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窺探復興」標籤的文章

[窺探復興] 中國佈道家-宋尚節 2017.49

神僕的呼召與塑造  1900年庚子義和團事件,是中國反洋情緒的大爆發。但神在中國青年人中興起許多器皿。1919年,中文和合譯本聖經出版,更使復興到達新高峰。    被稱為「神在東方的火炬」的宋尚節,生於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父親是衛理公會的宋學連牧師,福建省興化縣人。1921年神奇妙引導他到了美國。感恩節晚上,他見了異象,在故鄉他常去禱告的山上。  他在山巔看到有人在水裏呼救掙扎,便奮不顧身的下山救人,但腳下奇石荊棘叢生,他走到山下已是渾身鮮血斑斑了。溪水逐漸高漲,後來更變成一片汪洋大海。海裏沉溺著各個民族,發出凄涼悲慘的呼救聲。…尚節發出一句禱告說:「神啊!我願奉你的使命,得你手的幫助,拯救千萬在波浪中掙扎的人!」宋尚節忽然變成一個小孩子,他同時又發現自己是個罪犯,忽然從天邊遠遠飛來一個十字架,上面寫著八個大字:「仰望十架,向前奔跑。」這景象,長久留在尚節的心中,對他日後的事奉,有重大的影響。  宋尚節攻研應用化學,得到了所期望的哲學博士(Ph.D. in Apllied Chemistry)。但得來博士學位又怎樣?當他為了「自己」前途思想的時候,忽然聽到一個聲音:「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於是,在1926年九月,他就進入協和神學院進修。1926年最後一個晚上,聽到神的聲音說:「我要廢棄智慧人的智慧!」但他仍然在黑暗的道路上摸索。   1927年二月十日晚間,臨到了轉捩點,他痛哭認罪,忽然聽到主的聲音說:「小子,你的罪赦了!」他看見主站在他面前,伸出那有釘痕的手來,對他說:「你要改名叫約翰!」  誤入精神病院的鍛鍊  經過重生的經驗以後,逢人便見證主在他身上成就奇妙的事,勸人悔改信主重生。院長柯墳(Dr. Henry Sloane Coffin, 1877-1954)博士,把他當作在功課壓力下發瘋了,強把他送進了 Bloomingdale Hospital 精神病院!  他曾趁機逃跑卻被捉回,在痛苦中他曾想自殺了結。主顯現對他說:「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忍耐過了這一百九十三天的苦難,你就知道怎樣背十字架跟從我,走各各他順服的道路了。」宋順服下來,每天安靜讀經禱告,把聖經讀了四十遍。之後看護答應代他傳達書信中國總領事館,請求援助。宋終於...

[窺探復興] 復興帶來宣教

常有許多非基督徒問:「為何基督教有這麼多宗派?」,這跟歷史有關,在過去一兩百年間,因著神在西方國家工作,帶來更新與復興,神的靈就感動人看見許多靈魂的失喪,要許多人就前往福音未得之地,而中國在當時就是未得之地。  上期刊出第一位來華宣教士馬禮遜,忍受語言、食物、文化等的差異,就是要將神的愛與救恩帶進中國。之後影響深遠的的宣教士如戴德生、馬偕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到十九世紀末年,新教在中國傳教的差會已有六十一個,到一九○六年增至六十七個,到一九一九年增至一百三十個,二十年內增加了一倍。  差會名目既多,而又各自獨立,但在二十世紀進入中國的新教差會,多數是小差會,在宗派上大部屬於八大宗,即聖公宗、監理宗、公理宗、長老宗、浸禮宗、信義宗和內地會,但也有不屬任何宗派的差會來華,如:宣道會,這也是超宗派的國際性的差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救世軍等。隨著差會的增加,各方來華傳教士自然地相應增加。一九○一年,新教各差會在華傳教士已有大約一千五百人,到一九一四年猛增至五千四百人,隨後由於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減少許多,到戰後的一九二○年,新教在華傳教士又恢復甚至超過一九一四年的人數。  值得注意的是,在義和團之前的數十年間,新教傳教士多數來自英國,次為美國,再次為西北歐。英國與美國傳教士的比例到一九○○年是三比一。進入二十世紀後,到一九一四年,英美傳教士的比例是四比五,美國傳教士在華人數超過了英國。  一八九四年,美國「學生志願國外傳教運動」提出了「為基督征服世界」的口號。從一八八六年到一九一八年,美國這個「志願運動」派往海外的傳教士共達八千多名,其中二千五百名被派往中國,占總數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一百多個差會也大量增加在華傳教士人數。  我們可以注意到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國家,當領受聖靈的大能與復興,接著就是是年輕人及學生的獻身,來華的宣教士多半30歲以下,在現在我們看這個年齡,會覺得可能不成熟、不穩重,經驗不足,但當復興臨到,神要用的就是充滿熱情、期待,有信心的人,勇敢踏上信心冒險的旅程;年輕人就是未來的教會希望,是上帝敢大膽使用,也是敢回應上帝冒險挑戰的人。  另外,當初這些福音向外宣教的國家,今日失去信仰的熱誠與動力,成為待被宣教的地方,而領受福音救恩的華人教會,要向西方國家心存感恩,並為他們禱告,讓他們能重新拾回起初領受救恩...

[窺探復興] 華人教會史上復興的種子-第一部中文聖經問世 2017.32

羅10:14-15: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復興是由福音的傳入,並成功的被傳開,產生大量的歸主運動及教會信徒由冷淡而被挑旺火熱起來。若無福音的傳入時,何能產生後來的復興運動?  中國在第七世紀,西元六三五年時涅斯多留修士來中國,留下一些景教遺跡,後便再無任何文獻或信徒流傳,因在公元八四一年唐武宗即位後,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下詔剷除國內一切宗教,獨留道教,三十年後公元八七八年黃巢之亂又屠殺十多萬人,不少是信奉景教者。教徒四散,後續無人,直到完全沒落。  十六世紀,直到一五八三年利瑪竇到中國,為中國天主教奠基。  十九世紀馬禮遜來華。在一八○七年基督教正式的傳入中國當以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為第一人。他生於一七八二年一月五日,地點在英國北部的一個小鎮莫佩斯,父名馬雅各,是貧農,使他從小就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馬禮遜年紀稍大時,接受了長老會的洗禮,成為新教徒。  一八○一年,在他十九歲時,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因他在兩年前就向牧師表示要獻身傳教事業。  一八○四年五月,馬禮遜向倫敦傳教會申請到海外傳教。除攻讀神學課程,他還學習了天文學、醫學和初等中文,在一八○七年,隨即被按立為牧師,倫敦傳教會派他前往中國傳教的任命。當時馬禮遜是二十五歲,未婚。倫敦傳教會決定讓馬禮遜乘船繞道美國前往中國。      馬禮遜到廣州,受到美國商館負責人卡林頓和其他美國商人的接待,把他藏匿在美國商館裡,供給他食宿,並為他請來了中文教師,隱瞞了他傳教士的身份。馬禮遜從一八○八年,利用業餘時間開始翻譯《聖經》,在他之前來華的景教或天主教傳教士們都沒有能將《聖經》全部譯成中文。經過五年努力,馬禮遜在一八一三年譯完新約,他在廣州僱用了幾名中國刻版工人,共排了兩千部,工本費共付三千八百十八元的西班牙銀幣。一八一四年出版。同年(即一八一四年),馬禮遜著手翻譯舊約,他是和一位英國傳教士米憐合譯的。  基督教的經典《聖經》得以全部譯成中文出版,當以馬禮遜為第一人,這是基督教史的一件大事,使中國信徒從此得窺聖經全貌,基督教的原始教義得以完整地介紹到中國。史稱這部第一部中文《聖經》為「馬禮遜譯本...

[窺探復興] 北美的大覺醒 2017.28

十七世紀,由於北美十三州乃是拓荒新開闢地,人們孤立於宗教影響及固定的崇拜生活,酗酒與印第安人搏鬥和曠野的流浪使得人們變得殘暴,人們更放蕩暴戾,屬靈光景低落不可言喻。  但在美國的麻薩諸塞州之新英格蘭公理派之復興,早在1670年便臨到該州的北安普頓城。  一脈傳承的牧者家庭-愛德華滋家族  神所重用的復興家愛德華滋的祖父史達得(Solomon Stoddard 1643-1729),自西元一六七○年任該城一間教會牧師直到逝世。他熱心搶救靈魂,史達得希望藉著實行公開領聖餐或史達得主義對罪人產生新生的影響力。他傳講律法和下地獄使人知罪,然後宣告基督被釘十字架代死之功勞所帶來的愛和寬恕,這些都是即席式講道。  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 1703-58)在復興的歷史上比他的祖父史達得更有名。他於西元一七三○年生於康乃狄格州的東溫沙(East Windsor),其父提摩太‧愛德華滋(Timothy Edwards)是公理會的牧師。西元一七二一年他讀到(提摩太前書一章十七節):「但願尊貴榮耀歸於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直到永永遠遠」時,他經歷到一次深度的屬靈經驗。  西元一七三四年秋天他開始舉行禱告會,並開始傳講因信稱義的系列信息。十二月就有一名年輕婦人悔改得救,至一七三五年五月止,有三百位以上的人相繼加入他的教會,這樣的復興所帶來的人數,差不多男女各半,愛德華滋忙於個人傳道以便幫助這些人接受基督。  直到西元一七三七年,大復興一直延伸至康乃狄格河谷,並且有一百以上的社區經歷到基督徒的更新與罪人得著救恩。熱心的牧師們對人宣講神對罪的厭惡與對悔改者無限的慈愛。西元一七四一年七月八日,愛德華滋於在茵弗德(Enfield)的信息(罪人在憤怒的神手中),是站在清教徒的觀點來講述神的憤怒臨及罪人,許多人哭泣要求愛德華滋保證神必施祂的憐憫。 北美新英格蘭大復興—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 1714-70)  在新英格蘭另一次的大復興發生於西元一七四○年至一七四三年,此項復興必須提及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 1714-70)。在他死於麻薩諸塞州新布里港(New buryport)之前,他已橫越來回大西洋十三次之多。在新英格蘭十週期間,他傳...

[窺探復興] 宗教改革之後300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2017.24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並不是一次的靈性大復興,但它則為了1726年以後的更正教復興奠定了基礎。 改教運動的基本觀念 改教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形態。 他們也強調「信徒皆祭司」。 改教領袖們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 改教領袖們強調聖經才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而非教會或教皇。 更正教的出現  馬丁路德呼籲信徒重新由新約中找尋信仰生活模式,並強調聖經乃是信心與生命的唯一權威,他傳講「因信稱義」的道理。當羅馬天主教拒絕改教家,並把他們和其跟隨者逐出教會時,更正教便出現。更正教的信條為後來的歐陸、英國和美國復興奠下基礎。這些復興家都是傳講宗教改革的基本信仰。 十七世紀後近三百年教會復興  十七世紀屬靈光景的低落,乃是導致在德國、北美十三洲和英國發生大覺醒的最重要因素。雖然這些國家的路德會、公理會和安立甘教會是持守宗教改革的教訓,但是他們對屬靈的追求並不強調。也因為他們仍有世襲的信仰之觀念,以致第二、三代孩子中在教會中,有一席之地卻未有悔改的重生生命,內心未被改變,今日在所謂傳統的基督徒中也有這種的情形,只有家族式的信仰而沒有個人與神之間的關係。這是靈性低落急需復興的時刻,不然再下去便成了教條式的文化傳統宗教了。  這時神興起大復興,大復興發生在三處:德國、北美十三州與英國。本週先分享在十七世紀末期德國在施本納與富朗開帶領下產生了「敬虔運動」; 西元一七二七年到一七四二年在親岑多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帶領下,莫拉維亞弟兄會在敬虔運動中誕生。  親岑多夫 Zinzendorf(1700-1760) 出身撒克森的貴族家庭,受敬虔派的薰陶,也喜愛路德宗的教義。他先接待來自莫拉維亞(鄰近波西米亞)的弟兄們居住其屬地,並于 1727 年領導他們重組「莫拉維亞弟兄會 MoravianBrethren 」,信守路德宗信條,強調內在靈修感受。 非常注重宣教,差派許多宣教士赴海外宣道,是基督教教會中宣教的先驅。 莫拉維亞弟兄會與衛斯理  莫拉維亞弟兄會在教會歷史中留下非常美好的見證,並且影響了一位大人物衛斯理。當衛斯理在尋找信仰確據時,有一次乘船遇到非常大的風浪,船幾乎要沉下去,當時衛斯理看到許多基督徒嚇得面無人色,開始寫遺書,互相擁抱哀哭,然而莫拉維亞弟兄會信徒...

[窺探復興] 撼動~教會決定誰得救的根基 2017.19

A、公佈九十五條  當馬丁路德更新之後以新的眼光再來審視教會的許多錯誤教導時,便再也不能忍受,忽視眼前人們所受的欺騙。他終於打破沈默拿起筆來寫出了95條對教會販賣贖罪卷的看法。在1517年10月31日正午,將之貼在德國威登堡教堂大門,至此已踏出一連串改教運動的第一步。 B、九十五條的擴張  這九十五條的廣傳更是如有神助的迅速傳開,過程是這樣的:  路德將九十五條釘在威登堡教堂門上的那一天,正是萬聖節。 按照慣例,要將教堂裡的神聖遺物展示出來,給來自遠近各地的人觀賞並從其中獲得捐助,這些來賓很自然地看到教堂大門上張貼的大紙。他們駐足而讀,回家後,報告給鄰里四坊的人;這些人又傳給別人,於是這件新聞像野火般地傳開了。    當時印刷術剛發明不久,這九十五條以拉丁文寫成的條文,立刻被譯成各種語言,付印、傳送、以令人無法置信的速度,傳到西歐各國。不到兩個禮拜,全德國都知道了路德的九十五條。四個禮拜後,全西歐的人都讀到了。這九十五條即時而巨大的影響是:幾乎停止了贖罪券的出售。 C、剖析書  這事當然招到強大的反對,但是路德在回威登堡的路上,路德向所有反對者,寫了一本書,書名是《剖析》(Resolutions),該書一開頭是以教皇為受書人。在書中,路德很謹慎地,把他的九十五條逐條解釋分析。  路德的九十五條並未攻擊贖罪券本身,他所攻擊的是銷售贖罪券時所帶出的弊端與惡習。對這些弊端,威克里夫和胡司早已提出抗議,然而路德的抗議所帶出的衝擊,遠超過前人所作的。路德靠著聖靈的引導,提出對贖罪券的質問,他的手指,大膽地指向羅馬天主教最敏感的焦點上。     教會和它的首腦人物教皇,因贖罪券的售賣,可以獲致大筆進項。尤有甚之的是:這時期,整個教會系統已經腐化到一個地步,把聖體和聖職人員抬舉到最重要的地位上。羅馬天主教規定,只有神甫可以主持聖體,若沒有告解禮、宣赦及贖罪券,就沒有救恩。一個人的得救與否,全操在神甫手中。因此,教會對信徒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控制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當路德提出對贖罪券的質疑時,他著實震撼了教會。九十五條所表達的意義,有將信徒自神甫手中釋放出來的意向。這一下,教會不但只是略受震撼而已;事實上,路德所搖動的,正是當日教會的根基。...

[窺探復興] 劃破千年教會的黑暗曙光-馬丁路德登場 2017.15

◎邱燕碧師母 曙光乍現  如今會有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差別,來自十六世紀教會歷史上最大的一件事:馬丁路德的改教運動到宗教改革。而馬丁路德又是在怎樣的一種情形下開始了這個劃破千年黑暗的教會歷史之改革運動呢?這就必須回溯到A.D.1512年在威登堡黑色修道院的個人斗室中之經歷: 馬丁路德的敬虔       路德生長在基督教環境中,自幼吸收教會的教導,塑造成非常敬虔的個性。他對自己靈魂的得救極其關切。根據教會的教導,他得到的結論是:人要得救的最佳途經就是逃避這個世界之遁世主義。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如此不顧父親的忿怒與憂傷,毅然埋進修道院的原因。  在修道院中,他過著最嚴格的禁欲生活。他竭盡己力,為了賺取靈魂的得救,他樂意承擔最卑下的工作,禱告、禁食、鞭打自己,甚至超過修道院最嚴格院規的要求,以致使他看起來形同一副骷髏。就是在最冷的寒冬,他的斗室也不設暖氣,他經常徹夜不眠,偶然或在蓆子上稍睡一下,挨餓受凍刻苦己身的苦修。  他被自己極度的罪惡感及失喪的情緒所壓,時常落入最深的幽暗和失望之中。不管作怎樣努力,他總覺得還賺不到自己的救恩與靈魂的平安。在歸正以後,他寫過信給教皇說:「我經常忍受強烈的類似地獄般的痛苦,如果這些煎熬再延長一分鐘,我必會就地死去。」  然而,偶爾間會有幾道光芒,射進他靈魂的幽暗處:他從克勒窩爾納的作品中,得到不少安慰,因為伯爾納強調基督白白的教恩;修道院的助理施道比次(Johann Von Staupitz)也常常鼓勵他;奧古斯丁的著作幫助他很多;更重要的是,他開始研讀聖經。 真理是光  約於公元1512年年底,他坐在威登堡的斗室中,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他看到(羅馬書一章17節)「義人必因信得生」時,他一邊讀,一邊揣摩、深思。突然間,一股無法言喻的喜樂從天而降,大大充滿他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如巨石墜地般的完全脫落。在這以前,他一直努力行善,想賺取救恩,卻始終沒有「做夠」的感覺。現在,神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以上就是路德歸正的經過。後續將介紹馬丁路德指正天主教會的錯誤,搖動當時教會的根基,展開教會歷史的新一頁。  感謝神,今天我們可以清楚自由的領受白...

[窺探復興] 成為國教帶來的影響 2017.10

◎邱燕碧師母 劃時代的西元496年  在教會初期雖然弱小,但對象是有高度文明的羅馬人,不過到了中世紀前,整個歐洲是一個野蠻的異教世界,教會面對這一大版圖,一則要向他們傳福音,一方面則要教育他們。 法蘭克人入侵羅馬後,國王克洛維Clovis(A.D.466-511)的信主與君士坦丁非常相似,他率領3000名法蘭克戰士在西元496年聖誕節全部受洗信主,成為第一個歸信基督的日耳曼民族。克洛維帶領法蘭克人皈依基督教,從此天主教也就成了全國統一一致的信仰,所以天主教的原意是大而公的教會,亦可稱為「國教」。

[窺探復興] 教會建立與復興序曲 2017.06

◎邱燕碧師母 楔子  今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五百周年,且因去年同婚議題讓台灣教會進入空前未來的爭戰與合一,因此擬回顧教會歷史發展中之大復興,窺探神在整個人類世界中的安排與計劃;復興常常是屬靈運動的最前鋒,透過對過去教會歷史的大復興研究,讓我們看見過去教會如何跟隨見證、榮耀神,預備自己迎接下一波復興在我們中間。  從殉教到國教  教會的發展歷史有許多轉變,而教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神蹟,若非基督耶穌對教會的超自然的保守,教會在歷史上一直是深陷危機的。  初期教會史上因大逼迫來臨,門徒司提反殉道後由耶路撒冷被迫分散到各處,是教會最早期擴張出去的一個轉捩點。接下來使徒保羅蒙召作為外邦的使徒,經過他特別的宣教經歷又將基督福音與當時的政治文明高峰(政治上的羅馬及哲學思想上的希臘)作了直接的接觸,是第二個轉捩點。  公元312年馬克森以三倍於君士坦丁大帝的兵力在羅馬北邊的薩克沙盧拉交戰。而在此前一夜,疲憊不堪又憂心忡忡的君士坦丁在異象中,見到西沉的日頭上有發亮的白色大十字架,並寫著希臘文(Hoc Signo Vinces),就是「靠這記號,就必得勝」。這次戰爭結果是勇猛的馬克森皇家衛隊全軍覆沒,馬克森也在逃命時淹死在台伯河中。此役使君士坦丁成為西羅馬的主人翁;然而更深遠的影響是:君士坦丁認定這次的得勝是由於基督教上帝的幫助,因此戰勝之後他自己做了基督徒,這位曾經拜太陽神米斯拉的皇帝,現在成為耶穌基督的跟從者。 「量」的得著 vs.「質」的損失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在米蘭下了一道詔諭,開始允許基督徒在羅馬帝國內和其他宗教一樣,可以享受法律前平等的地位。這種由現實好處而來的信仰,使許多人也因為政教合一的緣故,在追求信仰的過程,得到殊榮及社會地位、物質的好處,以致許多人成為掛名或求名的基督徒,失去了之前的信徒單純的屬靈信仰追求。  教會在「量」上的得著,變成在「質」上的損失。米蘭詔諭為教會打開了水閘,使屬世的腐敗潮流,通過這個閘門,沖進了教會。」這與第一個三百年的教會完全不同,之前的教會以信仰、和平的傳道而擴展,後來的這個轉變頗有反客為主的味道,以致教會與政治結合勢力大增,並以宗教戰爭及宗教法庭逼迫異教徒,以政治之力欲達宗教征服,亦是之後一千多年漫長的教會黑暗時期來臨的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