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30, 2020的文章

[南聖頭版] 布農部落的感動 守住生命中的最後異象 牧者團隊機車環島 神學生部落實習 會師布農部落 2020.39

  九月 20 日下午,台南聖教會牧者團隊兵分兩路,一隊由高敏智牧師領軍,開始為期六天五夜的機車環島之旅,沿途拜訪原住民教會、部落,以及友好教會、神學院等;另一隊是教會專科班學生、同工,以及教會社青前往布農部落實習,這兩批隊伍的路線、計畫都不一樣,前者是帶著團隊的喜樂祝福眾教會,做連結和擴展的工作,後者卻是操兵演練,進入部落實際操練,鍛鍊神國的精兵。而這兩批隊伍,在九月 21 日禮拜一在布農部落相會,兩批隊伍相遇的喜樂和興奮,彷彿久別重逢一樣,有說不完的話題,其實前一天才在教會一同事奉,這就是南聖的團隊!   布農部落十多年來都是台南聖教會的好朋友,高敏智牧師在一次旅行中到了部落,認識了白光勝牧師,兩人一見如故,高牧師便邀請白牧師的布農團隊到南聖分享,那一場晚會,開啟了南聖和布農部落的友誼之路,高牧師、白牧師,兩人都具備戰士的特質,在神給予他們的不同禾場上,堅定神國的異象和眼光,各自走出不同凡響的道路,在他們兩人身上看見一種心心相惜的革命情感。布農部落的白牧師本身是一位小兒麻痺患者,他的生命有說不完的故事和見證,神使用一個行動不便的原住民小兒麻痺患者,翻轉整個布農部落,使這地成為奇蹟,白牧師的故事也成為報章媒體的題材之一,他們稱白牧師為「布農族的拐杖」。也正因為種種的情感交疊,布農部落彷彿是南聖牧者團隊的另一個家,在這裡脫去疲憊重新出發。  禮拜一晚上,白牧師對著南聖的團隊有深刻的分享,看盡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也看見人的變化和無常,到底有多少朋友可以留到最後?有多少的理想可以堅持到最後?布農部落一直以來都是倚靠神的恩典才能存活,面對多變的天候災害,愈來愈不容易信任的社會人心,布農部落唯一的倚靠只有上帝,白牧師分享自己的心願,希望上帝再給他十五年的時間,在這個神呼召他的小小土地上,完成神給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個異象: 建立禱告敬拜中心,要讓布農部落成為一個讚美神的所在。  高牧師回應白牧師的分享,我們在主裡的情誼是如何建立的? 經過時間的洗煉,我們看得更清楚,生命中的傷痕可能來自我們最信任的人,但只要我們都是「主的朋友」,我們就可以一見如故,因為焦點、道路都是相同的。我們要做神國的常勝軍,不要未戰就先膽怯後退,主的工人性格要柔和,但面對爭戰要剛強,才能勇敢宣告得勝。 ▌本報訊

[牧者團隊] 雲林基督教醫院退修會 齊為主得人 2020.39

每年,雲林基督教醫院都會舉辦全院退修會,讓全院的員工能夠一起敬拜神,而這也是當中一些未信主的員工認識神的大好機會。雲基的院牧為多年前曾經在南聖的芭奈阿星牧師, 2016 年,她同樣曾經邀請南聖牧者團隊至雲基全院退修會分享, 今年又再次邀請南聖同工前往分享。   經過一個禮拜的預備與練習,同工們於 18 日早上搭乘遊覽車前往雲基,展開一天的事奉。以敬拜開場,接續全體合唱《 You raise me up 》、街舞、男生詩班演唱《我們高舉耶穌的名》、吉他組《讓讚美飛揚》、女生詩班《唯一的救主》、長笛小提合奏《我有平安如江河》、阿卡貝拉《保護我的是耶和華》、大合唱《拍手歌及耶路撒冷》,全場豐富精彩的節目令人目不暇給,還有士弘傳道感人的見證分享,訴說著上帝在他生命當中極大的翻轉的見證,讓他過去從酒鬼、家暴、婚姻失和的光景當中,如何成為新造的人的故事,讓在場所有員工都得到靈裡的更新與洗滌。  高牧師以自己過去加入陸戰隊的經歷勉勵 : 他的心願就是要成為神國度裡面最強悍的軍人,而這樣的強悍卻在神的感動裡面化為溫柔與堅強的淚水。基督徒流淚不是因為軟弱,而是因為感動 ; 基督徒不是哭哭啼啼的,而是堅強的神國勇士。一個屬於主的門徒, 都是要為主爭戰、訴說上帝榮耀的戰士。期待每一個同工、弟兄姊妹,都能加入為神國度贏得勝利的軍隊裏面。   ▌ 本報訊

[牧者觀點] 在使徒行傳中提到,奉耶穌的名受洗,但還 沒有受聖靈的洗,請問這二者有什麼不同呢?   2020.39

我們可以一起來讀使徒行傳 11 : 16 「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這句話的背景故事,是猶太教的人與彼得爭辯受割禮與未受割禮能否得救的問題,彼得把他在約帕魂遊象外看見異象,主吩咐他:主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的事情告訴他們, 並且宣稱,外邦人不必透過行割禮才能得救。彼得回憶當時:他一開口講道,聖靈就降在哥尼流的身上,正像當初降在他自己身上一樣,他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當我們了解背景,我們便可以開始思想,為什麼路加在使徒行傳的記載當中特別描述了這一段彼得與猶太人爭辯的過程?這是使徒行傳 11 章,聖經當中描寫到主在教導身為猶太人的彼得,不可以將外邦人視為不潔的,因為主的救恩同樣要臨到他們的身上。而直到使徒行傳 15 章耶路撒冷會議,教會 ( 猶太教會與外邦人的教會 ) 才有一個共識:外邦人可以不必藉由行割禮得救 ( 或者說得救的外邦人不必再行割禮 ) 。  而這裡所謂「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我們可以簡單這樣解釋: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讀,我們可能會覺得約翰的洗與聖靈的洗是一種對比,是兩種不同的洗禮,我們自然會想問:這兩種洗禮有哪些特別的不同呢?先後次序是不是也有不同?但若我們把它想成: 約翰「只是」用水施洗,但你們還要受聖靈的洗 ( 不單只受水禮 ) ,是不是能夠明白呢?原來,受過約翰洗禮的人,其實還要受聖靈的洗才完整,畢竟約翰洗禮的時候,聖靈沒有普遍賜下給眾人 ( 不過不是沒有賜下,因為約翰為耶穌施洗的時候,聖靈也在場 ) 。  那我們反過來問:如果已經受了聖靈的洗的人,是否還需要受水禮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畢竟有沒有這樣的人存在呢?當然有!在使徒行傳裡面有許多的外邦人,他們心裡相信、口裡承認的時候,聖靈就降臨在他們的身上,使旁人都能夠清楚地知道,這些人得到救恩了,這是使徒行傳當中上帝使用的一種特別的方式:透過聖靈臨到外邦百姓的身上的時候,所帶下的屬靈的恩賜與現象 ( 他們開始說方言、地大震動、有大響聲、有舌頭如火焰在他們身上 ) ,把上帝的心意顯明出來。而門徒、猶太人、百姓看見這樣的現象,也不得不承認:神的確也揀選外邦人成為祂的子民。  這些沒有受過水禮的人在教會當中受水禮有何妨礙呢?他們的確還是須要表明他們在神面前的信心,在眾人面前接受洗禮,儘管聖靈已經臨到他們

[牧者心語] 猶大亡國看人生 2020.39

列王紀下記載了猶大南國最後的三位末代王儲的景況:  一、約雅敬   原名以利亞敬,後來受埃及法老尼哥按立為王,給予新名約雅敬,約雅敬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照著他列祖一切所行的。(王下 23:36 ),巴比倫尼布甲尼撒自 BC609 收服猶大後,於 BC604 巴比倫大敗埃及,順勢收服猶大南國,擄走了包含但以理等國中菁英, BC601 埃及反叛巴比倫,猶大趁勢反叛,兩年後巴比倫再次出征猶大耶路撒冷,約雅敬死, 兒子約雅斤接續他為王。 二、約雅斤  約雅斤延續父所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BC597 巴比倫第二次攻打耶路撒冷,約雅斤率眾投降尼布甲尼撒王, 奪去所有聖殿財寶並所有首領、能人、木匠、鐵匠、家人, 為的是使聖殿、皇殿不再能修復。 三、西底家  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約雅斤作王,將他的名從瑪探雅改為西底家(王下 24:17 )為巴比倫所立最後的傀儡王。  在位 11 年(被圍攻的第二年)耶路撒冷被攻破,應驗先知(以西結 12:12-13 )的預言,王被擄並剮眼;巴比倫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放火,城牆被燒毀、聖殿被毀、聖殿服事者等文官被殺,聖殿體系完全被毀。  從南國猶大末後的景況,不免唏噓思想以下幾件事:  一、我們留給後代的是什麼?是否真要等到沒機會敬拜才懂珍惜 ? 詩篇 137 篇經文這樣描述:「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裏的柳樹上; 因為在那裏,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每每想到當年猶太人的悲情,就提醒我們當趁可求告祂的時候求告祂! 二、不自由毋寧死 ? 抑或消極的活下去 ?  約雅斤率眾投降,往後在巴比倫被擄的日子,有機會穿上華服與巴比倫貴冑享福,這是約雅斤當初真實要的選擇嗎? 抑或如同清末皇帝溥儀,無從選擇自己人生 ? 或許,真要經歷過才有資格說了解,並對這些末代王的人生功過盈缺下中立註解。  以色列,被神所應許揀選的民族,曾經走在神律例中建立強大國度,最後遠離神走向滅亡,經歷 2000 多年的悔恨,以色列復國了。  人,都曾有過高峰,卻更多時候面

[愛家專欄] 你給孩子怎樣的金錢觀—教孩子聰明消費   2020.39

孩子的金錢觀是父母教出來的嗎?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對、也可以說是錯的,關鍵在於孩子跟父母親一起生活,就在不知不覺當中、父母親的消費價值觀就深深影響孩子,換句話說,當 我們想要傳遞聖經的金錢觀給孩子,我們需要進一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或金錢消費觀。   思考我們要傳遞甚麼消費價值觀給孩子時,我們不是「教」一套東西給孩子、而是活生生的活出一套東西讓孩子一起體會、一起感受,若是我們所活出來的生活方式及消費價值觀讓孩子們深深欣賞甚至效法學習,生活的每一天都要用到錢, 怎麼花錢,不用嘴巴講,孩子受我們示範的影響比口頭教導來得更大。  聖經的金錢觀是什麼呢?  第一、奉獻:得貨財的能力是神給的 ( 申 8:18) ,所以十一奉獻是理所當然,我們的全部都是神所賞賜的,不是我們奉獻十一給神,乃是神給我們十分之九。這樣的態度不用等到孩子長大會賺錢才教,而是在孩子年幼領到紅包時,就可以學習十一奉獻,背後的價值觀是 : 我們所有的全部都是神給的,所以不是奉獻後變少,乃是上帝給我們這麼多,我們只有奉獻十一,太恩典了!  第二、慷慨與分享:愛神愛人的表現在分享與慷慨無私。體會到主耶穌為我們捨了祂自己的生命,那就是祂的全部, 我們領受這樣的恩典,豈能對別人小氣。學習送禮物表達愛心,也讓孩子經歷施比收更為有福。父母慷慨給予,在神家中必定有愛的循環,讓孩子見證上帝豐富供應,超過我們所給出去的。  第三、儉樸 : 當用則用,當省則省,不浪費錢財與資源, 惜物,不追求世俗的品牌與潮流流行。這個世界透過媒體刺激消費與享樂,但我們若要教導孩子過檢樸生活,我們也必須審視我們的消費習慣,是否也受世俗影響,多了許多無謂開銷。不是說我們要過貧窮生活,乃是在必要、需要與想要中找到平衡。 18 世紀奮興佈道家約翰.衛斯理 (John Wes­ley) 在收入為 30 磅時,自己用 28 磅,節省 2 磅來幫助別人。當他收入有 60 磅時,自己仍用 28 磅,其餘幫助別人。之後, 收入到達 90 磅、 120 磅時,仍舊過著用 28 磅的簡樸生活, 其餘全用在捐助窮人。約翰衛斯理在生活上維持最基本的開銷,他最有名的一句話:「當我有現金時,我趕快奉獻出去, 免得它從我的口袋跑到我的心裡。」  第四、學習節制欲望,忍耐等候 : 不跟隨慾望與肉體享樂而衝動消費。這也是許多人到成年了,依然無法勝過

[電影與人生] 82 年生的金智英 2020.39

金智英,在當時韓國普遍常見的女性名字,就像是台灣常說的菜市場名。會以這個名字命名,也正是要表達她的故事,就是當時候女性普遍的景況。   本片的女主角在傳統的家庭中長大,在當時社會的家庭概念下,女孩子就業讀書是不太被鼓勵的一件事, 因為,女孩最終都要在家裡相夫教子,讀書就業都只是暫時的。而本片女主角,金智英,從小在媽媽的鼓勵下,就成為一位能力很出色、很積極的職場女性, 但也因著孩子的出生,開始了全職媽媽的生活。除了原本工作角色的轉換,還得要面對來自娘家的壓力, 再加上當時社會風氣,常常會聽見對於全職媽媽的閒言閒語,致使女主角最後因為壓力過大,逐漸出現了 思覺失調的狀態,常常會轉換成另外一個認識的人, 來面對當下的困境與壓力。在整個劇中,男主角算是非常好的另一半,願意承擔並保護女主角,但是,因為許多環境層面帶來的壓力,女主角還是生病了;直至女主角開始就醫並回到職場,而男主角請了育嬰假, 整個故事才看似有圓滿的結尾。  其實本片探討的議題,就是許多人一直在關注的女權平等的問題,在過去男性權威主義下,在不同層面真的發生許多不平等的對待與霸凌,當然也有不少像女主角這樣的案例發生,而這部影片也深刻的點出這些失衡的價值觀,我想這也是這部影片想傳遞的主要訊息,這也是我們面對現今社會環境與價值,應該去深深思索的。  這部影片所傳遞的概念 ( 想更深了解,真的值得一看喔 !) ,是值得我們去重視的,但是,改正這些不平等的對待,就能徹底解決問題嗎 ? 影片末了,換成男主角請育嬰假,女主角回到她夢寐以求的職場,問題似乎解決了,但我想到的是 … 會不會有一天演變成男主角也患有思覺失調的疾病 ? 如果是這樣 … 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 其實,在影片中男主角的成全,就是問題答案的開端,癥結不是男主做了哪些的決定,而是男主角在當中的態度 … 「捨己」,而這也是聖經中教導我們應有的夫妻關係。  在以弗所書第五章,很深刻的描繪了夫妻之間的關係。妻子對於丈夫的成全在於「順服」,而丈夫對於妻子的愛在於「捨己」,所以,當彼此的關係建立在聖經的原則之下,許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就如同聖經所說的 : 夫妻二人成為一體。反之,如果我們在婚姻中的關係,雙方都只求自己的需要與滿足時,你是你、他是他;你的問題是你的問題、他的問題是他的問題,那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而問題也終將無解。因此,在這個許多

[詩歌小故事] 祢真偉大 2020.39 

台灣光復 1949 年之後,戰亂中的重建,教會音樂感動許多人的心靈,葛理翰(又譯葛培理)從 1950 年開始在電視及廣播電台佈道,也在世界各地舉行佈道大會, 1972-1979 年間更是影響台灣教會音樂成長的主軸,特別是 1975 年來台在台北體育場舉辦為期 5 天的大型福音佈道會,雖然當時下著滂沱大雨,但容納 4 萬人的體育場座無虛席,五天下來共 20 萬人聆聽葛理翰牧師帶來的福音,這是國內史上最大的佈道會,佈道團每次總是唱這首詩歌《祢真偉大》。   《祢真偉大》( How Great Thou Art )的旋律出自於瑞典的傳統民謠,詩的原作者是一位年輕的瑞典牧師包博( Carl Boberg, 1859-1940 ),詩的原名是《 O Store Gud 》 ( O Mighty God )。包博的父親是船塢的木匠。包博曾在他的家鄉牧會並編輯基督徒週報, 他也曾在瑞典的國會擔任議員達十二年之久。  在《古今聖詩漫談》中介紹這首詩歌,是在 1880 年夏天,有一天包博牧師郊遊時,突然雷雨交加躲避不及,雷聲隆隆,閃電不止,暴雨傾盆,然而瞬間雨霽天晴,陽光普照著大地,清澈的水流、寧靜的空氣, 花草紛紛甦醒過來,晶瑩的水珠佈滿其中,枝頭小鳥唱著輕歌。他興奮又震驚這位宇宙創造者的偉大和奇妙,屈膝讚嘆這位造物主的大能,於是寫下了九段詩章;回家後他將詩分成二節歌詞,配上瑞典古老民謠的曲調。詩歌在 1886 年印製後,大受歡迎,流傳在瑞典全國各教會。  1907 年也被譯成德文。在 1927 年間,有一位俄國人將這首聖詩自德文譯成俄文。同年有一位英國衛理公會的宣教士韓恩( Stuart K.Hine, 1899-1989 ) 到烏克蘭傳道,聽到這首歌後,非常感動,經常在傳福音時,與妻子合唱此聖詩。幾年後他走遍歐洲各國傳道,也把這首詩歌繼續傳唱下去,後來把它譯成英文。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 1948 年,韓恩去探望一個難民營,在那裏他帶領了多人信主,他們雖在寄居之地有較多的自由與安全,但內心無時不在思念「何日才能歸故鄉?」有感於這些難民的心情,他寫下了第三節,頌揚主再來時的喜樂。目前流傳較廣的英文版本, 就是這位英籍宣教士韓恩 Stuart K. Hine ( 1899 ~ 1989 )於 1949 年在美國出版的翻譯。這詩共分成三段,分別就神的創造、

[牧者分享] 當陽光灑落在風雨過後的海上 2020.39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 ( 馬可福音 1 章 35 節 )  奧古斯丁曾說過:「人人心裏都有一個上帝所設計的『空洞』,而這個洞只有上帝自己才能填满它。」  另外,奧古斯丁也表達過他的渴望和不安:「祢為自己創造了我,我的心除非安息於祢,否則永不得安寧。」  耶穌,常常在忙碌的行程中,退到曠野安靜。這是祂重新得力的秘訣。  那我們重新得力的方法是什麼呢 ?  我是一個很忙的人,身兼數職,不只外在事情很多, 我的「大腦」也很忙,因為常常需要為負責的事工、帶的小組、照顧家人、陪伴朋友等等構思很多企劃, 或預備需要分享的信息,還有許多許多……大腦常會有許多的 ideas 在飛舞……。  生完三個孩子後,我的時間常被切成更瑣碎、更片段,在許多的混亂、生氣、疲憊後,有天我開始思考, 好好在神面前尋求智慧,發揮過去學管理的訓練。一開始是強迫自己每天一定在忙碌開始前先讀聖經安靜晨更;在睡覺前,先想好明天要做的事情,再安靜禱告並把這些事情交託給神,因此一覺醒來後,孩子上學出門前的打仗狀態,就不會攪擾自己的心情,也會篤定的知道今天需要忙哪些事。  在孩子更大,陸續上學後,通常我會在每個週一的上午,找個能夠安靜的地方,把一週的行事曆和教會事工的行事曆攤開,把所有的事交託給神,在禱告安靜中,常常神會讓我知道那些事情是該拒絕的、哪些事情是要趕快做的、哪些人是要去關心的,神也常常會給我一些處理事情的創意。  感謝神,台南市是個美好、優雅的城市,隨處可見可愛的 Caf é 或舒服的店,安平一帶,有兩三間是口袋 名單,聖經、靈修筆記本、筆袋、行事曆、手機 ( 聽詩歌 ) 、耳機 …… 就是一切需要的配備。  有時,在極度忙碌或有重大事情發生後,譬如聖誕節時期,或遇到親友過世時,我就會和家人溝通協調後,找個不影響家人生活的時間,進行較長的「個人安靜退修」。  擁有信仰,能讓我們在面對突然的變故仍有平安, 但,失去摯愛的痛苦感覺,並不會徒然消失或減少。八月底忙完姐姐的安息禮拜後,身、心、靈在極度的緊繃忙碌後,我來到一個可以看到海的地方,不僅是安靜休息,也總覺得天父爸爸在這段時間似乎有很多話要對我說。「苦難背後有祝福」,正在經歷艱難痛楚的我,極度渴望知道那個特別需要苦難才能帶來的祝福是什麼,極度渴望知道愛我的耶穌要

[我見我思] 你孤獨嗎? 2020.39

今年最火熱的話題「新冠病毒」,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往可以自由自在的與朋友吃喝快樂、彼此擁抱,卻因一場瘟疫,「社交距離」被奉為人際相處的最高準則。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給了人們與遠方親友交流的管道,但是,對這世代的人來說,看似頻繁的交流帶來的不盡然是熟悉感與親密感,許多人雖然臉書或 IG 上的好友數目驚人,卻仍舊有不被理解、不被認可的孤獨感。  人們壽命更長了,越來越多的老人因為伴侶過世、子女離家,過著獨居的生活。也有年輕人足不出戶(比較嚴重的一群被稱作「繭居族」),他們不是生病了, 但多數時間都待在家裡,對上學或工作無興趣、可以超過 6 個月不出門、沒有維持人際互動關係。他們足不出戶整天打電動,甚至吃飯、小便全在電腦前。  每天都在人群中的眾人,也非孤獨的免疫者。正如感冒病毒可能通過接觸傳播給他人一樣,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孤獨感也 具有「傳染性」。他們在《人的性格和社會心理雜誌》刊登的研究報告指稱,內心孤獨的人會把孤獨感帶給身邊更多人,最終導致一個群體走向社會「邊緣」。  總是或經常感到孤獨的人,往往與他人較難建立起信任的關係。長期的孤獨對健康是有害的毒素,可能導致人早亡。長期感覺孤獨與壓力荷爾蒙,也與較高的血管阻力有關,孤獨比肥胖更可能預示人的早逝。經常感到孤獨的老人,死亡率是其他人的兩倍。在英國,人們逐漸認為,這現象是應該被嚴肅對待的公共衛生課題,值得舉國關注。就連負責打火的消防隊也受了相關訓練,平時除了查看民宅的防火安全,也要注意房裡是否有有人「與世隔絕」。  浸潤在教會生活中的你,可以感受到與屬世孤獨不一樣的氛圍嗎?再多的朋友,聚在一起如果還是各滑各的手機,當然是比不上一個可以促膝長談,分享彼此快樂憂傷的夥伴。基督徒都知道耶穌是你最好的朋友,祂會擔當你的憂患,背負你的痛苦。耶穌所受的 鞭傷使我們的罪孽被取消、被原諒了,讓我們的心靈從背負罪惡感的孤獨中釋放出來,得到醫治。「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 ( 約 15:5) 教會生活讓我們彼此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開心的事情有人一起開心,難過時有人為你代禱,遭逢困難時有人互相扶持,耶穌的愛使我們與肢體連結,靠著葡萄樹建立起彼此的關係。  保羅在羅馬書 8:37 中寫道:「靠著愛我們的

[約翰牧區] 約翰牧區探訪 讓愛天天住我們家

九月 17 日 ( 四 ) 下午姈燕傳道偕同惠娟、映潔前往東區,探訪社青辰允和柔慈家,恰巧當天寶寶滿月,大家同歡欣,也一起集思廣益幫寶寶想名字,也聊起寶寶的名字都帶著父母對孩子生命及信仰的期待,非常有意義;過程中免不了用諧音取名讓大家笑彎了腰。   聊起帶孩子的甘苦談,新手媽媽柔慈分享,在坐月子中心只待 2 週就自行在家帶孩子,獨立又堅強的她笑著:「寶寶是天使,性情溫和,不大哭鬧,睡眠狀況穩定且能睡過夜」大家忍不住驚呼,真是上帝給的極大恩典,全家也期待著能出關去教會的日子,最後,由姈燕傳道為這新建立的家庭祝福,不論是辰允的 工作、柔慈帶孩子的體力及智慧和寶寶的成長,全然仰望交託,願這家庭在基督裡學習彼此成全、配搭和捨己,如牆上的經文框所訴說:「愛是永不止息。」  ▌ 約翰牧區    李映潔報導               

[高中牧區] 慧貞牧師群體動力 新的開始新的挑戰 2020.39

九月 11 日晚上,高中牧區聚會由區牧慧貞牧師分享專題「新的開始新的挑戰」。在新的學期,如何讓「新的開始」成為「好的 開始」?這是慧貞牧師給同學的問題思考,有學生回應:「做出好的計劃。」因此每個小家發揮創意,檢討自己的時間安排,並在海報紙上畫出「理想版」與 「現實版」,檢視兩者之間有多大的差異。在同學們的巧思呈現,發表作品之後,由新進輔導琍瑀分享自己的經驗,琍瑀姊妹學生時代成績亮眼,是眾人眼中的高材生,她給學生的建議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讀書的方法,掌握效率比時間長短更重要。」現在身為三個孩子的媽,加上就讀教會專科班,她的生活十分忙碌,時間的規劃安排也是她的挑戰之一。慧貞牧師也鼓勵同學們,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沒有人知道自己擁有多長的時間,當我們浪費時間,其實也就是浪費生命,「新的開始」如果沒有好好規劃,就不會成為「好的開始」。 迎新送舊至今大約一個月,本次的聚會,慧貞牧師也帶領了「友誼公車」、「小家競賽」遊戲,讓同學們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差異,透過破冰遊戲凝聚彼此的關係。  ▌  高中牧區   李慧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