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2, 2020的文章

[南聖頭版] 原住民主日 來自東方海島的讚美 2020.12

三月15日台南聖教會的原住民主日,有三個原住民教會參與,分別是福山門教會、上內獅教會,以及新路教會,此三個教會都是排灣族的教會。在原住民的歡唱敬拜中,頌讚造天地的主宰,即使世界對待他們未必公平友善,原住民依然保有純樸的性情,土地山林是他們的家鄉,永恆歸屬是耶穌基督。高敏智牧師主日證道「東方海島的讚美」,勸勉會眾恢復人起初被造的榮耀,早在人類建立文明之前,神就使人成為「有靈的活人」。  新路教會的黃惠梅牧師分享了新路教會的建堂工作,已經過了八年,卻因為種種原因還沒有完成。這是他們心中的懸念,但在八年中操練信心的功課,也相信上帝依然在工作,基督徒在基督裡永遠不失去盼望。上內獅教會是南聖多年的好朋友,由明花傳道帶領,南聖每年派遣短宣隊前往。當時參加夏令營的孩子,現在已經成為大學生、教會同工,回顧過往,見證了上帝不改變的恩典,長久的情誼令人感動萬分;福山門教會是台南原住民教會中與南聖配搭最密切的教會,主任牧師段賽英牧師也成為南聖了解原民文化、語言、詩歌的關鍵人物,當段牧師以排灣族古調唱出奉獻感恩的禱告時,雖然有語言的隔閡卻感動了許多人。  高牧師的信息分享中指出三個觀念:列國、海島、地極,「列國」指的是人類文明、文化的代表。在聖經當中說,人犯罪墮落後被驅逐出伊甸園,該隱的後代發展出豐富的文明,但人不再求告神;「海島」就如同台灣的定位;「地極」就如同原住民所站的位置,不在主流文化之中,沒有列國的實力資源,但是神卻應許:「航海的和海中所有的,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他們當將榮耀歸給耶和華,在海島中傳揚他的頌讚。」(賽42:10-12)  高牧師提及原住民的族名:排灣、泰雅、布農……等,在他們族語中的涵義都是「人」的意思,神所創造的第一個人被稱為「亞當」。其實,「亞當」也就是「人」的意思,在原住民主日,存著「反璞歸真」的心情,向神發出最真實的敬拜,原住民沒有具備「列國」的文明和財富,但是他們屬於神,在末後的日子:「哪一邦、哪一國不事奉你,就必滅亡,也必全然荒廢……」(賽60:12)但是神應許「至小的族要加增千倍;微弱的國必成為強盛。我─耶和華要按定期速成這事。」(賽60:22)  ▌本報訊

[牧者觀點]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開始會抗拒來教會,該怎麼辦? 2020.12

這是許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面對到的信仰難題:究竟該如何讓孩子喜歡來教會?不要總是用強迫的方式,這樣的信仰也不是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可是如果不逼他們來教會,他們又愛來不來的,看了實在很擔心,怕他們失去信仰,到底該如何取得適當的平衡,不讓孩子反感,又認真看待信仰?  身為一個從小被規範上教會,到了青春期開始好奇外面的世界,不想回到教會聚會的孩子,這個過程其實是一段自己跟自己碰撞的心路歷程。有人說耶穌沒有孫子,只有兒子。這句話代表沒有一個人是因為自己的父母是基督徒而自己就是一個基督徒;相反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自己親身經歷跟上帝的關係,這樣的信仰才是真實的。  所以做父母親的一定要有一個心理建設:要讓孩子有時間跟空間去尋找自己跟上帝的關係。除非他自己經歷上帝的救恩,否則他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門徒。強摘的果子不甜,逼迫他來教會也不是長久之計,畢竟等到有一天他掙脫束縛,就會離開這個被規範的道路。我並不是說父母就放任他自由選擇自己想走的道路,如此的結果只會讓孩子永遠離開教會。因為奧古斯丁曾說:「人是完全敗壞墮落的,在沒有聖靈跟神的引導之下的人,只會去選擇做上帝不喜悅的事情。」  所以,最重要的關鍵是「成為孩子的榜樣」。我離開教會過一段時間,可是從小奶奶立下的良好信徒榜樣,烙印在我的腦海當中。記得小時候到教會上主日學之前,奶奶都會從他的錢包裡面拿二十元,讓我可以去奉獻給神。我奶奶不是直接拿二十元給我,而是打開她的錢包讓我看,然後選所有銅板當中年份最新的兩個銅板,讓我拿去奉獻給上帝。所以我從小就有一個觀念:給上帝的就是要給最新的、最好的。長大後有一段時間我離開了神,但是奶奶做的這些敬虔的事沒有離開過我的記憶。當我重新回到信仰裡面,我很感謝神,把奶奶的生命放在我的人生中,好讓我知道,什麼叫做敬畏神、什麼叫做真正的蒙福。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生敬畏神。聖經也告訴我們「教導孩童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可是我們卻常常不曉得怎麼做才好。上帝說:你的榜樣就是最好的教導。主耶穌要我們受苦來榮耀祂的時候,祂自己也在我們前頭行,立下了受苦的榜樣。別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因為沒有人是完全的。我們只要盡全力愛神,孩子一定會看到我們對神的敬畏。當父母敬畏神,一個愛神的氛圍就會影響整個家庭。也許孩子有時候會悖逆,但是當他遇到挫折、軟弱的時

[教會消息] 三月執事會 視訊會議測試 2020.12

三月16日晚上,教會召開執事會,會議內容討論武漢肺炎的因應措施,教會同工七月15日前請勿出國,並呼籲教會各牧區,這段時間活動減少「打菜方式」的聚餐,盡量以個別的餐盒為主。今年七月教會短宣(國內、外)皆暫停,八月份以後,視情況可辦零星的短期短宣,教會兒童夏令營是否照常舉辦,今年五月決定。  這次執事會的重點,是首次的「視訊會議模擬」,各牧區分別在不同教室,全教會 16個牧區的牧長執事,分成16個教室,同時16個畫面進行執事會。疫情所帶來的變動,也讓教會做好因應,下次四月同工聯席會,將練習同時16區的小組長訓練,每一區20人,300人的會議同時問答。 ▌本報訊

[牧者心語] 防疫之戰中的台灣 2020.12

從去年12月開始,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自大陸華南市場爆發新型肺炎之後,有關於武漢肺炎的消息充斥在台灣人生活裡的大小版面:WHO宣布發現新病毒2019-nCoV、疫情快速擴散、全球確診案例攀升、人民搶購口罩及酒精、口罩實名制販售、學校延後開學、許多國家紛紛包機撤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召開記者會以說明最新疫情狀況、出入境檢疫隔離資訊日日更新、教育民眾衛生及防疫戰略… 2020在如此的可怖詭譎氣氛中也悄悄過了將近三個月。  原本對於這個疾病,我並不以為意。後來因為對SARS歷史有些好奇,做了一些資料搜尋,瞭解背景之後,驚覺這個類似SARS的COVID-19不容小覷,頓時明白為何台灣政府在第一時間就積極嚴謹執行防疫工作,因為記取SARS的教訓,防疫人員、醫護人員、軍警消防與海巡等人員站在第一線進行防疫工作,防疫視同作戰,守護國人健康,全民在防疫的戰場上合作無間。  由於兩岸敏感關係的緣故,在國際地位上,世界衛生組織排除台灣,讓台灣無法獲得最新疫情訊息,著實成了防疫孤兒;因著兩岸政治定位,大陸拒絕讓台灣派機撤僑。單純善良的民情,以為在非常時期,防疫工作理應居首位,卻不敵複雜的政治利益。第一次深深體會台灣在國際上的勢微,不禁為之鼻酸心寒。  然而台灣處在疫情的暴風圈,卻是全球各國的防疫黑馬,在人心惶惶的艱難中自立自強,成功控制國內疫情。台灣在這波武漢肺炎疫情中,辨識危機、管理危機、溝通與政策、目前防疫成果都展現出亮麗的成績,榮登國際期刊,成為其他國家效法的榜樣。第一次深深台灣兒女的堅韌自強,不禁引以為榮。  疫情的爆發揭露了醜陋的自私人性,卻也突顯純良正義不能被遮掩的閃耀光輝。上帝的恩典之手庇護著暴風圈中的台灣。祂的憐憫引導我們在困難的處境中堅毅前進,疫情的考驗將每個台灣孩子的心凝聚起來,不只要保護自己的健康,也更要顧及別人的健康,此般心態才能發揮防疫的力量。  更深一層來看,神所容許發生的事情,蘊含許多屬靈的涵義。生命的脆弱催促著我們把握真正重要的東西,上帝的掌權鼓舞著我們無懼於病毒的蔓延勢力;事實上,病毒不能奪去神的應許,疾病不能決定人的永生。「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唯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太10:28)防疫之戰終將會過去,唯願這場戰役不僅將台灣推向全球各國矚目的典範,更將台灣導向基督國度榮耀的命定。 ▌

[愛家專欄] 婆媳問題面面觀-丈夫智慧處理原則 2020.12

婆媳關係其實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環,但是婆媳問題向來是【千古難題】,會演變成這樣的狀況有幾種原因陳述如下:  1.婆媳關係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環但卻比人際關係複雜  2.婆媳關係無法只停留在點頭之交的層次  3.沒有人想要破壞婆媳之間融洽的關係,卻在努力表達善意卻造成問題之後、驚嚇訝異而不知所措  4.婆媳相處越不自在、小事都會變成大事  瞭解婆媳關係困難的原因之後,我們再進一步探討婆媳關係的核心問題,其實婆媳關係的好壞、關鍵核心只有兩大類,也就是家庭文化及個性風格,但卻可以延伸並擴展成許多議題,我們簡單整理如下並稍作解釋:  1.家庭文化:每一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氣質、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統稱為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在婆媳關係中容易衍生出下列議題,我們簡單描述如下:A.潛規則:所謂潛規則就是沒有明說但是大家都知道、也都奉行的準則。B.生活習慣:從物品放置、收藏到料理習慣、衣物穿搭方式等大小事情,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身為媳婦都需要花心思觀察並融入在當中。C.價值觀:倫常觀念(長輩說了算晚輩只需要配合)、宗教信仰、消費及投資理財觀、兒女教養等議題都是婆媳相處容易發生衝突之處。D.倫常系統: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學校教育重視男女平權及人權教育的理念,因此會自然將【公平合理】放置在倫常觀念之前,使得長輩和年輕人相處之間多了一層觀念上不同所產生的困難。E.親密關係:每個家庭的成員對於彼此親密關係的經營都有不同的習慣,親密或是疏離無關對錯,卻讓家庭新成員在適應上產生不同的困境。  2.個性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脾氣、說話表達和做事方式,這些細節無關對錯,卻在彼此相處之間產生不同的觀感和感覺,造成雙方往後的相處上不同的難易度。掌握婆媳關係不容易的原因,了解問題產生的核心及相關議題之後,身為婆媳關係中的夾心餅乾-同時需要面對媽媽又要擁抱妻子的弟兄們,有沒有甚麼智慧的建議來處理問題?關於這方面我們會分為認知和作法兩方面來陳述,我們的建議如下:  一、認知:身在婆媳問題當中,弟兄們需要留意的有下列原則:A.態度一定要持守【雙方絕對都是善意】,只是彼此的善意雙方不一定感受的到。B.能夠分辨問題的源頭及衍生出的議題。C.促進婆媳彼此雙方的瞭解。D.消化媽媽或是太太高漲的情緒。E.一定要讓媽媽或是太太瞭解到【我們懂得她們為了維持婆媳關係所做的努力及在當

[天路歷程] 20/3/7 如鷹之夜 主持人回響 2020.12

▌馬可牧區/葉佳慧  那天和Inki正在櫃台值班,突然聽到一旁的同工會中,牧師好像念到了我們的名字,趕緊跟楷欣要了開會用的資料來看,果然沒聽錯,我們被指派了三月如鷹主持人的服事!當下馬上心跳數字飆高,腦筋一片空白,完全不可置信。我還記得當時跟Inki說,「我們是 Nobody,這樣想會好一點。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只要好好的把節目介紹出來就好,重要的是那些節目而不是我們,所以沒什麼好耽心的,不需要太緊張。」  但服事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我知道自己是個很資淺的老基督徒,身上沒有什麼高潮迭起的故事,在信仰上也沒有第一代基督的那種熱忱,常常是希望我自己不找事,事情也不要來找我。也因此當被賦予這樣的任務時,「害怕」是我的第一個感受,怕自己在這件事上不夠資格,怕自己會分不清服事和舞台,但其中最怕的是自己的小信會成了被攻擊的破口。在小組中,姿儀傳道曾不斷的提醒著我們,當服事來臨時,特別要注意魔鬼的攻擊。其實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 Nobody,所以魔鬼根本不屑攻擊,然而這次卻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要謹慎,要禱告,不只要求神保守自己,還要求神保守家人的平安。因此,Nobody的心態不再適用,成為神合用的Somebody並謙卑儆醒才是該有的眼光。  「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 1:6-7)  在預備的過程中,學習和其他人一起同工,學習和家人溝通,學習順服,也學習更多的來到上帝面前和祂對話,將自己的心預備好。雖然說是服事,好像是我們在為上帝做什麼,但從這當中所得到的收穫卻是出人意外,才感受到這是上帝賜下的恩典,而我們是何等蒙福。感謝神也感謝教會給我這個成長的機會,能有機會參與這樣的服事真的是很棒的經驗!或許不是很好的主持人,但能從Nobody學習成為神合用的 Somebody,絕對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路還很長,繼續加油吧! ▌馬可牧區/林韻綺 「牧師為什麼選我當主持人?」  這是一直在我心中的疑問。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太符合「主持人」這亮麗角色的條件,我不解為什麼會被選當主持人,總覺得一定有更適合的人。某天晚上,突然有個聲音反問我說:「妳一直問為什麼是妳,那為什麼不能是妳?」神好像在對我說:「只要願意的人都是我的人選!」在神眼裡「服事」沒有上、下之分,人選

[教會消息] 教會禱告會 在真理中彼此相愛 彼此遮蓋 2020.12

因應武漢肺炎,教會禱告會即日起移往大會堂,讓座位可以分散些,並要求量體溫以及戴口罩才能入場。三月14日禱告會,高敏智牧師以彼得前書第四章勉勵會眾,「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結局愈近,愈顯露出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既然知道時間不多,就不要浪費時間……彼得提醒末世的信徒:「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的論述,把信徒圈在一個群體當中,而不是各行其是。但「遮掩」不是縱容,「愛的真諦」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不是毫無界線的溺愛,是實踐在真理當中。  在士師記中,參孫與大利拉的故事,大利拉對參孫說:「你既不與我同心,怎麼說你愛我呢?」參孫因為被神揀選,力大無窮,他習慣這樣的恩典,即使行為放蕩、脾氣暴躁,也不見他有絲毫的罪惡感,愛上大利拉,加速了他生命的毀滅。大利拉要探究參孫力大無窮的關鍵,參孫終究是說出口,「參孫從睡中醒來,心裡說:我要像前幾次出去活動身體;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參孫被俘虜,眼睛被挖出來,他的餘生在非利士人的境內被羞辱。  被神揀選的人為何有這樣的下場?原來,人生的決勝點不在先天的條件,而是我們後續的態度。今日的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是從哪裡失足跌倒的,讓群體的愛遮掩我們個人的軟弱,作神國的常勝軍。 ▌本報訊

[以利亞牧區] 蔡清柳老師主講 敬畏上帝的婦女 必定蒙福 2020.12

三月8日星期日上午11點,以利亞牧區邀請蔡清柳老師在雅歌廳分享:「敬畏上帝的婦女」。  她介紹兩位畢生為台灣獻身的美國傳教士瑪喜樂女士和白寶珠女士。  瑪喜樂出生於1914年,受謝緯醫師的精神感召,於1959年來到台灣,和謝緯醫師同工,獻身於埔里和彰化二林的醫療傳道。因為不捨許多小兒麻痺的病童缺乏照顧,成立喜樂保育院,幫助病童站起來,接受教育,並學得謀生技能,獨立生活。先後幫助約兩千人,當地人稱讚她為美國媽祖!在她93歲逝世前,雖然已經失智,依然不改為院童禱告的習慣。  白寶珠在1919年出生於河南省。1952年底,她在美國基督教信義會指派下,前往台灣八里樂山療養院及樂生療養院,協助照顧痲瘋病患者。1955年,她與潘錦章展開澎湖地區痲瘋病患者全方位照護工作,使痲瘋病在澎湖絕跡。2008年過世,享年89歲,家人依遺囑將骨灰撒入澎湖海域。  她們一生敬畏上帝,活出上帝的愛,幫助最需要的人,完成上帝的命定與使命,成為最有價值的人,正是所有基督徒的典範,讓人永遠懷念! ▌以利亞牧區  陳鯤毓報導

[高中牧區] 高頌安牧師專題 我的少男時代&第二代基督徒的挑戰 2020.12

三月14日,高中牧區邀請高頌安牧師分享專題,主題:「我的少男時代&第二代基督徒的挑戰」,高中牧區有九成的學生都是第二代以上基督徒,此專題十分切合青年學子。高頌安牧師出生在牧者的家庭,深深了解身為PK(Pastor's kids)的艱難,他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從叛逆的青少年時期到全職事奉的道路,言語懇切,激勵人心。  「為什麼一定要去教會?為什麼感受不到神?」這是第二代信徒常常問的問題,頌安牧師分享自己的國、高中階段,過得並不快樂,總覺得來教會是一種壓力,卻別無選擇,直到當兵的時候,第一次離開教會,第一次到了沒有恩典的環境,擔任伙房兵有繁重的工作;有一天在廚房忙碌的時候,聽見廣播的詩歌《奇異恩典》,他默默地掉下眼淚,那時他才明白,為什麼過去感受不到神?是因為他一直在恩典裡面。  聚會中,同學們也分組討論第二代基督徒的SWOT,頌安牧師鼓勵弟兄姊妹,千萬不要立志到外面當浪子,認為「以後再回來就好」,因為大部分離開的人,都沒有再回來了。我們的信仰要更新,要經歷、要珍惜,其實沒有所謂第二代的基督徒,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是第一代的基督徒,直接面對神。 ▌高中牧區  李慧貞報導

[彼得牧區] 彼得媽媽小組聯合聚會 愛中合一 2020.12

每週五早上的教會總是熱鬧非凡,笑聲不斷,原來正是媽媽小組的聚會時間,本週彼得媽媽六組聯合聚會,喜歡聚在一起的姊妹們,享受彼此建造與陪伴的美好,能夠喜樂、合一,正是因為當中有神的愛!  群體動力是用行動合一的最美體現,主持人透過「手指頂氣球」、「支援前線」以及「矇眼障礙賽」等遊戲,讓大家在動手動腳動動腦的過程中彼此幫補,同心合一完成任務。史上最有創意的「支援前線」-請支援「五歲以下小孩一位」,真不愧是媽媽小組才有的特色呀!此外活動最高潮-「矇眼障礙賽」,靠著引導者的口令,看不見路的人才能成功抵達終點,帶出了今天的核心信息:要親近神、聽懂主的聲音、順服主的帶領,才能分辨真理與謊言,遠避惡事,成功抵達目的地!  吹號的、歌唱的都一齊發聲,聲合為一,讚美感謝耶和華。吹號、敲鈸,用各種樂器,揚聲讚美耶和華說: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那時,耶和華的殿有雲充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神的殿。(歷代志下5:13-14) ▌彼得牧區  李思慧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