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讀舊約》
作者/ 楊腓力 (Philip Yancey)
◎沈祐緯弟兄/約翰牧區
此書的英文書名是《The Bible Jesus Read》─耶穌所讀的聖經,耶穌和使徒們所讀的聖經是和我們不一樣的是希伯來聖經;而新約聖經則是他們經歷及書寫的。作者說,他不是因這些書卷得到「生命的答案」,反而是因著它們,學會面對「懷疑與掙扎」,而與經卷作者成了天路旅程的同伴。他是用「個人與主觀」的角度來寫作,而非以「分析」的方式,所以和讀者的生命產生了連結和共鳴。
不讀舊約,讀聖經所認識的神就不完整,和耶穌及使徒提到的神就不一樣。楊腓力說,若我們回到了耶穌或保羅的身邊,就會明白除了耶穌的教訓以外,門徒和保羅所知道的神,完全是希伯來聖經中所啟示出來的神。所以「離了舊約我們對神的觀念一定很貧乏。神不是哲學的建構,而是在歷史中行動的神 …」、「神是極其切身的神,祂進入人的生命,管家務事,在出乎意料之外的地方出現…」 讀摩西五經就知道誰也管衛生、也管吃喝拉撒睡。
前輩說,學習讚美神就要常常讀《詩篇》,做了你會發現很多《詩篇》都不能用,因為都在咒罵抱怨,《詩篇》不是都在讚美神才對嗎?但是為什麼三兩下就出現「我因呼求困乏喉嚨發乾。我因等候神,眼睛失明。」、「我的精力枯乾,如同瓦片;我的舌頭貼在我牙床上。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詩人不就是在抱怨嗎?也要求神殺了他的敵人,不是要為仇敵禱告嗎?楊腓力指出,要把詩人看成是真心真意、靈魂饑渴的人,以血淚寫作:他們真心想要相信神有慈愛、恩典、憐憫,而四周圍的世界卻是分崩離析!!他們時而覺得和神親密,時而覺得被棄,交錯更迭,其實這不就是我們與神的最佳寫照嗎?
這兩種矛盾的心境寫出來的詩也被前後並置在一起,最著名的例子是《詩篇》22篇與23篇的對照,和《詩篇》102篇和103篇之間的對照。兩者之間的心境和處境是幾乎沒有緩衝地攤開。楊腓力指出應該把這兩種詩篇看成在表達不同層次的信心,23篇是著墨於孩子般的信心;而22篇和122篇則是表現出忠誠的態度,在被獅子犬類圍攻和骨頭如火燒、以爐灰眼淚為食時,仍要拚命回想神的恩惠,這呈現出更為深邃奧秘的信心和倚靠。
還有「問題詩篇」這些詩篇的內容是咒罵、復仇和咒詛。牧師幾乎不引用來證道,信徒們也儘可能避開這些經文。甚至喜歡引聖經指責人的,也會覺得這麼罵太過份了。為什麼在聖言裡有這麼暴烈的情緒呢?說法之一:「最好把『咒詛式』詩篇看成是禱告」,閱讀這些詩篇時我們似乎是旁觀了詩人和神的對話,那是和神之間的「心靈治療」,他把苦情恨意烈怒用字句吐露,比起用行動回應是有天壤之別的。我們的神是獨一的心理治療師,他受得了人的憤怒,復仇的念頭需要神來糾正,在祂手中才有糾正和醫治的機會。
此書另外還論及《約伯記》、《先知書》、《申命記》、《傳道書》的重要性,各有其滋味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