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31, 2021的文章

[南聖頭版] 南聖新世代關鍵七年 轉型泉源網路電視台 2021.31

上週四(7/29)是台南聖教會93歲生日,1928年7月29日,高進元牧師開始了台南聖教會,九十三年的悠悠歲月,沒有讓這個教會變老,這麼多年來,「老」教會走出「新」路,見證神的同在!距離南聖的百年,還有七年的時間,未來的七年,2021/8(93)~ 2028/7(100周年),將是南聖新世代的關鍵七年! 七年〈倚天 屠龍〉 計畫 這不是金庸的武俠小說,而是神國戰略,倚天(倚靠天父)屠龍(斬殺魔鬼) 感動:70個7的關鍵重疊(災難&顯露) 末後的日子近了,災難不會有止息的時候,但愈接近末世,愈會顯露出真假,這世代虛實難辨,災難是一種預告,也帶來分別。 目標:(得救人數)3000 …而非(聚會人數) 進教會不等於得救,我們期待從現在開始的七年,我們操練的是「軍隊」,沒有閒懶的百姓,每個人都是精兵,期許自己作神國的將才,南聖現在聚會人數大約2000人,但我們要的是生命真正改變、在神國軍中當兵、願意捨己的,3000人! 戰略:(得救人數)動員令 … 飽滿的(靈命養成計畫) 健康的(身心精實計畫) 如何操練自己的「軍人」特質? 包含身心靈與靈命的培養! 全民新生活運動  吉他敬拜+隨身口琴 英文背經+日語邀請 新泉源甘露計畫 全面使徒生命訓練 南聖泉源網路電視 7/30的南聖新聞台直播結束,這是因應三級警戒,弟兄姊妹無法來到教會,牧者們規劃出來陪伴弟兄姊妹的事工,隨著逐漸解封,新聞台走入歷史,但八月9日開始,教會即將推出網路電視台(非直播),將有全新的節目與弟兄姊妹見面,敬請期待! 五三一 飽滿計畫 文化藝術-詩人 教會建立-牧人 宣教軍裝-軍人 九格:5+3+1 自我分配操練     何謂五三一飽滿計畫?  我們每個人自我檢視,我們要兼具三種身分:詩人、牧人、軍人,沒有任何人的恩賜是一樣的,也沒有所謂「平均分配」,有些人文化藝術的取向特別明顯,音樂、舞蹈、戲劇、舞台……等;有些人牧者的特質較為突出,陪伴、牧養、教育、行政……;有些人勇敢前進攻城掠地,也就類似宣教士的精神,是軍人的特質。 詩人、牧人、軍人,我最像哪一個呢?  將生命內涵分成九等分,5+3+1=9,既然恩賜不能平均分配,我們就好好發展自己的強項,但其他二者也不能偏廢,但可以用5分、3分、1分的分配。(見圖) 五分詩人(還要有三分軍人、一分牧人)  若我們文化藝術的取向特別明顯,就好好往這個方向來操練,但

[南聖家書] 後疫情時代的挑戰 2021.31

在過去一週,台灣本土最大的一件事,除了台灣選手在東奧發光發熱外,莫過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警戒於7月26日降級但不解封政策實施。  隨著疫苗陸續問世,世界漸漸進入後疫情時代,從臉書等社群軟體貼文可察覺很多人已開始期待恢復解封的生活,「到底何時能正常去餐廳吃飯?」「何時能出國? 」都是大家關切的民生問題!從這些言談中,我們可以來思考,什麼是所謂的正常生活?是回到從前的樣貌才是正常?如果回不去原本的樣貌,是否意味未來大家都將繼續在不正常模式活著而沒有終止的一天?  記得自己在2006 年學生時期,曾看了一部叫做《不願面對的真相》的紀錄片,那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說明人都是全球暖化幫兇,未來這世界將如何面臨一場場無法想像的生態浩劫,那時就讓我在心中對末世跡象留了一個伏筆。  近十年氣溫已飆升,或許我們已經很習慣新聞那些屢破紀錄的自然災害報導,例如幾周前2021年七月的西歐洪水,萊茵蘭-普法爾茨阿爾韋勒地區尤為嚴重,被德國形容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致命的毀滅性災害,面對重重環境災害,歐盟(European Union;簡稱EU)各國於本月7月15公布對抗氣候變遷大規模計畫以減少各先進國的排碳量。  不管是疫情或是天然災害,很感謝世界各界菁英仍在為這世界努力,然而世界的演進仍大致符合啟示錄的描述,例如第六章七~八節提到:「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這些災害起源於人的貪婪與自私,當然自然機制也會帶來災害,但可確實證實的是沒有私慾就沒有戰爭,沒有貪婪就不會帶來生態的浩劫,現今的世代毀滅是由罪而出,身處東方海島基督徒的我們期待看到的希望是什麼?如果沒有意識末後世代要有更多的看見,在解封後,我們基督徒也只會回到繼續忙碌的生活、為過去纏累我們的重擔辛苦而沒任何改變。  十四世紀中的黑死病,間接影響十五世紀的古騰堡發行活字印刷術印製聖經,當年的世界並沒有回到當初設定,而是繼續往前邁進璀璨新頁。  未來我們的生活型態將有別於以往疫情前,或許,我們需要認知到人的侷限,除非人悔改,去除貪婪與自私的行為,否則我們自身的以為,並沒有辦法改變世界的任何一點變遷走向。假使大環境無法改變,我們唯有從自己改變態度,在末後

[牧者心語] 生命的活水 2021.31

水是非常重要,又不可缺乏的物質。如果沒有水,人類就無法生存。去年7月開始到今年5月中旬,台灣雨量異常的稀少,幾乎沒有什麼降雨,因此,今年上半年,台灣就遇到50年的乾旱,有許多水庫都快見底了,特別是中南部缺水問題非常嚴重。例如:今年4月6日到6月6日,苗栗、台中還實施了每供5停2的限水措施。台南、高雄也都有減壓供水的限水措施,並暫停洗車業、及游泳池等的開放。感謝主的恩典,今年5月底到7月初,有三波的梅雨峰面,帶來了豐沛的雨量,使得缺水的問題,大致上都解決了。  在古時摩西時代,以色列百姓也遇到同樣的問題,百姓在曠野沒有水喝,就來找摩西要求水喝。摩西能做什麼呢?只能到神那裡去求助,因著神的愛、神的恩典和神的大能,神使摩西用杖擊打磐石出水,使以色列民有水喝,可以滿足;同樣的,現在神也將聖靈澆灌在我們心中,使我們靈裡能得滿足。  在約翰福音第4章裡記載一位撒瑪利亞婦人在中午時來井邊打水。而中午卻是最炎熱的時候,一般人是不會在正午的時候出來打水的。此時,撒瑪利亞婦人在中午時來打水,目的是為了躲避他人的眼光。耶穌知道撒瑪利亞婦人的問題,就去到她那裡,與她對話。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3-14)在一般自然的狀態下,水喝了之後,當然喉嚨還是會再渴的,但耶穌說這話是指出她追求令人無法滿足的東西,即靈裡的不滿足,並且要顯明撒瑪利亞婦人的問題和她的罪。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約4:17-18)撒瑪利亞婦人5次結婚又離婚,現在在一起的也不是她的丈夫,這是因為她在婚姻關係上不滿足所致,即靈裡的不滿足。  請問我們有追求令人無法滿足的東西嗎?想要吃很多的美食?想要購買很多的衣服、鞋子、名牌包、3C產品…等,或是想要打電玩一直停不下來?這些都無法令人滿足。有一位小女孩眼睛痛,去看醫生,但在候診室等待的時候,小女孩卻一直在滑手機,這也是追求令人無法滿足的東西,即靈裡的不滿足。  這個問題耶穌能夠幫我們解決,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耶穌所賜喝了就永不再渴的水,是指聖靈。 約翰福音7章37-39節: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

[聚焦聖經] 哥林多後書看保羅 2021.31

在哥林多前書當中我們看見教會的許多問題其實不只存在現今的教會當中,而是在第一世紀的教會就存在,甚至比現今的教會更為複雜。而我們在閱讀哥林多前書的時候也能夠感受保羅身為使徒所懷有的基督的心腸,在建立及治理教會的時候,流露出神的美好特質,在真理跟愛當中牧養神所託付他的教會,是現代牧養教會之人的榜樣。  今天我們要談哥林多後書。為何保羅要寫哥林多後書呢?我們大概知道,保羅書信大都是以寫作對象來命名的,比如說以弗所書之所以稱為以弗所書是因為這封書信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 哥林多書信之所以稱為哥林多書信是因為這封書信是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至於保羅為何要寫哥林多後書,是因為保羅寫了哥林多前書給哥林多教會之後,哥林多教會並沒有大幅改善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當中指出他們有的教會問題,反而產生更多的問題,為了改正教會的風氣,指出教會的問題,並期待教會做出改變與調整,保羅寫了這封書信給他們。  其實保羅寫了好幾封書信給哥林多教會,只是有幾封書信遺失了,留給我們後世信徒的只有這兩卷: 哥林多前書與後書。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保羅不但非常看重哥林多教會,實際上也是因為哥林多教會真的問題很複雜,需要保羅好幾次的提醒他們,甚至在書信當中提到,若是再不改正,保羅要親自過去他們當中。你也許會問,保羅為何不直接過去就好? 別忘了當時保羅可是一雙腳走天下,沒有高鐵、沒有巴士、沒有飛機,要從一個城市移動到另一個城市是很不容易的,更不用說保羅是歐洲大陸與亞洲大陸來回走建立教會,不是像現在發現教會問題可以馬上親自去那間教會,或者聯絡到當地的同工的。  其實我們可以感受到,保羅寫哥林多前書不是完全沒有果效的,他雖然沒有藥到病除(就好像生命的成長也不是一蹴可及,是需要時間建立、調整、恢復的)。但是我們從哥林多書信11-13章可以發現,有一件蠻嚴重的事情發生,那就是有猶太教派的人潛入到哥林多教會裡面,這是哪一群人呢?其實這一群人就是意圖傾覆加拉太教會的那群猶太教派人士。如果我們讀過加拉太書就知道保羅對於那些意圖傾覆加拉太教會的猶太教派人士的斥責是很猛烈的,保羅甚至稱他們為「犬類」、「妄自行割的」,我們可以很清楚了解,這群猶太教派人士的主要訴求,是要那些信主的外邦人奉行猶太律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割禮。所以保羅才會在加拉太書當中強烈駁斥這些人所提倡的理論,要充滿外邦人的歐洲教會不要再走回去奉行律法的道路,而是要行出羅馬書當

[我見我思] 恩典與罪性的混搭?2021.31

舊約中以色列人的惡性循環~犯罪、受苦、哀求、蒙赦。  疫苗A好還是M好,從拒打到混搭的議題,佔據新聞版面。  自4月底的華航貨機機師染疫擴大到諾富特飯店,再延伸至萬華的群聚,疫情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3級警戒才得到比較好的控制。  近年最重台鐵事故~太魯閣號造成49人死亡247人輕重傷,集中火力的撻伐聲後,很快失去關注焦點。直到逾三個月的懲處與調查報告出爐,除了痛心疾首的家屬,及一線救難人員的創傷後遺症,版面也會如煙花吧!而2018的普悠瑪號事故只停留在人民的記憶裡。  上週台灣附近雙颱共舞,有中度颱風「查帕卡」,慢且強的怪颱「烟花」,原路徑是直撲台灣北部卻擦身而過。大家都希望颱風帶來雨量卻不帶來災害,實際上這樣剛剛好的祝福,要有各種複雜氣候因素的形成,是極需神的手。  還記得我們引頸期盼下雨的日子嗎?  全球暖化是進行式的議題,各國經常發生旱災,因為乾燥,森林大火頻傳,台灣阿里山玉山也沒躲過。2021年是台灣52年來降雨量最少的一年,近兩年每逢颱風形成,就巧妙的略過台灣直撲日本韓國,正拍手慶幸風調雨順的同時,水荒危機離我們越近。去年更寫下颱風季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雨季時儲不了水,乾季時就沒有足夠的水可用,「缺水」勢必是以後台灣的常態,除了事到臨頭官員帶頭的求雨儀式(教會祈雨禮拜),享受水費負擔率全球第二低的我們,日常做了什麼珍惜水資源的努力呢?  舒適與環保本來就無法兩全;享樂自由與生命冠冕的雙贏,卻要看我們如何定義了!  因乾旱日月潭水位直降,導致潭底垃圾、廢棄物問題浮現,於是村民業者開始抓緊時間淨潭; 曾文水庫庫底大面積裸露,水資源局也趁此機會,請陸軍協助,進駐曾文溪上游清淤(含沙量高的水庫全年抽泥船也不休息)。豐富時的感謝讚美的確是真實的,但卻無法深刻,有缺乏才能體會,原來自己的裝備如此不足!當政者想,如果治標就足夠應付,幹嘛要大費周章治本(無人記念);生命在豐富可選擇時,若能來個大全配,裝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能力,是否更好?  歷史的珍貴,在於我們可以回頭看,從教訓中得智慧。世界各地極端氣候引發的災難、席捲全球的疫情,是咎由自取?末世徵兆?我們能否從上帝的角度看事件?在屬靈的收割中站好自己的戰備位置。  「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倚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耶17:

[愛家專欄] 疫情下在家庭的選擇 2021.31

餐桌上聽著孩子們聊到抖音上面的一些視頻對話,大家一起開懷大笑,整顆心都溫暖歡樂起來。在這段疫情期間,這樣的畫面常常出現在我們家中,因為不能出門、上學、聚會,所以幾乎整天都跟孩子在一起,越來越覺得養成「快樂的習慣」對已婚的人是何等重要,我們必須自身培養這種習慣,也使家人培養出同樣的習慣。 選擇使家人快樂  我們要經常問自己:「我有沒有『快樂的習慣』?我有沒有使家人及周遭的人覺得生活是愉快有趣的?我的配偶兒女有沒有因為跟我住在這間屋子而感到享受?」  可能疫情期間娛樂、經濟、活動都受到限制與影響,但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使家庭產生快樂的氛圍與習慣,此乃聖靈樂意賞賜與幫助我們的事。  相反的,有些人非但沒有養成快樂的習慣,反而常常發怨言、有怒氣,以致養成「憂悶習慣」,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我們要讓環境與順事來決定我們的快樂,恐怕我們只能常常生氣與鬱悶,但腓立比書四章4節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喜樂是神所給的命令,也是一個應許,我們是「靠主」乃至於可以喜樂,這是一種心態與看法的改變,我們自須學會笑,甚至有時可以揶揄自己一番,人總是可能會犯錯與不順遂,換個寬廣輕鬆的心情,可以讓苦楚與緊張稍微緩解與釋放。  留意甚麼使我們的配偶與家人快樂,我們關心他們的幸福嗎?可能他們在意的是小事,留意他們的心情與需要,在疫情期間,有多些時間可以營造輕鬆歡樂的氣氛,在喜悅與我們的用心中,這個暑假是我們給家人最美的假期。 選擇讚賞  「媽媽有母愛光輝,受人歡迎、愛神愛人…」、「姊姊對人忠誠、講義氣…」這是我們「優點大轟炸」中出現的讚美。在疫情進入暑假後,我們家開啟「夏令營」模式,我和孩子們每週由不同人擔任營長角色規劃當週活動,當中有桌遊、烘焙、玩撲克牌、書法等;琦琦規劃了「優點大轟炸」,在比賽中說出對家人的讚賞,這個活動令大家喜樂滿足,不需要花費金錢、不需要甚麼材料,但卻在當中讓彼此快樂與連結。  創造一個溫馨喜樂的家庭氛圍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彼此讚賞。而我們能夠給予家人最大的服事就是藉著讚賞給予鼓勵,不是阿諛,而是真誠的讚美。  有些時候我們的抱怨與數落,聽在對方耳裡,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對他這個人的攻擊與不認同,以前和一對夫妻一起出去吃飯,席間太太皺眉不悅抱怨餐點不好吃、服務不好,不喜歡這間餐廳,在太太連環泡的非難與批評中,我們聽出丈夫不顧太太的反對,堅持

[天路歷程] 疫情生活中的看見與經歷/水利視角 2021.31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我是嘉文,分享疫情生活中的看見與經歷。 虛空的忙碌  疫情期間在工作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事物。  過去每兩三天就要開會,現在全數轉為線上會議,數量也減少很多,再怎麼樣世界都照常運轉。不過取而代之的是不管上、下班時間都在講電話、聯絡討論。  再加上在家工作時間變長,所以也練就了可以忽略小孩嬉鬧、愛妻怒吼、小孩哭叫等背景音效的功力,更難得是還必須即時分辨愛妻是要跟我講話還是在罵小孩,前者需要積極回應,不然工作會中斷更久。 沒發現的恩典  今年防疫期間適逢嚴重乾旱,抗旱一度也與防疫並列,成為熱門新聞話題。所有人都很擔憂焦慮,常被問會不會缺水,什麼時候下雨。  台南地區水源來自曾文溪流域的曾文、烏山頭與南化水庫,三者有效蓄水量為6.8億立方公尺。供應給農業灌溉過去一年平均5~6億,供應台南自來水一天要100萬立方公尺,一年也差不多要4億。但因為去年沒有颱風,今年的農業一期作灌溉已經停灌,因此估計在4月底以後,光靠水庫蓄水供應自來水,大概可以撐到7月中,新聞播出後標題寫成:「水庫蓄水只能再撐2~3個月,蓄水率低於10%」等等。聽起來的確很嚴峻,但其實,過去10年內大概有6~7年到5月底~6月中之間水庫幾乎都是快用光,然後梅雨就來了。  對台灣而言,乾旱並不是像歐美大陸一樣連續3~5年都沒下雨,而是要看前一年的豐水期有沒有颱風,或是颱風降雨夠不夠顯著。若是要看枯水期水量多寡,那我們每一年都是在經歷乾旱,只是新聞沒有狂播所以無感,然後默默地上帝的恩雨就幫我們解圍了。  反思我們生活與生命的存在,也都是基於諸多不經意、沒發現的恩典。 超前部署  因應政府的用語,這幾年公家機構的長官們常把超前部署掛在嘴邊。  對我的工作,超前部署意味要先預測未來的降雨、水庫流量等,並因應未來的情況於現在預先調整;對乾旱而言,研判今年度沒颱風,豐水期8月開始就要先從抗旱水井取水,減少水庫放水以及蓄水下降速率。不能等到水庫快空了才開始找水,來不及亦不可能開發可以取代水庫每日供水量的備援水源;對洪水而言,研判未來會下大雨,後續水資源供應無虞的話,水庫可以預先洩降,洪水期間就可以少放點,減少災害。  另外,如同前段所提5月底幾乎水庫蓄水用盡,我們也建議過在這個時候可以把水都趕到烏山頭水庫蓄存,使曾文水庫空庫可以利用第一波梅雨進行空庫排砂。  說起來很符合邏輯,但是在洪

[天路歷程] 閱讀分享 《勇闖以色列》2021.31

好不容易考完會考、要準備大玩特玩的時候,卻突然殺出一個第三級!害我們這些畢業生很沒有要畢業的感覺,畢業典禮通通取消,學校畢業前特別為國三生籌畫的種種活動也被迫取消,就這樣從五月中到現在。而這期間爸爸為了不讓我們太頹廢(?),買書讓兩個很閒的畢業生看,然而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就是「欸!作者有來教會分享過耶!」但是看完我才又多多認識了以色列、猶太教的文化。  Ann是在大學的時候交換學生去了以色列的貝札雷藝術設計學院的影像動畫學系(但她也有上素描課等美術相關的科系),本來只申請到一個學期,但是憑著她對以色列的熱愛以及不放棄的精神及勇氣,還是成功的延長到一年。當我看到她所記錄以色列的教學方式的時候,我覺得好驚喜,在台灣的美術課,不管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或是大學,作品被好好保管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在以色列,老師竟然叫他們把作品往下丟?!台灣如果有把作品往下丟的情況一定是學生沒拿好,不然就是學生害老師爆氣摔學生的作品……;在台灣,不管甚麼課,老師一定會叫學生作業自己寫不能抄同學的,但是Ann的老師卻叫他們幫別人做作品,把自己的作品給別人做!台灣老師看到這種情況一定會說:「你再給我重新做一份!」。從教育上,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很大的差別。Ann在書裡提到一個很大的重點,猶太人的這個優點是台灣大部分人沒有的,就是對於國家的「根」。書中提到猶太人要守的節日很多,但是只要問他們這個節日的由來、為甚麼要吃這個、為甚麼要這樣做?他們都能像背課文一樣倒背如流,反觀台灣人呢?我們呢?問到中秋節只知道吃柚子吃月餅吃烤肉,問甚麼節都不知道它的由來,除非某次老師講過或是某次不經意從書上看到,不然生活中也不會提到,我覺得這是台灣人要向猶太人學習的一個點。既然我們出生在台灣、生活在台灣,雖然只是一個螞蟻一樣大的國家,但是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更要了解台灣的文化、習俗,這樣一來,只要有外國朋友向自己問起,就可以把台灣的風俗好好地展現給對方。「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22歲的Ann好不容易得到了交換學生的機會,他卻選擇了一個鮮少人會選擇的中東國家,而且隨時都可能有戰爭的波及。本來對以色列根本不了解,之後卻對她念念不忘,一有機會就會回去,就像是回自己的家一樣。Ann在書裡也有寫到,當以色列朋友問他為什麼喜歡以色列的時候,Ann回答說因為他們的人、文化及態度,而且自己愛以色列,雖然她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