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4, 2021的文章

[南聖頭版] 第二屆台東復興祈禱會 布農部落的感動 2021.4

一月19日、20日,高敏智牧師帶領牧者團隊前往布農部落,參與第二屆台東復興祈禱會,布農部落是南聖的另一個家,所有年輕牧者都必須在此實習,操練各樣的生活技能,而高牧師和白光勝牧師十三年的情誼,更是一段美好的故事。白牧師的呼召在山林,即使是一個小兒麻痺患者,但神使用他翻轉布農,台灣的後山不是荒涼一片,族人不再沉溺酒精,部落重新充滿讚美神的聲音;高牧師的異象是用基督文化翻轉城市,在廟宇林立的台南,宣告基督才是全地的主;兩位神國的戰士,在不同的禾場上踏出堅毅的腳步,在彼此身上看見共通點,以致於心心相惜,當南聖的團隊穿著布農族的背心帶領敬拜、獻詩,就是對布農部落最大的鼓勵和認同。  高牧師分享兩段信息,第一段是「主要用他」;第二段是「基甸的刀」,在兩段信息當中,高牧師將事奉的心路歷程,以及神蹟奇事娓娓道來,高牧師說,從來不是我們自己的恩賜能力成就大事,我們唯一的方法是「倚靠神」,面對「沒有前例可循」的困境,我們走在神的心意中,會看見神如何為我們開路,但我們的問題在於:道理知道很多,道路走不出來,如果以色列百姓永遠在歌珊地哀哭禱告,卻沒有真正走出道路,他們永遠不會看到紅海分開。我們不要仰賴這世界的政權,正如過去猶大國,在埃及和巴比倫兩大強權中游移,但是埃及、巴比倫都不會是真正的朋友,他們的目的是要吞吃。今日的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如果我們相信台灣屬於神,我們就專心倚靠神,我們相信東方海島的命定,當有一天台灣回轉歸向神,全世界各國都會看見、並且敬重這個國家。高牧師說,我們不是要建立教會,是要建立耶和華的軍隊,以色列人出埃及,聖經稱他們為「耶和華的軍隊」。  同工團隊此行特地探訪新路教會,新路教會的建堂工作歷時十年,終於在2020年底完工獻堂,黃惠梅牧師分享建堂的心路歷程,雖然好事多磨,但是在其中看見上帝的眷顧,神興起許多的天使,成為新路教會的扶持,包括金錢上的奉獻、持續關心禱告,他們都放在心上,漫長的等待,使人更懂得珍惜,教會的一磚一瓦都是上帝所賜,南聖牧者團隊在新路教會的新會堂獻詩,歌唱〈祢真偉大〉,黃牧師感動地說:「我們獻堂禮拜的讚美也是這首歌。」南聖與新路教會,分別坐落在城市與部落,但因著同一位神,不僅產生交集,也帶來生命的共鳴,在基督裡是同奔天路、互相扶持的朋友。  ▌本報訊

[教會消息] 高鐵教會工地禱告會 2021.4

高鐵教會目前進度:A棟預計下週三完成混泥土澆置工程、門框安置完成,目前開始牆壁打底工程,預計2月底完成RC粉光工程,B棟夾層混泥土已完工。為工人人力不足禱告,結構工程有延遲,期許過年前把結構工程進度完成。 ▌本報訊

[教會消息] 程玲老師授課 羅馬書密集班 2021.4

一月18、19日,台南聖教會邀請中華福音神學院程玲老師教授新約羅馬書,羅馬書是使徒保羅的作品,也是奠基神學基礎的一卷重要著作,但羅馬書並不容易解釋處理,也因此坊間的註釋書汗牛充棟。程玲老師深入淺出地帶領弟兄姊妹進入羅馬書的世界,程玲老師處理經文的方式非常細膩,除了透過希臘文的字義、語法解釋經文,為了讓學員更好消化吸收,也從生活實踐的角度切入,讓人更容易應用。程老師將羅馬書的主題分為三大單元,第一單元為1-8章,教義上的論證──神救贖的計畫已彰顯;第二單元為9-11章,歷史上的問題──以色列民的拒絕並不改變神的信實;第三單元為12-15章,實踐上的勸勉──稱義成聖者當有的生活,第16章是問安。  第一個單元老師特別提及「罪如何進入世界?」、稱義、成聖有何不同?及「本於信以至於信」該如何解釋?律法扮演的角色……等;第二個單元處理猶太選民、外邦選民的關係,是否針對兩個不同的族群神的揀選有不同的標準?猶太選民的不信並沒有廢棄神的信實;第三單元處理信徒生命的實踐,老師鼓勵學員信心的矛扣緊上帝,有時我們陷入死胡同,是因為我們把神推開,站在上帝的位置想要判斷事情,生命中有許多難解的問題,包括:未信家人是否真的沒有機會得救?程玲老師說,判斷一個人有沒有得救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們的,我們只能說:「在上帝手中。」因密集班的課程時間有限,程玲老師集中處理某些經文,但在整個書卷的連結上又十分完整,參與的弟兄姊妹都有相當正面的迴響,有學員說:「怎麼不知不覺就下課了。」程玲老師的課程,未來將會處理成影片連結,可於教會櫃台購買。  ▌本報訊

[牧者觀點] 為什麼第二代基督徒不喜歡來教會? 2021.4

為何信徒的下一代常常出現一個現象:許多基督徒的下一代不再進入教會?領袖發展協會委託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進行的《2010台灣基督信仰民意調查報告》中顯示出的數據可知,全台泛基督教信徒比例,第一代基督徒最多達33.8%,到了第二、第三代各16.2%,到了第四代以上只剩9%的比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  為何一定要上教會?為何感受不到上帝?如何幫助基督徒的後代經歷神?如何幫助初代家長、朋友了解基督徒後代?或許上述問題也是身為家長的你與基督徒後代曾有過的問題,這些都是極為龐大的課題,無法短短三言兩語以概之,如何知道上述問題的解答,倒不如先來了解一下基督徒後代是在什麼樣的情境成長、如何與世界對話!  藉行銷常用的S.W.O.T.分析,把基督徒後代的成長世界略分為四類來探討:  ●Strength(內部優勢):  較同期之第一代基督徒早了解教會內一切規範、聖經知識,有較多機會與教會同工、長執交流資訊、參與內部,儼然社會地頭蛇之概念,但這點也容易成為教會腐壞的源頭!  ●Weakness(內部劣勢):  信仰經歷無起伏、得救經歷含糊,不如初信者有被神揀選的真實得救經驗,在真正得救前,就被崇高標準綑綁,加上基督徒圈子小、容易被長輩比較,尤其在恩賜豐盛之教會同儕若是沒有相對恩賜,壓力越明顯,在還沒清楚為何而信之前,信徒後代比別人有更多資訊早早看清教會內部生態底細,除非看見真正的信望愛在其中,很容易在還沒茁壯時就跌倒死在福音的淺灘。  ●Opportunity(外在機會):  可能在別人眼中比較有氣質?有較高的道德標準。  ●Threat(外在威脅):  現今2021新世代,面對多元變化的世界議題,青少年的世界已在網路世界中,沒有IG、不知道youtuber,形同與世界分離,假使一個基督徒還不清楚何謂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心意更新變化的精義,立志過不一樣的同儕生活,那或許離開教會是遲早的事。  這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許多初信的基督徒拚了命想進教會,立志過基督化家庭生活;而第二代基督徒天生就在基督化家庭中,卻沒有看見神在其中,可能一時看在家人份上苟延殘喘的維持現狀,但最終還是只會在抑鬱或衝突中離開。  弟兄姊妹,還記得剛信主的美好嗎?抑或感動抑或流淚,但我們的下一代,是否真的知道信靠耶穌是何等甘美?要很清楚所謂的基督徒後代:只有「基督徒的第二代」,沒有任何一個名詞叫做「第二代基督徒」,上帝要親自

[牧者心語] 末後的日子 2021.4

2020年不知道對大家來說,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從2008開始,台灣媒體仿效日本開始了年度代表字的票選活動,而去年的票選以三倍於以往的票數,選出了首次公認度最高的「疫」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同感呢?  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所有人的生活都因此有了些變化,身處在台灣的我們,或許沒有這麼大的衝擊,但多多少少能感受到生活型態的轉變,像是最大的兩個外送平台,在2020年的前半年營業額相較於2019年同期,成長了三倍,這樣的現象,只要看街上滿街跑的Ubereat跟Foodpanda,就能察覺到我們生活環境的變化,而這樣的改變對我們來說,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其實,如果我們真的回首過去的一年,不僅僅新冠肺炎(瘟疫)衝擊著我們,從前年年底開始的許多災難,包括蝗災、水災、旱災、戰爭等等,都不斷在世界的舞台持續發生著,或許有人說這只是「歹年冬」,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觀察世界的變化,我們不會說這僅僅是「歹年冬」,因為從2008年至今,代表字的票選就告訴我們,人們眼中世界的景況,似乎一年不如一年……  在馬太福音24章,耶穌回答了門徒有關世界末了的景況,但耶穌在第六節說:「只是末期還沒有到」,表示耶穌回答門徒的那些預兆,都只是末期大災難來之前的景象。而耶穌的回答,是要提醒門徒,當這些景象出現時,就知道要預備、要警醒,因為,「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太24:33)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其實早在五旬節降臨那時就是末後的日子的開始,從那時至今,已經經過了2000多年,而耶穌所說的預兆也一一在應驗,但是,我們真的有預備嗎?經歷了這2000多年諸多的預兆,人真的有看見嗎?  經歷了2020年,我們或許真的有種末日將臨的感覺,但這樣的災難不僅僅發生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代而已,從14世紀的黑死病、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徵兆都不斷地在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預備好主再來了嗎?  在聖經中,提到耶穌再來的日子,都是說「到那日」,而且在許多書卷都提及「那日子」,因此,我們屬神的百姓就更應該把那日子放在心上,好叫我們能謹慎度日,像彼得前書所說的: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7-8)  當我們一起在看這篇文章時,不是為了要讓大家感到恐懼,而是期待當我們一起活在這個世代的時候,真的不忘記…耶穌當時提醒門徒所說的話,在耶穌升天

[愛家專欄] 轉個彎,換個方式溝通 2021.4

夫妻關係中,「溝通不良」常是最常見的問題。  而親子關係中,「溝通」當然也是問題中的名列前茅。  翻開聖經,掉出了一張小字條,是幾年前,老三在母親節或生日時想要送我禮物時,精心設計了一連串的尋寶字條,像尋寶遊戲一樣,必須依照一張張字條的指示,依序找到下一張提示字條,經過一番「努力」,我才能辛苦得到女兒要送給我的禮物。  字條被她藏在各種想像不到的地方,譬如,冰箱內。  雖然我在床頭邊、枕頭下、冰箱內、化妝台四處翻找,有點哭笑不得,卻也不敢太抱怨,哈!或許,這種搞怪的特質有一半是我「養成」的。  經過三個孩子的「磨練」,深深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真的是不分年齡層,也不分工作職場上或是家庭親人之間,如何和另一個跟你不一樣的人好好「溝通」,還真的是一門學問。  三個小孩,老大照書養,老二後,慢慢就能結合第一個孩子的經驗融合閱讀過的各種教養的書,整合成自己的流派。老二後來學美術,小學國中讀美術班,老三讓她去讀音樂班。因此,不知是哪天,操勞的母親在憤怒情緒的轉化下,有天看著已是青少年的寶貝兒子常常還沒剪的指甲,啊,不知叨唸幾回了,這次,決定「換個語言」提醒他該剪指甲了,拿出一張白紙,塗鴉了一個「望著長長指甲惱怒的噴火母親」,沒想到果然用對了語言,兒子也不是蓋的,戰帖下到他的拿手專長上了,立馬回了另一幅插畫:指甲變短還閃亮晶晶!當然,不是用寫的,學美術的他當然也是用畫的。  至於讀音樂班的老三,我常常跟她用唱的,順便告訴她什麼叫歌劇:「歌劇呢,說穿了就是像我們這樣對話啦,但都是用唱的喔?」說完,為娘的就會開始聲樂的唱法問她:「啊~~你晚餐想吃什麼?」我常這樣唱來唱去的。哈哈,生到第三個,當媽的都會開始不太正常啦!亂唱,總比碎碎念好吧!  老三或許天生擅長溝通,大班、小一時,有天我在玄關開始發現字條,她用剛學會、還會拼錯的注音開始「表達」,我看了老半天,才看懂那張有拼錯的字條寫著:「媽媽,我知道你很生氣,我很難過。」那次,因為在處理她亂發脾氣,正準備要修理她,看完求情的字條,處理好該處理的事後,還是幫她上了一下注音課。還有一次,在我的皮包內,她又丟了一張字條:「我不要ABC」,原來,補習班換了個光頭外籍老師,她超不喜歡的。最經典的一次,是有次她生氣把自己關在房間(應才小一小二時),我耐住性子不拿備用鑰匙強行進入,而是用「筆談」,從門縫下方跟她字條丟來丟去的,總算這位姑娘肚子餓

[天路歷程] 雪中登山行 2021.4

我愛山,也很享受走在山裡的感覺,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進入大自然的懷抱,總是在山裡踽踽獨行時,感受到上帝正陪著我同行,所以知道教會258登山隊爬南華山&奇萊南峰中籤時,內心十分期待,相信上帝又會讓我再度經歷一件新事……  1/11:出發前已知有霸王級寒流來襲,預備好所有抗寒裝備,仍然信心滿滿地出發(因為捨不得放棄好不容易中籤的天池山莊)。清晨六時天還濛濛亮時,一行11人在教會城門口集合禱告後,大夥兒精神抖擻地上路。但愈開車北上天氣愈不好,到達登山口時,還沒下雨,在管理員提醒一些事項後就正式出發了。到天池山莊要走13.5公里的路,我心想,這上山的坡度比較平緩,應該大家都沒問題……不料,在雲海保線所吃過午餐繼續往前之後,才是挑戰的開始!走在飄著小雨的山徑上,必須維持速度;視線不佳的狀況中,也要注意周遭環境,避免滑跌……但在途中仍有一些小確幸:聞到二葉松的香味、看到楓紅片片、昏暗中見一對藍腹鷴走在山徑……,即將抵達山莊前的那段路已經開了頭燈,但雨愈下愈大,看不清前路,又有許多殘雪,窒礙難行,屢屢被頭頂上結滿冰塊的樹枝和樹葉打中,幸好當時有3人同行,否則我很難獨自往前走……我們抵達時心中充滿感恩,雖然已經晚上七點,又冷又餓,但還是掛念著其餘隊友,吃不下冷炙殘羹,等候中一直為他們禱告能平安到達……,約莫九點多,所有人才紛紛來到山莊,終於結束了這一天驚險又疲憊的行程。  1/12:原本預計早上要到南華山攻頂的,不料,6點吃早餐時發現外面都是白茫茫的積雪,恰如蘇軾的詩:「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走到戶外,冷風颼颼,我才知道原來正在下大雪,第一次感受到雪打在臉上的凜冽,周遭的景物全鋪上潔白的棉絮,大家好興奮,不停玩雪、拍照,那一刻彷彿置身北國世界,本想等雪停再上山,沒想到霧又來了……到最後,只好放棄攻頂,只在附近走走,但也看到很多美景:冰柱、霧淞、冰凍竹林、白頭遠山……這些對住在亞熱帶的我們而言都很希奇,可以把玩近在咫尺的雪景,不用出國就享受到了,就別提大家有多興奮了!還有一位隨隊攝影師,不停地把美景和大家的風采都記錄下來,雖然這次沒登頂,卻也了無遺憾,畢竟我們彷彿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呢!(後來聽說新聞報導,奇萊群峰山頂覆雪,美如阿爾卑斯山,民眾在花蓮平地就能捕捉到絕美景色,而我們就置身其中,太幸福啦!)  1/13-清晨3點半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