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牧者心語] 從短宣看成長-「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2017.31

台灣是個小國,總在國際間被藐視,外交劣勢是我們心知肚明的,但在這塊土的百姓,卻有著一種強韌的性格,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深深扣住台灣人的心;或是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的運動員,他們被稱為「台灣之光」,台灣人,多渴望踏出這塊孤立的島嶼,讓人看見屬於我們的驕傲!也許在「孤島」習慣了,我們的「距離感」、「空間感」也相對狹隘,對台灣人來說,從台南到台北,好遠,對一個中國人來說,從北京到上海,好近,我們的新聞媒體看不見太多國際視野,彷彿這個島國是我們的全部,幾個月前,體驗教育大師謝智謀教授在教會的分享深植人心,他說:「不要把教室當成全世界,要把全世界當成教室。」

 今年的短宣,教會動員了200位弟兄姊妹,前往部落偏鄉,針對當地的需要,給予不同形式的協助,許多短宣隊員來自環境優渥的家庭,進入偏鄉部落,才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有這般「幸運」,許多隔代教養或複合家庭的孩子,可能從出生開始,就注定是「弱勢」,他們擁有的不多,可是卻有一種涉世未深的單純,擁有一點點就感到滿足喜樂,短宣最大的效益,不是對當地的改變和貢獻(畢竟時間太短),而是隊員生命的成長,培養更寬廣的眼光,從「抱怨自己擁有的太少」到「我們擁有的,如何分享給人」,一個懂得付出和感恩的孩子,不會沉迷在電玩和網路,因為現實生活有太多可以投入的事,比起虛擬的世界更加精采。

 謝智謀教授說:「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如果把孩子放在金魚缸裡,層層保護,仔細照料他們,可以養出有禮貌、很漂亮的金魚,但這樣的孩子可能是脆弱的,不敢面對挑戰……我們應該養出大器的孩子,讓他們在大海裡學習,陪他們對話與思辯……看見他們變成大鯨魚,充滿自信地在世界遨遊,只有如大海般,寬廣無限的空間,才裝得下孩子的無限可能。」我們往往想像不到未來會面對什麼挑戰,而走出舒適圈,也常常伴隨著恐懼,往前跨越的腳步需要勇氣,許多青年學子走在被規劃好、安排好的路上,可是他們面對未來卻有著很深的迷惘,他們常說:「我不知道我自己要什麼。」教育不是把孩子當棋子,而是培養他們有面對問題的能力和勇氣,我們期待孩子成為「鯨魚」,卻不能容許他們離開「金魚缸」嗎?近幾年,吹起一股偏鄉教育的熱潮,許多擁有絕佳條件的老師,願意委身在那裡,有人願意為這個「資源分配不均」的世界多做一些努力,TFT創辦人劉安婷說:「找個值得耕耘的地方,種下你的幸運。」我們的熱情在哪裡呢?我們找到上帝的命定了嗎?

▌李慧貞傳道


留言

熱門文章

[天路歷程] 毘努伊勒的神蹟 2018.37

[天路歷程] 何謂試探神? 2018.11

[聚焦聖經] 從但以理書看「苦行與禁食」2021.22

[教會消息] 全國菁英牧者——為連結開跑 2017.37

[詩歌創作] 感動集錦-化妝後的祝福 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