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見我思] 十二年國教取代只有能力 看重素養和態度 天國也看重素養而非努力 2017.41

教育是百年大計,英國的教育改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感受到國力不及美國的衝擊,開始在1988年進行課程改革,將「教師教學本位」改成「國家政策本位」的課程發展,寄望接棒的下一個世代的孩子是具有國際競爭力。對岸早在1977年鄧小平也提出教育是趕上世界水平的進路。

 台灣自2002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著重在核心能力的養成。至今實施了15年,教育養成許多充滿能力的孩子,但能力是否能與生活結合,這是目前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期望真正落實教育的本質,例如:孩子學算數學的能力也要有會在生活中喜歡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發)及願意和別人討論數學(互動)更進一步的學會教導別人數學的素養(共好)。

 「核心素養」指的是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強調學習不只限於學科及技能,而是與生活結合並透過實踐力行達到全人發展。因應新的教育政策,教師及師資培育中心透過不斷的研習為學生準備新的教育改革。

 我也在這批研習之列,但教導學生素養的養成是比教導能力要困難許多。「自發」是可以透過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可以自動自發的學習,「互動」可以透過教案的規劃,使學生與他人討論、合作,但是「共好」就需要更用心設計課後或課堂上,學習成就高的孩子願意教導學習成就低的孩子,進行同儕間與老師共同的協同教學,來幫助其他孩子一起好。換句話說,只有能力是不足以帶來影響力,而是具有素養和態度才能帶給別人與社會足夠的影響力。

 聖經中「五餅二魚」的故事就是「自發」、「互動」、「共好」的例子,當跟隨耶穌的群眾餓了,有一位小男孩自發拿出自己有的五個餅和二條魚給門徒,耶穌用這「五餅二魚」分給了五千人吃,使所有人都吃飽。仔細分析,小男孩對神的信心,才讓他願意將僅有的拿出來,接下來的神蹟才會發生。反之,如果小男孩僅知道「分享是好的」卻擔心若給出去,就會餓肚子,還是藏起來好了,那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會換人了,但是耶穌仍會用別人完成使所有人都吃飽的神蹟。

 過去九年教育中著重能力的養成,有許多資優生最後因品格問題鋃鐺入獄,彼得後書一章1-11,提到基督徒應有神的性情,白話來說基督徒應有「神的素養」:「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

 基督徒討神喜悅是一種信靠上帝的生活態度及素養,並非只有能力,不是帶查經、關懷探訪別人、主日上教會、服事……而已;而是能夠一同自發的跟隨、與他人和睦的互動,共同協助牧者同工扶持軟弱的弟兄姐妹,使教會共好,這才能夠一同建造合神心意的天國文化。

▌江淑華姊妹


留言

熱門文章

[詩歌故事] 傳遞愛與寬恕之《加百列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  2020.21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