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宣教小故事] 澎湖阿嬤-白寶珠 2018.46

澎湖,一個台灣人觀光度假的地方,卻是一個外國人奉獻一生的地方。

白寶珠,一個台灣人陌生的名字,卻是改變許多澎湖家庭的名字。

痲瘋病人,一個是許多人所避之惟恐不及的族群,卻是白寶珠所愛及樂於親近照顧的羊群。

 白寶珠(Marjorie Ingeleiv Bly),人們都稱她「白姑娘」,因為父親到中國傳教,她在中國出生;八歲時因為戰火,回到美國。畢業之後,她在基督教醫院接受正規護理訓練,在這裡醫師教她許多醫療專業技術,也第一次接觸到「痲瘋病」。

 1949年,她收到一封來自樂生療養院孫理蓮牧師娘的信件。民國41年在基督教信義會指派下來台服務,最出在樂生療養院工作,負責照顧痲瘋病患。台灣當時籠罩在對痲瘋病的恐懼與不安之中,對於「可怕的痲瘋病患」採取「強制捕捉」,政府甚至呼籲全國民眾「舉告」痲瘋病人,檢舉還有獎金,將所有的痲瘋病人通通集中送到樂生療養院「終生隔離」。

 白姑娘在美國就已認識痲瘋病,年輕的她沒有畏懼地走進樂生療養院,負責照護這些從全台灣各地送來隔離的痲瘋病患,樂生隔離病患的做法,白姑娘並不完全認同,她希望患者能夠回歸社區、回到家鄉。她發現許多樂生住民都來自澎湖,但是他們在樂生待的愈久,卻愈不可能回到澎湖。於是,她把自己放到澎湖,病人就不必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收容所。

 起初,澎湖人對金髮碧眼的她,是排斥,不相信的。白姑娘從1954年開始,一個鄉、一個村、一個島,挨家挨戶的尋找痲瘋病患,苦勸他們接受治療,從此她沒有離開澎湖一步,她的足跡遍布了澎湖大大小小,64個島,她甚至買了一條舢舨,方便往來不同的離島,探視病人。

 為什麼要到這麼遠的地方?因為病患通常住在偏遠之處,家裡若有痲瘋病人,有些家庭會把病人藏在家中,不能讓鄰居知道,更不能讓衛生單位知道,怕被送到樂生去;有些家庭則會放棄痲瘋病人,而今澎湖還遺留有「望夫島」的遺跡,當時家裡只要有痲瘋病人,就送到孤島之上,從此家人之間只能隔島遙遙相望,再也不能相聚。

 從被排斥,到被接納,白姑娘花費了許多心力!對她來說,最艱困的挑戰不是痲瘋、不是病患,而是被排斥的眼光。她認為「教育是最好的治療」,「醫人、醫病,也要醫社會。」因此,白姑娘到澎湖的每一個地方,都特別到學校演講,她要教孩子認識痲瘋病,以及如何協助病患就醫。漸漸地,民眾對痲瘋不再莫名恐懼。她在澎湖醫院成立「馬公特別皮膚科」,有獨立的三個診間:「看診室」、「換藥區」和「候診室」。讓痲瘋病患不用把自己全身包的緊緊的,來躲避旁人異樣的眼光。

 除了醫療照護之外,她也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協助痲瘋病患的經濟和後續回到社會的就業問題。她在照護痲瘋病患的優異醫療表現,被世界衛生組織讚許為最合乎人性的醫療照護,也使得澎湖成為全台灣照顧痲瘋病人的典範。白姑娘因此獲頒「醫療奉獻獎」,獲獎後好多媒體想要採訪她,全被她一口回絕,她只謙虛地說:「把獎頒給我的病人吧!他們不但合作,而且勇敢。你看,他們今天可以在外面喜樂生活,才是最好的治療。」隨著醫療的不斷進步,痲瘋病在她有生之年,已經絕跡於澎湖。2006年5月,白寶珠將澎湖醫院三個診間的鑰匙交還給院方,宣告澎湖痲瘋病走入歷史。「妳何時才會退休回來?」家人問白寶珠。她說:「澎湖,是我的家。」但白姑娘想念家人嗎?肯定。從她澎湖家中牆壁上,擺滿美國家人的照片,就可知道,她有多思念。從「白姑娘」到「白阿姨」,再到「白奶奶」。她的一生由長老教會出版了繪本《澎湖姑娘白寶珠》。她的一生56年之久,全給了澎湖,死後吩咐將她的骨灰撒在澎湖的大海……

▌邱燕碧師母整理




留言

熱門文章

[詩歌故事] 傳遞愛與寬恕之《加百列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  2020.21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