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聽宣探索」標籤的文章

[禾場探索] 台灣聽障宣教百年歷史 2015.37

◎陳育麟牧師提供/蔡姈燕姊妹整理 「台灣聽障宣教一百年」的歷史在哪兒呢?要追尋並記載聽障宣教的記錄,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然而,當陳育麟牧師領受「追尋聽障宣教歷史」的呼召,為要復興聽障宣教,為要榮耀主名之際,上帝就好似GPS一般,莫名地就跑出個「歷史」來,而在陳牧師的拼拼湊湊中,竟也得以勾勒出四個階段:

[禾場探索] 手語事工(五) 聽障宣教的異象 2015.32

◎陳育麟牧師提供/蔡姈燕整理  2010年,時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手語教會」,即長老教會第一個手語教會設教廿年之際。我領受一個異象,則花了好幾個月積極鼓勵手語教會羅牧師(我的另一半),以及教會弟兄姊妹,以「建堂(購買合宜的小禮拜堂)」為回應上帝設立手語教會廿周年的禮物。

[禾場探索] 手語事工(四)25歲的手語教會 2015.30

◎陳育麟牧師提供/蔡姈燕整理  聖教會主日宣教單位「台南手語甘為霖紀念教會」羅珮文牧師提到「我覺得上帝在跟我開玩笑,我不會手語,卻在1999年神學院道碩畢業那年,受派到手語教會;有好幾次我跟上帝討價還價,我想逃。」羅牧師坦言自己不瞭解聽障文化,牧會之初很難走進信徒的世界。然而上帝的愛不斷在環境中形塑牧者與信徒的「信心」,讓羅牧師勇敢的帶領20多位信徒,16年來披荊斬棘,從沒有固定的禮拜場所,到購買禮拜堂;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而從2010年手語教會廿周年以來,聚會人數倍加,每主日已有60多位信徒手說神恩,聖靈的風不斷地吹著,讚美的樂章隨風四處揚起,兩年前還在台南設立「台南手語甘為霖紀念教會」;愛──創造神蹟。  

[禾場探索] 手語事工(三)聾人互動與溝通 2015.28

◎約翰牧區/蔡姈燕姊妹  了解手語文化有助於我們與聾人互動與溝通,繼之前的分享內容中,相信對於手語有更深進一步的了解。手語和口語一樣,都是人類自然的語言,但需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手語雖是手所呈現出的語言但和口語有極大不同的是,口語使用口說和聽覺,手語則是使用手勢和視覺,但手語有些不可能一個手勢代表一個字,有時一個手勢就能代表一句話,相反的也有一個字須打出兩三個手勢方能表達清楚的,也有幾個詞彙使用相同的手語,甚至還有些字無法用手語打出來,只能拿現有的有限手語來解釋,或使用指文字手語。

[禾場探索] 手語事工(二)手語,是視覺上的語言 2015.26

◎約翰牧區/蔡姈燕姊妹 手語,是視覺上的語言,一種思想的呈現  從手語的文法結構中,我們可以讀出不同的訊息,不僅接受了語言文字,還觀察到身體語言的線索。例如:手指、姿勢、動作、臉部表情,才充分了解它們要表達的意義為何。事實上「手語」不僅烘托了時代背景,其內涵的歷史意味與聾人文化有密切的關聯。透過手語看世界,便構成了一個嶄新、有趣的「觀看無聲世界」。

[禾場探索] 手語事工(一)手語的發展 2015.24

◎約翰牧區/蔡姈燕姊妹  人與人的彼此交流與知識上的各樣資訊,無非是透過視覺與聲音的傳遞,聾人只能經由視覺方法來接收,對於沒學過手語教育的聾人來說,在生活上的種種可想而知是多麼的不便,而且手語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以下是手語文字的發展:  古代就有手語的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古人靠手勢來傳達溝通意見,而後才慢慢產生語言。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