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士師記」標籤的文章

[聚焦聖經] 士師記道德難題 參孫愛上外邦女子,是神的旨意嗎?2022.33

參孫的出生  士師記走到中後段,到了參孫這位最出名的士師,他的故事也充滿傳奇性,他的母親因不能生育,膝下無子,這個孩子是神特別賞賜的,「耶和華的使者向那婦人顯現,對他說:向來你不懷孕,不生育,如今你必懷孕生一個兒子。所以你當謹慎,清酒濃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潔之物也不可吃。你必懷孕生一個兒子,不可用剃頭刀剃他的頭,因為這孩子一出胎就歸神作拿細耳人。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13:3-5)  參孫的出生是神特別的揀選,神早已告知他的父母,這個孩子要歸祂,作為拿細耳人,參孫的父母親相當看重這樣的神諭,按著神的心意來照顧這個孩子,這個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 參孫──隨己意而行的士師 1.在婚姻上隨己意而行  「參孫上來稟告他父母說:我在亭拿看見一個女子,是非利士人的女兒,願你們給我娶來為妻。他父母說:在你弟兄的女兒中,或在本國的民中,豈沒有一個女子,何至你去在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中娶妻呢?參孫對他父親說:願你給我娶那女子,因我喜悅他。他的父母卻不知道這事是出於耶和華,因為他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那時,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14:2-4) 2.在生活上隨己意而行  「過了些日子,再下去要娶那女子,轉向道旁要看死獅,見有一群蜂子和蜜在死獅之內,就用手取蜜,且吃且走;到了父母那裡,給他父母,他們也吃了;只是沒有告訴這蜜是從死獅之內取來的。」(14:8-9)  參孫力大無窮,在經文中常提到「耶和華的靈感動他」,但生活我行我素,隨己意而行。 英雄難過美人關  除了這個亭拿的女子,參孫也和妓女親近,後來,和參孫的名字最常放在一起的,是另一名非利士女子大利拉,「後來,參孫在梭烈谷喜愛一個婦人,名叫大利拉。非利士人的首領上去見那婦人,對他說:求你誆哄參孫,探探他因何有這麼大的力氣,我們用何法能勝他,捆綁剋制他。我們就每人給你一千一百舍客勒銀子。大利拉對參孫說:求你告訴我,你因何有這麼大的力氣,當用何法捆綁剋制你。」(16:4-6)大利拉為了金錢,多次試探詢問,參孫欺哄了她三次,「大利拉天天用話催逼他,甚至他心裡煩悶要死。參孫就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他,對他說:向來人沒有用剃頭刀剃我的頭,因為我自出母胎就歸神作拿細耳人;若剃了我的頭髮,我的力氣就離開我,我便軟弱像別人一樣。」(16:16-17)大利拉趁著參孫睡覺,剃了他的頭髮,這一次非利士人來捉拿他,參孫從睡中醒來,心裡說...

[聚焦聖經] 士師記道德難題:耶弗他真的獻上女兒為祭嗎? 2022.32

《士師記》是一卷缺乏榜樣的書卷,每次閱讀這卷書,都會衍生許多的疑問,其中的道德難題該如何看待,華人有一種文化:「家醜不可外揚」,但神卻允許《士師記》列在聖經正典中!我們從此書中思想,被神使用的士師,各自帶著自己生命的問題,這卷書中反覆出現的句子:「那時,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我們從經文中可以舉出一籮筐的例子,今天我們來探討的難解經文:耶弗他真的獻上女兒為祭嗎?  耶弗他攻打亞捫人之前,向耶和華許願,說:「你若將亞捫人交在我手中,我從亞捫人那裡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無論什麼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就必歸你,我也必將他獻上為燔祭。」(士11:30-31)神確實應允了耶弗他的祈求,但是當耶弗他回到家中,是他的獨生女跳舞出來迎接他,耶弗他看見女兒,心中萬分悲痛,說:「哀哉!我的女兒啊,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難了;因為我已經向耶和華開口許願,不能挽回。」他女兒回答說:「父啊,你既向耶和華開口,就當照你口中所說的向我行,因耶和華已經在仇敵亞捫人身上為你報仇;又對父親說:有一件事求你允准:容我去兩個月,與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終為處女。」……兩月已滿,他回到父親那裡,父親就照所許的願向他行了。女兒終身沒有親近男子。(士11:35-39)  經文中讓人產生疑惑的,也在於第29節才提到:「耶和華的靈降在耶弗他身上…」這樣來說,耶弗他許願跟神的靈降在他身上,是否有關聯?這就牽扯到後面是否耶弗他真的獻上女兒為祭呢?其中有諸多可以探討之處。  許多人想為這個故事添加一點人性化的結局,說耶弗他的女兒只是終身未嫁,但經文說的「他回到父親那裡,父親就照所許的願向他行了。」他確實獻上了女兒為祭。我們在這裡思想幾個點。 一、從原文來解析  「無論什麼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就必歸你,我也必將他獻上為燔祭。」出來(yatsa’),在希伯來文以第三人稱單數陽性出現,在舊約聖經當中最有可能的對象,指的並不會是家畜,而是「人」;其次,迎接(qir’ah)這個字在舊約的使用,對象是「人」,有時被解釋為「遇見」、有時被解釋為「迎接」、「迎戰」,例如:撒母耳記上10:10「掃羅到了那山,有一班先知遇見他……」;創世記19:1「那兩個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瑪;羅得正坐在所多瑪城門口,看見他們,就起來迎接……」,這裡的「遇見」、「迎接」,使用相同的字根,再者,動物不會有「迎接意識」,所以,我們可以釐清,這句話的意...

[聚焦聖經] 士師記 基甸是怎樣的人?他尋求應證的方式適合用在今日嗎? 2022.31

本文主角,位在士師時代,一位對抗米甸人侵略的以色列勇士。     前言:在他此前,上一位士師底波拉為以色列國中帶來太平四十年。之後,外族又入侵了,這次是米甸人,以色列人無法抵抗,就求告主,向神呼求。  基甸 — 神稱為「大能的勇士」 出場了。他有很有名的故事,就是他最後相信、順服神,用喝水的方式挑選精兵,最後只用300人就打敗十三萬五千人的米甸大軍!讓我們想起電影斯巴達三百壯士的故事,很熱血!但這些英雄故事的背後,被神呼召前的基甸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基甸是怎樣的人?  我們先看看他被呼召時的光景:  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基甸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裏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裏。」(士6:12-13)  「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的使者對他說。這句話蠻動聽的,但基甸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沒有謝謝神對他的稱讚,反而是先質疑神:「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  基甸語帶諷刺的反問神。  從他一開始躲在酒榨打麥子,以及不斷的跟神求印證,就看得出他沒信心、埋怨。乍聽好像沒有不對,因為當時的環境確實不好:米甸人把我們壓制了,人民反抗不來,當然沒信心。但其實他只說對了一半:雖然環境確實不好,但他們被壓迫的關鍵是他們自己先離棄神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士6:1)不過,一般人看環境惡劣,沒信心也算正常。但基甸不該是一般人,因為先前神不是親自說他是大能的勇士嗎?怎會名不符實?  其實,是神先揀選了他,是因為神已經與他同在。人,必須先脫離眼見。他能成為大能的勇士,不是因為他是,他本就不是,真正大能的勇士,其實是神自己,神的能力跟誰同在,那個人就能是勇士。基甸後來確實成為大能的勇士,驍勇善戰、足智多謀。  神先點出缺點,再激發優點!  祂知道基甸的潛能,要將它釋放出來。耶穌也以類似的方法對西門彼得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磐石)。」而彼得確實成為磐石。  晚年失守  可惜,基甸的晚年是失敗的,勇敢對抗外族米甸人守護家園的他,面對得罪自己的以色列人卻毫不留情的殘殺報復,盡顯雙重標準,看不到神的憐憫屬性在他裡面。並且,他愛慕虛榮、自...

[聚焦聖經] 士師記導論 2022.30

作者時空背景: 不詳,但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說法,應為最後一位士師撒母耳所寫。 寫作地點應為其所長駐的示羅。 因本書數次提到「那時沒有王」,故本書大約是在掃羅作第一任王初期所寫,一般認定掃羅作王是主前 1043 年,故寫作時間約在主前 1043 年至 1020 年撒母耳死以前。 寫作動機 — 鼓勵當時掃羅王時代的以色列掌權者或人民時時警惕,勿重蹈覆轍,提醒他們神仍掌權。  繼《約書亞記》的得勝史,聖經轉而記載以色列人的失敗史《士師記》。  記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到建立王國的一段紛亂時期,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三百年。當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地後,他們依照神的吩咐,將土地分給十二支派,便各歸各地享受太平。  可是,因為「妥協」的惰性,他們並沒有依照神的吩咐將迦南人 「全數」 趕出應許之地;又因為貪心,將他們俘為奴隸,導致迦南人的惡習與異教文化進入以色列社群當中。被同化的後果就是一同去拜迦南人的偶像,忽視神看重聖潔、分別為聖的律法。  於是,受到神的管教—苦難,從神而來,神使迦南人迫害他們。百姓每每在經過數年的壓迫,反思後才知道要呼求神,而神也在每次的呼求中,興起士師拯救以色列百姓。  可惜,士師也是人,士師們也一次次掉入罪的誘惑,士師記就在這樣一次次不健康的循環中度過。本書最後,還記載了從拜偶像的祭司開始,導致以色列人經歷一場慘烈的內戰,使他們當中的一個支派便雅憫人幾乎消滅,以色列人進入了靈性黑暗的時代。  總結士師時代,因「妥協」而受外族影響所產生的腐敗: 宗教的腐敗 ─ 偶像  道德的腐敗 ─ 姦淫  政治的腐敗 ─ 內戰  讀完《士師記》,能夠發現,生命的答案,不在於英雄、不在於祭司、不在於作王,在於基督。 惡性循環中看神的屬性  -本書七次重大的循環轉折:  以色列人背道 → 被迦南人奴役 → 以色列人悔改/呼求 → 神拯救 → 復興 → 以色列人背道。  在循環中,看見神的忿怒/棄絕,和神的憐憫/拯救,交相輪替。  從此行動,瞥見神的公義和慈愛兩大特性。  每次神的拯救,都藉著一位士師的興起,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奴役。  本書出現過的大小士師共有12位,似乎表明以色列有十二支派,顯示神的拯救沒有偏待,以及神仍在天上掌權為王,治理祂的人民。可惜,百姓仍不買帳。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  《士師記》常出現一句話:「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雖然《士師...

[方舟書房] 士師記推薦閱讀 2018.5

作者: 提摩太‧凱勒 (Timothy Keller)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新書上場套書69折特價中! 永不失敗的神:士師記解密 士師記中的英雄都失敗了, 這確立了一件事:真正的英雄只有那偉大的一位──永不失敗的神! 聖經中的六十六卷書裡頭,士師記可以說是最缺乏榜樣的一卷書。自認為膽小的基甸,神卻稱他為大能的勇士,但當他成功之後,就忘記了神的恩典;參孫雖然從神那裡得到無比神力,卻陷在淫亂的墮落之中,渾然不覺。士師們皆曾經意氣風發一時,拯救以色列民脫離仇敵的欺壓,但當他們成功後,問題和失敗也層出不窮。 士師記無疑是「問題人物的蹩腳故事」。究竟,士師記何以出現在聖經?為什麼聖經要收錄以色列民這一段腥風血雨、不見太平的歷史?如果士師記充滿了血腥暴力的故事,為什麼還值得讀?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啟發? 本書脫胎自提摩太.凱勒對士師記的第一手研究,透過他行雲流水的解經功力,解開士師記的重重謎團,讓讀者看見隱藏在士師記背後的核心價值。士師記詳實記載了以色列的黑暗歷史,但是神沒有放棄這個黑暗時代。神反倒使用一些出奇不意的人,來進行祂的拯救計畫:不被看好的左撇子以笏,隻手刺殺了伊磯倫王;妓女的兒子耶弗他雖然是社會的邊緣人,卻帶領以色列民勝過仇敵亞捫人。士師記讓我們看見,神所使用的領袖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但正是這樣一位不怕失敗的神,充滿憐憫和恆久忍耐;即使祂的百姓偏行己路,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情,祂卻不放棄祂所愛的百姓,持續揀選他們,透過他們來進行拯救。 面對這樣一位永不失敗的神,你願意交出信心,來跟隨祂嗎? 士師記查經材料:缺陷英雄與無暇基督 士師記中的英雄都有缺陷,甚至失敗; 毫無瑕疵的基督,才是那位終極、拯救的士師。 聖經中的士師記充滿了謊言、行刺、謀殺、大屠殺,甚至更糟糕的事情。士師記無疑是個黑暗的故事,關於一群有缺陷的人們,活在一個極大缺陷的社會裡。這在聖經中的作用是什麼?提摩太‧凱勒牧師說,這是福音! 雖然士師記所展現的聖經,不是一系列的美好故事,而是一段未經掩飾的歷史,卻關乎一群軟弱又真實的百姓,以及那位惟一剛強與信實的神。這就是士師記要告訴我們的福音──神定意向祂的百姓施行拯救,祂指派不同的士師,無論男女,無論身分地位,透過他們,以色列民得以脫離仇敵的欺壓,也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