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近5年來經醫審會鑑定的醫療糾紛,每年就有大約350到500件,顯示台灣的醫病關係相當緊繃。一些民眾認為,只要進到醫院,醫師就必須讓病人平安康復,卻沒想到有些重大疾病,本來就有很大的治療風險,發生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也相當高。然而,除了病人與家屬的認知問題,導致醫療糾紛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溝通上的問題。如何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進而達成醫師和病人的雙贏,學習如何「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英國宣教士蘭大弼醫師曾經這麼說:「知識份子的傲氣是醫生共同的弱點,我們醫生需要以謙虛的精神來對待我們的病人。」不只是醫師,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當中亦應如此,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發生衝突,很多時候都因為人自己的驕傲。雅各書1:19-20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這裡「快快的聽」不是指聽的速度,乃是指我們態度,是否願意聆聽別人怎麼說;而「慢慢的說」則是針對別人所說的話,經過反覆思考再作出適當的回應;當然,既然是「慢慢的動怒」,就知道說我們不需要生氣了。
我曾經遇過一位大腸癌末期的病人,因肺炎合併呼吸急促,由一般病房轉到加護病房。病人的女兒一進到加護病房就怒氣沖沖的問:「為什麼我媽媽手這麼腫?為什麼腹部比昨天還脹大?為什麼這個床這麼搖?這樣我媽的頭會很暈耶!為什麼這個床這麼老舊呢?難道不能換一張床嗎?為什麼開刀已經一個月腸子還沒通?為什麼到現在還住在加護病房?為什麼到現在還不能吃東西?為什麼肺部會積痰?難道都沒在抽痰、拍痰嗎?這裡的護理人員會做翻身拍痰嗎?」算一算,總共問了八個「為什麼」。有些問題看起來是有些無理取鬧,並且有情緒在當中。當下的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關我什麼事呀!我現在才接觸到病人,為什麼對我發脾氣?」然而,我選擇安靜下來,並用同理的口吻向病人女兒作解釋。不過一會兒,女兒便放聲大哭,我拍拍她的肩膀陪在她的身邊,她進而告訴我媽媽是如何的重男輕女,她是如何的孝順…,如此,一場衝突漸化無形。
在生活中,總免不了和人發生衝突和摩擦。在此時,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然,何來所謂的重生和新造之人呢?當我們選擇放下自己心中的情緒,讓神帶領我們,往往可見到神出人意外的平安與恩典,豐豐富富的充滿在生活中。「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就讓我們從這句經文起,成為一個被神醫治的新人!
▌彼得牧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