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九月專欄] 自我價值│教育面面觀 2019.39

教育理論中提到的學習的動機理論,我很喜歡其中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芬頓(Cavington, 1984)所提出的自我價值論,此學者企圖探究「為什麼有些學生不肯努力學習?」,如果原因是來自對自己過去經驗的不當歸因,就會影響這位學生未來的學習動機。舉例來說,當一位學生考試考不好,如果他的歸因是來自自己不夠努力,他內心中是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只是不夠努力,亦或這次考試卷出的太難,這些歸因都是來自外在可改變的,因此這位學生相信只要下次準備時間充裕,他就可能有好成績;反之,如果學生考不好,自己內在歸因為自己太笨、能力不足,將會影響下一次他準備考試的動力,因為對這樣的學生而言,不管自己多努力,都是沒有用的,因此上課就睡覺好了……放棄學習。可見內在的自我價值的建立是對個人的學習動機有相當的影響力。

 不難發現小學低年級的學童一般相信努力是好成績的要件,努力可以讓成績進步,但是到了高年級,經過許多次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後,他們認同能力才是成績好的關鍵,能力低的人才要努力。並且在教育現場也發現教育的反效果,能力高的學生不一定有強的學習動機,普通話稱之為「學霸」。平時沒看到有多努力,但考試總是名列前矛。並且對長期考試成績不佳的學生,會為了自己已付上努力但仍成績不佳,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降低自己的自尊與自信。

 在華人的社會裡,下課後再去安親班加強或晚上再請家教補強成績較差的科目,是普遍的現象,但再好的課後補習班、再長時間的學習,若孩子一直存在不斷的挫折中,事實上是無助於學習。有學習動機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如何在學生累積多年的失敗經驗中,再次喚醒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是有能力的,鼓勵他們持續有動力的學習,是每個教育現場老師的主要目標,但是學習後的測驗對學生來說又是再一次的打擊,拉回沒有學習動機的原點。

 但在基督教信仰裡,聖經中提到每一位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都有上帝造他的恩賜,上帝愛每一位他所造的兒女等,讓孩子能透過存在價值來看待所學的課業,透過聖經的學習,尊重自己與別人的不同,由內在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進而明白彼此合作,在羅馬書12章4-5節:「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強調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使學生專注在自己的所長而非短處,以內在的信念去形塑內在動機,使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增進學習動機。

 在教會中,國、高中牧區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能喜樂的一同規劃完成宣教的任務,一起同工,看不到一般社團存在的爭競與階級化。許多的家長雖自己不是基督徒,也喜歡將孩子送到教會來學習,他們的回饋大多提到孩子變得快樂有自信了。聖經的教導確實影響了人在學習與社會化歷程中對自我價值的看法,讓人能重新回到自己受造的意義與期待,但這個自我價值的改造,並不是一朝一夕的魔術,而是需要每一週都來到教會不停止聚會的提醒,以實際的操作面來看,當學生花了5天在接受世界及自我觀察到不如他人表現而懷疑自己能力與自我價值時,確實必要在週六參加學生團契,從聖經及輔導並弟兄姐妹的互動中,找回自我價值,這是對下一週的學習動力相當值得的投資。

 反觀有些學生犧牲主日聚會、團契小組時間去補習,在時間規劃上是很不經濟的,因失去了在教會三小時的調整內在自我價值良機,下週的讀書效率是否能有更好的學習動機是值得探討的。教育心理學家透過歸納提出人們在學習動機上的現象,在古老的聖經中,早已提出解決的方法,當基督徒守主日與聚會,事實上也不太需要了解太多教育理論了,上帝都啟示在聖經中幫我們調整了,僅需做到信靠、順服。

▌大衛牧區
江淑華 

留言

熱門文章

[詩歌故事] 傳遞愛與寬恕之《加百列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  2020.21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