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部落之旅] 鄒族文化部落 茶山村的分享哲學:涼亭文化 2015.41

◎邱燕碧師母 整理

 南聖對於茶山是不陌生的,路加牧區及這幾年的短宣隊投入,讓南聖人來到此地覺得很親切,今年暑假隨著短宣隊更近距離的認識這個部落,教會不僅同工投入,還有一群童工也一起參與,讓下一代對與我們一起生長在這塊土地的原住民更親密、更了解與認同。

茶山村來由

 茶山位於曾文溪源頭,原名叫作「珈雅瑪」(ca yama va na已滅族的達故布亞努族語),意為「山腰上的平原」,相傳是已消失的「達故布亞努族」原居地,目前村落內的梯田,還可以撿拾到石箭、石斧、石鋤等器物,並有切割整齊的石棺,因此村民相信早年的確有這個族居住。但在清朝時因內部戰爭,以及流行瘟疫,人口銳減,近乎滅族。茶山村是阿里山鄉最南的村落,茶山雖然叫茶山村,不過村裡的茶園卻不多,據說當初這裡栽種的是苦茶油樹,所以才叫茶山。但經村裡的族人告知,才知道早期日本人把「珈雅瑪」的音直譯成日文,「Jah」的音翻出來是「茶」,「yama」的音是「山」,後來就稱為「茶山」了。茶山地理位置雖偏遠,但如果從高雄市那瑪夏區(舊三民鄉),或者嘉義縣大埔鄉上來,它卻是進入鄒族部落的第一站。

涼亭文化    

 茶山村雖然是一個小社,沒有雄偉的「庫巴」男子集會聖所,但是在部落入口設有瞭望台,以及規模小於「庫巴」的涼亭(鄒語稱為hu fu),族人若獵得山豬,會將豬隻放在涼亭上,與親朋好友分享,因此形成獨特的涼亭文化。

 過去鄒族有將先人遺體葬在屋內的習俗,為了不干擾祖靈安息,慶典與狩獵分享,便都往屋外的涼亭舉行。「分享」是原住民的生活哲學,會依據所捕獲獵物的種類、大小,用不同的呼叫聲,傳知部落中的族人,大家會幫忙拾回獵物,然後在涼亭分享,人人有份。

 目前,茶山村居民約400多人,有60%的鄒族人(來自達邦、里佳)、漢人30%(大部分是閩南人),以及10%布農族(來自高雄那瑪夏),習慣不盡相同,但大家都能透過涼亭聚會,達到族群融和以及和諧相處,所以此處涼亭特多,也是全省涼亭密度最高的地區。

 茶山村盛期約有一百多座涼亭,目前有廿座涼亭,有木造、竹編、茅草等材質,遊客從涼亭柱壁上的圖騰,以及擺置在涼亭內外的石雕、木雕等物品,就可以斷定哪一戶是鄒族人、布農族人、河洛人、客家人,非常有趣。

庫巴(KUBA)—鄒的男子集會所

 鄒族是由兩個大社,以及數個小社所組成的社會,鄒族最重要的祭典「瑪雅斯比」,只有在達邦、特富野二大社的「庫巴」舉行;「庫巴」是以茅草為屋頂的男子集會聖所,女人與外族人是不得進入的。「庫巴」是鄒族傳統部落社會中的政治、經濟、宗教活動的核心,只有在大社才允許建築,目前在阿里山僅存達邦、特富野兩地有庫巴。鄒族視庫巴為神聖之地,外人、鄒族的女人、蔥、魚都禁止進入庫巴。最初,庫巴是氏族確立土地所有權的標誌,隨著部落的發展,庫巴逐漸成為整合部落的中心。鄒族人莊伯為說:「男性的社交活動、軍事狩獵訓練、歌謠歷史的傳述、年輕男子的教育、成年禮儀式等,皆在庫巴內進行。同時,他也是舉行部落會議、處理公共事務、處罰罪犯的重要場所;部落集體出草、狩獵活動,也必須在庫巴內舉行儀式後再行出發」整體來說,庫巴制度強化了鄒族大、小社階序與鄒族的集體性,也有助於鄒族傳承傳統文化。庫巴制度到了日據時代瓦解,僅每年重要戰祭在舉行,庫巴逐漸轉化為鄒族文化的象徵。

涼亭v.s.教會

 茶山村的「涼亭」凝聚了當地不同的族群的感情,在那裏大家一起分享、訓練、成長、教育、傳承,涼亭文化帶來力量、盼望與能力,很像神國裡的教會,大家凝聚在一起,彼此分享、相愛,就帶來族群的力量與見證,不同的是,我們有一位元首—基督耶穌,祂是教會的頭,祂賜給教會權柄能改變這個世界,成為榮耀的見證。「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6:18-19)

熱門文章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

[詩歌創作] 感動集錦-化妝後的祝福 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