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禾場探索] 手語事工(一)手語的發展 2015.24

◎約翰牧區/蔡姈燕姊妹

 人與人的彼此交流與知識上的各樣資訊,無非是透過視覺與聲音的傳遞,聾人只能經由視覺方法來接收,對於沒學過手語教育的聾人來說,在生活上的種種可想而知是多麼的不便,而且手語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以下是手語文字的發展:

 古代就有手語的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古人靠手勢來傳達溝通意見,而後才慢慢產生語言。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

 手語歷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聾教育」卻是四百多年前才發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國第一位偉大的聾教育家德雷佩神父,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被認定為第一任校長,他的助手認為應該編手語字典,之後也花很多時間致力於手語編輯工作,可惜手勢太複雜,不廣被人使用,何況一個字有時往往需要用許多手勢方能解釋清楚,尤其抽象的表達更難,所以在1880年後只好改用口語法教學。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者並開始使用手語。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87年美國傳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陸山東成立啟瘖學校,她採用口語教學,出版一套用貝利字母拼音編輯的「啟瘖初階」讀本,聾人間也有他們使用的大陸型手語,而且廣行於北平、上海、南京和廣東,甚至香港各地。

 台灣手語非屬於中國大陸手語系,而是日本手語系。因日據時代以前,台灣並無正式的聾教育,直到日本據台,當時由英國神父甘為霖於1915年創辦的台南盲校加收聾生,改制為台南州立盲聾學校,復於台北成立盲聾學校,才開始台灣的聽障教育。臺灣的臺南、臺北所成立的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英國神父甘為霖型。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在台的日本老師被遣送回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有些大陸聾校的老師在台北啟聰任教,於是台北混合了一些大陸手語。左營啟英聾校姜校長畢業於大陸啟瘖學校,則採用大陸系手語。再加上聾胞散居於台灣各地,共有北、中、南三所聾校,於是聾人所使用的手語也逐漸出現差異。

 從以上的手語文化發展可看出,手語並非是共通語言。很多人認為手語無國界,手語是萬國共通的語言其實是錯的;聾人在進行國際交流時,就如正常人在學習外國語言一樣,有必要學習對方國家的手語,同時也把自己國家的手語傳授給對方,台灣本島的聾人也一樣需讓彼此了解,使得交談更順利的進行才是重要的。

 手語並不是一個手勢就必定代表一個字,有時一個手勢就能代表一句話,例:不知道、告訴你,相反的也有一個字須打出兩三個手勢方能表達清楚的,也有幾個詞彙使用相同的手語,甚至還有些字無法用手語打出來,只能拿現有的有限手語來解釋,通常具體的較易表達;抽象的、形容詞較難,這也是各國手語共同的阻力現象。

 相對的聾人所領受到的資訊也較狹隘與短缺,限制也較多,以致聾人在學習上會較一般正常人的領悟明顯較緩慢是原自於語言互動的不流暢。


「禾場探索」專欄主要介紹教會以及各牧區主日或平日福音出擊之宣教點。盼望讓每一位弟兄姊妹更多認識這些地點,以及該地區的需要。 

熱門文章

[詩歌故事] 傳遞愛與寬恕之《加百列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  2020.21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