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宣教小故事] 傈僳人使徒-富能仁 2018.41

今年七月第一次踏上中國進入雲南,還在昆明認識傈僳族的人,心中就想到「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1886年-1938年9月25日)。

 這位中華內地會英國宣教士不僅幫助傈僳族創造了老傈僳文字,在傈僳族人中間生活、宣教、服務近30年之久,最後還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傈僳族人民,如同一粒追隨耶穌精神而默默死去的麥子一般。

 伴隨著2014年富能仁之女愛琳˙克蕾斯曼執筆完成的傳記《山雨:富能仁傳》中文版在國內的發行,富能仁的故事被更多國內基督徒所知道和感動。 

 他1886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富裕的家庭,擅長數學與音樂。20歲的富能仁舉辦了第一次鋼琴演奏會。1906年,他在一次基督徒訓練營中,結識了內地會傳教士「劍橋七傑」之一的施達德(C.T.Studd),對內地會的不募捐、不求告的信心原則頗為欣賞。

 1909年,他來中國時才22歲,今天台灣22歲的年輕人會做甚麼?念書、玩樂、追求自己的前途?但年輕的富能仁放棄舒適富裕的環境,回應呼召,經過漫長的旅行,騎著騾子,由緬甸的山路抵達中國雲南省西部邊境口岸城市騰越(今騰沖)。起先他向當地漢人傳教,但是願意相信基督者寥寥無幾。於是他將傳教重點轉向此前鮮為人知的傈僳族。

 富能仁的宣教較為傳奇色彩,有一次,他在芒市的一個集市上散發福音單張時,引起人們擁擠,甚至推翻了他的書攤。有人趁亂偷他的錢和書冊,一個小孩子偷拿了一本《馬可福音》,帶回家中給他父親閱讀,沒想到這人竟藉此而信主。他名叫莫丁昌,是位麵點師傅。此後,富能仁經常到集市上去散發單張、佈道。並且開始將宣教重點轉向傈僳族人。在傈僳族嚮導帶領下,他翻山越嶺,走訪傈僳人的村寨。傈僳人的友好,以及對福音的興趣,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後的許多年中,他獨自一人翻山越嶺,向聚居於中緬邊境怒江上游大峽谷的傈僳族講道。傈僳人樂意接待這位傳教士,於是他就住在他們泥屋中。起初他們只能用有限的漢語交談,然後他開始學習傈僳族的語言。

 富能仁掌握這種語言後,立即著手將《馬可福音》和讚美詩翻譯為傈僳語,發揮傈僳族在歌唱方面的天賦,還計畫將傈僳族口頭歷史歌曲用音符記錄下來。他的故事也被著成繪本《偷話的人》。

 富能仁來華12年後才建立第一個傈僳人的教會。當內地會同工最後於1950年撤離時,有800傈僳基督徒在《哈利路亞》大合唱中,為他們送行。富能仁畢生強調聖靈的能力,深信禱告的功效是對抗魔鬼的唯一武器。他付出的不僅是三十年寶貴的時光,而是整個生命。

 基督教深入傈僳人的社區市民生活,他們說:傈僳人基督徒所敬拜的上帝是以色列先祖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是耶穌基督的上帝。如今,他們熟悉聖經上的人物和故事更甚於民間傳統。而富能仁創立的老傈僳文在1992也被政府承認為正式書寫文字。去年2017在緬甸北部也舉行傈僳文字創作100周年感恩禮拜。他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做工的果效也存到永遠。

 富能仁去世後安葬在保山山上,墓碑上用傈僳文、漢文和英文刻著:「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11:25-26)。他的墓後來因政治原因和土地侵蝕,幾經遷移。2002年,他的遺骨被重新安葬在保山的傈僳族清華教堂園內,傈僳族基督徒為他立了新的墓碑,表達他們對富能仁的尊敬與懷念。

▌邱燕碧師母 整理



留言

熱門文章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詩歌故事] 傳遞愛與寬恕之《加百列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  2020.2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