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19, 2021的文章

[南聖頭版] 擋不住的鋒芒 不是自己 乃是基督 周維音師母生命故事 2021.25

喜歡京劇的朋友,聽見《蘇三起解》必定眼睛為之一亮,豎起耳朵仔細聆聽,這個愈來愈不多見的民俗技藝重新在如鷹之夜的舞台上粉墨登場,一位造型千變萬化、聲音清脆嘹亮、多種扮相角色都可任意發揮的演出者,舉凡京劇、動畫角色、政治人物模仿秀……只要一出場就成為全場的焦點,她是周維音師母,2013年和陳家彬牧師結婚,現在是二個孩子的媽。周維音師母在六月16日接受南聖新聞台的邀約,擔任主播,在光鮮亮麗的外表和開朗的笑容底下,有著精彩豐富的人生際遇。  來自傳統信仰的家庭,她如何認識耶穌,進而全職委身事奉?維音師母回憶小時候,她就是個長輩疼愛、不缺朋友的孩子,加上甜美可愛的外型,她說:「我從小就夢想成為明星。」小四開始學京劇,那段日子過著每天早上7:00拉筋吊嗓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演出,慢慢發現自己上台不但不緊張,還樂在其中,她從未想過還有機會唱戲,而回頭看人生,發現一切都是上帝美好的鋪陳。 從親人的亡故發出生命的疑問  2006年,她23歲那年,兩位親人相繼過世,第一個,是她的外公,面對親人亡故,家族使用道教儀式,當家人一起摺蓮花,為死者祈福,使她對死亡有許多疑問:1.誰決定人可以上天堂? 2.人活了半輩子,為什麼人生的結局卻是負面的,留下遺族許多苦毒? 3.那爺爺現在在哪裡? 半年後,奶奶過世,奶奶是基督徒,雖然奶奶來到台灣時已經失智,但她使用基督教的儀式,她對生命的疑問,教會在安息禮拜中給出了答案,牧師說,奶奶信耶穌,所以她進了天堂,並且後代子孫對奶奶的回憶都是正面的。 尋找耶穌 遇見耶穌  安息禮拜後,維音打電話給表妹(她記得表妹從小在教會長大),告訴她:「我想跟妳去教會。」去教會之前,她做了一個禱告(雖然當時不知道這是禱告),但她記得她對神說:「聽說祢是耶穌,如果祢是真的神,祢會知道我是誰,知道我經歷什麼事……」於是,她跟著表妹來到景美浸信會,第一次參加主日,她還記得講員說了一段話:「我知道你們當中有人對生命有很多疑問,耶穌可以回答你……」在那段呼召當中,她沉浸在感動裡面,在當天就決志信耶穌。 生命起飛 信仰起飛  決志信主後,不代表我們的信仰立即突飛猛進,工作也沒有一帆風順,維音師母描述她剛信主的日子,她懂得不多,也說不上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生命翻轉,但她堅持穩定聚會,沒有停止,她的爸爸媽媽打從一開始就認定她只是三分鐘熱度(她自己也承認),但事後回想,這真的是上帝給她的憐憫,持

[南聖家書] 令人期待的「疫情過後」2021.25

最近我在FB上問了臉友們:「疫情過後的最希望做的事是什麼?」大部分回覆的不外乎這幾項:(1)能回到教會敬拜神,向神感恩。(2)南北家人能相聚、朋友能一起出遊。(3)可以不用戴口罩逛街、洗頭、聚餐。(4)送小孩上學、正常上班。... 其實,這些回覆不用問也知道答案!但在我心中卻有一種催逼的聲音,催促我要加緊腳步、更多預備疫情過後的日子!  記得2020年四月初,我寫給牧區弟兄姊妹們的「疫中書信」談到在疫情中如「為主被囚」的心情...等,那時正是 COVID-19 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時過一年多,台灣的疫情從控制良好轉至全國三級警戒,好像末後日子的腳步逼近,感嘆人生道路另一種「時不我與」的現象!  近20年來,各樣不同的災難發生,在台灣已經不是少見,若要細數全球各地的災難,更是成千累萬之多,風災、震災、水災、火災、SARS、COVID-19,加上最近的以巴戰爭…各樣災難、瘟疫、戰爭頻傳;每回都讓人想起聖經說到末後日子的景況:「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太24:7-8)  2020年6月17日,天下雜誌(700期)39周年特別報導:「疫情過後最該做的一件事:與地球和好!」提醒著人類要停止破壞環境,造成汙染,好治癒地球!  2020年11月25日,商業週刊專欄:《關鍵評論網》執行長鍾子偉,談到:「疫情過後,外國企業為何會更強大?給「自認幸運」台灣人:別坐等恢復正常」我們應該為下一階段預備!  2021年6月8日,人力資源網公司 Salesforce(CRM-US)執行長 Marc Benioff 預期:「疫情過後,公司一半以上人力仍將持續居家辦公」;一種新的數位文化,現在正在上演!  在這段全國三級警戒的日子中,除了與疫情相關的各個單位在前線努力防疫工作之外,國內的各黨派仍不乏為著政治利益、為未來選舉鋪路,各樣不輸連續劇劇情的口水戰、抹黑、醜化、扯後腿…都正在上演中,而百姓們就算想要選邊站,面對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也只能隨波逐流,也讓人隨己意搖擺!另一方面,疫情提早讓我們學習提升各樣資訊能力,媒體的運用透過網路縮短人們見面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改變帶來的是喜是憂?好事發展的順利,壞事也因著異地的隔閡產生更多的誤會;然而「生命的轉化」仍需要實際的互動,線上會議的難處在於:如何讓人與人之間的「生命轉化」帶來成長的實質果效,不僅只是單向的分享,這

[牧者心語] 神話語的轉換效率 2021.25

近日聽到一位姊妹證道的時候提到,人的耳朵的構造原理,是將環境當中的聲波的能量(聲能)轉換成動能,再將動能轉換成電能傳至大腦的過程。讀過物理的人都知道,能量的轉換過程會造成能量的喪失,也就是轉換效率,在能量轉換的過程當中,能量就以不同的形式(例如熱能)逸散到空氣當中。會有能量喪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所在的環境非真空的理想環境,而是有空氣的存在,跟許多影響能量轉換進行的因素。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騎機車的時候,需要為機車加汽油。我們知道機車的動力來源是來自於引擎當中的汽油燃燒產生壓力推動活塞,並將動能提供給機車行駛使用。而汽油燃燒的熱能轉換成動能的過程當中,造成許多的能量損失,而這樣的能量損失就以廢氣跟熱能的形式,透過排氣管逸散到空氣當中。  在製造能源的形式當中,火力發電是一個效率比較低的方式。以機車的燃油舉例,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汽油真正被用在提供給機車動能,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都成為逸散的能量排放到空氣當中,浪費掉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燃燒帶來動能的效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這也造成空氣汙染。  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談科學,或是機械相關領域,我們想要談的是,信仰當中也存在著這樣的轉換效率,上帝的話語常常透過幾次的轉換,才進到我們的腦海裏面。當我們聽見神的話語的時候,通常有幾個狀況,一種是充耳不聞,這種情況叫做「故意裝作沒聽見」,這是人很本能的其中一種反應;另一種叫做「選擇性聆聽」,我們只聽見自己想聽見的,然後去做我們想做的,由此可知這轉換效率是很低的,如果上帝的話語本來是100%,我們選擇性聆聽之後剩下50%,然後聽見之後做了50%,那上帝的旨意真的到我們去行出來的部分,其實只剩下25%,更別提很多時候我們的轉換效率是比這個低更多的。  舉個例子來說,上帝在聖經當中所啟示的話語如果是百分之百,透過我們每天的靈修,大概只得出了百分之十的內容,接著我們再去講給我們的小組員、弟兄姊妹聽,又只講出了我們所得出的內容的一部分,結果在這樣的轉換過程當中,就如同造成許多能量的損失一樣,我們離上帝話語的全貌,其實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而這還不包括我們解讀錯誤的部分喔!如果再加上我們誤以為上帝的意思、誤以為聖經這裡是這個意思,用我們自己的意念去解讀,那我們離上帝本來的意思就更遠了!  當然,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百分之一百聖經的意思,也沒有人能夠完全講出聖經百分之百的原意,也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每天

[牧者觀點] 如何走出憂傷成為喜樂?2021.25

憂傷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經歷     我們都曾經悲傷過,人生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憂傷是人類的共同經驗,親人的亡故、失婚、背叛、失戀……都會帶來極大的悲痛,而這些悲痛未必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但不想要的事還是發生了。為什麼人生有這麼多的艱難?從創世記人類犯罪開始,人就開始了各種辛苦,憂傷、悲劇、死亡,但我們屬於上帝的人,可以在憂傷中找到出路。 憂傷也是一種療癒過程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悲傷五階段」理論,遭逢重大變故的心理轉折: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她認為這是悲傷的療癒過程,Kenneth J. Doka 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悲傷是沒有「階段性」的,每個人有他的恢復歷程,但他們的共同點,都鼓勵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生命中的憂傷,面對憂傷的目的是為了有盼望的未來,Kenneth J. Doka 的著作《面對失去,好好悲傷》裡頭提到:「很多人認為如果痛苦減輕,就代表逝者對自己的意義已逐漸消失,所以他們寧可身陷痛苦,也不願忘記過去。事實上,真正的療癒與放下,是你不介意再提起。當傷痛逐漸淡去,你將更能保有回憶。」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時間來接受事實,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練習悲傷,也練習堅強。 上帝看重我們的憂傷  上帝在乎我們心情,祂看重我們的憂傷,「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18) 如果我們的憂傷是來自至親好友的傷害,可能是婚姻中的不忠誠、朋友的背叛……等,我們很有可能產生「被害者情節」,憂傷中帶著委屈,因為自己是被傷害的那一位,無數次暗地裡的流淚哭泣,自憐的情緒不斷高漲;有些人也許在關係的破裂中是「加害人」的角色,這種憂傷帶著懊悔,因為一些無法扭轉的過去,無法繼續往前進。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應該接受現實──往事難追回,不需要是基督徒也能明白這個道理,聚焦在過去的傷痕從來沒有幫助任何人,但基督徒面對憂傷的時候,有一條世人沒有的出路,不管是「被害人」或「加害人」,都需要上帝的赦免和引導,「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7:10) 按著神的意思憂愁,讓我們找到生命的出路;自我中心的憂愁,使我們走向死胡同。 福音的本質是要人得自由  上帝並非高高在上,不在乎我們的感受,神的靈在我們身上帶著使命:「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

[聚焦聖經] 約翰一書 2021.25

約翰壹書為使徒約翰所寫,其後還有貳書及參書。透過約翰福音我們認識到,約翰與耶穌的關係緊密:「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約13:23)」。正因如此,約翰所認識的耶穌基督,以及透過耶穌基督所認識的上帝,給我們一個獨特的視角。關於書信中的稱呼,有「小子們哪」(2:1)、「父老啊」(2:14)、「弟兄們」(3:13),不只是信徒中的各年齡層,抑或是信主的年歲長短,可見約翰對各年齡層的關懷,並用一種溫暖的口氣勸慰彼此。  書信開宗明義說到:「耶穌基督就是生命之道、永遠的生命!」約翰認識的耶穌超越時間的限制,因為是從起初就存在,也說明了耶穌基督是生命的起源、源頭。約翰因著對耶穌的親身經歷,正是約翰壹書最好的明證。約翰深刻地說,這生命之道,是他過去親耳聽見、親眼看見、親手觸摸過的,證明了約翰所認識的耶穌再真實不過了!而約翰寫約翰壹書的目的,其一是要分享給信徒他與神之間的團契關係,盼望信徒們也擁有與神的團契;其二也是盼望讀者因著書信中的安危,喜樂得以滿足。  「上帝是光」,這是約翰透過耶穌基督對神的認識!因此我們若盼望自己與神相交、團契,卻活在屬靈的黑暗中,就是沒有行在真理中、說謊話了。那麼,約翰告訴我們,要如何活在光中呢?首先要願意承認自己的罪,透過耶穌的血被潔淨,才能進入光明中。反之,認為自己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犯罪的,就是正在欺騙自己、不在真理中了。總而言之,約翰乃是勸我們不要犯罪,假若犯罪,仍有中保耶穌,為普天下之人的罪而成為贖罪祭。  至於什麼人是認識神的呢?遵守神的命令者才是認識神的人,也是愛神的人,而活在上帝裡面的人,就應該會在生活中效法耶穌。耶穌活出了彼此相愛的命令,如同真光照耀,因此活在愛中就是活在光中。約翰在此把第一章的光明與第二章的愛連結在一起,讓我們體會活在愛中就是活在光明中。  約翰再次提醒我們,不要愛這個世界,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愛了世界,就沒有愛父的心了!世界給我們不過就是肉體享樂的渴求、眼見之物的渴求、對自我成就和擁有之物的自傲罷了。世界也正在消逝中。世界的結束-末世會面臨敵基督者的挑戰。即使敵基督者是從教會中出去的,卻絕不是教會的一份子,而不認耶穌為基督的,生命也是虛謊的。基督徒們要把那從起初聽到的存在心裡,就是住在子裡。我們是受了恩膏的,末日基督顯現時,關鍵是我們是否住在祂裡面,也才真是神的兒女。  約翰說明「什麼是愛」,他不只

[防疫新生活] 父母完勝守則:青少年放防疫假之網路使用 2021.25

青少年是意指身體和心理的過渡階段的人,聯合國青年議題官方中文網站定義為15~25歲之間,就台灣人對「青少年」多以國中及高中學生為主要的認知。隨著新冠疫情教育部在今年 5 月 17 日起宣布:「高中職以下同學基於防疫目的請假者,學校應予以准假,不納入出缺勤紀錄,不扣減學業成績評量。」這使國中高中的學生嗨翻天,不用上學但爸媽要上班……有什麼比青少年時期讓孩子拿回自我時間管理權更讓孩子感到存在的美好!  雙薪家庭父母上班,對於半大不小的青少年大多放在家自行管理,但對於身心仍未成熟的小大人們,父母隱憂青少年上課之餘晾在網路上到底瀏覽什麼?安全如何把關?作者的孩子也是在這個年齡層,國中、高中、大一,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完勝守則一同共勉之。  信任賦予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自己餵飽自己,不論是在家煮飯或是叫 Uber Eat,都不再需要父母過多操心,但對於選擇上的「節制」不是能一蹴可幾的,是父母與孩子間自「學齡階段」就需逐步養成的,父母信任孩子的選擇是建立在和孩子過去互動的歷程中,父母不能盲目或不負責任的口頭說我信任我的孩子,而是應給予約法三章後天天和孩子談談是否能履行彼此的約定。例如每天讀半本課外書、上課使用電腦瀏覽網路之外限定使用網路瀏覽內容、每天花一小時做晚餐給上班辛勞的父母、家事的分工規則、運動時間、瀏覽網路的資訊是屬於哪一類的、談天的對象限定是認識的朋友等,賦予能力並欣賞孩子的努力給予正向的回饋。  雖然有時孩子會因懶得做菜就只煮泡麵隨便渡一餐,其實為人父母的也不要過份焦慮孩子的營養不足,再過幾天孩子們就吃膩了,自然會努力學做菜了。  談談今天的時間安排:青少年很有自己的想法,忙碌的程度不輸給大人,忙著追自己欣賞的網紅、解決同學們之間的問題、完成學校的功課、做自己喜歡的事(彈琴、做手工藝、陪寵物玩、照鏡子……),鼓勵父母親每一天晚上留在孩子房間至少15分鐘陪孩子談談今天的事,以表達關心的角度更多認識他們今天想分享給你知道的事,有時候可能是「沒事」但仍可以坐在他房間陪伴他一起看他的網紅在開秀,這都是建立彼此愛的連結,重要的精心時刻。  越了界線一定要有所處置:青少年挑戰父母界線和他們不平衡的荷爾蒙一樣難以預測,父母的威嚴一定要徹底展現,該罰就不能姑息,否則下一次父母的話就沒有約束力了,可以透過先前約定好的處罰進行處置,例如扣零用金、明天學校線上教學結束就不能使用網路等。

[天路歷程] 圓夢 超乎所求所想 2021.25

在台灣50年代出生,常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家家戶戶挑燈夜看電視轉播,一起分享奪得威廉波特少棒世界冠軍的歡騰。  個人超愛棒球,少年時就曾號召眷村(台南水交社)左鄰右舍玩伴,組織了一支雜牌軍棒球隊,在自家附近的空小(空軍子弟小學,現今志開國小)打球,只要我們家三兄弟(恒幸、恒達)一上場,幾乎就佔了三分之一球員名額。還有其他孩時同伴張明浩、洪仁宗、李小恩、朱賢寰、朱賢璋、朱賢豪、孫繼文、劉天一、駱海東……。我們也常挑戰其他球隊,贏輸結果已束之高閣,換來的卻是快樂滿滿的童年回憶。及長因著學業繁重,接著工作再到走入婚姻家庭,心有餘力不足,只能以關心棒壇消息的心情,如王建民、陳金鋒、陳偉殷等的動態,取代置身球場以球會友的樂趣。民國89年跟著內人若慈,進入台南聖教會並受洗後,整個生活重心除了上班,就是去教會。  驚訝的生命就在神開道路引領下,原先覺得不可能再重拾球套馳騁紅土場的時候,約於民國91年,裕國(誠正傳道父親)和竇爸振臂一呼,在教會同樣愛好棒球的弟兄的奔走下,成立了南聖慢壘隊。因我最年長(夠熱心又熱血),所以被選中當隊長,之後在以賽代訓的歲月中,雖不贏較多,卻也曾拿過比賽亞軍。持續打了幾年後,因配合教會福音活動及每個人服事日益增多,往往難成隊形出賽,故而終止了球隊運作。唯當時的球員,有張雲翔、高翊倫、高頌清、高頌和,因著神的呼召感動,成為牧者(https://www.tnhc.org.tw/staff)。另球員王裕國(歿)、吳建毅(歿)、陳明輝(歿)、黃聰智(歿)、竇國昌、陳逸偉、史銘燻、廖連宏、邱宏達、楊泰民、劉仁祥、侯宏南、袁新民、蘇悅中、姚舜星、王冠棟、王冠博、蔡國卿、裘維正、吳宗道、戴振峰、吳俊益、黃明瑞、竇大衛、黃立民、葉佳楠、蔡家豪、崔聖宇、王文雄(安樂聖教會)、吳宏文(路竹聖教會)、吳杰、陳明鎮、楊恒達……等,拼勁十足的身影,歷歷在目,記憶猶存。當時幾乎每場比賽,我都有現場錄影,然後PO到南聖慢壘部落格,供大家回味觀賞,可惜現在檔案不存,徒留遺憾。  幾年後,沒想到教會兒童芥菜種周末營的才藝班,添增了樂樂棒球項目。欣喜的我又重回球場了,只是角色轉換從球員忝為教練。看著一群小朋友,認真的打球,賣力的奔跑,接到球後雀躍的歡呼,內心的澎湃久難抑止。每次球賽結束後的感恩禱告,盼望他們心靈深處耶穌愛的種子已栽種,等待澆灌發芽。  去年經由台南市社會局的媒介,希望我

[天路歷程] 跌跌撞撞又恩典滿滿的信仰路 2021.25

我的叔叔和奶奶都是民間偶像的乩身,家裡的神桌上總是擺著菩薩、王爺等。國小時我家二樓是房東開的宮廟,我經常去跟那些偶像對話、唸經,家裡六個孩子中我排第四,從國小開始就扛起全部的家事,包括煮早餐和晚餐。  我是家中唯一的大學生,但求學之路是坎坷的。父母沒有錢給我買自修和補習,連要繳班費和買文具的錢,都是我挨餓,長期不吃午餐把錢省下來的。  國中時期的我個性孤僻又叛逆,連導師的話都不聽。同學楊雯卿經常關心我、幫我禱告。導師潘燦鉁老師看我午餐時間都不見人影,就叫同學們去把我找出來,然後每天買便當給我吃,她用基督的愛來愛我、改變我。  考取台南女中時,媽媽說女兒長大後要嫁人,不用讀太多書,所以叫我去做女工,後來潘老師去說服一番,媽媽才答應,但高中的我還是要挨餓,省下午餐錢才能買文具。  升高中的那個暑假,我跟潘老師去健康路浸信會,十月份我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基督徒,父母當然是極力反對我去教會,但我還是會想辦法找機會,每週六日都騎腳踏車去7公里遠的教會,參加台南女中的團契三年。  我讀東海大學四年裡,父母沒有給過我一毛錢,學雜費是貸款的,生活費和房租是我四處打工自己付的,當錢不夠用時,10元買的10片白吐司可以讓我吃三餐還有剩呢!  大一我參加東海團契,東海靈糧堂的林進泰牧師林哥當時是我的輔導,大二開始我每天忙著打工賺錢,不顧課業和教會,經常熬夜、喝酒、抽煙,還騎機車飆車,每學期都出車禍,進出各醫院的急診室,每次都在臉上留了幾條縫線。  離開神六年後,1993年某一天,我突然跟久違的神禱告,我說我很空虛都沒有朋友,我想要回教會,結果神帶我去台中的活水浸信會,重新上慕道班、查經班、門訓課程,後來還成為社青小組的副小組長和教會的財務同工。  1998年我嫁到台北,生完兩個兒子後,婚姻出現問題,經常吵吵鬧鬧,我又開始喝酒抽煙了,還經常酒後騎車,有一次喝醉騎車回家時,撞上電線桿,車毀人傷。  在台北的八年,我是只做禮拜的基督徒,跟神和教會的人都不太熟,兒子也不喜歡上主日學。離婚後,2007年我獨自帶著兩個兒子,坐和欣客運、帶著行李和家當搬回台南,我和同學雯卿聯絡,她邀請我跟她去台南聖聚會,兩個兒子從此喜歡上主日學,我也開始有穩定的小組生活。  後來雯卿變成兒子立安、振宏的乾媽,我們經常帶著她兒子敬恩,還有立安、振宏一起出遊,都笑稱是帶著「三隻小豬」,如今小豬們都變帥哥了。  國小三年級時,

[信仰生活] 從但以理學人際關係 2021.25

當我們成了一小群,也可能面對逼迫、信仰的同化,如何自處也成了今日的基督徒重要的價值觀。思考看看,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一些是可能的「巴比倫文化」,會使你同化或失去味道的呢?界線的反思:信仰的界線應該劃在什麼地方?那些可以通融?哪些要持守?  大馬色的大光,是保羅遇見主耶穌的時刻,從此生命180度的翻轉,保羅從逼迫人的,變成被逼迫的,從大群裡的,變成那小群的,保羅因著愛而願意改變,他說沒有任何事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他能忍受對他來說是至暫至輕的苦楚,為要成就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基督徒的遭遇也似如此,因厭惡罪中打轉的虛空,遇見耶穌-生命的主之後,因著愛而願意改變,為主分別為聖,靠主爭戰得勝,便成了每一天基督徒應當面對的成長與突破。  成為基督徒之後,首先面對的,便是自己身上的「巴比倫文化」,舉凡流行音樂、電影、算命、星座、瑜珈、氣功、致富、人脈、聲望……以前熱衷的、擅長的,現在都當作是虧損的,而有意識地拋棄,好叫我們能得著基督,以認識跟隨主耶穌基督為至寶!  那以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要一併拋棄了嗎?  聖經不是說要愛人如己嗎?向甚麼樣的人,就做甚麼樣的人嗎?  那又怎麼能不被同化,反而是光和鹽呢?  信仰的界線應該劃在甚麼地方呢?  但以理第一章給我們很好的學習,但以理從小就有敬畏神,不拿自己好處的智慧,雖為亡國奴,卻清楚自己是神國子民,立志在沒有選擇的地方,仍做出敬畏神的選擇;但以理的心是屬神的,因此在王的美酒佳餚上,決定付上任何代價,也不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就看見神賜福保守但以理!但以理的神,也是我們的神,雖然我們無法選擇環境,但我們能選擇自己的心是否屬於上帝,當朋友們在世界享樂,並試圖拉攏你時,我們能仍不被誘惑並且順勢表態愛神的心嗎?  在自己的經歷中也是如此,信主的開始就是爭戰的開始,並且是從最親近的人起頭,在當時我有位已經在一起三年的男朋友,原本感情還算順利的我們,當我信主之後,衝突就漸漸增多了,他雖然尊重我,但希望我不要太迷信而失去理智,不要太投入教會,但當我愈讀神的話,愈認識上帝時,我跟上帝說:「神哪!祢曾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的愁苦必加增,因此我真要單單尋求祢,不要讓世上的價值觀,或是其他人事物來代替祢。」,然而價值觀的差異,大到了必須思考要不要繼續走下去的問題;聖經上也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  在幾次信仰的重大爭執上,若須抓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