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部落巡禮] 泰雅族 2015.24

◎保羅牧區/張譯慧姊妹

 泰雅族總人口數有八萬多人,僅次於阿美族及排灣族,為台灣原住民的第三大族,為典型的高山民族,古有出草獵人頭習俗。泰雅族人分布於島上的山地高山,為南島民族之一。祖先來源可能為東南亞方向的印度尼西亞或馬來半島東婆羅洲區。大多居住在海拔300-500公尺之間,主要分布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包括新北市烏來區、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苗栗縣泰安鄉(我的故鄉)、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宜蘭縣大同鄉及南澳。泰雅族的族名「Tayal」(Dayan),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人類學者認為泰雅族是高山原住民中最早移居台灣的先驅,而且擴張的相當快速,後因語言、分布區域、社會組織及風俗習慣之差異,逐漸發展成眾多不同的分支。

(一)起源傳說,可分為以下三個系統
  1. 巨石裂岩所生:位於仁愛鄉發祥村名為「賓沙市幹」(pinsebuan)的地方,意即祖先之地。
  2. 大霸尖山巨石所生:相傳祖先來自大霸尖山。
  3. 萬大北溪上游之白石山上的老樹根所誕生。

(二)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維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泰雅族的社會組織可以分成下列幾個團體:
  1. 部落組織:其部落的形成以血緣為基礎,以父系為中心,由諸兄弟形成聯合家族,財產與房舍共同擁有。由具聰明英勇有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之。(泰雅社會中原來沒有頭目,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其治理之便而產生的)。
  2. 祭祀團體:有共同祭祀對象的家庭組合,如為了祖靈祭之進行而組成的團體。
  3. 共負罪責團體(gaga):是共同遵守戒律和規範的團體。泰雅人稱為gaga(一般稱為祭團),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戒律,也是最有約束力與公權力的團體,可以算是泰雅社會中行為道德與社會律法的最高維護與審判者。
  4. 狩獵團體:同一個獵團、集體狩獵時大家分工合作共勞、共食、共享。

(三)文化特質:

 在台灣原住民中,在臉上刺青(人類學家稱之為「紋面」)的民族有泰雅族與賽夏族。泰雅族語稱紋面為ptasan,有四種意義:驅除邪魔的作用、美麗雅觀的效果、族系的識別、榮耀的象徵。
 紋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永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也是泰雅族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傳統上,泰雅族的男嬰出生一星期後,族中長老便會贈送一把刀,家人會將他的臍帶放在打獵用的藤盒,由母親將其抱至屋外,讓狩獵的人,祝禱男嬰成為勇猛的獵人,可得知泰雅族男性是天生的獵人。男子到十二、三歲,外出時必佩刀,刀具可以說是泰雅族勇士的生命,泰雅族的刀具是原住民中長度最長的、彎度最彎、刀背最厚的。

 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母親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然而,紋面的風俗在台灣的日治時期已經逐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紋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族人了。

 歷史上,由於泰雅族的剽悍善戰、堅韌耿直,因此在台灣的日治時期,不時爆發激烈的抗日事件,其中以霧社事件(p.s.賽德克族)最為猛烈;也因為這樣,泰雅族的傳統儀式和文化,被日本人破壞和禁止的項目特別多,也強力受到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改造。

(1)飲食文化:以米飯為主要食糧,但因為經常要外出工作,發明了獨特的「竹筒飯」。外出的泰雅族會把米帶在身上,到肚子餓的時候,便砍下較幼小的竹莖,上方留孔,下方密封,把米從孔隙中倒進去,然後用蒸煮的方法把米飯弄熟,吃時只需把竹子掀開,便可嗅到香氣四溢的竹筒飯香。

(2)祭典:祭典的產生是從古時候泰雅族人對rutux(神靈)敬虔的崇拜和迷信的信仰無聲的活動,泰雅族的慶典習俗可分為開墾祭、播種祭、收割祭、祖靈祭四種祭典。

(3)宗教信仰:泰雅族人以祖靈的信仰為主,並以超自然的神靈信仰(rutux)最為重要。rutux作為一種無形的超自然力量,使泰雅族人在治病、消災祈福時,都會祭祀rutux請其保佑。

「部落之旅」專欄主要介紹台灣原住民的人文風情及當前信仰景況。讓每一位弟兄姊妹更多認識這些地點,以及該地區的需要。 

熱門文章

[詩歌故事] 傳遞愛與寬恕之《加百列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  2020.21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