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聖善夜,
萬暗中,光華射,
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
靜享天賜安眠,靜享天賜安眠。
這首膾炙人口、每年聖誕夜必定吟唱的詩歌,每每在報佳音或是聖誕慶典中成為眾人心中得安慰鼓勵的泉源之一,特別是透過管風琴或是管弦樂伴奏,那種寧靜、祥和、無與倫比震撼的力量,不單使得吟唱者心中滿有平安、更使聆聽者靈裡大得安慰。這麼莊嚴、充滿恩膏祝福的曲目居然是源自於【鼠輩為禍】的結果,令我們不得不讚嘆神的作為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
1818年年輕的約瑟夫.穆爾(Joseph Mohr 1792-1848)因健康的關係離開他第一任牧養的教會轉任Obemorde的聖尼古拉斯教會擔任助理神父,穆爾的童年相當辛苦,他是私生子,父親是軍人、在穆爾未出生之前就拋棄穆爾的母親,穆爾的母親就憑著針線活微薄的收入把穆爾教養長大,後來薩爾斯堡教區的Hiernle神父收穆爾為養子,在神父的資助之下,穆爾才有機會完成基礎教育、進了神學院,更因為神父的關係讓他能夠參加教會的合唱團、使得穆爾的音樂天賦得以啟蒙,還學會了吉他、小提琴、風琴等多種樂器。1815年穆爾神學院畢業,到阿爾卑斯山的山腳下一間小教堂擔任神父,並於1816年聖誕夜前夕完成〈平安夜〉這首詩歌的歌詞。
上圖為作者在1820年平安夜的複寫手稿 |
1818年聖誕夜的前夕、聖尼古拉斯教會管風琴的波紋管被老鼠咬壞了不能彈奏,這讓預備聖誕夜子夜彌撒的穆爾傷透腦筋,因此他找來教會的風琴師商量解決的辦法,這位風琴師就是弗朗茨·格呂伯(Franz X. Gruber 1787-1863)。 格呂伯和穆爾一樣出身貧寒但卻滿有音樂天賦,只憑三個月就掌握彈奏管風琴的技巧,1818年時他已經是當地小學的教師。正當兩人為著壞掉的管風琴傷透腦筋時,穆爾突然想起兩年前所完成〈平安夜〉的詩詞、並詢問格呂伯可否以吉他為這首詩詞編曲,以吉他取代壞掉的管風琴。格呂伯在看完平安夜的詩稿之後驚為天人,「這正是我一直想要的聖誕聖詩!」他馬上以穆爾的吉他邊彈邊記錄曲譜,最後兩人將這首曲子定名為〈平安夜〉。聖誕節當天下午穆爾找來12位兒童一同練習這首曲子,當晚子夜彌撒穆爾彈吉他、格呂伯主唱、12位孩子和聲,〈平安夜〉感動在場的所有人。在教會音樂以管風琴為主的世代、沒有人會想到這首吉他伴奏的【平安夜】會傳遍各地、為許多人心帶來希望和盼望。
上圖右邊是穆爾、左邊是格呂伯
〈平安夜〉會登上音樂聖壇還有一段曲折的過程,1818年聖誕夜【應急】之後,它就安靜的躺在壞掉的管風琴上,直到來自齊勒河谷(Zillertal)名叫卡爾.莫爾雀(Karl Mauracher)的風琴修理師修完管風琴,試彈〈平安夜〉來測試管風琴狀況,發覺其為天籟之音,並在穆爾同意下抄寫帶回家鄉。〈平安夜〉在卡爾家鄉的教會大受歡迎,有一個以縫製手套為生的家族(施特拉塞爾家族,Strasser,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因聲音優美而組成家庭詩班 ),因生意需要遊走各地、也將這首詩歌傳唱奧地利全境。1822年,施特拉塞爾家被奧地利國王佛朗咨二世邀請為來訪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演唱這首歌;1832年,萊比錫的一家報紙公開報導了她們的故事,使這首歌更廣為人知。1864年,德皇威廉.腓特烈鑑於〈平安夜〉深入人心(當時奧地利已與德國合併)專門通告全國,每年慶祝聖誕時,都要把唱〈平安夜〉放在聖樂的第一位,由此可見〈平安夜〉影響深遠的程度。2018年〈平安夜〉誕生200周年,奧地利除了舉辦各種紀念活動,也發行郵票和紀念幣,紀念這首百年聖詩及神美好作為。
(此文參考網路資料改寫)
▌尤昭然牧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