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心旋律] 我寧願有耶穌 I'd Rather Have Jesus 2015.40

◎馬太牧區/李依津 整理(本文節錄自網路資料)

詞:Rhea F. Miller 曲:George Beverly Shea
我寧願有耶穌,勝於金錢,我寧屬耶穌,勝過財富無邊;
我寧願有耶穌,勝於地土,願主釘痕手,引導我前途。
我寧願有耶穌,勝於稱揚,我寧忠於主,滿足主的心腸;
我寧願有耶穌,勝於美名,願對主忠誠,宣揚主聖名。
主比深谷百合高潔萬倍,遠比蜂房蜜更加芳香甘美;
祂滿足我需要,慰我心靈,我寧願有主,跟隨主前行。
勝過作君王,雖統治萬方,卻仍受罪惡捆綁;
我寧願有耶穌,勝於世上榮華、富貴、聲望。

 究竟是如何的吸引力,足以「勝過做君王」?!這真實的感動,真真切切的讓英王與王后當眾開口見證…

 第二次大戰期間,英王喬治六世夫婦訪問美國,受羅斯福總統款待。在晚宴中,邀請一位知名的印地安人基督徒,獻唱以娛嘉賓。先唱過幾首古典歌曲,接著唱《我寧願有耶穌》;中間,他忽然問王后:“尊貴的女士,您有耶穌嗎?”王后點頭,並說:“英王陛下也信主。”那印地安基督徒繼續唱副歌,一唱完,素來嚴重口吃的英王,大聲宣告:“我也寧願有耶穌!”
而,一位年長的牧師,臨退休時,教友們匯集一筆巨款贈他作養老金。 他感謝他們的厚愛,但悉數捐贈一宗教機構福音事工,當他唱《我寧願有耶穌》時,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他沒有自己的房屋和汽車,但神總是供應;他常與達官顯要同席,終身卻以事主為榮。

 這詞曲的威力,也讓網路上有人直言:多數的聖詩作者,如: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1788),約翰.紐屯(John Newton, 1725-1807),芬妮.歌樂斯貝(Frances Jane Crosby, 1820-1915),以至馬丁路德,唱他們所寫的聖詩時,能將他們的姓名連結的,除了專研音樂的人以外,少有人記得作曲者姓名。但有一個例外,我們只記得作曲者的名字;原因是那作曲者,在詩歌中融入自己的見證,他也經常親自歌唱,能夠深刻感動人心。另一個原因,是他生在一個大眾傳播發達的時代,而他一生最力於傳播的機構服事。

 這美國教會近代年輕人最喜愛的歌曲,詞是蜜勒夫人(Rhea F. Miller)於1925年 所作;而曲的來源,就節錄施以諾博士所撰《窮爸爸 富遺產》一文的片段分享:

 名聲樂家喬治.貝弗利(George Beverly Shea , 1909-2013)是一位享譽音樂界的才子,他的父親是一位牧師,從小給了他許多信仰上的觀念與教導。但諷刺的是,他長大後卻很不願意再進教會,在他的眼中,宗教信仰是一件如此樣枯燥乏味的東西,完全不能跟藝文工作的樂趣相比。

 由於他在聲樂方面的天賦,他時常應邀在電台及銀幕演唱,極有成就。然而,他漸漸被忙碌的工作給煩得疲憊不堪,壓力大,整個人幾乎精疲力盡。漸漸地,他開始思索自己整天忙碌的意義。

 這天,他然在他的鋼琴上發現了一張抄著詩詞的紙條,紙條上寫著:「我寧願有耶穌,勝於金銀,……我寧願有耶穌,勝於世上榮華、富貴、聲望。」

 這段詩詞勾起了他童年時父親所給予的教育與叮嚀,深深觸動了他的心弦。那一剎那,竟成為喬治.貝弗利生命中的轉捩點。從那天開始,他不再只是盲目地工作賺錢,他開始重新追尋那份信仰,獲得了一種名、利所不能帶來的平安與喜樂。

 後來,他為這首詩配上旋律,成為今天聞名於世的聖歌「我寧願有耶穌」。這首曲子,也成功地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們。

 很難想像,如果喬治.貝弗利的牧師爸爸沒有在他幼年時就為他撒下信仰的種籽,也許他後來只會多迷網、困惑好幾年,甚至一輩子成為盲目的名利追逐者,無法得享真正的平安與喜樂。

 1940-1950年間貝弗利隨「青年歸主運動」馳奔美加各地;二次大戰結束後,葛理翰佈道團興起,他加入該團擔任獨唱,以這第一次的創作《我寧願有耶穌》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和抉擇,並在同一機構,事奉超過一甲子之久,蒙福的年歲裡,也使無數的人蒙福。

熱門文章

[詩歌故事] 傳遞愛與寬恕之《加百列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  2020.21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