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如何面對傳統文化的挑戰?身為第一代基督徒,在某些特殊的節慶當中,深深明白「節慶」可能成為「災難」,固守信仰的原則──不祭拜、不拿香,與家人相聚的時刻往往容易擦槍走火,基督徒在外面的形象明明就是溫和親切、熱心助人,可是為什麼在家人面前,特別是傳統議題上容易成為「箭靶」,號稱「全家最難搞的人」?第一代信徒,只能淚水往肚裡吞,當「清明節」遇上「復活節」,基督徒怎麼看?
清明節是從「清明」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慎終追遠,是傳統文化的美德之一,祭祖,背後標示著「孝道傳統」,也表明著「不忘本」的精神,許多文化習俗,都有類似的概念,最近奪下奧斯卡最佳動畫的《可可夜總會》,將墨西哥亡靈節的精神,透過故事包裝,成功擄獲大人小孩的心,即便是身為基督徒的我,不會認同這樣的生死觀,但裡頭的親情刻劃細膩精彩,還是讓我流下感動的淚水。可是,話說回來,難道基督徒不在乎「慎終追遠」嗎?不在乎「家人」嗎?事實上,第一代基督徒之所以努力堅持信仰的道路,就是因為太愛自己的家人,真正的糾結並不是害怕被責難,內心深處最大的牽掛,是「家人尚未信主」。
在平日累積「愛的存款」
我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父親對我疼愛有加,但追求信仰的過程中,父親一直不能認同,遇見需要「祭祖」的節慶,我就非常緊張,害怕衝突。因此,我開始在平日累積「愛的存款」,對他表達我的愛和關心,其實,基督信仰也強調「當孝敬父母」,只是基督徒「不拿香」,難道「不拿香」就等於「不孝」嗎?我樂意在平凡的日子陪伴他、寫卡片給他,真誠的愛,是基督徒面對家人的「利器」,因為愛永遠不會失敗。二年前父親辭世,直到現在我還是天天思念他,父親過世前在病床受洗,是對我最大的安慰,父親從來沒有上過《基要真理》,唯一一次來到教會,就是聽我的畢業講道,沒有人知道父親怎麼會決定受洗,並且他清楚表示,告別式要以基督教的儀式舉辦,只能說,唯有神是掌管人心的主。
態度溫和 立場堅定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的模式不同,也不能複製情境,但是所有基督徒,都可以向神求「智慧」面對不同的處境,基督徒確信自己所信的是真實的,但是要記得,強硬的爭吵、據理力爭,並不能改變一個人內在的信念,平常的日子就先「表態」,讓家人明白自己的信仰,態度溫和,但立場堅定,我們不能要求家人立刻認同,但是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多為家人禱告,也求神幫助我們,能夠「沉得住氣」,即便被責備、誤解,也能甘心承受,許多事情必須要時間證明,這也是考驗信心的時刻!
不同的宗教信仰,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面對死亡的信念不一樣」,我們怎麼看待「死亡」,決定我們如何「活著」,不同的信仰,背後反映的是不一樣的世界觀。對基督徒來說,「生」與「死」的關鍵,都離不開「耶穌基督」,因著基督,我們向世界是死的,然後又因著基督,我們活過來,宛如新生,受洗是「歸入基督的死」,好叫我們和祂「一同復活」。耶穌基督來到世界,傳講天國的福音,告訴我們有一個新的國度──「天國」,天國的「八福」,是耶穌最為人所知的信息之一,這個國度屬於誰?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清心的人……沒有任何一個福氣,是外在的條件,是比賽爭奪能得到的,進天國,唯一的條件是透過耶穌基督!一個不能朽壞的國度,所以能經得起火的試煉,基督徒不忌諱談死亡,因為死亡不是終點,而是盼望,基督徒過復活節,歡慶基督的復活,正因為祂的復活,使一切信祂的人不再懼怕死亡的權勢。
▌國中牧區
李慧貞傳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