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羨慕別人的人生嗎?如果生命的元素可以拿來交換,你會想要換甚麼呢?」一個慧貞傳道在門訓課堂上問起的題目,喚起我心底深處的回憶。從小我有位各方面都比我優秀的姊姊,她成績優異,長相清秀,個性又活潑大方,總是備受矚目的焦點,而我卻什麼都不如姊姊,最讓我備感受傷的是來自同學家長的言論說:「同樣是姊妹怎麼可以差這麼多」。自此以後,就讀國小的我開始學習不斷四處討好人,為尋求肯定,努力表現為攫取世人的讚賞,我的自我價值感似乎取決於「被人認同」。然而,無論有多少的肯定與讚美,卻怎麼樣也滿足不了自己內在那無止盡的空虛,我永遠無法滿足所有的人…。
在《希伯來書- 客旅人生的信心之路》課程中,讓我再次檢視自己,人生如客旅,對世界而言「我們是外人,不屬乎這世界」,人生在世短暫,每個人的生命因著上帝賦予非凡的價值、意義及目的,人生既是暫時性的任務,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按著上帝的旨意善用我們的一生呢?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十一章裡,將聖經所記載的屬靈信仰前輩的美好腳蹤一一例舉,13節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亞伯透過獻祭蒙悅納,雖然死了仍就說話,因著信縱使辭世多年,人似乎仍能夠聽見他的聲音,成為我們生命美好的典範;以諾與神同行三百年不隨從世界的潮流,因過敬虔與分別為聖的生活而毋須經歷死亡;挪亞因著信,起了敬畏神的心,遵照神的指示用了一百二十年建造方舟使他全家得救並定了世代的罪;亞伯拉罕因信蒙召,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被試驗時,毫不猶豫,便順服將自己的獨生愛子獻上給神因而成為多國之父,得著無數後裔的應許;摩西放棄了應有的權利和享樂,帶領百姓出埃及。即使他們尚未得著上帝所應許的,但仍因著信靠神而堅韌不屈,為得著那永恆的獎賞。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可能一路順遂,必定會遭遇許多困難與逆境。慧貞傳道更以「布農希望工程師」的白光勝牧師為例,因著信仰的力量讓母親沒有撇下三歲時就罹患小兒麻痺的白牧師,鼓勵他要勇敢面對自己的缺乏,更不斷提升自己,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求學之路卻因這終身的疾患讓他嘗盡人情冷暖,不僅經歷在入學後被踢出校門的羞辱,報考國考又再度因著身體被拒於門外。神卻親自為他開闢了一條新路,帶著使命回到家鄉,展開他委身在平凡布農的部落中,不平凡的事奉。長達十年深耕部落,藉由補助更成立布農部落文化體驗園區,也吸引不少族人回鄉工作,提供教育資源,更把福音帶給族人。而眼前的這一切,白牧師說,所憑藉的完全是對上帝的信心。「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 人很容易覺得只要有信心,就能得到得著地上的榮華富貴和健康平安,生活就會幸福美滿,禱告也有求必應。然而,我們在世上的生命是短暫的,生命經歷的全部,要等到達那永恆的家鄉才揭曉。耶穌不像人看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深信上帝而非這世界,深信屬靈的事物而非物質的觀感,深信將來的應許而非目前。
感謝神,透過希伯來書課程,我再次被上帝被提醒,人生不是建立於他人的認同之上,而是在任何的處境中都能持守信仰,並深信那永恆的盼望與應許,這種品格才是信仰中最寶貴的核心。信靠主雖能得著今世的好處,但是世間是寄居的,唯有天國才是永恆的生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