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信仰藝廊] 淺談藝術哲人-羅丹 2018.35

比較吉貝爾蒂的《天堂之門》和羅丹的《地獄之門》,除了主題對比外,雕塑的手法與風格迥然不同,各個世紀間的藝術都有其主流,羅丹1840出生在法國巴黎,至小喜愛藝術,即使環境貧困,遭遇批評,他仍舊不放棄的追尋自己的藝術之路,在1878年作品《青銅時代》展出後,因作品太逼真讓人覺得簡直是真人翻模而引起爭論批判,使他思考藝術創作真實的內涵是什麼?

大學求學時,我們老師教導我們創作求其「真,善,美」有其順序,如果創作徒有技巧,符合了美的原則,雖然是一件美的的作品,卻沒有內涵或真實的情感在當中,也只是徒有軀殼。

就像經文哥林多前書13:1所說的,「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從此以後,羅丹開始注重追求作品的思想與內涵。他的創作充滿了生命力,相較學院派雕塑,其作品本身並未多作細節加工和裝飾,他認為保留粗超的捏塑和雕鑿痕跡,可以造成變幻莫測的光影效果,也是其特有的美。
《沉思者》

他的傳世名作《地獄之門》以但丁《神曲‧地獄篇》為藍本,《地獄之門》包括186個形體雕塑,後世流傳的羅丹名作中許多都屬於《地獄之門》作品的一部分。如《三個影子》、《沉思者》、《吻》等都被放大復刻為獨立的作品。位於《地獄之門》門楣正中位置,是一個大尺寸的男子雕像,他手托下顎屈膝而坐,眼望著下方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陷入了永恆的沉思。

沈思雖是靜態,但其雕塑的肌肉線條與張力充滿生命和精練,令人感受到思想中的掙扎和蘊含在當中的豐富情感與靈魂。而羅丹也是一位思想的哲人,他說了很多具哲言也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羅丹

神的美好也就在我們尋常生活裡,當我們沒有看見或感受到時,不代表祂不在,讓我們多多去思想感受,將會有全新美好的發現。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方涵庭姊妹



留言

熱門文章

[詩歌故事] 傳遞愛與寬恕之《加百列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  2020.21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