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信仰藝廊」標籤的文章

[信仰藝廊] 以色列 巴西瓦舞團  2020.34

1926年的紐約,一個現代舞團瑪莎‧葛蘭姆舞團(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誕生,在當時的社會,因著人們對現代舞的追求與嚮往,瑪莎技巧風靡一時並傳往世界上的各個角落,大大的奠定了它在舞蹈界的地位,而瑪莎‧葛蘭姆本人也被譽為「現代舞之母」,說瑪莎為現代舞之母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從她的舞團發展出去的佼佼者不勝其數,其中就有現今廣為人知的巴希瓦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巴希瓦舞團來自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市,於1964年,由一位Baroness Batsheva de Rothschild女士所創立,她是一個法國猶太裔銀行家族的成員,也是瑪莎‧葛蘭姆的學生之一,非常欣賞瑪莎的舞蹈風格,也在舞團中學習過一段時間,自1962年從紐約移居以色列之後,便成立了巴希瓦舞團,並邀請瑪莎‧葛蘭姆出任舞團的藝術顧問,就這樣現代舞成功地被帶進了以色列──這個年代久遠又充滿宗教歷史的地方,並開枝散葉。  早期的巴希瓦舞團所演出的作品以瑪莎‧葛蘭姆舞團的作品為主,一直到1990年,舞團由歐哈德‧納哈林(Ohad Naharin)接掌,便慢慢地發展出屬於巴希瓦舞團自己風格的舞蹈作品,舞團掌門人納哈林的舞蹈技巧著重在動作的本身,並且專注於身體過往的經驗,不斷的挖掘身體裡的真實自我,他強調,舞蹈絕非只適合專業人士練習,應該是任何人都可以嘗試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肢體語彙,每個動作都有它獨特的意義。納哈林的舞蹈動作裡有著瑪莎技巧的基礎,卻擁有當代肢體語彙的獨特性,少了違和感,多了與觀賞者內心的共鳴,也因此在觀賞巴希瓦舞團的作品時,觀賞者常常會出現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即便是在不熟悉的背景音樂下,呆板又無甚變化的肢體動作中,那清楚又強烈並發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卻一遍遍,不斷的湧現。      這讓我想起福音的遠播,從古老的以色列民族中,傳往歐洲,在美國生根發芽, 一直傳到了東方的海島,現在,這群以色列民又帶著神給他們的異象,回到了命定之所,而在這一連串的時空變化中,人們也從舊約時代走進了新約而至末後的世代,在這世代裡,每個基督徒要更多的從讀經禱告中尋求神的心意,並藉著依靠神來更多的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內心,成為那為主所用的寶貴器皿,在神與世代之間做那美好連結。 ▌兒童牧區 許心怡

[信仰藝廊] 一步又一步 這是恩典之路   2020.28

「楊恩典」這個名字是由六龜育幼院院長夫婦所取的,在名字背後希望看見上帝恩典的同在。 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在菜市場的攤位中,被人發現時甚至臍帶也還沒掉,就這樣被送入警察局,在員警的轉介下,她被六龜山地育幼院院長楊牧師夫婦收養,受到非常多關心與照顧,楊牧師的樂觀一直是楊恩典學習的榜樣: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楊師母十分用心的帶著楊恩典用雙腳練習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大小事,寫字、彈鋼琴、擠牙膏等...,師母明白能夠照顧她的日子有限,總有一天需要學習獨立、自我成長;楊牧師夫婦也教導她,能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做,若真的需要幫忙,每個人都願意幫助,但不能過度依賴別人。  細膩的筆觸,繽紛的色彩,這些都是楊恩典用腳所畫出的生命創作。  從小就對畫畫有興趣的她,立志要成為藝術家,幼稚園時期透過繪畫的方式在寫日記,紀錄生活遇到的事;18歲開始學畫,開始創作之路,這條路並不順遂,從一開始坐在桌子上畫,但這樣的姿勢對她的脊椎造成很大的壓迫,後來調整成坐在椅子上並且把畫放在地上,讓繪畫過程更加流暢,但創作的第一年並沒有找到方向與定位,在這些過程中,家人給予他很多的支持,也透過老師的指導明白,畫要有生命力,要先能感動自己,所創作的為國畫,每一筆當中水和顏料的比例拿捏、花瓣要畫的鮮嫩、樹葉要有有飄逸感,以及光影所帶出的溫度,每一幅畫都有感情,見證上帝所創造的一花一草。在能真正感動觀賞者,即使學習過程中很辛苦、很難掌握,楊恩典依舊堅持下去。  在生命中也透過演講分享自己的故事,並透過繪畫見證上帝的美好,每一個生命都是被尊重的,上帝不會放棄這樣的生命,在一路上也遇到很多人的幫助,讓她更明白生命要活的有意義,每個人頭頂上都有一片天,只要勇敢面對,一定能活的有光彩。  ▌約書亞牧區 王楷欣

[信仰藝廊] 教會建築足跡的感動 Part1wayfarers chapel/旅人教堂 2020.25

一般我們談的教會建築大部分都是指天主教的教會形式,尤其是歐美國家值得介紹的教會建築,若談論到基督教會則反而是日韓及台灣比較會有大型的基督教會建築。因此若要單純介紹教會建築之藝術則無法去嚴格性的分出基督教會與天主教。早期教堂是以十字形的配置為主,他會有明確的中軸線(以東西朝向為主),主入口朝西,祭壇則放在最東面,意表迎接基督來臨的方向,亦為迎接太陽升起光照國度的異象。  以下介紹一座在美國由美國建築大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兒子-勞埃德·賴特(Lloyd Wright)在1940年代後期設計,1949年至1951年之間興建於南加州Rancho Palos verdes 海岸山崖上的玻璃教堂-旅人教堂wayfarers chapel,建築師雖然還是以對稱的會堂空間平面配置,但他大量融入了周邊南加州的海洋、陽光與樹梢的自然景觀美景,因此教堂不管是從外觀或是從內部, 都是巧妙的與附近大自然景物融為一體, 堪稱建築設計一絕。教堂內部二側甚至種滿花草以及採用岩石等自然材質與教堂外側的景觀透過屋頂與牆面大量的透明玻璃完全融入。  教堂外面是一座完整美麗的庭院,不但可以供人休閒散步更是會友聚會完聚集、聯誼、分享、聚餐的好地方,地面有一條舖滿姓名與祝福字眼的紅磚道,用雕刻的文字留下許多愛情的見證,現在旅人教堂同時也成為美國國家級古蹟建築之一。  教堂地址:5755 Palos Verdes Dr S, Rancho Palos Verdes, CA 90275美國,若有機會可以去參訪這座美不勝收甚至許多影片都來借景的教會。 ▌馬太牧區 竇國昌

[信仰藝廊] 敬畏神、愛台灣、愛家鄉 世界十大水彩台灣畫家—藍蔭鼎 2020.24

藍蔭鼎是臺灣著名的水彩畫家,也是長老教會雙連教會信徒。年輕時師從石川欽一郎,水彩作品多次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1971年,歐洲藝術討論學會與美國藝術評論學會聯合,將藍蔭鼎選為第一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為東方藝術家的第一人。除了水彩畫作蜚聲國際,藍蔭鼎也留有諸多文學作品,以《宗教與藝術》、《藝術與人生》和《鼎廬小語》最為知名。  藍蔭鼎,有「謳歌快樂農村的水彩畫家」、「畫我故鄉的文化大使」之譽,他的作品以台灣本土的農村美景為題材,從小出生在鄉間竹林寒舍的藍蔭鼎,沒有左右鄰居,身為家中獨子也沒其他兄弟姊妹,他在母親的鼓勵之下勇敢走藝術的路;儘管這一路上跌跌撞撞,得靠自己獨自打拚,他終究沒有辜負母親對他的期望,在藝術的領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他的畫風樸實溫暖,作品幾乎都是描繪台灣農村景象,特別是他的故鄉宜蘭。他一生以執著不變的畫風來詠嘆台灣山川風土之美,追求真善美聖,作畫題材多取自台灣鄉間、陽光充沛的自然原野,畫幅中洋溢著他親身對台灣鄉土的關愛,堪稱是將「台灣之美」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美術家。  《養鴨人家》是藍蔭鼎水彩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幼年時期有段時間在養鴨農家中度過,那段純真無邪又獨具生命活力的日子,可說是當時台灣農村社會的象徵之一。作品多以生活周遭的鄉土風情為主如竹林、婦人、河邊浣衣、鴨子…等等構圖有人物的動感線條,表現出方向感與速度感,巧妙地運用光的「明」和「暗」對比。最具特色的是他的畫作落款,除了簽上中文名字「蔭鼎」和英文名字「RAN IN─TING」外,每幅畫作都特別寫上「FORMOSA」或是「TAIWAN」,留下永恆的台灣之美。  台灣國中的國文課,有一課叫作「飲水思源」,就是藍蔭鼎的作品。該文選錄自《鼎廬小語》,故事結論說道:「人的一生,就是上天與社會的賜與,所以一個人做人做事該當飲水思源,滿懷感激。不但要感謝,更要發揚光大,否則就白費了一生。」這說明藍蔭鼎飲水思源的源頭,在於上帝,因此一切的恩典與榮耀,要歸於上帝,如今成為我們很好的榜樣。  「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21)  ▌彼得牧區 葉家秝

[信仰藝廊] 舞出堅持不懈的生命之歌 第一位非裔首席女舞者—米斯蒂.柯普蘭(Misty Copeland) 2020.22

 2015年6月30日,世界知名的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成立75年以來,第一位非白人的首席舞者誕生,名叫米斯蒂.柯普蘭(Misty Copeland)。她32歲登上《時代》雜誌(Time)封面,33歲正式晉升為舞團的首位非裔首席舞者,在史特拉汶斯基的著名作品《火鳥》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舞劇中都帶來絕妙的演出。2018年底迪士尼推出的《胡桃鉗與奇幻四國》電影,也是她在劇中舞出曼妙舞姿。  過去芭蕾舞在我們印象中,不外乎是歐美舞者身穿白色蓬紗裙、身體線條細長、臉蛋白皙清秀的樣貌,因膚色、身材被拒於芭蕾界大門外的例子多而又多,柯普蘭起初也是這樣,黝黑的膚色讓她學習芭蕾之路四處碰壁,尤其她並非從小習舞,而是13歲才接觸芭蕾,旁人對她的發展都不抱期望,唯有她自己知道要為了什麼而努力:一是為自己的興趣,熱愛它,並付諸努力實踐它;二是為所有和她一樣懷抱芭蕾夢的非裔小舞者,她要證明,當有一天她站上首席舞者的位置,代表的不是她個人,而是代表整個非裔舞者的未來。  帶著這樣的使命感,每次練習從最基礎的扶把暖身,到中間位置時的舞技訓練,她都要求自己做到最細緻,不放過每個細節,因為成功沒有捷徑。就是因為知曉自己離目標還很遙遠,讓柯普蘭的學習之路一點也不無聊,看似千篇一律的上課她都用盡全力,每次的自我挑戰都為她埋下深厚基礎。不論追求的夢想是什麼,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堅持與毅力,她以自身經歷激勵人們:「即使你起步比別人慢、年紀已經不小,或時常懷疑自我,舞者堅持不懈的精神將引領你舞出獨特的人生。」  柯普蘭在紐約首演《火鳥》的那一晚,她的小腿帶著重傷,連走路都疼,但腦中不斷浮現的一句話:「這麼做是為了非裔女孩。」使她努力咬緊牙根,多年的預備就是為了這一刻,她絕不中途放棄。傳記中她寫道:那些從前和我一樣窮困、缺乏自信,或者被誤解的人們,「我要為他們而跳,尤其是他們。」這段話展現了柯普蘭更宏觀的自我實現,不是為自己,而是要鼓勵與過去的她一樣弱勢、不被看好的人,只要奮而不懈,一定也能舞出一片天。  以柯普蘭的經歷對應基督徒的信仰之路,或許世人看待基督徒的眼光也是異樣的、是不被看好的,但我們內心要比誰都堅定地知道所信的是誰,並且要帶著傳福音的使命感走向世界,在各方面做信徒的榜樣,使人看見我們就像看見基督,如同支撐柯普蘭前...

[信仰藝廊] 吶喊中看見時代的信息 2020.20

最近因為武漢病毒的關係,許多人內心產生許多的恐懼,如果讓弟兄姊妹想到有關恐懼表現圖像,會想到那些畫家的作品呢?  孟克1893年「吶喊」成為現代人焦慮、恐懼和疏離的圖像象徵。在啟示錄末日預言的氛圍下,作品又變得極為切合時代。當你在看這幅作品時,畫面中無形的那長長的一聲「啊!!」是否讓你感同身受。影子的作用是表現距離的,但在這幅畫裡,人物的背影的影子卻變成威脅生命的黑影,令人有一種不安的顫慄。  孟克在創作這幅畫時,就某個層次而言是因為這個畫家的傷痛生活史。孟克(Edvard Munch,1863 - 1944)是挪威畫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的母親、姐姐死於結核病,他的哥哥也因病而死,孟克兒時身體好幾次有嚴重的高燒,孟克寫道:「我每天都和死亡生活在一起,我遺傳了人類最致命的兩種宿敵,肺癆和瘋狂…在我出生時,疾病、瘋狂和死亡就圍繞在我的搖籃旁。」當孟克在法國留學學習繪畫的時候,看到梵谷、高更的作品之後,嘗試用大膽的色彩和扭曲的線條,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充滿狂熱的個人情感。孟克在法國時,父親去世,老人家不久前還寄給孟克他自己用的那本書《聖經》,這是企圖挽救兒子靈魂的最後一絲希望。但很可惜孟克的生命最後卻是失落的,他不能想像這世界是美好的,是可以有平安喜樂的。在孤絕中結束他抑鬱不歡的一生,享年81歲。  對於當時流行病的陰影下(結核病.流感),孟克面對自己與周遭親友面對疾病,有一系列的題材,如《生病的少女》(1885) 他面對母親與其姐死亡的心情;《患西班牙流感時的自畫像》(1919)孟克在1919年感染到西班牙流感,這種流感在1917-1920年間奪走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自畫像:站立在掛鐘與床之間》(1940-1943),是孟克人生最後階段的創作之一,老爺鐘表示時間在無情的流逝,畫中的自己看起來面容呆、了無生氣。孟克自己說:「畫中的男人已經快死了,已經在開始腐敗了」。  現在讓我們從孟克的時代中跳脫出來,反觀我們現在所處的2020年,面對全球性的大災難,媒體不斷的傳遞,人們的恐慌不曾削減,武漢肺炎疫情,大家人心惶惶,我們是否也感到恐懼呢?從孟克的畫作中對我們有所啟發,基督徒如何看待周遭的大災難與疾病?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彼後2:5)在末世的...

[信仰藝廊] 脫下俗世的外皮,觸及靈性的恩典 米開朗基羅與西斯汀教堂天頂壁畫 2020.18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締造了許多與眾不同的傳奇:他是第一位將裸像直接視為藝術表達形式的文藝復興大師;見證義大利文藝復興盛世,經歷十三位教皇,替其中九位工作;自詡為雕刻家,心不甘情不願的繪畫作品卻仍成為令人讚嘆的傑作;擁有高貴出身,在世已是百萬富翁;89歲長壽,遠超過史上有名藝術家的平均壽命。  時間回到16世紀,政教合一的義大利。教皇藉由雇用藝術家,建造和裝飾教堂、陵寢,鞏固自身勢力。米開朗基羅傳世的作品也圍繞在信仰相關的主題。教皇朱力烏斯二世(Julius II)和米開朗基羅產生衝突,米開朗基羅硬著頭皮接下教皇進行私人儀式的禮拜堂的壁畫工作。  羅馬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天頂壁畫,製作於1508-1512年,三十九公尺長,十三公尺寬的巨大空間,透過九個場景——四個較大,五個較小的長方形區域,重述聖經創世記的故事。邊角十二個三角穹隅,繪有舊約聖經故事和先知;十六個弦月壁繪有以色列的先祖家庭畫像;各個畫作之間,由充滿動勢的二十幅青年裸像裝飾。當人們由原先設計的入口走進教堂,故事順序如下:挪亞醉酒、大洪水、挪亞獻祭、先祖犯罪、創造夏娃、創造亞當、大地與海水分離、創造太陽與月亮、分開光明黑暗。如此逆著時間軸的呈現,是比喻人當前的罪惡狀態,前往聖壇將重獲新生。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打造出上帝的具體形象,賦予亞當生命的神之手指,充滿力道。亞當的身體卻是被動的,因為他剛從泥土中被塑成形,眼神凝視著自己的創造者,透露出渴望,預備迎接驚人新生。時間懸止在這幾公分的指尖距離,成為令人無限想像的經典時刻。「創造世界」的三幅畫作,與聖經「說有就有」的描述不同,我們看見上帝如同一位滿有智慧活力的老者,旋風似地飛來飛去,飄逸的斗篷和鬚髮標示了祂的動向。祂迅速地工作,一下出現在這裡、一下在那裡;一下子只能看見祂的前面、一下看見後面——這是上帝全能全在的視覺表現。  縱使米開朗基羅說:「繪畫不是我的藝術...而我也不是畫家。」但他仍全力以赴,創作天頂壁畫的過程非常辛苦,米開朗基羅站在十九呎高的架子上,仰著頭作畫,趕在泥土鋪上當天完成進度,他形容自己的臉因滴滿顏料成為「光輝大地」,甚至有好幾個月,他在自家也必須仰著頭才能閱讀書信或檢視...

[信仰藝廊] 年度最療癒展覽:奇美博物館「凝視日常」2018.44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羅馬書8 :28 身為台南市民,閒暇時光能到 奇美博物館 走走,欣賞偌大公園優雅的景致,也能以極其優惠的價格,進館欣賞藝術大師的展覽。一樓特展廳於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2月25日,靜謐且低調地陳設著荷蘭當代寫實藝術家哈勒‧曼特(Henk Helmantel,1945~)的油畫作品。這位哈勒‧曼特是誰,竟獲頒荷蘭女王勳章?他的作品價值與重要性為何?  時間回溯到17世紀,中產階級興起、人本主義盛行,文藝復興旋風延燒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荷蘭、德國、波蘭...等地,發展出不同文化的藝術風格,統稱為「北方文藝復興」。此時期荷蘭藝術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 林布蘭特 《浪子回頭》、 維梅爾 《 倒牛奶的女僕 》,以及老布勒哲爾的道德風俗畫等等,風景、風俗、人物、靜物,是荷蘭畫派的四大主流。相較於義大利天主教文化,追求神話、視覺、感性的風格,新教文化的荷蘭畫派重視日常、現實、精神層面。欣賞荷蘭畫派逼真的靜物畫,另人嘆為觀止!精細透明的花卉象徵塵世浮華;光澤閃爍的金屬器皿與吃一半的餡餅放在一起,象徵知足與勤儉;普通如幾顆桃子、一把蘆筍,都訴說「現實生活」與「信仰精神」相互呼應。  在這歷史背景的薰陶下,虔誠、純樸的哈勒‧曼特,以當代的美感,詮釋古典靜物畫。畫面上,不同材質靜物,透過排列組合、背景色調搭配,吸引觀者進入美的世界。他說:「我試著勾勒一個和諧的世界,那是一個令人感覺美好的世界,一個即使情況艱困而仍有益於人的世界。」寫實繪畫與攝影不同,站在畫作前親身體會畫家安排的筆觸層次,看一次就被吸引。許多人困惑他為何選一條「LKK」的古典靜物之路?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做好一件事的堅持,令哈勒‧曼特成為該領域的翹楚,站上尖峰,走出獨有風範。藝術天賦既是上帝所賜,他就要發揮到極致來榮耀神「...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腓立比書4 :11)  哈勒‧曼特對日常的凝視,來自於他對神深深的信心與感謝。「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詩篇46 :10)你有多久沒有從手機中抬頭,安靜領受神所賜一切的美好?邀請您,走進博物館,欣賞藝術家用「畫」分享信仰。 ▌楊環竹傳道 凝視日常 - 荷蘭藝術家哈勒曼特 The Beauties of Simplicity:Henk ...

[信仰藝廊] 淺談藝術哲人-羅丹 2018.35

比較吉貝爾蒂的《天堂之門》和羅丹的《地獄之門》,除了主題對比外,雕塑的手法與風格迥然不同,各個世紀間的藝術都有其主流,羅丹1840出生在法國巴黎,至小喜愛藝術,即使環境貧困,遭遇批評,他仍舊不放棄的追尋自己的藝術之路,在1878年作品《青銅時代》展出後,因作品太逼真讓人覺得簡直是真人翻模而引起爭論批判,使他思考藝術創作真實的內涵是什麼? 大學求學時,我們老師教導我們創作求其「真,善,美」有其順序,如果創作徒有技巧,符合了美的原則,雖然是一件美的的作品,卻沒有內涵或真實的情感在當中,也只是徒有軀殼。 就像經文哥林多前書13:1所說的,「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從此以後,羅丹開始注重追求作品的思想與內涵。他的創作充滿了生命力,相較學院派雕塑,其作品本身並未多作細節加工和裝飾,他認為保留粗超的捏塑和雕鑿痕跡,可以造成變幻莫測的光影效果,也是其特有的美。 《沉思者》 他的傳世名作《地獄之門》以但丁《神曲‧地獄篇》為藍本,《地獄之門》包括186個形體雕塑,後世流傳的羅丹名作中許多都屬於《地獄之門》作品的一部分。如《三個影子》、《沉思者》、《吻》等都被放大復刻為獨立的作品。位於《地獄之門》門楣正中位置,是一個大尺寸的男子雕像,他手托下顎屈膝而坐,眼望著下方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陷入了永恆的沉思。 沈思雖是靜態,但其雕塑的肌肉線條與張力充滿生命和精練,令人感受到思想中的掙扎和蘊含在當中的豐富情感與靈魂。而羅丹也是一位思想的哲人,他說了很多具哲言也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羅丹 神的美好也就在我們尋常生活裡,當我們沒有看見或感受到時,不代表祂不在,讓我們多多去思想感受,將會有全新美好的發現。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方涵庭姊妹

[信仰藝廊] 美,是什麼?2018.22

講到美,你想到什麼?好美的一幅畫、好美的景色…等,「美」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原理,經歷無數世代的分析與歸納,整理出共同的理論,在設計中我們稱做「美的形式原理」。  「漸層」,將元素的形狀或色彩做改變,如:同一種形狀的漸大漸小、同一種色彩的漸濃漸淡,均屬於漸層的形式變化,而在這些漸增和漸減中,能顯現出漸層的美(如圖1),天空的漸層。  「反覆」(或稱連續),是指將同樣的形狀和色彩重複安排和放置,而這些形狀或色彩並無改變,僅是量的增加,另一種延伸使用則是採用左右或上下兩的方向的延伸稱「二方連續」(如圖2),若四面八方延伸則為「四方連續」(如圖3)  「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節奏」、「統一」…在這麼多原則中我們可以更加地去明白上帝所造之物有何等的美妙,特別在生活中,可以去觀察植物,你會發現即便是一片葉子,當你近看的時候,葉子中所呈現的紋路真的難以想像的精細,每一朵花的顏色、紋路,甚至你會發現,這就是美的形式原理中的某一、兩項原理。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0節)  去發現、看見神所造之物何等的奇妙,「美」一直在我們周圍,你發現了嗎? ▌王楷欣弟兄 圖一 圖二 圖三

[信仰藝廊] 信仰藝廊的反思-瑪格利特 2018.5

信仰藝廊中的作品,可以從創作者本身信仰的觀點來切入,畢竟信仰與生活是不可分開的,畫家米勒、林布蘭、夏卡爾、梵谷...等都是,可以細細閱讀他們的創作想法與信仰的關聯性,而華人藝術家廖繼春、黃美廉.的作品也是如此.。  但如果從一件藝術作品帶給觀者的感動切入,進而帶出信仰的反思與應用,我相信一定有許多人有類似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  最近在學校課程中分享到雷內.馬格利特這位藝術家,簡略介紹一下馬格利特的生平與作品特色,馬格利特 ( Rene Magritte,1898-1967) 出生於比利時,對他的作品印象常是帶著小圓帽的人,出現在很多的畫面裡,如作品戴黑帽的男人、天降..等作品。還有馬格利特的作品中,有許多像日常生活的景色,但透過藝術家創作理念想法,就變得很特別,就像說是畫藝術家所想的,而不是畫他所看到了,如作品單詞的使用、凝固的時間...等作品。  我喜歡他的作品充滿空間的奇幻世界,但也對他作品中他故意讓人看不見五官而感到好奇,是什麼原因他要如此創作?或許是他小時候他的母親因為憂鬱症的關係而自殺,這段內心深處的憂傷,會不自覺在畫面裡顯露出現,就我而言觀看馬格利特的作品也會感受到作品中的憂傷,然而馬格利特的作品並不是只停留早期的內心感受,後來他不斷的突破自己,終於有自己引人審思的符號語言出現。馬格利特努力的過程中,也有段低潮讓自己的婚姻接近危機,讓自己的作品不再有獨特性(模仿印象派、野獸派..),但最後馬格利特沒有放棄,他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他成為藝術史上很重要的超現實派藝術家,他帶給了藝術是不斷的顛覆,直到找到自己心中的滿足。  你也在找尋心中的滿足嗎?我們信仰的反思與應用也是如此,在分享個人信仰的得救見證時,常會提到三個部分(信主前、如何信主、信主後的改變),就如同觀看馬格利特的作品一樣,原生家庭會對我們造成影響,與家人的關係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態度,在尋找人生意義時,也許會有低潮會有充滿叛逆與矛盾,但不要放棄,如同詩篇139篇中提到的: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我們也要深信我們的一生是在上帝的手中,神的意念向我們是何等寶貴,祂是我們心中的滿足。 ▌路加牧區  黃惠鄉姐妹 凝固的時間:可以從不同的觀點來看事件,他不擔心...

[信仰藝廊] 燃燒生命話出愛~梵谷(2) 2017.53

梵谷短暫火熱的生命,有著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終其一生令人心碎的遭遇,燃燒了他的生命,心受傷了卻仍努力地作畫,堅持用他微薄的力量去傳達對世界、對人和對 神的愛,畫成一幅幅感動人心的作品,對許多人來看梵谷一生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但在神眼中他仍是神寶貴的孩子,他見證恩典如何在黑暗破碎之處,以令人想像不到的方式呈現,因此在他的畫中可以感受到不僅僅是色彩的堆疊,目眩神迷的漩渦般線條,《星夜》(圖1)畫面中,將自己周遭所見之物投入情感,並把感知到的自然景象重新詮釋,梵谷曾在信中寫到:「宗教,可以說是我(現在)非常需要的。於是,夜晚我出去畫星星。」他把對神的敬畏之心表現在夜空中,結合星星、夜空、月亮,讓漩渦狀的光形席捲整個夜空,而畫面下方的村落中有著一間小教堂,可看到梵谷對神的敬畏與追尋,讓他在不得志與痛苦中的生命得到安慰與救贖。  梵谷的生命敏感且充滿熱情,一生不斷的找尋愛,他的愛有時太過炙熱讓人窒息也燒灼了自己,而他所經歷的痛苦雖會隨著時間減輕,卻不會全然消失,在他在深嘗了刻骨銘心的悲傷後,傷口在每個筆觸中漸漸癒合,悲傷轉化為一幅幅熱力四射的作品,終其一生他努力地對抗內外的衝擊,十年的創作生涯創作了超過兩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自《畫像》 (圖2)寂寞的梵谷在悲傷中透過畫筆證明愛的存在。英國作家托爾金曾說,「超越世界圍牆以外的喜樂,比悲傷更刻骨銘心。」恩典,是觀看破碎經歷的另一種視野,不但可以在苦難的背後,持續述說上帝的美善和慈愛;同時恩典也激勵我們在破碎中持續仰望神,增強我們生命的韌性,以致能在挑戰中持續前進。有多少人能真正面對自己內在的軟弱並真實呈現,梵谷便是如此,雖然生命有苦難卻是生命歷程,讓我們更珍惜所擁有的喜樂是何等的珍貴,生命在經歷流淚谷才能進入飽嚐主恩滋味的泉源地,唯有在基督裡賜下真實的盼望,讓我們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愛與滿足。 ▌呂旻真姊妹   《星夜》 (圖1) 《自畫像》 (圖2)

[信仰藝廊] 電影「姊妹」-從服裝淺談信仰生活 2017.44

很榮幸被邀請寫這次信仰藝廊的專題,以服裝和信仰結合來分享對我來說真是一大挑戰,我並不是已經可以在這個主題上能做榜樣的人,僅僅跟弟兄姐妹分享我的淺見。想跟大家分享一部的電影《姊妹THE HELP》,故事是1960年代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前,女主角看不慣社會對於黑人女傭不合理的歧視和對待,進而執筆幫助女傭們將她們的故事公諸於世。電影裡女傭們從不願意惹上麻煩,到因著上帝願意站出來。回到服裝的主題,這部電影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女傭們即使地位不高、學歷不高,甚至也沒什麼錢,但她們進到教會時卻穿著正式且不端莊的裝扮(圖一)。她們穿著自己最好的衣服來到上帝面前,她們敬畏神。  這讓我想到最近門訓課上的《出埃及記》,上帝用了出埃及記28章整章講祭司進入會幕時所穿的「以弗得」(圖二),服裝上的每個細節慎重且華美。感謝耶穌,現在的我們已經猶如祭司般,也可以自由的進出聖殿,並帶著「基督徒」的名號在這世界上。但有時候我們習慣這樣的職份卻失去了舊約時嚴謹的心。並不是說到教會要穿多貴重的衣裳或珠寶,而是當進到聖殿與極其榮美大有能力的神見面時,言行舉止甚至服裝都會謹慎起來。牧師也常說,我們見到總統會怎麼穿,主日和神見面時該更慎重。  那是不是只要穿著漂亮的衣服來主日就是敬畏神呢?其實整部電影最一開始吸引我的是白人雇主們每天精心打扮的裝扮,對於服裝設計系畢業的我來說真的是非常令我著迷。但事實上雇主(圖三)雖然是個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的基督徒,但她不僅搞小團體、勾心鬥角、蓄意誣陷女傭,甚至還用基督徒的身分去教訓向她尋求幫助的人,卻不幫助對方。雖是個光鮮亮麗的基督徒,但卻是個心中沒有神的基督徒。  求神來修剪我們、調整我們的目光,幫助我們不要成為心中沒有神的基督徒。有時候我們起初念頭是好的,時間久了卻不小心偏了重心。就拿服裝舉例,有時候我們本意是為了要以「敬畏」來主日,但可能在脆弱或驕傲的時候,心裡就多了一絲絲念頭希望得人的目光和讚許。不只是在服裝上,在舞台上、在寫作上、在言談中,都很有可能不小心偏了重心。求聖靈光照我們,鑒察我們裡面有沒有想要竊取神的榮耀的念頭,上帝也不會喜悅我們的「有雜質的敬畏」。讓我們真的能成為不指責別人、謹慎鑒察自己,無論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蕭羽芳姊妹

[信仰藝廊] 不可能中的可能-美國艾文艾利舞團 2017.34

說到早期的西方舞蹈,一般人想到的是,白人的古典音樂、白人的舞者,即便是著名的天鵝湖舞曲裡的黑天鵝,也是由白到不行的白人舞者詮釋,在20世紀中期以前,黑人是被極度壓抑貶低的,但是在美國這個有夢想就能被實現的地方,一個黑人舞蹈家誕生了。  1931年非裔美籍的艾文.艾利(Alvin Ailey)出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早年隨萊斯特.霍頓(Lester Horton)學習後加入其舞團,中間也曾學習瑪莎.葛萊姆、桃樂斯.韓佛瑞等派技巧;1958年創辦了第一個以黑人舞者為主的現代舞團,由於早年的習舞經驗以及本身的黑人文化加上成長背景,使得艾文艾利的編舞風格除了芭蕾舞和現代舞的技巧,更吸收了黑人土風舞的元素。艾文艾利的舞蹈創作充滿了包容與想像,多樣性的呈現也許正是舞團受到熱烈歡迎的原因之一,形成了他個人編舞的獨特風格。  1958年艾文艾利創作了《布魯斯組曲》,使他嶄露頭角;1960年的作品《啟示錄》,是他的代表作,創作靈感來自於艾文艾利對美國南方黑人教堂的洗禮儀式的回憶,他以靈歌為背景,表現黑人面對殘酷迫害、歧視,幻想祈求上帝的幫助和對未來的夢想跳出了內心錯綜複雜的情感。一上演即造成轟動,並奠定了艾文艾利在舞蹈界中的地位,舞作中所展現的黑人對宗教的虔誠,幽默而充滿活力的黑人文化,以及震撼人心的黑人靈歌,征服了所有看過這部作品的觀眾。不過這位充滿活力的黑人編舞家並沒有因此自滿,他在有生之年不斷的挑戰自我,作品多達七十餘首,也曾為美國芭蕾舞團編舞,在百老匯戲劇界也有著相當的影響力,更曾出團到蘇聯中國等地演出經典舞作並深受觀眾喜愛。  艾文艾利用舞蹈觸摸每一個人心靈的夢想,將人所認為不可能的,舞出生命的奇蹟,也舞出黑人舞者的未來。 ▌ 許心怡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