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3, 2021的文章

[南聖頭版] 從信心到眼見 事奉是一生的堅持 李三春牧師 沈佳仙師母生命故事 2021.27

跟隨主的道路最難的是什麼?如果沒有人給予肯定和掌聲,外加上生活的艱難和挑戰,我們還願意跟隨嗎?李三春牧師,是牧者團隊中除了高敏智牧師以外,最資深的牧者,在成功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直升研究所,因著呼召放下人人稱羨的工作,進入全職事奉,也是台南聖教會中優秀的希臘文老師,教育著新一批神學精兵,生命中有許多可誇的冠冕,卻從不宣揚自己,2001年開始南聖的事奉,至今20年,三春牧師就像一個家族的長輩,在教會的大家庭中,常常帶著和氣的笑容,投入關懷探訪,默默付出盡心事奉,有三春牧師在的地方,總是散發著溫暖的安全感。 全職事奉的道路  三春牧師在新營當兵的時候,在新營浸信會聚會,結識了佳仙師母,退伍前,兩人決定交往。三春牧師計畫退伍後要考插大,當時,佳仙師母參加萬國兒童佈道團的主日學師資培訓,地點在台南,邀請他一起參與,培訓的牧者竟然問他:「你有沒有感動要讀神學院?」雖然內心震驚,但他確實也在信仰中有事奉的感動,也默默把這件事放在心裡。上帝的帶領總是奇妙,反而是佳仙師母回應呼召,進入浸宣就讀,三春牧師則讀了成大。  大二暑假參加了獻身研討會,決定獻身給主,後來完成大學學位之後,1992年6月和佳仙師母結婚,預備繼續讀成大研究所深造(成績可直升,不須再考),完成學業後,卻想帶職事奉,當時他們在台南信義會救主堂聚會,在一次的特會中,加利利禱告山的陳坤生牧師用上帝的話語責備他:「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神的話語帶著震撼力,讓他內心非常糾結,當晚他決定回應回應上帝的呼召,放下他的人生計畫,全心跟隨。隔天聚會中,陳坤生牧師給他一句特別的話:「孩子,你回來了。」這個蒙召的故事歷歷在目,三春牧師陳述這段往事依然哽咽泛淚。  有一次教會舉辦特會,邀請了海格牧師,海格牧師為他們到禱告的時候說:「你們夫妻要預備心,要事奉神。」那段時間,三春牧師讀經再次被神的話觸動,在約書亞記中記載百姓過約旦河,祭司先把腳踏入水中……這段聖經故事使他明白神的時間到了,他提出辭呈,預備神學院考試,他想:不管有沒有考上,都是全時間服事,1997年9月他進入華神就讀,2001年7月1日開始南聖的事奉。 育兒之路的挑戰  三春牧師、佳仙師母的1993年生下第一個孩子,取名加澤,但1995年三月,一歲五個月時,加澤不慎燙傷,全身百分之20以上二級燙傷,情況危急,算為重大傷病,先後在成大醫院、台北長庚醫院做治療,龐大的醫療費是他們

[南聖家書] 無限的藝術在教會 2021.27

這學期在中台神學院,開了一堂課叫「藝術在教會」,分別由我們教會不同領域的同工去分享。「藝術在教會」的各項呈現是無限的寬廣,過去實體聚會無論是敬拜、詩班、影音、手語、微電影、音樂劇、刊物、週報等,藝術在教會發揮得淋漓盡致;疫情下的教會,呈現轉型的狀態,紛紛用線上主日崇拜、南聖新聞、電話關懷、及線上小組聚會,發展出許多線上樂趣,彼此互動,藝術在教會的廣度與深度都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那什麼是藝術的範疇呢?「藝術」這個詞,法文及英文叫「art」,源自於古希臘拉丁語「ars」,它的原意是「技巧」,但到現代雖然保有原意,卻也衍生出更廣的涵義,包括了所有的「創造性」等學問。傳統藝術上的分類有七大類:建築、雕塑 、繪畫、音樂、詩文、舞蹈、戲劇(電影)。然而二十、二十一世紀藝術表現的方式,受文化的影響,而藝術也常常會影響文化。簡單來說,藝術是人內在創作性的具體表現,因此弟兄姊妹,你就是神美好的創造,你具有創造性,你的身上存在著藝術具體的表現,常常聽到有人說,「我沒有藝術細胞」,這個觀念可能大大影響神在你裡面的作為。  人類學家賈克‧瑪奎(Jacques Maquet)在他的一本書《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說:「藝術是社會建構現實中的一部份」,因此,在第一章提到「若要探討藝術,應該先從日常生活現實來考慮藝術,而不是使用哲學學者、藝評工作者、甚至藝術工作者所建構的特殊現實。」換句話說,藝術不是落在某些特殊才能的人身上,才能叫藝術,今天你的生活就是藝術,你的教會就是無限的藝術建構,而教會藝術的建構不是落在專業學者身上,或是某些社會高階層人的實踐,也不是落在某些人身上,或是只落在牧者身上。教會藝術是日常信仰生活實踐的地方,是所有成員普遍接受的、一同建構的,成為耶穌基督的身體,合而為一,這就是「日常生活現實」的藝術「Everyday Reality」。教會藝術是弟兄姊妹一起信仰生活實踐的地方,讓耶穌基督居首位,成為我們的榜樣建構藝術在教會,活出基督在我們身上的創意。聖經以賽亞書64章8節說「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耶利米書18章6節「泥在窯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  我們在教會中有哪些日常生活藝術的呈現呢?你可以參與在哪些藝術生活層面呢?從主日敬拜到詩歌的創作;從週報文章到文宣海報;從戲劇舞蹈到音樂微電影;甚至於從插

[特殊企劃] 那些年我們一起防疫的日子 2021.27

2021年5月15日,我們迎來了本世紀第一次的實體聚會取消,看著高敏智牧師主日時獨自坐在台下的照片,空蕩蕩的背景與昔日熱鬧的景象形成了反差。當牧師一如往常地問安,底下沒有了回音,只有直播的聊天室,滾動著彼此問候的文字。  本次共採訪16位牧者,他們平時竭心獻上,往往夜晚張開帷幕,他們才能踏上返家的路途。疫情期間,他們習以為常的諸多服事,萬般忙碌都熄了燈火,這樣的轉變帶給他們複雜的心情,但靠主喜樂的好習慣讓他們開始用全新的嘗試、更多家庭的陪伴來填滿突如其來的空缺,享受來之不易的清閒。他們的反思與突破,正是我們報導的重點。 得來不易的休閒時光  「最不一樣的事情,就是第一次追劇,還把用九柑仔店整部看完。」高牧師在採訪當下笑著回答我們,語氣裡似乎還有點害羞。因疫情得來這另類的恩典,30年來第一次提早回家,七點半就回家的他,一開門居然看見一家人全都在家,驚訝的他隨即拿起手機記錄下難得的瞬間。突然多了好多時間,這是許多牧者共同的心情分享。  王誠正傳道分享,在家的期間,他開始做伏地挺身,作為不方便出門運動的替代,而且孩子也會在旁模仿,十分可愛。說到這裡他喜笑顏開,父親的喜悅掛在臉上。張雲翔牧師也因為疫情的緣故無法帶他的一對寶貝女兒出門,便幫她們在家裡變出新花樣來玩耍,例如在家中製作跳格子或是玩具車停車場的停車練習,女兒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對父親而言自然是疫情中的最佳良藥。而尤昭然牧師夫婦,也有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尤其上大學的女兒因此在期中就返家,他們一起讀經禱告,更一起家庭禮拜,也因著邱燕碧師母的手機掌控著網路,進而形成孩子們上課時都圍繞著燕碧師母的有趣景象,疫情使他們更多相聚,也成為更愛主的家庭。李慧貞牧師則秀出手機裡珍藏的一段影像,分享與姪子姪女一起彈吉他唱歌時的趣事,他們點播〈小星星〉這首歌時,意外地播放出讚美之泉的版本,於是未信主的姪兒一家就這樣順勢唱完這首詩歌,想到他們開心唱歌讚美神的情境,不禁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除了陪伴家人,也有許多牧者選擇充實自己,李三春牧師與林姿儀傳道就透過閱讀日文書籍、觀看新聞和線上教學提升日文實力,吳玉萍牧師則是上網自學希伯來文,語言的學習讓他們的生命更鮮活,擺脫沉悶與壓力,期待疫情過後的《如鷹之夜》能看見他們呈現別有一番風味的語言節目。高頌安牧師和他的父親一樣,開始了愉快的追劇之旅,和所有牧者一樣,平常忙到沒時間的頌安牧師,累積了許

[牧者心語] 亞伯拉罕獻以撒 2021.27

有次和好姐妹聊天,她說到自己流產的孩子,若是順利出生年紀就和我家小孩一樣大。說著說著,她淚如雨下,即便如今神又賜下了兩個可愛的產業,她還是難以忘懷失去孩子的痛。  我沒有流產的經驗,卻有一次想懷上孩子,卻失敗的經歷,即使只是如此,仍然難過了好久。今日看著自己的孩子,完全不敢想像,若有一天我會失去他們,心中會有多悲痛。  教會年初的查經進度,剛好是創世記,寫到先祖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創22章)。  神應許亞伯拉罕會有後裔,且會為萬國萬民帶來祝福,亞伯拉罕相信神,以神的命令和應許為行動的優先順序,然而,等候「應許之子」的心路歷程,曲折漫長,從75歲領受神呼召、離開本族本家(創12章),到100歲由妻子撒拉生下名為「喜笑」的以撒(創21章),一等就是25年。  「這些事以後,神考驗亞伯拉罕,對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神說:『你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子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22:1-2)  我一直不解,神竟如此「殘酷」,給亞伯拉罕孩子,又要他親手失去?以撒難道傻傻地被殺?他如何看待父親的決定?此事件在亞伯拉罕的生命意義為何?  歷史上許多藝術家繪下震懾人心的聖經作品,透過名畫,我們能以不同的角度來思想聖經故事。  18世紀畫家提也波洛,風格明亮、唯美,讓進入教堂仰望天井壁畫的信徒,皆有心靈被洗滌的清亮感受,畫中的亞伯拉罕正舉起刀,忽然,雲間射下一道聖光,天使伴隨神聖的聲音由天而降:  「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傷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人了,因為你沒有把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下不給我。」(v.12)  祭壇上的以撒,皮膚細緻光滑,神情溫和無辜,聽到天使呼喚的一瞬間,似乎鬆了一口氣。  一隻公綿羊兩角纏在灌木叢中。亞伯拉罕就去牽了那隻公綿羊,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意思是耶和華必預備)。」(參v.13-14)  震驚與平靜,竟是一體兩面。神出手,神預備、神代替。 圖一:提也波洛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c.1726-1729, The Sacrifice of Isaac  相較於提也波洛畫作中呈現的「神性」,16世紀畫家卡拉瓦喬的作品,可說是完全相反的版本。 圖二:卡拉瓦喬 Caravaggio c.1603, Sacrifice

[牧者觀點] 經歷過生命的痛楚,人心可以刷新與重置嗎?2021.27

在牧者的講道課程當中,有一位姊妹分享一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的實驗:拿一隻可愛的兔子娃娃到一個嬰兒的面前,每次嬰兒要伸手去摸這個兔子娃娃的時候,旁邊的人就會發出鐵鎚敲打的可怕聲音,這樣幾次反覆實驗後,下一次拿出兔子娃娃的時候,都還沒有發出任何的聲音,嬰兒就開始大哭了。從這個實驗當中可以明白,恐懼有的時候是從人的經驗當中而產生的,過去我們的生命所遭遇的事情,會產生現在我們對某些人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或恐懼。  約翰一書告訴我們,「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很多人誤用了這處經文,以為愛最大,於是打著愛的旗幟,做很多與真理相反的事情。很多非基督徒以為愛就是一切,也以為基督徒講的愛就是一切,但是忘記神的愛是有根有基、建立在聖經的真理當中的。懼怕是很多人共同的經驗,有人怕黑暗,有人怕蟑螂,有人怕失去,有人怕女生哭…各種恐懼充斥在我們生活四周圍,因為恐懼確實就是撒旦用來攻擊我們的工具之一,撒旦透過恐懼要我們遠離神,撒旦用控告,讓我們不敢親近神。撒旦是否曾經這樣控訴你:你不配來到神的面前,你曾經那樣的污穢,神一定不喜悅你,你根本沒有得著神的救恩,神連看你一眼都不看…很遺憾,這些控訴現在還在許多基督徒的生命當中,欺騙神的子民。  既然恐懼可能是從經驗而來的,那我們必須要問自己,是什麼讓我們恐懼?我們恐懼的當下要問自己,為何自己會對這些東西恐懼?心理學上常常與人探討原生家庭,因為許多人格的養成都能夠在人的原生家庭背景當中找到原因。但是我們需要留意的是,原生家庭的探詢並不是處方簽,並不是找到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傷害就算數,因為找出原因,我們仍然需要得到醫治。找到原因是讓我們能夠了解,原生家庭的父母也有他不完美的地方,我們的父母也不是完全的人,從他們帶給家庭的傷害當中我們也能夠領受上帝的恩典,去看見上帝的恩手如何在人的生命當中做醫治的工作。  我曾經問過我的牧師:人心破碎,缺口無法補回怎麼辦?一個受傷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心裡面有一個缺口,怎麼都無法填補與修復。我還記得牧師那個時候給我的答案:神沒有要我們修補,或者修復心,耶穌要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心、完整的心。我記得當下的我聽到這句話,我流下了眼淚,我需要、我想要,耶穌賜給我的那個完整、全新的心。  其實,每一個基督徒信主的時候就已經領受這顆新的心了。哥林多後書怎麼告訴我們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既然變成新

[聚焦聖經] 穿越「詩篇」的時空 探索人生的定向、失向、新定向 2021.27

一、作為序言的兩扇門  當我們繼續走入一首一首的詩篇中,其實,我們會發現,作者所描繪的處境,並非都是「看起來」是有福的,反倒是惡人昌盛、義人受苦的景況。為何如此?詩篇有沒有為讀者指出盼望之路呢?  佇立在五卷共150篇的詩篇作品前,一時之間不知道是要 Zoom in---直接穿梭於詩徑之中細細欣賞,還是 Zoom out---才能將格局放大、尋寶攬勝? 為了避免見樹不見林,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分類、解讀、建構詩篇的脈絡,有助於我們正確的詮釋並應用詩篇。 二、詩篇的特殊地位  詩篇的希伯來文名稱是 Tehillim(תהילים) ,意思是「讚美」。詩篇是一卷讚美的書卷。詩篇的收集工作,可能從大衛時代就開始,一直延續到被擄歸回的時期;詩篇完成最後的階段,有可能就是以斯拉、尼希米時期,當耶路撒冷城修築完工,舉行告成之禮時,歌唱的利未人被召聚起來。由聖經可以看出,當時利未人的音樂活動已經制度化,因為「歌唱的人在耶路撒冷四圍,為自己立了村莊」、「古時在大衛和亞薩的日子,有歌唱的伶長、並有讚美稱謝神的詩歌」(參:尼12:27-30、45-46)。  詩篇在聖經中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它提供了我們在靈修、神學、教牧,及聖禮儀式上有很豐富的資源。歷世歷代神的子民在遭遇重大事情時,都會以詩篇作為與神對話最有幫助的資源。詩篇是詩,也是可以吟唱的詩歌,它表達出靈魂深處的聲音。第四世紀教父亞他那修說:「聖經都是上帝對我們說話,唯獨詩篇是教導我們向上帝說話。詩篇是神人對話的文學作品,刻劃出信仰的活潑歷程。描繪出神對詩人的看顧、引導,也記載了詩人向神的傾訴、信靠、祈求。」神學家加爾文視詩篇是一本剖析靈魂的詩;近代佈道家司布真牧師,更是為詩篇作註解有七大卷,稱之為「大衛寶藏」。  很明顯的,詩篇不同於聖經其他書卷,它是人向神的傾心吐意,是神子民的禱告;而聖經大部分的書卷,則是神向人啟示祂的真理。因此,詩篇的作者所表達出來的心境、情緒,無論是喜怒哀樂,人們都能夠在詩篇中找到自己的認同感和寄託。這也是聖經其他書卷中無可取代的特殊地位。馬丁路德提出他的見解說道: 「詩篇不僅是人對神所訴說的話語,它們也是福音的聲音。從過去到未來,信徒始終能記著這部書聽到神至高無上的言語---祂在信徒最匱乏以及最歡慶的時候與他們同在。」  詩篇吸引我們整個生命順從神的統治,把一切都交託給那位賜下福音的神。大部分的詩

[信仰生活] 面對災難頻傳的末世, 如何教養孩子「交賬給神」的價值觀?2021.27

或許,有些人仍對現今我們所處的是否為末世,感到懷疑。然而聖經中對末世的描述,若與現今對照,你將發現,耶穌再來的日子已不遠矣。「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災難:原文是生產之難)的起頭。」(太24:4-8)由上可見,我們確已在末世中了。  既然已確立現今為末世,則身為基督徒父母的我們,最大的渴望即是全家之後可以一起朝見主面;而最害怕的莫過於在永恆中,與孩子兩相隔,僅有己身獨嚐救恩之樂。因此,讓孩子知道「交賬給神」的觀念,已刻不容緩。而若是身為父母,到底要怎麼做呢? 1. 在教小孩前,要先預備好自己:  首先要先捫心自問,我知道何謂「交賬給神」嗎?我們的身份是管家,而神給予我們不同的恩賜或能力,我們是否活出神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我們只要問自己:「我有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嗎?」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了解「交賬給神」的觀念。 2. 確立身教,帶著孩子一起做:  父母若是以身作則,努力做對的事情,則應帶著孩子一起做。小朋友其實很聰明,都用著他們水汪汪的大眼睛仔細觀察大人的一言一行,若是父母只是說說卻不實踐,則要叫小朋友聽話則趨近不可能。先思考,基督徒在末世將至前會做什麼?更加愛神愛人、儆醒禱告、在生活中持守真理且與人和睦等等。同理,將以上項目前面加入「帶著孩子」便是方法;帶著孩子更加愛神愛人、帶著孩子儆醒禱告、帶著孩子在生活中持守真理且與人和睦。  另外要注意「心軟」的問題。常常有父母認為:「我家小朋友還小啦,幹嘛讓他這麼辛苦跟著我這樣做,長大等他能獨立思考時他自己就會學了。」然而,等到他\她們長大,已經將世界知識吸飽吸滿的時候,其思考、行為模式早已是以「人」為中心,而非是基督徒的以「神」為中心。「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小朋友必須要從「孩童」起由父母引導,由父母帶著愛神、由父母帶著參加聚會、由父母帶著愛教會、牧者。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自然便會去比對基督徒與世界的差異,而相信若父母有持守真道,並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以真理回答孩子在比較過世界後的問題,則孩童到老都不偏離,將成為蒙神祝福的現實 3. 等待問題,用信心與耐心陪伴,

[天路歷程] 疫情生活中的我看見x我經歷ing 2021.27

【社會百態】  去年此時,各國正處於疫情肆虐的愁雲慘霧中,臺灣卻像身在平行時空般正常運行著,直等到破口出現,病毒隨著人與人的連結愈發擴散、遍及周遭時,這才驚覺:原來我們已身陷疫情戰場?!短短數月期間,原本廣受歡迎的「加零」一夕垮台,社會瀰漫著擔憂焦慮的氛圍,媒體充斥著各類陣營的喧囂,網路湧入了成千上萬的意見,茫然無措的人心更顯得無所適從。人性的軟弱會透過時局顯現,像是隱匿足跡、揪友群聚等;即使如此,也總還會有人願意犧牲奉獻以顧全大局。 【口罩時尚】  以往戴口罩若非自己感冒生病怕傳染給別人,就是上下班途中為了防塵與空汙,從來未曾想過它有朝一日會變身穿搭精品。靈活的廠商除了製作各樣吸睛款式,更與知名品牌合作聯名,把原本無人聞問的消耗品打造成了爭相瘋搶的收藏品。自認為還算是理性購物的消費者,看到圖樣精美的款式也忍不住淪陷,畢竟疫情期間只能靠口罩露臉,戴上花樣多變的口罩也能讓心情愉悅,何樂而不為呢?(小建議:可以少量多樣購買,不需囤貨,也可跟朋友交換分享喔!) 【宅女感想】  身為宅女的我自然樂意響應「宅在家」政策,但人真的是種矛盾的生物,從前未受限制時只想在家耍廢發懶,一旦被要求避免外出時卻又哪裡都想去。許多人藉著臉書照片回憶那些理所當然的曾經,同時想望著解封後的種種行動。回想過往那段可以自由來去、毫無拘束的安逸日子,實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總是計劃著明天、夢想著未來,如今看不見的病毒輕易地讓這一切嘎然而止。若神對我們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福音12:20)比起病毒的攻擊,我更害怕向神交帳的那一刻……數年後,也許人人都施打了疫苗,病原也自覺無趣地消失,疫情期間的天翻地覆彷如一縷輕煙般消散,回歸日常的人們報復性地吃喝快樂,不禁想問:「經歷過這一段,我們學到了甚麼?」我真心懇切仰望神:「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 90:12)  Ps. 附上幾張過去旅遊的照片跟大家分享 ▌馬可牧區 林詩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