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6, 2021的文章

[南聖頭版] 疫情後教會 重整新秩序 2021.45

十月30日禱告會後,教會舉行疫情解封後的第一次同工聯席會,會議中提及未來教會的各樣規劃與分工,隨著政府逐漸解封,教會也逐步開放。過去連續兩周,為了平均每堂參與人數,主日以軍團為單位進行,分為三堂。從11月7日起,教會恢復為三堂完整主日崇拜,第一堂8:40;第二堂10:00;第三堂11:20,每堂70分鐘,弟兄姊妹可自由選擇參與的時段。  10/31主日崇拜,高敏智牧師分享信息「看不見的戰爭」,從歌羅西書2:8-10、3:9-10,帶領我們深刻思想,眼見為憑,真的嗎?有時候,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更有力量,看不見的敵人比看得見的敵人還可怕,如果一直看不見吞噬我們的仇敵,則我們的生命會漸漸朽壞。癌細胞、內賊、自我架空、靈被綑綁,都是看不見的,卻都是生命的危機,聖經中的猶大、押沙龍都是被看不見的敵人侵蝕,卻不自知的例子。 信息中提出三個重點:  一、沒有基督的基督教:高舉人的崇高,卻沒有基督,徒有基督教的狂熱,是很大的危機;歌羅西書提到「理學和虛空的妄言」,如同世界高舉的「狀元郎」,標榜自己是知識份子,高舉自我,反而陷入了自我的偶像崇拜危機,連基督徒都有可能被蒙騙,例如:有一種查經班,聲稱只開放給社會有地位的人參加,不允許牧師參加;不願走教會的道路,卻只參加自認為是崇高的活動,這種危機,就是沒有基督的基督教。  二、看不見基督的新偶像崇拜:聖物崇拜的愚昧,以為物品等同有神同在,例如約櫃、十字架、聖杯等物。另外,推崇電影明星的信主也屬之,誤認為信主等同基督徒,卻看不見明星的身上有基督的生命;神有形有體居住在我們中間,為什麼人看不見?因為人只想走看得見的路,例如推崇特會、守節期,這些只是影子,卻沒有實體的基督。希伯來書11章1節:「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實底就是具體存在,約瑟所說「今日的光景」就是實底,然而實底之前所發生的都是「未見之事」,約瑟過去的未見之事都有神的安排,而他看見了。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摩西,甚至是保羅,除了知道信仰,更知道結局,可惜的是,人常走錯結局。馬可福音8章15~21節中,耶穌問眾人:餅都是可看見的,為什麼不信呢?如今,我們在會堂中,是否也看見神的作為?  三、如何看得見基督,並且與基督一起得勝?基督是有形有體的,應該要看得見看不見的神,並和基督一同得勝。「你們在他裡面也得了豐盛,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2:10)生命中確實

[牧人青草地] 我受苦是與我有益 為要使我學習祢的律例 2021.45

什麼是「學習」呢? 學習本身就是累積經驗,累積經驗以後叫我們知道不要重蹈覆轍,比如說手被割傷之後很慘痛的經驗,以後就知道我以後不要再接觸那個銳利的東西,或者是要小心,這個叫學習,累積智慧知道就不會再受傷害。  腓立比書裡面所說的一個觀念問題:我先前以為對我有益處的,我現在因為基督都覺得是有損的。所以「先前」到「現在」這個就是一個過程,這就是一個學習的經歷與體驗。  我們自從認識耶穌基督以後,知道生命的寶貴,體會人的一切都是虛空,那現在我們智慧就是:何必等到老呢?何必等到快要死的時候才得到這樣的智慧呢,如果我們今天年輕的時候就能夠知道認識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至寶,那我們可以省掉好多冤枉的道路。  那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真的知道認識耶穌基督」呢?我們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就是「忘記背後」,其實背後是悲苦也好、榮耀也好,都把它忘記 ,不要成為我們的累贅。比如說我小時候是體育健將,講久了時候還真的以為自己是體育健將,那以後跑不出什麼名堂的時候,就是虛空中的虛空。我們要記得一件事情: 以前怎樣如浮雲,包括悲慘的事情,重點是今天你有沒有為主耶穌基督活或者是喜樂,如果你已經認識耶穌基督了,看到神在生命裡面聖靈充滿跟喜樂,學習忘記背後,不要一直背起那些重擔。神說:如果你真的很難過痛苦,請你來到我這裡,放下這些重擔,然後學主的樣式、負他的軛,然後在他的樣式裡面,你會看到生命原來可以很輕鬆的,負主的軛,你的擔子到後來是在背負神的豐富,然後就不會覺得重了,而所背負的居然都是神的榮耀,你就會知道你開始進入到智慧了。  重點就是你已經知道你已經是屬於神的人、是被召的、是神的僕人。如果你真的是神的人,神是完全美好,而你居然是他的人,你就是完全人,如果你是完全人的話,你的智慧可以說是累積的一輩子,很快就進入到神的手中。很多人累積一輩子,還是在世界裡面,直到被世界剝奪的乾乾淨淨的時候,他才後悔像那個財主一樣,被財富捆綁到後來他的靈魂完全是空的。  你要學習依靠神、仰望神,你如果學習這個倚靠跟仰望神,你就會在生命裡面有神與你同在,倚靠成為生命裡的自然與習慣,你就是智慧的人。 ▌高敏智牧師

[牧人青草地] 妥協的生命 失落的信仰 2021.45

士師記,接著約書亞記這得勝的書卷之後,本該是以色列百姓如何建立屬神的國度,然而士師記相較於約書亞的得勝,卻是記錄著失敗的書卷,為何沒有成功呢?因為他們離棄神敬拜偶像,行惡事,神就興起外邦人來攻擊他們,但是當百姓呼求神時,神就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這就是士師的由來,在士師記裡記錄了12位士師的故事,這是一個不斷犯罪惹神怒的故事。  士師是軍事領袖或宗族首長的意思,其主要任務是2:16裡所說「耶和華興起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人的手。」整卷書從約書亞死後到建立王國前這一段紛亂的時期,記載了選民七次犯罪的循環,而且是每況愈下,基本的架構是:犯罪、受逼迫、呼求、拯救。  如此的循環達七次之多,而且狀況越來越糟,但是士師帶領的和平年數都遠比他們受欺壓的年數長的多,可見上帝的憐憫恩慈實在是長闊高深。  第一章道出了讓以色列陷入偶像崇拜的原因,文中出現8次以色列「沒有趕出」當地的居民,他們與當地的人通婚、崇拜偶像、漸漸遠離神、行耶和華神眼中看為惡的事,神就讓他們自食其果,沾染了偶像崇拜、陷入罪的網羅。  起初上帝救贖以色列民出埃及進迦南地,原是要以色列歸神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是在萬民中特意揀選作屬神的子民,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建立以神為中心的信仰生活,然而走錯一步「沒有趕出」--沒有聽從神的吩咐,就讓自己陷入網羅,信仰生活與環境妥協,不僅忘了自己的信仰,更是信奉偶像、行惡惹神怒。而向來重視家庭與信仰教育的以色列人,因著自己失落了信仰,沒有傳承信仰,使得下一代也失落了恩典,忘記了耶和華神也忘記了祂的恩惠,這是何等可惜,原本是活在恩典中被祝福的人,卻陷入被欺壓逼迫的光景。  有時候我們一件小事的妥協可能已經顯出信仰很大的讓步而不自知,當我們遇見事情與信仰有衝突時,也許我們常說:「這樣沒關係吧」、「還好吧」或常隨己意做事過生活,沒有謹守遵行神的話,以致漸漸挪移帳篷,不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命。  士師記以12位士師的事蹟為中心,其中有六位記載較詳細,另六位簡單記錄,很特別的一點是這些士師幾乎都是有瑕疵的士師,也只有三個人:俄陀聶、基甸、參孫有寫到受聖靈感動,但所有士師卻被上帝使用,而且在希伯來書11:32-33寫到他們因信心得著稱讚,可見上帝使用人並不是因人的能力,乃是一顆願意相信倚靠、順服神的心。還有一點很特別:卷中記載之女性--底波拉、雅億、拋上磨石殺亞比米勒的婦人、被獻祭

[牧者心語] 凡事不可結黨 2021.45

腓立比書2:3一開始說: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NIV寫著:Do nothing out of selfish ambition or vain conceit. 白話一點來說就是,不要讓自私的野心和虛空的自大成為你做人做事背後的動機,因為這是造成不和的原因。和合本寫到不可結黨。其實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社交圈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演變成搞小圈圈,把個人所屬團體的利益或佔優勢作為行動準則,甚至成為一股排擠或反對他人的勢力,就會產生合一的障礙。  「小圈圈」 在學生時代滿常見的,我必須說,成長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小圈圈嚴重的程度會導致對弱勢者的霸凌,師長家長需要特別花費時間和精力教育學生的觀念,因為他們還不成熟。那我們呢?弟兄姊妹,求神幫助我們成熟,檢視我們的內心,我們行為的動機原則,是否是因為自私的野心和虛空的自大,而造成不成熟、殘忍的小圈圈文化?讓我們的焦點不是在私人利益而造成黨派性競爭的氛圍。  信徒當盡的義務是為福音的真理信仰辯護,所以思辨護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要小心,辯論不是出自於保羅在這裡所責備的好結黨或驕傲的動機!保羅提出實際對付自私結黨和虛浮驕傲的藥方,就是 「只要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耶穌降世的自卑,就是謙卑最好的例子!基督徒可以學習培養謙卑的美德,不拿自己跟別人比,而是跟神的標準比。記得自己需要不斷地倚靠神的恩典和赦免,認清自己本樣和上帝聖潔之間的大差距,在神和在人面前有對的態度,那就是謙虛。  在這個時代,個人主義泛行,社會上充滿著自我主義者,帶著有比別人優越的感覺,這就是導致不能合一的原因之一;但是在教會中,我們要致力於讓這種本位主義態度毫無一席之地的地位,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神面前承認,自己是應得報應的罪人,我們沒有比別人好,完全是神的恩典來拯救我們。  各人要看別人比自己強。這樣的態度不是與別人比較,以致於自卑,也不是虛偽地說自己沒有才能和價值,那是假謙虛,那樣的謙虛是不誠實的。比如說,傳統台灣人習慣在別人稱讚自己時,貶低自我意表謙虛。要知道,欣然接受讚美是落落大方的表現,貶低自己的價值不是真實的謙虛。保羅所說的,看別人比自己強,是說我們要知道,神分配不同恩賜才能給所有的人,任何才能都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神的恩典。相互的賞識和尊重可以培養出真正的謙卑,帶出保羅所教導的合一,驅除傲慢和自私帶來邪惡的分裂。我們共勉之! ▌潘鳳珠傳道

[聚焦聖經] 摩西、亞倫犯了什麼錯?2021.45

經文:民數記20: 1-13 問題討論  百姓向摩西爭鬧沒水喝,神顯現吩咐摩西,但摩西沒照著神的命令,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出水,反用杖擊打磐石兩下使水流出。耶和華因此不準摩西、亞倫進入迦南地。摩西、亞倫犯了什麼錯,這懲罰會不會太重?還是背後另有許多隱情?   以下探討方向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背叛的人是誰? 摩西狀態不佳? 摩西缺乏信心? 冒犯神的聖潔? 前言:爭鬧的民  「這水名叫米利巴水,是因以色列人向耶和華爭鬧,耶和華就在他們面前顯為聖。」(20:13) 百姓出埃及,未到達應許地之前,會眾埋怨的範圍很廣,不只當時「沒有水喝」、可拉黨事件,更包括他們出埃及近40年的整段歷史,全面而廣泛。以色列百姓確實好幾次都犯了嚴重的錯誤與罪惡,摩西帶領他們確實非常辛苦。但是,這段經文狀況好像有點不一樣...?  本段經文,再次看到百姓向摩西他們抱怨沒有水喝,摩西一怒之下,脫口而出:「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然後擊打磐石出水供給他們喝。 一、「背叛的人」是誰?— 以色列百姓?摩西、亞倫? 「背叛的人」(20:10),摩西在這裡指的,是以色列會眾。「我」的原文是「我們」。所以摩西的話在這裡不單指他自己,也包括亞倫。他們稱百姓為背叛的人,是這樣嗎?  以往的經驗是,以色列人攻擊摩西、亞倫後,上帝會向會眾發怒,摩西、亞倫為他們代求,之後上帝赦免會眾。但這次從記載來看,是上帝順應會眾的要求。他們要摩西、亞倫供給他們水喝;上帝同情會眾和他們的牲畜,並沒有稱以色利人為「背叛的人」,也不是向他們發怒,會眾只是爭鬧,沒有背叛。反而是上帝後來稱摩西、亞倫違背了祂的命令(20:24)。  摩西、亞倫向以色列會眾生氣,違背上帝的命令,用杖擊打磐石。反而,上帝責備了摩西和亞倫。他們的責任是要吩咐磐石出水,讓以色列人看見神蹟是上帝的旨意,便能將榮耀歸給上帝。  這情況從摩西稱百姓為「背叛的人」一詞說明摩西將上帝與以色列百姓之間的事,轉變成為他及亞倫與以色列百姓之間的事。摩西自己心裡充滿怒氣,他是從他自己內心的情緒立場來稱呼以色列百姓的,而不是神的立場。看來,真正背叛上帝的,可能是摩西和亞倫本身了。這種心態跟以利亞面對耶洗別(王上19:14-18)的故事差不多。我們也難免落入這種自己為孤獨的苦毒之中。摩西為什麼苦毒?還是另有隱情?什麼是導致他情緒不佳而影響事奉? 二、摩西狀

[宣教之旅] 約翰‧本仁《天路歷程》2021.45

《天路歷程》這部由約翰.本仁所寫的,關於基督信仰的代表作,描述他如何從毀滅城走向天城的旅途,為了尋求答案,約翰.本仁走上一條前所未有、充滿挑戰,且改變他一生的道路。 【年少的約翰】  1628年,約翰.本仁生於英格蘭東部的愛斯托小鎮,他從9歲起就十分叛逆,經常口出穢言,約翰自己說:「我從小到大做了許多褻瀆神的事,沒人比我更會咒罵和說謊,這些壞就交織在我的天性裡。」 【死裡逃生】  年輕的約翰在家庭變異的打擊後,又捲入國家的混戰中,戰爭的殘酷衝擊著約翰的內心。在一次戰役中,有位士兵自願代替他前往戰場,沒想到有去無回,他被一顆子彈直穿頭部,消息傳到約翰耳裡,他很清楚那顆子彈本來會射中他的,這經歷使他明白,神存留他的性命有更大的目的和使命,但這仍然不足以使他在神面前停止犯罪。  戰後約翰回家與父親和好,1649年21歲的約翰娶了敬虔的瑪麗為妻,瑪麗的嫁妝是父親生前遺留給她的屬靈書籍——《敬虔的實踐》和《平凡人上天堂之路》,約翰受這兩本書影響,開始對宗教活動熱心起來。 【從天上來的聲音】  有一回主日,牧者講到有人不守主日,以工作、娛樂破壞安息,這使他看見自己的罪,會後心情沉重地回家,卻在飽餐一頓後又忘得一乾二淨,跑到鎮上和朋友吃喝玩樂,正當玩得盡興時,他猛然聽到從天上來的聲音:「你想帶著你的罪下地獄, 還是離棄你的罪尋求天堂?」這聲音震懾了他,也改變了他,約翰決定捨棄他最愛的娛樂,開始試圖討神喜悅,但對死的恐懼、與神的距離仍使他終日惶惶不安。 【嚮往天堂的喜樂】  他因著恐懼戒除一項項嗜好、守住一條條誡命。一日他走在大街上,想著自己是何等敬虔,突然聽到路旁的貧窮婦人正熱情地談論著信仰,她們所處的新世界,是約翰未曾體會過的,這使他明白真正敬虔的人並不是他,是那些蒙福而快樂的人,他開始嚮往飛翔在天堂的喜樂!  約翰於1653年受洗,因著神話語的力量,他不再害怕死亡,在耶穌的愛裡天天得勝,兩年後他開始獲邀到鄉村佈道。  約翰雖然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他佈道的能力,竟比一位大學教授更能甦醒人心,這使他迎來有心人士關注。一天,約翰到13哩外的村莊講道,卻被警官以無照佈道的名義逮捕入獄,但每當法官問他:「你若願意放棄佈道,我們就讓你回去。」他便回答:「你們若讓我回去,我明天還是會佈道。」結果一關就是12年,即使如此,他的內心仍充滿喜樂! 【12年身陷囹圄】  12年艱苦的牢獄生活中,他

[讚美花園] 艾爾加〈愛的禮讚〉2021.45

在婚禮中常會聽到澎湃華麗的〈結婚進行曲〉,而現在最常被放在婚禮清單中的一首歌—〈愛的禮讚〉,更是充滿婚禮的喜悅與甜蜜。  〈愛的禮讚〉這首曲子是英國作曲家艾爾加與他的妻子愛麗絲的定情信物。艾爾加在1857年生於英國,他是一位從未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相當依靠天賦的音樂家。艾爾加與他的太太是相差8歲的姊弟戀,二人初次見面時,艾爾加在五斯特高中教小提琴,而愛麗絲跟他學習鋼琴伴奏,因為興趣相同漸漸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慢慢地愛上對方,相戀不久就論及婚嫁。在訂婚時愛麗絲寫給艾爾加一首詩「愛的優雅」,而在兩人一起去度假時艾爾加靈感湧現,看著這首詩譜曲成大家熟悉的這首樂曲回送給未婚妻。  因為愛麗絲會說流利的德語,所以艾爾加就將此曲以德文命名為〈愛的禮讚〉。一年後德國碩特音樂出版有限公司買下版權並出版,但銷售相當不理想,於是出版商靈光一閃將德文改成法文〈Salut d’amour〉,同一首曲子改成法文後銷售竟然大幅的成長,可見法國的浪漫,從古至今都令人所著迷呢!  艾爾加和愛麗絲於1889年結婚後,作為太太的愛麗絲全力支持艾爾加,不僅協助他處理人際關係和生活家務,還幫他試奏及寫譜,大大的節省艾爾加創作所花費的時間與精神,在太太的幫助下,隔年1890年成為艾爾加的創作高峰期。他陸續寫了多首作品,其中〈威風凜凜第一曲〉在當時造成轟動,此曲主要在歌頌大英帝國輝煌時期的氣勢,精彩、熱鬧而充滿朝氣的風格,後來也成為英國第二國歌,流傳到了現代成為日本卡通《我們這一家》的片尾曲!當時英國國王和王后也都會出席他的音樂會,是相當成功的英國作曲家。  這對甜蜜夫妻攜手共度31年後,愛麗絲於1920年病逝,艾爾加將一切榮譽的勳章及獎牌都放進太太的棺木中,他認為自己所有的榮譽都是因為太太的功勞。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艾爾加才漸漸走出愛妻離世的陰影,重新再試著創作音樂,直到艾爾加去世的14年中,他的聲勢依舊不減,1924年被任命為宮廷作曲家,在1931年更被封為男爵,這可是英王可授予的最高榮譽。過了不久,艾爾加在1934年2月23日逝世,享年77歲,與他一生中最愛的妻子一同葬於教堂的墓園裡。聽完艾爾加的故事,想必對他與妻子間深厚的愛情所感動吧!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就是這麼的奇妙,從不相識到彼此的心接近,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幫補;從一個人的故事因著與不同的人的連結,而迸出不同的火花,為生命增添更多的色彩,為此獻上讚

[天路歷程] 神預備的「家」2021.45

我們夫妻都是嘉義人,五年前先生考試分發到了台南,我也很幸運的找到了台南的工作,可以說非常巧合的,神讓我們相距一個月,開始了在台南上班的旅程,起初我和先生都有個想法是過幾年後,就要想辦法回去我們共同生長的環境,這個意念驅使我在二年前嘗試了第一次回嘉義,應徵上了一份我夢寐以求的工作,但努力三個月後才發現我多離不開台南,結果就是我離開了這份工作;巧合的是原先接替我工作的同事有了一個去澳洲打工的人生計畫,所以我可以近乎無縫接軌的再度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地方、做原來的事,在回來台南前有一個月的時間讓我有機會出國,這一個出國的時機點可以說真的是上帝恩典,因為過了二個月後就全球疫情爆發到現在,沒想到這次出國就是我們的蜜月旅行。  回到正題,這次回來台南,幾個月後也在疫情過程中,在南聖完成了終生大事,我與先生有了共識,回嘉義這條路就不要想了(笑),先生其實還是想要回嘉義,但上帝始終沒有為他開路,雖然目前他尚不明白為什麼上帝不應允他的祈求,耶利米書10章23節「耶和華阿,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先生建豪雖然在神都沒有應允他的祈求,但在頌安牧師、韻如傳道的鼓勵下仍願意加入了教會影音服事,起初加入後每個禮拜六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上課、練習,建豪為了參加錄影練習,不惜把加班時間延長到下午,然後就直接從公司去到教會,直到晚餐時間再回來一起吃飯,因為他知道自己回到家就不會想再出門,所以逼迫自己延長加班,這個改變和行動真的如果不是出於神,誰能促成這美事?  在今年6月我也順利的從麻豆轉任回台南市區,9月我們也順利找到我們期待的房子,確定可以長久在台南落地生根了,在這裡發生了許多神蹟奇事,相信接下來會有更多美事發生,繼續跟著高牧師走下去。  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詩篇139: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詩篇19:14) ▌保羅牧區 邱于珊 

[天路歷程] 分享的藝術 2021.45

這週,偶然間,遙控器隨手一轉,看見《請回答1988》中的一片段是這樣的:  劇中的媽媽叫兒子去鄰居家要一碗白飯同時,也特地要兒子拿一盤菜餚順道送過去給鄰居吃。而這位接受的鄰居,也叫她的女兒送自家做的菜給另一個鄰居…。此時,眷村裡五個家庭的媽媽們使喚小孩的聲音此起彼落,晚餐時間,家裡的孩子們並不是在吃飯,而是忙碌著穿梭在各家送菜,最後孩子們在往返送菜中交集了,孩子說:「乾脆大家都一起吃飯不就好了。」送菜任務終於完成了,有一鄰居家就從原本的一菜一湯的簡單餐桌漸漸佈滿了一桌豐盛的菜餚。  這就是愛的循環吧,原以為捨去,最後又回來了,並且是加倍的,不減反增,很是奇妙,這就是神的律!自己很常有這方面的經歷,越奉獻越受祝福,尤其是那看不見的祝福,無處可容。我的經歷總是證實著神的應許真的是「真的」。  大部分的人對「分享」的刻板印象是:多的給少的,有的給沒有的,總是有安全感的給、評估的給。但在基督裡,連那少的、沒的,反而是憑著信心的給,並且是甘心樂意的,根本不會去想那公平與不公平。  在這神教導我,對人,尤其是自尊心強的人,在給之前,也一定要先體貼對方的感受。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太6:3),要給人,就要給得不著痕跡。分享是要有藝術的、更要有智慧的做在主的喜悅中。  對自己,審視所奉獻的:財物、金錢、時間、甚至是自己,是否出於樂意?還是出於勉強?因這樣的自己關乎於是不是為神所喜愛的。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9:7)  倘若你是那聰明的投資者,能獲得最大報酬率的就是「分享」。  讓施者與受者都一同蒙福,越奉獻越富足。  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13:16) ▌保羅牧區 陳惠琦 

[讀好書新視野] 兄弟相愛撼山河 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 2021.45

每一位基督徒,可能在一生的道路中,都會被神擺在一場特別的戰場。  對於今天要介紹的主角〜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神就把他擺在影響人類歷史極為巨大的戰場 : 廢除奴隸制度。  張文亮老師的文筆無庸置疑,即便是跟法律政治相關的主題,在他博覽群書後,他筆下的這位廢奴政治家彷彿栩栩如生在你面前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立法抗爭、進行精采的辯論。  如同序言所言:  「這是一本報導戰爭的傳記。只是這場戰爭不同於一般的戰爭。這場戰爭裏,沒有發射一粒子彈,沒有留下一滴鮮血。……這場戰爭是在議會進行,一羣人以法律的專業、理性的思索、人道的精神、不屈的毅力,透過立法的程序,幫助上千萬的奴隸,使他們獲得自由,終結了歐洲大陸幾千年的奴隸制度,觸發了日後的美國黑奴大解放。這羣人就是威伯福斯與他的七個朋友組成的『克拉朋聯盟』。」  「基督徒是否該從政?基督徒的政治觀又該如何?」  不知你我是否曾有這樣的問題?這本書一定能帶給你深度的啟發。  威伯福斯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進入劍橋大學、認識後來成為英國首相的皮特(William Pitt),因著他,威伯福斯進入了政治世界。當他在政治權力生活中感到困惑時,劍橋大學的米納爾教授(Isaac Milner)帶領他認識神,成為基督徒的他,他的政治生涯開始進入他從未想像的挑戰。  威伯福斯和其他克拉朋聯盟中的其他成員,對人類的貢獻,絕對不單只有廢奴這件事。 其他成員中有擅長文筆的歷史專門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擅長財務的夏普(Granville Sharp)、貨幣銀行專家桑頓(Henry Thoronton)、人事管理專才格蘭特(Charles Grant)、擅長外交的艾略特(Edward James Eliot)、以教育服事麥考利(Zachary Macaulay)、最後還有廢奴致勝關鍵人物,法律專長的史蒂芬(James Stephen)。  在長達數十年的廢奴過程,這些優秀的基督徒議員,一起生活、一起禱告、一起在議會中,忠於聖經的信仰原則,因著愛神也帶出尊重人的許許多多相關制度和法律的改善。範圍包括財稅、糧食政策、貨幣、監獄、囚犯、死屍、動物虐待、甚至是和英國國王提出的有名「卡洛琳皇后案」,確認英國議院的權利範圍,也因此保全卡洛琳皇后和她女兒的身份。這位女兒就是後來英國極為強盛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  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