大樓命名為「戴娓娜紀念大樓」。

 恆基的硬體雖然順利完工,醫護人員卻依然嚴重不足,每位醫師不管是什麼專科,來到此地同樣得接生、開刀,處理內、外、兒科各種疾病,護理人員也一樣身兼數職,除了負責病房、產房、急診,還須兼顧掛號、包藥及批價等雜務,一天上十二小時的班是家常便飯。

 當時的蔡茂堂院長不忍同仁們長期辛勞,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到最需要你的地方」,敘述恆春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盼望都會地區的醫師能夠考慮到恆基服務。1983年,陽明醫學院韓偉院長,利用自己休假四個月的時間,南下恆基幫忙,他以院長之尊,從事住院醫師的工作,門診、急診、換藥甚至值班樣樣都來,他毫無怨言的付出,給予恆基員工很大的激勵…。

 恆基本著「耶穌基督博愛的精神」,以「病人為中心」之全人醫療照顧理念,53年宛如不滅的燈塔,照顧、守護著位居台灣尾的百姓,無論是在生理、心理、社會層面之醫療保健需求上。期許未來,經由專業的醫師、護理人員的團隊合作,提供恆春半島患者更完善的疾病診治服務、預防保健的諮詢、身心衡鑑與諮商整合性的醫療服務方式,促進恆春半島健康管理等全人醫療之服務。透過活化社會之資源,進而協力推動營造恆春半島社區健康,積極開辦恆春半島區域內居民在全人身心靈健康、生活照顧、全人關懷教育之相關業務,以達健康促進之目的,成為臺灣社會全人身心靈健康建構的力量。

(承蒙恆基允許轉載此文,更多消息及歷史故事詳見恆春基督教醫院官方網站)

「禾場探索」專欄主要介紹教會以及各牧區主日或平日福音出擊之宣教點。盼望讓每一位弟兄姊妹更多認識這些地點,以及該地區的需要。 

熱門文章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

[詩歌創作] 感動集錦-化妝後的祝福 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