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1, 2021的文章

[南聖頭版] 又見時代的恐慌症 阿富汗效應?2021.34

我們這一代,不斷的嘗盡時代崩潰的陰影……每隔一陣子,就有一波波的逃難移民潮??  1971我們說漢賊不兩立,而退出聯合國、1972台日斷交(蔣中正當年不是以德報怨,不索二戰賠款嗎?)、1979台美斷交(當年不是最可靠的盟友嗎?)、1992台韓斷交(當年不是說兄弟之邦嗎?)……國際間我們能相信甚麼?  國際間1975越戰失利,使越南無言的滅亡、1995閏八月中共武力犯台世紀大預言(大批權貴,包含教會會友出走)、1997香港澳門先後歸向中共、1989天安門事件,曾讓國際間短暫感受到,民主復興的希望,哪知是更詭譎的清算與危機……  2000年後,當年一直反共的國民黨,轉而親向中共(當年不是說漢賊不兩立嗎?),一時之間台灣變得無所適從…使得這小小島嶼充滿了莫名的冤愁,許多老兵搞不清楚當年打甚麼仗。  近年來香港因國安法而變色,又出現香港的危機亂象……  這幾天阿富汗因美軍撤軍,瞬間國家滅亡……到處都是可怕逃難的畫面,處處激起當年越南逃難的痛苦畫面與回憶!?  這幾天台灣果真的[恐慌的氣息]又出現了? 一些政客,自貶言論又漫天叫囂……今日阿富汗,明日的台灣…… 老共當然不放棄機會,見縫插針的武統、警告、…… 老美當然也又出現……慣性的對盟友的保證協防宣言。  傳道書說: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1:8-9)人的恐慌與焦慮,其實都是無謂的空虛與嘆息……  我們的(出路),其實也是很單純…… 從來就不倚靠…勢力(亞4:6)、不是倚靠車、馬…(詩20:7)。重點我們不是反美,而是不應每天巴望著美國保護或施捨。但也感謝神,差遣各盟國(當然也包含美國)在不同時期階段裡,成為我們在困境需要時的協助,使我們能有喘息之間的保守與成長的空間。 從來就不畏懼……任何強權或強國下的狂人狂語,那都會是如同希西家,當年在亞述國的狂傲中,必親眼見他們自取滅亡的景象與結局。其實我們不是反中,而是抗拒那狂傲的共產黨。中國裡面有四千多萬基督徒,正受比我們更大的迫害,那也是我們的同胞,我們禱告的負擔。 不因國家小而自滅自己的信心,我們知道(以色列今日的威嚴),因他們全國自知團結與專心仰望的信念。今日任何強權都不再敢覬覦他們的國土。當然我們不是因以色列強大而自比,而是看見他們裡面,因著(應許)的信念,而不再退讓的骨氣。  我們能有

[南聖家書] 現代拿細耳人 2021.34

以前舊約時代,只有利未人、亞倫後裔等世襲關係才可以事奉神,難道其他人無法像現代人一樣,大家都可以在教會有服事神的機會嗎?其實,在舊約也是有的,不是利未支派的以色列人,可以自願許願分別為聖,成為「拿細耳人」。 為什麼神會設立拿細耳人呢?  上帝設立拿細耳人的原因: 人人有機會事奉:讓有心願意事奉上帝的人,都有事奉的機會,即便利未人,仍只限男性能做祭司,但做拿細耳人,無論男女皆可。 祭司不盡責:祭司是世襲的,但若他們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神就會另立他人作祭司的工作。例如以利的兩個兒子作惡多端,極度失職。因此,上帝就另興起非利未支派的撒母耳做「拿細耳人」起來取代他們,做祭司獻祭的工作。  其他聖經中的拿細耳人如參孫、 施洗約翰、 使徒保羅,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  當然要做拿細耳人也不容易,民數記6:1-8節,講到做拿細耳人的規範:  上帝規定他們三條誡命—比神對利未人的規定還要嚴格,甚至在一些規定上跟大祭司同等: 清酒濃酒都不可喝 不沾染死屍 不能剃頭 有失敗的案例嗎?  可惜參孫就是那位最失敗的,他手握滿滿的恩賜與神聖的呼召,但他生平荒腔走板,酒醉、接觸死屍、上當被剃頭失去力量,三項條例都守不住,一代名將無法拯救當代以色列人,實屬可惜。  新約後,已沒有再照著舊約的條例生活。在教會不是只有傳道人才能服事,會友不用特別許願作拿細耳人,就都有機會在教會服事。我們都可以如祭司一樣事奉神。「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得前書2:9」  如何成為現代拿細耳人?我們仍能思想當時拿細耳人條例背後的含義,仍是我們現在事奉時很好的標竿與反省。 1. 要有清醒的心思意念  「清酒濃酒都不可喝」。為甚麼不要喝酒?因為酒會讓我們的心思意念混亂、作出錯誤的判斷,我們說要奉獻,就要把每一天把清醒的心思意念奉獻給主,終日思想神的話語,像拿細耳人一樣。 2. 分別為聖,遠避試探的環境  「不沾染死屍」。屍體代表死亡,沾染死屍表示沾染世俗的敗壞,跟罪連結在一起。神要我們分別,分別為聖,「先分別後合一」。  聖經中幾處講到合一的經文,都不是沒有界限的跟所有的人合在一起。反之,都是有條件的:  主耶穌將「那滅亡之子」與門徒分別出來,然後講合一。(約17)我們要與世界分別,再合一。我們不可能不跟世界打交道,特別是台灣社會基督徒很少,我們要先做好分別的功課,否則會被世界帶著跑。 3. 順服權柄:

[牧者心語] 同島一命、同舟共濟到同得榮耀 2021.34

這段日子身旁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無非是不得不聽到的 COVID-19 新冠病毒,加上前些日子激勵人心的東京奧運,以及近日以來阿富汗、塔利班…各國國際情勢問題;一種是讓人失去盼望恐懼萬分的病毒,另一種是牽動人心令人血脈賁張的運動賽事,而國際間的情勢問題則是讓人面對未來有更多的未知與不安!  人生的路程總在這日復一日的循環中:「面對困難→忘記(逃避)困難→失去盼望和方向」。想起歷史的教訓,如同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道路,從第一代在曠野四十年卻無份於應許之地開始,直到進入迦南地後四百年之久的重蹈覆轍,仍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如同士師記所描述的:「及至士師死後,他們就轉去行惡,比他們列祖更甚,去事奉叩拜別神,總不斷絕頑梗的惡行。士2:19」以致他們無法長久得地為業,最後落入外邦的權勢之下,在流亡中死去!  我們是否在往前努力的過程中,能夠記取教訓,真實地讓過去成為一種「反省」,一種「鑑戒」?如果真的有這樣的「願意」,那麼就不應該只是存有願意的心,而是要進一步地把這樣的意念化為行動!到底該怎麼做?針對現今所處環境與時事,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建議: 1. 不要讓疫情的發展綑綁你的生活  我們身處在台灣,雖然經歷疫情的起伏變化,在全世界卻仍屬安全,即使可能有許多隱藏黑數的憂慮,但擔憂並不能使我們脫離困境,唯有同心協力面對挑戰;許多人高唱「同島一命」的概念,這的確是讓群眾們同甘共苦共患難的連結,但卻在不同看見意見分歧的多頭馬車運作下,似乎無法有所作為,反而分化民眾變成大家住在不同島嶼一樣。  只要記得--「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1:21」我們的生命都在神的看顧保守中,不需要特別擔憂,只要單單交託就可以了!「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 2. 不要讓政治環境影響你的心情  新聞、媒體、政論節目、網傳議題… 透過各樣管道所帶來的意見無非是口水之爭,這些參與在其中的人們只要情勢不對就會見風轉舵,自己隨時可以推翻自己發表的言論,然後再踢皮球反控是敵方的陰謀,各種言論好像引導著人們述說「同舟共濟、齊心努力」的意念,但其實背後有太多的利益糾葛與無法看透的世界的局勢,若沒有上帝的介入理也理不清!  只要記得--不要與那些在世界自以為有智慧的為伍,如聖經所說:「人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

[聚焦聖經] 猶大書 2021.34

猶大書作者有別於其他新約書信,開宗明義即闡明寫信者為雅各的兄弟猶大,是主耶穌在地上的兄弟;當雅各服事於耶路撒冷教會,猶大則於各地奔走(林前九5)著書寫信給各地教會,本書信並未明言寫作年代,但於書卷字裡行間提及信徒已交付了真道(v.3),也已聽過使徒的教訓(v.17),故大致推測此書的作者於主後60年之後成書,而有一說猶大書是寫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後,大約主後75年至80年間,而當代前後受異端衝擊最為嚴重之地為敘利亞一帶所組成的猶太教會,故猶大有可能於此地帶奔走間,聽聞教會假師傅等異端為禍之事,故此寫下這封猶大書信以維護真道,使其能抵擋那些把福音歪曲了的假師傅。  猶大寫書之目的為維護真理,但很明顯不在於指責以致置信徒與死地,反之在許多經節中例如3、20、21、24節,皆充滿了急切導正信徒觀念與鼓勵堅守真道之情。  在經文勸勉的話中,猶大不提任何創新教義,只不斷強調原本福音的純正性與所帶出來的相對規範,可簡略簡述為福音的道德果效必須與所信一致:有人認為該異端傳遞是早期的諾斯底主義,也有人以為只是道德倫理上的偏差,諾斯底主義者認為形上之物皆為純淨,而其中一派諾斯底主義者看待純淨靈知,主張得到「靈知」救贖後,他們不需再受肉體的禁制,縱慾放任地生活才是「真自由」的表達方式。  不管當時信徒是否受不當信念影響抑或單純道德倫理上的偏差,該地確實有信徒不再堅守初代聖徒所交付的真道,故此雅各才在第四節中提及有不合真理的道理「偷著進來」、「放縱情慾」、「不認獨一真神」危機。延伸此類不合真裡的假師傅有以下特點: 不虔誠 將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 不認耶穌基督  猶大以以色列過往歷史證明諸如出埃及那些不信者(v.5)雖然起初得救,若不信、背離神,會失去救恩、不守本位擅離崗位之天使(v.6)的結局為被拘禁候審、所多瑪蛾摩拉城之人(v.7)就是在硫磺火湖裡,等候末日審判,證明上述存有不合真道信念者的結局。  猶大於經文8-11節中持續引用舊約事件來提醒以色列人,闡明該隱的道路沒有屬神的靈、巴蘭的錯謬為屬乎血氣、可拉的背叛帶出人的結黨等問題,而猶大更於經文中罕見引用現代基督徒視為非正典的書卷,稱為旁經,一本為「摩西升天記」(v.9),另一本為「以諾一書」(vv.14-15)。  「摩西升天記」為法利賽人於主後7-30年間所寫,以先知口吻講述自摩西到第一世紀初的世界歷史,並預言未來,猶大書第9節引

[愛家專欄] 父母,不單只是父母 2021.34

當這次的疫情從5月下旬進入全國三級警戒直至暑假,各級學生全面改為在家線上教學,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大幅地增加,這樣的相處時間的增加,可能引發各種不同的結果與影響,卻也是一個再次檢視親子關係的時候。  聖經啟示了神與我們屬祂子民的關係,有神與人、王與民、元帥與精兵、主人與僕人、醫師與病人、救贖者與罪人、牧人與羊、夫子與門徒(師與生)、父與子、丈夫與妻子、兄與弟、朋友…,這些關係在不同的時空,因著不同的環境,甚至是不同的事件,常常變化著,也常常不是單一呈現,是同時涵蓋了幾種不同的關係,而這些關係的總歸,就是愛!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使然,感謝神將這樣愛的水庫放在父母的心中,但是愛的表達與關係的親疏,卻是父母需要學習與認識的。在聖經所述神與我們的關係中,對於為父為母者有哪些啟示呢?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 1:12」神的應許直接定義了我們信祂名的人身份是作祂的兒女,「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約翰一書 3:1」,可見「父與子」仍是神與我們關係的根本,所以「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 4:6」,但這樣的父子關係卻非單調不變的,有時是牧人,提供最佳的保護,不受一切災害;有時是元帥帶領爭戰,一起歡享得勝的喜樂;有時又是教師,有智慧的教導在其中;有時是最親愛的朋友,有最知心的陪伴。種種不同的角色,成就一份完全的愛在我們身上。  當我們的孩子是嬰孩,這時父母的角色比較單純,重要的是成為供應者、保護者,給孩子吃飽穿暖,懷抱孩子,給予孩子安全感,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供應與保護。當孩子再成長,父母的角色也愈加多樣,例如開始當生活上的老師,教孩子說話,教拿湯匙吃飯…。孩子上學了,儘管學校有老師,教會也有主日學老師分擔了教導的角色,父母仍需有具份量的教師角色比例。但另一方面孩子們因為班級是群體,開始有他們的朋友,越是成長到了青春期越是明顯,「朋友」在孩子心目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孩子們相處的喜好模式不是上對下,父母也在這時容易遇到更大的困難,甚且有時可能會感慨孩子的朋友此時對他的影響比父母對他的影響更大!  溺愛孩子的父母,是只停留在第一階段當供應者、保護者的角色;太過嚴厲的父母比較是停留在權威管教的角色。但是不要忘記,耶穌是我親愛朋友,祂聽我所有在祂面前的傾心吐意

[天路歷程] 眷顧人的神 2021.34

我出生在台北,家中排行老么,上面有三個姐姐,大約在我三歲的時候,父親外遇導致家庭破碎,父母離婚後,大姐、二姐就跟著生父;三姐和我則跟著媽媽。之後媽媽為了要養育我跟三姐,需要獨自留在台北工作,而我跟三姐只好被寄養在台南的外公外婆家。在那段時間因為媽媽不在身邊,總是感到很孤單,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我變得特別「白目」,例如:晚上不敢去廁所,就直接往窗台小便;或是吃不完的食物就往外面丟,常常這樣做當然很快就被「竹筍炒肉絲」一頓。有一次媽媽從台北回來,看到我被處罰,就想要趕快找人嫁了,帶我跟三姐搬離開外公外婆的家。  大概在我四歲的時候,媽媽因著媒人的介紹,嫁給了我的養父,也就是陳爸。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只有在喝醉的時候才會嘰哩呱啦地跟我說話。他們剛結婚的時候,因為沒有錢,所以只好租一間破舊矮房,一直到我升上國中一年級的時候才搬離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下雨,我們都會在很多漏水的地方放鍋碗瓢盆在地上接雨水;也常常看到老鼠、蟑螂、蜘蛛、蝙蝠那一類的小生物......雖然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好像很慘,但對我來說卻是愉快的童年回憶,所以我很喜歡那間矮房,長大後也常常回去看。  大約在我五歲的時候,媽媽知道大姐跟二姐在台北沒有繼續上小學,而是在髮廊裡面當學徒,每個月還要把錢拿給我的生父,媽媽就跟陳爸討論把她們兩個也接過來照顧,沒想到陳爸居然答應,並且就這樣照顧她們到高中畢業。  陳爸很疼我,但絕對不是溺愛。記得在我讀幼稚園的時候,為了幫同學把考零分的考卷毀屍滅跡,就跑到隔壁家的佛堂把考卷燒了,可是我沒有等考卷燒完就跑出去玩,等到玩完回到家,看到一大堆鄰居圍著溼答答的佛堂,我心裡就想這下真的玩完了,佛堂被燒了一大半,再加上水攻,已經慘不忍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長大後變成基督徒),等到鄰居散去,我就被父母打個半死,兩個輪流抽我一頓,手痠就換人。之後我還是做了很多白目的事情,記得國小二年級迷上快打旋風,常常跑去打電動的地方,但是陳爸很擔心我去那裡會學壞,打了幾次沒用,就放了個大絕,把我的手腳用鐵絲捆起來,要我用跳的跟在他後面去派出所(我後來用 Google 地圖大概量了一下,路程大約是兩公里),到了派出所門口也沒進去就又折返回家,到家之後陳爸剪掉鐵絲才發現綁著鐵絲的手腳都摩擦到起水泡了,自此之後我就乖乖在家玩任天堂紅白機XD。  在我升上國中一年級的那天,我們也搬到新的家,它跟矮房的差別很

[大學牧區] 同工交接 歡笑中傳承使命 2021.34

八月14日(六)是大學牧區的同工交接典禮,也是大學牧區闊別已久的「大聚會」。自從五月份開始線上聚會以後,每週六晚上就都以小家為單位各自線上聚會,久違的看到超過50人的聚會人數,不禁讓人懷念起實體聚會的日子。整場典禮由張北辰弟兄和許詠筑姐妹擔任主持人,在簡短又風趣的開場後,便為我們帶來了gather 足球場的快問快答遊戲,由主持人唸出小家長事先準備好的題目,讓與會的弟兄姊妹根據題目選擇對或錯,進行緊張刺激的淘汰賽。  遊戲結束後,就是令人期待的小家長感言,本次要交棒的小家長是史牧群、陳頌恩、蔡秉霖弟兄,在這個交接典禮上,除了三位完成了兩年的連任,將小家長的位置傳承給接棒的方詩涵姊妹、黃睦修弟兄、陳揚恩弟兄;接棒一年的小家長黃敬恩則連任,繼續為小家員付出與擺上。在分享中,各個小家長不約而同地提到:在擔任小家長的過程中,更了解怎麼關心人,也學習如何去平衡繁忙的課業壓力與服事。有人感謝其他小家長在他需要時所給予的幫助,也有人感謝小家員在他「業務不熟練」時的包容。但總歸來說,服事雖然辛苦,滋味卻是甘甜的。  小家長們的感性分享後,麥克風便移交給高頌清牧師來勉勵。頌清牧師提到了上週的查經內容:非利未人而可以服事的途徑是成為「拿細耳人」,也就是不能喝酒、不能接觸屍體、不能剪頭髮。但這些規條卻很難在現代社會中持守,那回歸本質,這些規範的目的為何?是「分別為聖」。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在現在社會當中,該如何分別為聖、忠心擺上。我們不要執著於聚會人數是否有增長,那是神會預備、成就的事,我們就定睛在我們能做的事情上,成為上帝聖潔、合用的器皿,學習耶穌的樣式、跟上教會的腳步,向著標竿直跑,打那美好的仗。  接著,便是整個典禮最慷慨激昂的就職宣誓,由頌清牧師朗誦就職宣誓,並詢問新同工「是否願意成為大學牧區小家長(同工),從今以後,當你喜樂,你就讓大家一起喜樂,並在小家員高山低谷時支持他們,用你滿滿的愛來愛身旁的手足,讓大家在愛中共同成長,終生對大學牧區忠誠,至死不渝,直到永永遠遠。」在得到新任同工們的肯定答覆後,主持人也將流程推進下一階段──新同工短講。  在短講過程中,新同工們大部分都覺得,新的一年是個挑戰,身份將從活動參與者轉變為活動規劃者。雖然會面對許多困難、壓力跟挑戰,但眾人也都堅信,只要定睛在神身上,祂都會為我們預備。此外,新同工也對小家員喊話:希望在外地讀書的人,能在回來時將小家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