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一個台灣人觀光度假的地方,卻是一個外國人奉獻一生的地方。 白寶珠 ,一個台灣人陌生的名字,卻是改變許多澎湖家庭的名字。 痲瘋病人,一個是許多人所避之惟恐不及的族群,卻是白寶珠所愛及樂於親近照顧的羊群。 白寶珠(Marjorie Ingeleiv Bly),人們都稱她「白姑娘」,因為父親到中國傳教,她在中國出生;八歲時因為戰火,回到美國。畢業之後,她在基督教醫院接受正規護理訓練,在這裡醫師教她許多醫療專業技術,也第一次接觸到「痲瘋病」。 1949年,她收到一封來自樂生療養院 孫理蓮 牧師娘的信件。民國41年在基督教信義會指派下來台服務,最出在樂生療養院工作,負責照顧痲瘋病患。台灣當時籠罩在對痲瘋病的恐懼與不安之中,對於「可怕的痲瘋病患」採取「強制捕捉」,政府甚至呼籲全國民眾「舉告」痲瘋病人,檢舉還有獎金,將所有的痲瘋病人通通集中送到樂生療養院「終生隔離」。 白姑娘在美國就已認識痲瘋病,年輕的她沒有畏懼地走進樂生療養院,負責照護這些從全台灣各地送來隔離的痲瘋病患,樂生隔離病患的做法,白姑娘並不完全認同,她希望患者能夠回歸社區、回到家鄉。她發現許多樂生住民都來自澎湖,但是他們在樂生待的愈久,卻愈不可能回到澎湖。於是,她把自己放到澎湖,病人就不必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收容所。 起初,澎湖人對金髮碧眼的她,是排斥,不相信的。白姑娘從1954年開始,一個鄉、一個村、一個島,挨家挨戶的尋找痲瘋病患,苦勸他們接受治療,從此她沒有離開澎湖一步,她的足跡遍布了澎湖大大小小,64個島,她甚至買了一條舢舨,方便往來不同的離島,探視病人。 為什麼要到這麼遠的地方?因為病患通常住在偏遠之處,家裡若有痲瘋病人,有些家庭會把病人藏在家中,不能讓鄰居知道,更不能讓衛生單位知道,怕被送到樂生去;有些家庭則會放棄痲瘋病人,而今澎湖還遺留有「望夫島」的遺跡,當時家裡只要有痲瘋病人,就送到孤島之上,從此家人之間只能隔島遙遙相望,再也不能相聚。 從被排斥,到被接納,白姑娘花費了許多心力!對她來說,最艱困的挑戰不是痲瘋、不是病患,而是被排斥的眼光。她認為「教育是最好的治療」,「醫人、醫病,也要醫社會。」因此,白姑娘到澎湖的每一個地方,都特別到學校演講,她要教孩子認識痲瘋病,以及如何協助病患就醫。漸漸地,民眾對痲瘋不再莫名恐懼。她在澎...
基督教台南聖教會的電子週報,除了教會消息以及聚會報導之外,另外也有生命的見證、牧者的話成為您得力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