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空背景:
- 不詳,但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說法,應為最後一位士師撒母耳所寫。
- 寫作地點應為其所長駐的示羅。
- 因本書數次提到「那時沒有王」,故本書大約是在掃羅作第一任王初期所寫,一般認定掃羅作王是主前 1043 年,故寫作時間約在主前 1043 年至 1020 年撒母耳死以前。
- 寫作動機 — 鼓勵當時掃羅王時代的以色列掌權者或人民時時警惕,勿重蹈覆轍,提醒他們神仍掌權。
- 宗教的腐敗 ─ 偶像
- 道德的腐敗 ─ 姦淫
- 政治的腐敗 ─ 內戰
-本書七次重大的循環轉折:
以色列人背道 → 被迦南人奴役 → 以色列人悔改/呼求 → 神拯救 → 復興 → 以色列人背道。
在循環中,看見神的忿怒/棄絕,和神的憐憫/拯救,交相輪替。
從此行動,瞥見神的公義和慈愛兩大特性。
每次神的拯救,都藉著一位士師的興起,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奴役。
本書出現過的大小士師共有12位,似乎表明以色列有十二支派,顯示神的拯救沒有偏待,以及神仍在天上掌權為王,治理祂的人民。可惜,百姓仍不買帳。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
《士師記》常出現一句話:「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雖然《士師記》中士師達12位,但沒有人擔任全國領袖的地位,例如基甸拯救北部的支派,參孫則拯救南部的支派。每位士師不過是拯救局部地區,也非世襲,所以這是一段全國政治的空窗期。
在這之前,有摩西、約書亞擔任全以色列的領袖,進入迦南地後,沒有全國的領袖,加上周遭列國都有王,並且與異族共存引入許多誘惑,上述都是令百姓不滿足,想自己立王的原因。
「士師」到底是什麽?
本書的希伯來原文 Shopheti,字義為審判或治理,英文譯成「審判官」,中文譯為「士師」,可能是因為中國周朝曾稱審判官為士師,故名之。
其實聖經沒稱他們為審判官,嚴格說起來也不是審判,而是在治理、解決問題。他們負責拯救百姓,像是電影漫威的英雄,幾乎可以稱為救世主。
這些英雄能出現,正因為有壞人,當壞人來攻擊的時候,上帝就膏抹他們出來力挽狂瀾,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很棒不是嗎?但是,他們能被稱為士師、英雄,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能力嗎?
人,以為群龍無首;上帝,其實一直都在。
事實上,真正能被稱為審判官的,只有上帝。是祂賜下能力,差這些士師來挽救困境;祂透過士師施行審判,但讓人來執行。
我們要走出循環
聖經,不同於其他宗教或是哲學思想,也不是歌頌人的美德書籍。因為聖經講的不是如何跟隨人的道德,而是講述「福音」,講述一位憐憫和恆久忍耐的神。從聖經可以看見,神不斷賜恩給那些不配、不尋求、甚至拯救後也不感恩的人。即便我們抗拒祂的旨意,祂仍不願放棄我們,聖靈依舊在我們裡面做工。
基督徒,可以從《士師記》人物基甸、參孫,耶弗他、巴拉等人的身上學到很多功課與鑒戒。新約《希伯來書》十一章說,這些人都是雲彩般的見證人。我們需要記得他們,好使我們人生中有榜樣,有鑑戒,該怎樣賽跑,該如何行事為人,歷史都擺在眼前,可以給我們當參考,做人生導師。從他們的瑕疵裡,都指出我們需要一位真正的救主。
教會,也需要讀《士師記》,因為教會也可能陷入群龍無首的情況,並仰賴「人」,仰賴「制度」,仰賴「流行」來設法融入世界,讓「人、制度、流行」來成為教會的王,都可能引致錯誤。我們已經有一個王,即耶穌基督,我們要遵行祂的旨意,尋求合一,才能走出循環,看見國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