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讚美花園」標籤的文章

[讚美花園] 一步之遙 2022.6

大家平安!今天要介紹一首由歌手卡洛斯‧葛戴爾(Carlos Gardel)作曲的阿根廷探戈舞曲〈Por Una Cabeza〉(一步之差/一步之遙)。這首探戈舞曲之所以廣為人知,甚至風靡全球,是因它曾在《女人香》、《辛德勒的名單》、《魔鬼大帝:真實謊言》等多部好萊塢電影出現過,知名度遠超過其他探戈名曲;悅耳動聽的旋律和讓人印象深刻的「A - B - A - B」曲式,以及探戈舞曲獨有牽動聽者呼吸的節奏,成功擄獲了無數樂迷的心。  《女人香》這部1993年的電影,除了讓偉大的演員艾爾帕西諾(Al Pacino)獲得奧斯卡影帝之外,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使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探戈舞曲,甚至讓人直接愛上探戈舞曲。艾爾帕西諾在片中飾演一個雙眼失明,脾氣暴躁,對人生已了無眷戀的退役軍官,在一次偶然中與等待男友到來的美女共舞探戈,此片段成為全片最具神采最經典的場景。  當時兩人共舞的伴奏音樂,就是〈Por Una Cabeza〉,由「探戈天王」卡洛斯‧葛戴爾作曲,發表於1935年。歌名〈一步之遙〉是賽馬的術語,意思為「差一個(馬)頭」的長度(意即險勝或惜敗),在歌曲中是用來表達情人之間錯綜複雜、難以割捨的惋惜:很多很多事情,就差那麼一步,而也不過是一步的距離。  葛戴爾是探戈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手,雖然一生只活了四十四歲,卻錄製近千張唱片,他首創探戈舞加上唱詞,進而拍成歌舞電影;他才華橫溢留下的都是膾炙人口,眾人耳熟能詳的歌曲;他熱衷馬賽賭注,從馬賽的競逐和下注中,都可以引發他作曲的靈感,這首〈Por Una Cabeza〉,就是絕佳的例子。  ▌馬可牧區  曾伊麗姊妹

[讚美花園] 古典音樂時間 You'll Never Walk Alone 2022.4

〈You'll Never Walk Alone〉是美國百老匯音樂劇《旋轉木馬》(Carousel) 又譯作《天上人間》的選曲,由Oscar Hammerstein II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詞,Richard Charles Rodgers理察.羅傑斯作曲。1945年在百老匯皇家大劇院首演。引人入勝的劇情,膾炙人口的歌曲與舞蹈,讓它1994年獲得音樂劇界最高榮譽的5項東尼獎,1999年更獲美國時代雜誌評選「20世紀最佳音樂劇」的稱號。  《旋轉木馬》音樂劇的劇情,描述兩對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一段悲情一段詼諧,其中穿插生命、愛情、死亡、贖罪、永恆的主題,交織成了一齣苦樂參半的人生哲理劇。後來還改編為電影版、話劇版,甚至(韓國)電視劇也曾用此劇本加以編改,足見此劇受歡迎。該音樂劇中這首〈You'll Never Walk Alone〉在1965年更成為利物浦足球俱樂部的隊歌,之後影響了其他球隊,自此成為歐洲足球賽在開賽前高唱的經典歌曲。  這裡也特別介紹「維也納之音聖樂團」,它是由10位曾在維也納音樂學院求學,目前任教於各大學音樂系,散居於臺灣各縣市的姊妹們組成。2017年受邀馬丁路德改教500週年臺灣區紀念音樂會演出後,本著不忘當年初衷,繼續以推廣聖樂服事各教會至今。  Covid -19 肆虐,至2020年時全球仍陷入嚴重的疫情風暴中,醫護系統也幾乎瀕臨崩潰之際,在歐洲此曲再度響起。人們雖處於隔離中,但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被匯集,以各式各樣的版本在 Youtube 上出現,為醫護人員鼓勵,也成為彼此的激勵。當時「維也納之音聖樂團」也響應此舉,姊妹們雖散居臺灣各地,但我們將此曲翻譯成中文演唱,快速在各自家中錄音後,以線上剪輯的方式製成影片上傳。  這次我們介紹的版本即為「維也納之音聖樂團」2020年疫情期間的線上錄影與2021年12月12日在板橋貴格會海山教會聖樂主日服事的現場錄影剪輯。  〈You’ll Never Walk Alone(你將永不孤單)〉  每當你經風暴 要抬頭仰望  請不要懼怕路黑暗  看風雨的盡頭 金色的天空  鳥兒甜美歌聲多悠揚  前行過風暴 前行無懼怕  雖風中夢想搖盪  前行無懼怕 希望不放棄  你將永遠不孤單 你將永不孤單 ▌董怡君姊妹

[讚美花園] 〈神跡〉選曲 不忘起初的感動、醫治印記 2022.3

這次要來介紹2020年的聖誕音樂劇《神跡-南聖的起源》,也是由我執導的音樂劇,是關於高進元牧師開創教會的故事。  先說說本齣戲劇的源起,我很喜歡看宣教士的故事,因為他們的犧牲奉獻常常讓我很感動,雖然我不及宣教士犧牲奉獻的百分之一,但可以透過戲劇把他們的故事發揚光大,就覺得很值得了。這次也是想先找看看宣教士的題材,但一直沒有很適合的,就想到我們教會的創始,不就是個血淋淋的宣教故事嗎?而且又是我的曾祖父,每次想到高進元牧師的故事就非常感動,也因身為他的後代深深感到驕傲,那為何不把感動直接變成故事呢?況且我對二戰和日治時期的歷史感興趣,我們教會的起源不就是在這時候嗎?我很高興有機會可以把南聖歷史和高進元牧師的信念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一起經歷在其中。  南聖到今年已邁入93年了,記得90周年時,對台南聖教會來說是個重大的里程碑,回顧歷史,經歷戰爭洗禮、九位牧者、多次建堂…到現在仍屹立不搖的坐落在府前四街上,上帝在其中的帶領不言可喻,對我而言,更是有獨特的意義存在。南聖是我的曾祖父高進元牧師創立,到現任牧師是我的父親,傳承意味十足,從早期史料和信件一窺曾祖父的開創背景,也在成長過程中親眼看見父親的牧會過程,有豐富和恩典,也有歷經風霜、不為人知的歲月,但在艱困中,也看見僕人忠心的風範!在收集資料、看他的日記時,真心被他為神執著的堅定心志所感動。記得南聖在2016年去拜訪東京聖經書院,當他們同工拿出史料時,一翻開,就是記錄高進元牧師來台南開拓教會的文案,眾人無不嘖嘖稱奇,也對這場南聖尋根之旅有個美好的交代。  本劇一開始,就從1928年七月,高進元牧師自從東京聖經書院畢業,從東京返回台灣的船上開始,他的一段獨白,也就是他想到和保羅一樣的一段話:「主啊,我想起保羅在使徒行傳所說的,『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但知道聖靈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的福音。』(徒20:22)」  由此可見,高進元牧師和保羅有一樣的領受和心志,這樣的心志在橫跨兩千年後,神依然興起不同的工人,為祂做一樣的事!回到台灣時,踏上基隆港的那一刻,那股為主擺上的熱情,於是誕生了這一首歌〈不忘起初的感動 〉: 二千年前的那個夜晚 救主耶穌降生馬槽 創造天地的偉大主宰 甘心降為小小嬰孩 耶穌基督 上帝愛子 帶給我們真正平安 如今莊稼成熟日子已...

[讚美花園] 約翰‧帕海貝爾之卡農 2022.2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要介紹的作曲家是約翰・帕海貝爾。帕海貝爾於西元1653年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年輕時曾在聖羅倫斯學習作曲和樂器演奏,由於家庭經濟不允許,使他在大學時期,不得不輟學,但音樂上展露的天份,又被另一所學校選入並接受訓練,哇!真的是天生要走音樂的路。  受到老師普倫次的影響,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並在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因這個教堂對於管風琴師很嚴格,所以在這個時期,也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帕海貝爾前後娶了兩任太太,第二任太太為他生下七個孩子,並長期居住於德國小城-愛森納赫(這也是巴赫的故鄉),一直到晚年,帕海貝爾才又回到出生地紐倫堡。     另外有一個小插曲是,帕海貝爾在愛森納赫時,認識了巴赫的父親,有很長一段時間,他親自教授巴赫的哥哥音樂,在巴赫的父親去世後,他的哥哥親自教導巴赫,為巴赫成為「歐洲音樂之父」,打下紮實的基礎,所以帕海貝爾算是巴赫音樂的始祖喔!  帕海貝爾一生寫了很多教會音樂,在世所寫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創作領域,但可惜的是,他的作品多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創作是沒被發現的。  說到這裡,很多人對於帕海貝爾ㄧ定還是覺得很陌生,但若說起他的成名曲,大家一定很熟悉—就是「卡農」,它動聽的旋律、流暢的音符律動,在電影配樂,像《我的野蠻女友》,還有前幾年的《延禧攻略》或可口可樂廣告配樂,甚至輕音樂等等,都有它的蹤影喔!它的風格可說是宜古宜今啊!但其實它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喔!  今天要介紹的「卡農」,很多人以為「卡農」是這首曲子的名字,其實不是喔!「卡農」是一種曲式,字面上的意義是「輪唱」,是一個聲部的曲調追隨另一個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互相模仿,簡單的說,就是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時間點出現,看似反覆平常,卻共鳴出多種的音色效果。  關於這首「卡農」的創作背景,眾說紛紜,無可考察,但在曲中,充份體驗出帕海貝爾風格的變化,因當時作曲家正在水城威尼斯,那裏美麗的風景,悠閒的生活方式,帶給帕海貝爾的靈感,是當時德國文藝界無法比擬的。 ▌提摩太牧區 劉媖萍  

[讚美花園]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2022.1

弟兄姊妹平安,今天跟各位介紹的曲目叫做〈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這是一首在美國非裔族群中非常廣傳的歌曲,最早可追溯至1865年,由 John Wesley Work Jr. 彙編而成,此歌曲在當時受到許多的教會與福音詩班喜愛,當時的歌詞是這樣唱的: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over the hills and everywhere;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that Jesus Christ is Lord.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最後一段歌詞 that Jesus Christ is Lord —耶穌是主,跟我們現在唱的版本不太一樣,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福音詩班很常在聖誕節時,用這首歌歡慶耶穌的降生,所以最後一段歌詞在不知不覺就從 that Jesus Christ is Lord「耶穌是主」變成 that Jesus Christ is born「耶穌降生」。  還記得12月11日如鷹之夜嗎?其中的一個表演,就是南聖辦公室同工獻唱這首歌曲,它是來自美國德州的 Pentatonix 無伴奏人聲合唱團所編曲的版本,一開始由建廷傳道優美的歌聲劃開幽暗,接續三部合音重唱後開始豐富無伴奏呈現,這首編曲特別的地方就是由頌和傳道所唱的Bass,與其他合唱者呼應的部份;聽完這首歌,是否也被它充滿活力與宣告的情緒所振奮到了呢?  關於這首歌還有一些小資訊可以跟大家分享:1960年初期,美國的民權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不少音樂人都關注反戰、種族平權的社會運動,創作與演唱不同於傳統的民謠,開闢了抗議民歌的新時代,美國著名的歌唱團體 Peter, Paul and Mary 於1963年,在經理人 Albert Grossman 的影響下,錄製了許多與社會運動有關的歌曲,其中一首歌〈Tell It on The Moun-tain〉,就是由〈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改編並改寫,藉由《出埃及記》摩西名言 "Let my people go" 回應社會的民權運動,並在當時得到了不小的迴響。  音樂就是有這種魔力,不管是宣告耶穌的降生或是當時的社會現象,藉由人所傳遞出來的歌聲,都對代當代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高頌安牧師        ...

[讚美花園] 蕭士塔高維奇 2021.52

西元1906年9月25日蕭士塔高維奇誕生於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出生於音樂氣息濃厚的家庭,父親是位工程師及業餘鋼琴家、歌唱家,母親是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並有一位姐姐一位妹妹,從小沉浸在音樂中長大的他,在十三歲時破格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求學,學習鋼琴與作曲。當時的音樂院院長對他讚譽有加,認為他的音樂天才,可比莫札特。在他還是個音樂院學生時,他就創作出《第一號交響曲》,為他打開了在國際樂壇間的知名度。  蕭士塔高維奇一生都在俄羅斯度過,也因此他的一生幾乎與俄國政治權利的更替及發展並行;他一生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俄國十月革命,共產黨掌權讓他的音樂創作夾存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在威權統治下,蕭士塔高維奇順應時勢創作了歌頌共產主義的樂曲,其中著名的《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與《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就是分別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的列寧格勒與推翻沙皇的俄國大革命。  蕭士塔高維奇除了交響曲、協奏曲與歌曲的創作,他也譜寫一些舞台音樂與電影配樂。能在一言思想的俄國創作出多首偉大的音樂作品,並且在代表資本主義的西方大放異彩,蕭士塔高維奇堪稱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俄國作曲家。  一般來說,蕭斯塔高維奇的作品大多以沉重而灰暗的戰爭為主題,當時的蘇聯,相當禁止活潑的西方音樂,而一向嚴肅沉悶的蕭士塔高維奇卻對此相當著迷,因此在1938 年二戰爆發前夕,他創作出擁有八個樂章的「多元化樂隊組曲」。被認為是表現出蕭斯塔高維奇另外一面的作品,相當的輕快活潑。  其中《第二號華爾滋》相當的知名,此曲擁有優美的旋律以及典型的華爾茲節奏,透露出優美、愉快的情感,一開始的主題旋律奏出傳統俄羅斯曲調,讓人感到一望無際的曠野和一往情深的歷史。如今在歐美演奏這首作品,經常讓觀眾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樂曲也經現代手法加以改編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1999年著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在電影《大開眼界》中,使用了這首華爾茲,使得這首曲子被大衆所熟知。在這之後,許多的電影中都有這首舞曲旋律的出現,讓這首曲子越來越有名,也成爲了蕭士塔高維奇的代表作品之一。  蕭斯塔高維奇一般被認為是20世紀中期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家之一,他的各樣作品,也都會穩定的出現在音樂會曲目中。此外,他也為不少影片、戲劇寫作配樂,三部芭蕾舞劇更展現其豐富的音樂特性。《給雙小提琴與鋼琴的五首作品》選自蕭斯塔高維奇的戲劇配樂及芭蕾舞劇作品,由他的作...

[讚美花園] 詩歌小故事〈Mary, Did You Know?〉 2021.51

自從開始可以實體聚會後,教會多了好多孕婦及小 baby,以他們為中心自然成了一個圓,笑聲不斷。從懷孕期間的不舒服、預產期、到月子中心及各種經驗分享,真是可以從日出聊到日落!就如同一群弟兄聊當兵經驗一樣,那是我們無法理解的境界!  每一對準備懷孕的年輕夫妻,都對自己的下一代懷著美好期待,名字也要精挑細選。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受孕,卻是蒙神揀選,並差遣天使加百列到拿撒勒顯現在未婚的她面前,告知她說:「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這位虔敬聰慧的女子,腦海中閃過的會不會是以賽亞書7:14的預言「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也就是「耶穌」、「耶和華拯救」或「耶和華是救恩」是一樣的意思。主耶穌為了一個特別的目的奉差遣而來,祂的名字成為見證。  馬利亞一定是位非常特別的女子,當她得知要受聖靈感孕後,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雖然有很大的壓力與不解,但天使也指示另一個旁證~就是她的親戚-年老懷孕的以利沙伯(施洗約翰的母親)。馬利亞於是馬上動身去探望~她心中要有答案。以利沙伯一聽馬利亞的問安,所懷的胎就歡喜跳動,她也被聖靈充滿,稱馬利亞為「我主的母,你所懷的胎是有福的」!她一語道破馬利亞的疑慮,接著她說:「這相信的女子是有福的!因為主對她所說的話都要應驗。」馬利亞這時候會不會開心的撒花轉圈圈呢?我想…她一定哭了,非常激動、確信的哭了!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她是敬虔又順服。懷孕初期的不舒服以利沙伯幫助了她,並在那裡同住了3個月。(路1:56)  馬利亞不知道將會面對什麼樣的景況,但聖經記載她的特別:當牧羊人來馬槽時提到在野地裏、天使講論的嬰孩救主基督的身份時;小耶穌滿了40天在耶路撒冷聖殿遇見西面及女先知亞拿,他們說的一些話時;當耶穌12歲,太專注而留在聖殿忘了跟家人回家,少年耶穌回答:「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路加福音都記載:「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裏,反覆思想。」路加醫生為什麼能知道細節啊?我們只能猜,十字架上的耶穌將母親交託了祂愛的門徒約翰,當時都是親眼見主的見證人,應該有機會得到馬利亞親自的敘述。  馬利亞是個貴重的器皿,她聽命順服,雖然很多事不理解,但一切「存在心裏,反覆思想」懂得交託,慢慢將神顯給她...

[讚美花園]〈唯一最愛是祢〉2021.55

平安!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一首非常好聽又感人的詩歌,是根據水流之音聖樂團演唱改編的〈唯一最愛是祢〉。相信之前若是聽過教會裡的牧者傳道詩班,或是喜樂泉源詩班所獻唱這首歌,一定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這首詩歌,也非常適合男生或女生的獨唱,深情熾熱的歌喉,詮釋出「主耶穌祢是我摯愛」,像史詩般的壯麗、讚嘆天地人間造物主的全然美麗,彷彿是站在主面前的頌讚、獨白,自我深省,終於不再掙扎,與來自內心的降服;跟著歌詞的內容,配搭起承轉合,及高亢有力的旋律,整首詩歌總共有三段的歌詞,這內容就像是我們站在主面前的誓約呢!  牧者曾經說過:在一場婚禮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上帝面前的誓約,因為這個時刻是個人與神,並且在眾人的見證之下,最神聖,也最不能缺少的一個儀式!親愛的弟兄姊妹,不管你是已婚或是未婚,我們與主之間,是否仍然存有這樣的誓約呢?跟主耶穌說:「祢是我摯愛,我全心的歸祢…前我所眷戀,今歡然撇棄,只願愛祢全心全意。」,在整曲更高亢副歌的地方,作詞者選用兩個問句,來證明沒有人能與主相比。副歌的一開頭說到:「世上有誰像祢如此美麗?人間有何與祢愛情能比?喔,聖中之聖,祢竟住我裡;主耶穌,我深深愛祢!不願再受欺,不願再任意;惟願脫自己,只被祢充溢;祢以外,喔,讓一切都絕跡;我唯一的最愛是祢!」  再一次聆聽這首詩歌的時候,會讓我想到雅歌書裡面的內容……猶太人認為雅歌書是在描寫神與祂選民的關係;對基督徒而言,也像是在描述基督與教會的關係;對我們個人而言,則是主耶穌與我之間的關係……主耶穌是新郎,我們則是祂所殷殷期盼、等待的新婦。弟兄姊妹是否覺得在這末後的世代,有越來越多的事情是我們無能為力改變的?人所能做的竟然是如此的不足?我們的眼光若只在這世界上,那麼愁煩必加增,或許讓我們記得常常抬頭仰望主,告訴祂,我們永遠的福份就在主的身上,主的來臨是我們所盼望的,讓這樣的詩歌常常喚醒我們心靈深處去尋找神的渴望!  主耶穌祢是我至愛,我全心歸祢不離棄  天地間有何能與祢比擬,降世為人祢最美麗  真渴望消失在祢裡,當祢柔聲入我心底  前我所眷戀今歡然撇棄,只願愛祢全心全意  世上有誰像祢如此美麗,人間有何與祢愛情能比  喔萬王之王聖靈住我裡,主耶穌我深深愛祢  不願再受欺不願再任意,惟願脫自己只被祢滿溢  祢以外喔我一切無所求,我唯一的最愛是祢  主耶穌祢是我至愛,雖我曾頑梗又悖逆  今放下一切祢前來侍立,只...

[讚美花園] 詩歌的故事〈輕輕聽〉2021.49

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一首非常輕柔又好聽的詩歌,叫做〈輕輕聽〉,這首詩歌只有短短4句歌詞,在音樂的創作上也只有短短的16個小節。但是一旦聽過這首短歌的人,卻能夠很快的哼唱出它的旋律,因為作曲者選用了相同的節奏及重覆的旋律,加上歌詞中的對象有對稱性,是很容易讓人可以記憶起來的。  這首詩歌的歌詞如下:  輕輕聽,我要輕輕聽,我要側耳聽主聲音。  輕輕聽,祂在輕輕聽,我的牧人認得我聲音。  祢是大牧者,生命的主宰,我一生只聽隨主聲音。  祢是大牧者,生命的主宰,我的牧人認得我聲音。  嚴格說起來,這首短歌只有二大句,旋律也只有AB兩段。但是很奇妙的是,當我一次又一次吟唱它的時候,我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字詞裡的真理吸引,愈唱愈感動,因為這首詩歌在字詞的選用,只有提到我與主、牧人與我,進而成為…主與我面對面直接的關係。反覆唱這首詩歌時,帶我進入到只剩下主與我的親密,我彷彿可以體會到,若是人的一生到剩下最後一口氣時,心裡與主之間,仍然持守這樣的親近、親密,無任何事物可以比擬,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隔絕主與我之間的愛…我的大牧者,我生命的主宰,我只聽隨祂的聲音,我的牧人也認得我的聲音…這是何其大的寶貴!何其大的恩典!何其大的美好啊!  我們的靈要從世界上抽離出來的時候,才能夠聽見主的聲音。聖靈也像風一樣吹過來,溫柔又甜蜜,要來滋潤我們的內心;但是稍不留意,祂也就消逝無影無蹤…我們要如何聽見聖靈對我們說話呢?除了要留心聽,更要側耳聽,這是要專心一意並且全心全意,主就要藉著聖靈向我們說話。  約翰福音第10章提到「主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否常常有這樣的一幅圖像在我們的心裡~我與主、主與我,祂是我的大牧者、生命的主宰,我一生只聽隨主的聲音,我的牧人也認得我的聲音! ▌保羅牧區 郭美貞

[讚美花園] 我知誰掌管明天 2021.48

〈我知誰掌管明天〉這是一首老詩歌,由史丹菲牧師(Ira F. Stanphill)所創作的,他是位多產的詩歌作曲家,很多作品都膾炙人口,深受喜愛。他的歌曲中沒有高深難懂的道理,只有坦誠表達內心的掙扎或生活的困難,進而帶領聽者將心思意念轉向愛我們的神。  史丹菲牧師從小展露過人的音樂天賦,10歲已經能夠演奏鋼琴、管風琴與手風琴,之後更自學吉他、薩克斯風與單簧管等多種樂器,17歲開始福音歌手的生涯。1939年,按牧前他與同樣有音樂天賦的傑瑪(Zelma Lawson)結婚,好像王子與公主的結合,也在教會一同服事,羨煞不少人。  然而好景不常,九年後傑瑪堅持要與史丹菲離婚,甚至不惜上法庭訴訟,離婚判決下來後,法院將四歲的兒子監護權判給傑瑪,但傑瑪離婚後便留下幼子搬去德州,不久改嫁,最終是史丹菲與傑瑪的父母一同將小孩撫養長大。  離婚對於史丹菲牧師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人生絕望到谷底!作為一個離過婚的牧師,飽受會友的非議、指責、流言蜚語,他一度被悲觀的情緒綑綁,但他總是默然不語,從未替自己辯解。他堅定認為,他與傑瑪在上帝面前立下的婚約,不能因為人的判決而失效,即便是前妻改嫁,他仍然堅持獨身,苦苦等候前妻回頭。離婚沒有讓他中斷服事,但為什麼多年來虔誠的服事神,還會遇到這麼痛苦的遭遇呢?一天開著車往教會的路上,心中開始哼起這首歌,想著他不應該像過去那樣每日陷入在那麼痛苦的負面情緒之中,也不該一直為將來而擔憂,因為他知道是誰真正的掌管明天!就這樣一首不朽讚美詩-「我知道誰掌管明天」誕生了。  創作不久後,他得知傑瑪離開第二任丈夫前往紐約追尋她的音樂生涯,後來發生嚴重車禍,撒手人寰。  談到創作詩歌,可說是一個基督徒戰勝了身心苦難和憂慮後的信仰頌歌!史丹菲曾經說他寫詩歌的原因是「我愛耶穌,耶穌愛我」。大多數的詩歌都是他在主裡的真實經歷,因此吸引了有同樣經過試煉,心痛憂愁的人。  也許你正面臨婚姻的狀況,人生總有許多出人意外的事,不可預測。聖經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但掌管明天的上帝是超越一切的,因為一切都在神手中,希望這首詩歌同時安慰你。 歌詞: 我不知明日將如何,每時刻安然度過, 我不求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轉陰暗, 我不為將來而憂慮,因我知主所應許, 今天我必與主同行,祂深知前面光景。 許多事明天將臨到,許多事難以明瞭, 但我知主掌管明天,祂必要領我向前 ▌董彥君牧師

[讚美花園] 古典音樂-曼陀林樂器介紹 2021.47

相信大家對曼陀林(Mandolin)樂器並不陌生,教會的馬太牧區,就有一個成立快10年的曼陀林樂團,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樂器。曼陀林樂器屬彈撥類樂器,想想現今的吉他、琵琶是不是有相關呢? 【歷史背景】  首先我們來看這類樂器的祖師爺──烏德琴 Oud。Oud 這字阿拉伯文是木頭之意 ,這樂器被稱為「中東樂器之王」。聖經創世記4:21記載猶八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當時所彈的「琴」就是Oud (該樂器是他父親拉麥Lamech所創) ,Oud 傳至歐洲被稱為魯特琴(Lute),往亞洲傳即為琵琶。魯特琴又叫「詩琴」,盛行於文藝復興時期皇宮貴族間,後來因地區性,更有弦數、外型的演變, 曼陀林就因應而生。  曼陀林從巴洛克時期就有許多著名的作品,如韋瓦第〈C大調曼陀林協奏曲〉,以細緻華麗的曲風展現;古典樂派莫札特(W.A.Mozart)、貝多芬(L.van Beethoven)及浪漫樂派馬勒(G.Mahler)都有曼陀林的作品。在1835年製琴師Pasquale Vinaccia製作了第一把那布勒斯曼陀林之後,曼陀林快速發展,逐漸形成曼陀林家族,有高音的曼陀林 Mandilin、中音的曼陀拉 Mandola、低音的大曼陀林 Mandocello、甚至 Mandobass,因此進入曼陀林樂器的黃金時期。1935年義大利製琴師將曼陀林傳入日本,受日本天皇賞識,從此在日本盛行至今,學校社團、演奏會、國際比賽勃發展,繼而也傳入台灣,在奇美基金會的大力推廣下蔚為風潮,在北、中、南都有曼陀林專屬的樂團。 【樂器分類】  依形狀分類,常為三種: 那不勒斯曼陀林(Neapolitan Mandilon),這是我們現在較常見的圓背式,適合演奏較古典、傳統式的作品。 拱頂曼陀林(Carved top Mandilon),外觀曲線多雕飾,(常用於美國民謠)。 平背式曼陀林(Flat back Mandolin),後背是平面音箱,所以聲量較小(常用於愛爾蘭民謠)。  曼陀林家族定音弦與提琴家族相似,有四弦,但因屬複弦所以共有8條弦;定弦雖與弦樂相似,不同的是它屬複弦及右手為彈撥,在演奏上以單音、顫音為主,因此如何把兩條複弦的顫音彈平均,是屬曼陀林的一個重要技巧。曼陀林的音色優雅,適合個人獨奏或樂團合奏。樂團編制上也與弦樂家族相同,有分高音曼陀林第一部、第二部(Mln.I/II),中音曼陀拉(Mla...

[讚美花園] 親近祢 Close to You 2021.46

音樂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美好禮物,這個禮物很特別,它可以啟動我們的內在情緒,因著旋律曲調或是歌詞,引導我們進入各種不同的情境當中。上帝按著祂的形象造人,使我們成為有靈的活人,也賜給我們有自由的意志、有喜怒哀樂、會哭會笑會生氣及各種感覺反應⋯這是一件何等奇妙,何等寶貴的事。  〈親近祢-Close to You〉這首詩歌是由游智婷牧師所帶領的讚美之泉音樂事工團隊所出版,最初的版本是有歌詞的,之後也有弦樂四重奏純演奏曲的版本。這是一首曲第和緩、溫暖、自然,也很容易帶我們進入平靜中的詩歌。全首曲子只有短短的20幾個小節,使用到的音域幾乎只在D大調音階的5個音之內:Re-Mi-Fa-Sol-La,並沒有使用跳躍式的音程,或者大起伏的音域,曲調的進行不急不徐,按著音階級進的音符,鋪陳出容易記憶起來的溫暖旋律,重覆旋律的出現以及重覆節奏的使用,雖然是很簡單的材料,卻也因著巧妙的創作手法及安排,反而讓人很容易就可以記憶起來。而這首歌詞雖然話不多,卻在一層一層的堆疊之下,展開更親近、更深入的靈裡敬拜。  詩歌一開頭就呼應到曲名⋯⋯:  親近祢,心要親近祢;親近祢,心要貼近祢。親愛主,在祢榮光中,不住親近祢,不住敬拜祢。親近祢,在乾旱之地;親近祢,聆聽祢聲音。主我願貼近祢的心,順服祢旨意,討主祢歡欣;祢的愛使我靈甦醒,使我靈歡欣,我起舞敬拜祢。      沒錯!我們敬拜的對象是我們的主,我們在安靜中想要親近的對象也是主,我們與主之間沒有別人,也沒有別的事物;我與主,主與我就是最近的距離,我們急切的、渴慕的想要進入與神面對面的連結,只想要單單地尋求祂的同在,聆聽祂的聲音,回應祂的心意⋯⋯貼近祂、打開心接受祂澆灌下來的愛,在祂的愛充滿豐富的圍繞之下,我們有能力起來回應祂的愛。所以在最後一句的歌詞說到:祢的愛!祢的愛!是神先愛我的愛,使我的靈得以甦醒。是的!是因為我的靈魂甦醒,我的心就會歡喜,就會想要不住的敬拜,不住的歌頌我們的主,因為有從神而來充充足足的安全感,可以讓我們心意更新,重新得力,再次飛翔。  聖經舊約裡的大衛君王,寫了許多的詩歌詩篇來讚美歌頌神,他選用有意義的字句,彈琴歌頌神,在神面前抒發自己真實的情感,相信神都明瞭也都接納。我靈修的時候也會先行選一、二首詩歌來聆聽,讓自己的心情安靜沈澱下來,跟著旋律字詞的帶領,讓聖靈自由的運行在其中,然後再進入神的話...

[讚美花園] 艾爾加〈愛的禮讚〉2021.45

在婚禮中常會聽到澎湃華麗的〈結婚進行曲〉,而現在最常被放在婚禮清單中的一首歌—〈愛的禮讚〉,更是充滿婚禮的喜悅與甜蜜。  〈愛的禮讚〉這首曲子是英國作曲家艾爾加與他的妻子愛麗絲的定情信物。艾爾加在1857年生於英國,他是一位從未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相當依靠天賦的音樂家。艾爾加與他的太太是相差8歲的姊弟戀,二人初次見面時,艾爾加在五斯特高中教小提琴,而愛麗絲跟他學習鋼琴伴奏,因為興趣相同漸漸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慢慢地愛上對方,相戀不久就論及婚嫁。在訂婚時愛麗絲寫給艾爾加一首詩「愛的優雅」,而在兩人一起去度假時艾爾加靈感湧現,看著這首詩譜曲成大家熟悉的這首樂曲回送給未婚妻。  因為愛麗絲會說流利的德語,所以艾爾加就將此曲以德文命名為〈愛的禮讚〉。一年後德國碩特音樂出版有限公司買下版權並出版,但銷售相當不理想,於是出版商靈光一閃將德文改成法文〈Salut d’amour〉,同一首曲子改成法文後銷售竟然大幅的成長,可見法國的浪漫,從古至今都令人所著迷呢!  艾爾加和愛麗絲於1889年結婚後,作為太太的愛麗絲全力支持艾爾加,不僅協助他處理人際關係和生活家務,還幫他試奏及寫譜,大大的節省艾爾加創作所花費的時間與精神,在太太的幫助下,隔年1890年成為艾爾加的創作高峰期。他陸續寫了多首作品,其中〈威風凜凜第一曲〉在當時造成轟動,此曲主要在歌頌大英帝國輝煌時期的氣勢,精彩、熱鬧而充滿朝氣的風格,後來也成為英國第二國歌,流傳到了現代成為日本卡通《我們這一家》的片尾曲!當時英國國王和王后也都會出席他的音樂會,是相當成功的英國作曲家。  這對甜蜜夫妻攜手共度31年後,愛麗絲於1920年病逝,艾爾加將一切榮譽的勳章及獎牌都放進太太的棺木中,他認為自己所有的榮譽都是因為太太的功勞。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艾爾加才漸漸走出愛妻離世的陰影,重新再試著創作音樂,直到艾爾加去世的14年中,他的聲勢依舊不減,1924年被任命為宮廷作曲家,在1931年更被封為男爵,這可是英王可授予的最高榮譽。過了不久,艾爾加在1934年2月23日逝世,享年77歲,與他一生中最愛的妻子一同葬於教堂的墓園裡。聽完艾爾加的故事,想必對他與妻子間深厚的愛情所感動吧!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就是這麼的奇妙,從不相識到彼此的心接近,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幫補;從一個人的故事因著與不同的人的連結,而迸出不同的火花,為生命增添更多的色彩,為此獻上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