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天父的心」標籤的文章

[天父的心] 疫情下邊境的霜雪之災 2020.50

感恩代禱的心  緬甸選舉11月剛結束,這場選舉帶給緬北山區的就是更加混亂和緊張,我們在這個局面下求生顯得更艱難。氣候也相當濕冷,長年的戰亂及飢餓,營養不佳、物資欠缺,老人們的身體每下愈況,很多老人因為痛風非常不舒服,我們看了實在愛莫能助。  我們知道一直有海外的主內肢體願意幫助我們,我們很感恩。坦白講,雖然相較於我們的真正需要是九牛一毛,因為難民人數有十幾萬之多,但現在情況是連這一點的採購物資也被軍方扣押,是因為選舉、疫情的原因,出入檢查很嚴格。目前我們正請第三方協調,看能不能把物資拿回來,至少讓一些老弱婦孺有東西吃。 挑戰接踵而至  難民營學校的電腦及印表機全部被軍政府沒收了,這是學校裡唯一現代化一點的東西,對師生們來說非常珍貴。有一個位於3600公尺海拔的基地下起大雪,物資短缺不用說,他們連到野地找東西吃都很困難,沒有植物,動物也躲起來,難道要他們挖雪吃嗎?主啊,請祢憐憫他們吧!另一個基地被轟炸,死傷了一些人,剩下的人就逃往別的地方。  截至11月中,在疫情下,某一基地難民營已死亡30人,疑似感染人數約125位。臨時診所醫生長時間超時的工作,太過勞累而有中風跡象。現在只能調整看診時間,但每月過去求診者約超過千名病患,醫生真的是自己勉強支撐著病體來服事病人。  前線同工守衛著大家的安全,理當得到糧餉,好讓他們專心於守衛工作,但是在難民營的同胞們哪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他們!前線同工生活及防疫物資都是極端欠缺的,想起來有些愧對他們。而難民營裡口罩難求,只能靠著衣服或紗布遮住口鼻。 敲門懇求幫助  服事同工在各個難民點穿梭奔走,真的很辛苦,在我們面臨這麼大的危機時,我們一直沒有放棄信仰,教會同工也因災難四起而工作量居高不下,他們的生活需要請大家憐憫記念。還有醫療藥品物資的採購需求在這幾個月當中也暴增。傳道同工的生活開銷,以及整體難民的醫療藥品,至12月底,約需200萬元經費。  現在各國邊境封鎖,我們的消息更不容易被人知道,實際上我們最近受到很頻繁的轟炸,為了可以快速救援各地受傷難民,前線難民需要5台二手的四輪驅動車來執行難民救援任務,經費預計300萬元。另外,口罩的防護工具方面,我們希望能自己製作可重複使用的布製口罩,23個基地每處至少購置一台縫衣機,總共23台來製作布口罩,估計經費約30萬元。 11月是感恩節,12月是聖誕節,這兩個節日對我們很重要,在今年比往年更多、更...

[天父的心] 努呼路瑪教會 2020.45

去年2019年泰雅族最後一位文面國寶柯菊蘭逝世所在地苗栗縣泰安鄉,就是今日要介紹的努呼路瑪教會所屬之地,努呼路瑪教會依山傍水,緊鄰大安溪旁,距雪霸國家公園僅有30公里之遙,屬於泰雅部落泰雅爾中會其中一堂會。  從長老與長老娘口中娓娓述說當年努呼路馬教會篳路藍縷過程,該堂的起始只是一竹屋建造之怖道所,約五年後,也就是1954年,族人就地大安溪石材,一塊一塊搬運岸邊砌建始完成教會。數年後又在原建築上加蓋挑高空間,成為現今教會之主會堂,深具原民特色,在該地為一指標性建築,除了例行之早禱與主日聖禮,當地大型集會與活動皆以教會為集散中心,目前與政府社福機構合作之長照2.0日託計畫也辦得有聲有色。  台南聖教會與努呼路馬教會最初是因本會李明真傳道與長老熟識後,帶著明容傳道接觸在台南安平打拼鐵板燒事業的長老女兒譯慧(現積極參與於保羅牧區與原民小組各項活動),也因著這層關係,兩間教會開始有了更進一步的交流,並於四年前正式開始與努呼路馬教會以短宣隊一年一度合作,形式包含農耕隊、社區服務、關懷探訪、兒童夏令營,教會短宣隊也逐漸與教會的督耀長老、尤命牧師建立起穩固美好關係至今。  努呼路瑪教會之原民弟兄姊妹,除了早期的狩獵、織布,如今以農耕為主,種植甜柿、五葉松、敏豆等經濟作物,與各地農民一般,可謂靠天吃飯。  每年10月中至11月底為泰安鄉甜柿盛產期,也是該地原民弟兄姊妹一年一度收入最主要的來源,而於南聖愛心角落可買到之甜柿源自日本的富有特有種,結實脆甜,為努呼路瑪教會督耀長老夫婦栽植之辛苦收成。或許弟兄姊妹無法親自遠赴部落幫助當地,故歡迎弟兄姊妹前往愛心角落以行動支持與當地主內教會的連結! ▌高頌安牧師

[天父的心] 嘉南療養院 2020.37

提到精神疾病,你會想到甚麼呢?瘋子、行為古怪、危險人物嗎?許多人對「精神疾病」有著刻板印象,認為精神疾病患者很危險,是不定時炸彈;精神疾病是自制力或意志力不夠的問題;精神疾病的藥不能隨便吃,吃了會被藥控制、會需要吃一輩子。實際上,以上的印象都過於簡略,與事實有很大的出入。對於住在精神病院的患者,因著被社會大眾貼上的刻板印象,使他們長期與外界疏離,似乎早被社會給遺忘。  感謝神,因著幾位曾在嘉南療養院服務的弟兄姊妹們的居間聯繫,從2011年開始,院方十分歡迎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前往該院的復健病房關懷住在那裡的病友。嘉南療養院成立於民國87年,該院是雲嘉南地區的精神專科教學醫院,自民國98年起迄今為南區精神醫療網核心醫院。目前提供門診、急診、急性住院、慢性住院、成人與老人日間留院、居家巡迴醫療、中醫科、神經內科、物理治療、並附設精神護理之家、康復之家等全方位醫療及照顧服務。  初期弟兄姊妹們限於對精神病患的認識不多,而有害怕驚懼的心態,但是幾年下來,越來越發現他們是一群最不會隱藏、最純真的人。每個月第四主日下午,路加的弟兄姊妹分成三或四隊,進入鐵門深鎖的嘉療復健病房,這些病房大都是男女分開,並依照功能分級管理,我們每次的分享內容包含詩歌教唱、演短劇、樂器演奏或講聖經故事。雖然剛開始時,每一隊都為著活動內容而傷腦筋,但是時日稍久這些憂慮逐漸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的技巧變得較純熟,信心也更為加增,過去所害怕的精神病患,也不再避之唯恐不及。牧區各小組的成員也因著參與此服事,彼此之間更為熟識,關係更為緊密,真可謂越服事越甘甜。  然而,每次關懷看到一些年紀輕的患者、或是已經住了多年仍無法出院的病友,我們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們無法自由進出病房,更談不上到教會參加聚會。感謝神為我們開了這扇門,讓我們進到他們中間,將福音分享給他們。九年來我們的服事,似乎僅是「一杯涼水」,每個月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是幾年下來,發現不但病友們被我們的喜樂所感染,簡短的詩歌他們都能跟著吟唱,他們的單純,有如孩童一般。從今年年初至今因疫情的關係,我們無法前往,感謝神,八月底我們有重新恢復此關懷事工,相隔快九個月,雖然不少病友的健康漸走下坡,但是對福音的回應依然單純如初。 ▌路加牧區 駱重鳴

[天父的心] 瑪樂發教會 2020.28

瑪樂發教會(前身為義林聖道堂),隸屬於中國佈道會,中國佈道會自1960年開始就有在屏東縣來義鄉佈道的紀錄。1967年5月7日,因應部落需要,義林聖道堂於義林部落當中被興起,1979年原址重建。2009年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重創義林聖道堂所在地,經政府協調後於2011年將部落居民遷至新來義部落永久屋。永久屋聚落的建堂於2016年點交完成並於2017年獻堂,目前的主任牧師廖金鐘牧師自1993年神學院畢業後便於瑪樂發教會服事至今。  瑪樂發(Meleva)在排灣族來義語系有「感恩與喜樂」之意,教會期盼以「滿懷感恩、喜樂服務」的心志,回應社會大眾的愛心,在耶穌基督裡持守真道,振興排灣族文化,推展全面性的社會關懷,建置多元服務的平台。教會的佈告欄中貼了這麼一段話「瑪樂發的信念:『少說是非,少發怨言,多說讚美的話。各盡己職,彼此服事,同心合一,互相搭配,歡喜快樂事奉主。』」再加上一段經文:存謙卑的心,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  除了教會對內的聚會之外,瑪樂發教會亦發展有陪讀班,幫助國小的學生在課後有接續的學習與裝備,內容包含品格教育、作業指導、才藝課程以及閱讀時間,除了協助孩子們完成每日作業及課程複習之外,也期許孩子們有好的品格。早期陪讀班在潮州市區成立,後在新來義部落永久屋接觸鄰近的萬隆國小,在數年的努力之下,目前與萬隆國小有好的聯繫,讓在地的孩子得以有機會走進教會,接觸福音。  自2013年開始至今,南聖總共配搭瑪樂發教會舉行兒童夏令營五次(2013-2017,每年一次)以及青少年營會五次(2017-2019,每半年一次),每一年都看見教會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著許多的成長,雖然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暫停了配搭的腳步,但相信兩間教會之間的連結不斷續,在彼此的代禱與守望當中一起成長,看見神預備的美好。 ▌陳家彬牧師

[天父的心] 希望之光 Ray of Hope 2020.24

台南聖教會的週日義賣,通常有不同的單位輪流擺攤,有時候你會看見一些精緻的手工餅乾,有各種不同的口味,這些餅乾來自一群弱勢女子,他們是「希望之光」──Ray of Hope。希望之光是一個基督教非營利機構,以聖經為原則,致力於「生命神聖」以 及「性純潔」觀念的宣導,現任執行長荷溫妮牧師(Juanita Hebard),來自美國華盛頓州,九歲就蒙召,有一天要成為宣教士,後來上帝帶領她來到美麗的福爾摩沙,2006年加入希望之光志工隊伍,十多年的時間,見證了上帝在此機構的祝福,許多未婚單親、家暴的母親在這裡得到庇護,而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原本決定要以墮胎來解決問題,至今,已經有數百位寶寶在希望之光的保護下出生,而這也是他們的精神──生命神聖,每一個孩子都有活下去的權利。  希望之光,是由戴安心怡(Beverly Bedwell)、杜淑姍(Susan Thompson)、戴和慧(Carolyn Ardron)等三位女宣教士於1999年在台南市創辦,服務危機(未婚、未預期)懷孕女性、性侵被害者、墮胎後情緒失調女性提供諮商、輔導、緊急安置,並設置24小時緊急援助及諮詢專線服務。希望之光是非營利機構,因此對於所有來到當中尋求保護的女性,不收取任何費用。  現任執行長荷溫妮牧師分享自己的見證,她本身也是家暴下的受害者,但她以自己親身經歷的苦難,轉化為愛與能量,擁抱這些受傷的女性朋友。當荷溫妮牧師分享自己的故事,面容溫和平靜,彷彿這不是她自己所經歷的一樣,她用基督的愛勝過她生命中的傷痛,更不允許苦毒的根留在裡面。  希望之光還有許多的事工,包括:希望之光二手塢,接收來自全台各地的物資,提供希望之光個案就業訓練、穩定的工作機會和收入;戴氏之家訓練中心,幫助這些女性朋友的生命重建:手工餅乾工作坊、技能訓練,以及性侵害、墮胎創傷心理復原……等講座。過去,希望之光每年會舉辦300-400場的「真愛值得等待講座」,推廣守貞的概念。但近期,政府的立法愈來愈趨向性解放,守貞的觀念愈來愈被打壓,求主看顧,讓基督信仰的守貞、生命無價原則,能夠堅持下去。 ▌李慧貞傳道

[天父的心] 人倫教會 2020.20

人倫教會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坐落在美麗清幽的山中部落,空氣新鮮,天氣十分涼爽舒適,即使沒有冷氣也不至悶熱。人倫教會屬於布農部落,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布農族是台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台灣的原住民中,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因著對小米收穫的重視,進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布農族繁複的和音就是我們熟悉的八部合音,不太需要太多樂器伴奏,單純的合音就非常好聽。  在部落的居民都習慣早睡早起,清晨五點鐘,天才矇矇亮就開始教會的晨禱。人倫教會兒童主日學在星期日早上七點半到九點,主日學小朋友大約有五、六十人,有些孩子是從水里到人倫教會聚會;星期日下午有母語崇拜,兒童主日學老師懷裡抱著嬰孩在教課,非常的辛苦。當地的孩子們都非常獨立,他們幾乎都由哥哥姐姐們帶去教會,有些小孩甚至是自己走過去的,沒有大人陪在身旁。兒童主日學的全勤獎品是一塊麵包,但是小朋友們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知足的心全寫在臉上。當地沒有任何國中,需要三十分鐘的路程才有國中,原住民求學需要付出許多的代價。原住民朋友有著上帝所賜予貼近大自然的環境、寬闊的胸襟以及樂觀的天性。  人倫教會的孩子們個個純真可愛有活力,南聖來到這裡舉辦營會已經五年了:2015勇闖金銀島、2016腦筋急轉彎、2017與豪豬共舞、2018時間派、2019約拿大冒險,每次都有八十位以上的孩子湧入教會。來到人倫教會短宣是上帝奇妙的作為,這裡的村民超過八成都是基督徒,但龐大的信眾也使教會經常有人力短缺的問題,因此盼望透過聯合,能夠建立長期的合作,一起在這個地方堅固福音的根基。到人倫教會就像回到家一樣,有一次全牧師要去市區,特別來拍拍我肩膀說:「加油!」我的眼淚就掉下來,牧師強而有力的加油聲,真的很感動。還有一次我們要從人倫回台南的路上,看到對面的車子有人跟我們招手,原來是牧師和牧師娘拿幾盒葡萄要給我們帶回台南吃,眼淚又掉下來了,這是神給我們特別的家人。我們看著長大的小朋友,有著大大的眼睛、靦腆的笑容、黝黑的皮膚,漸漸的發現他們有一顆單純且真誠的心,唱詩歌的時候超大聲的敬拜神。五歲的小姊姊幫三歲的妹妹洗頭、洗澡,每次都是自己來到教會,不需要家人接送。百發百中神射手小阿布,大家對你的準頭非常的佩服;騎著小三輪車撞到牆翻倒,沒有掉下一滴眼淚,也沒有哭鬧四歲的小一飛,讓我們既心疼又...

[天父的心] 匠愛家園 2020.15

匠愛家園,這個單位的使命是希望關切「被動落難者」的需要,就是家庭關懷與工作尊嚴;要為他們建設健康的循環生態圈,使他們脫離被安置收容的單向絕路,因為生命需要被接納及建造,需要被賦予使命,儘管只是小小的使命,對匠愛家園成員來說都是無比的喜樂滿足。  匠愛家園成員各自因不同原因來到「匠愛」,他們在這裡學習欣賞、相愛和照顧。你會看到曾經走錯的家人現在每天照顧失依老人的起居飲食。匠愛家園有別其他只提供住宿的收容場所,更是給予每個人愛、支持,讓每個人有自身價值的地方。在匠愛家園中看見70歲又中風2次的婆婆,若在收容所她就是永遠被人服侍,而現在她每天依然可以為家人燒熱水洗澡,她賺到零用金後會到福利社購買生活用品。對她來說這不是勞動,而是參與生活使生命更有力量!上帝給人動力是一種祝福,身心亦因有動力而健康。反之,人會不斷作出自我負面評價,使身心靈健康每況愈下。  聖經教導我們神愛世人,不分族群。匠愛家園希望以家庭形式經營,但你會發現這個社會的作法是將不同種類的「落難者」放進不同院舍。單一物種是生態滅絕的前兆,所以匠愛希望以更人性的家庭形式來經營。的確他們的入住者比住在各種老人院、照護所來的快樂許多。在匠愛家園的工作是回應良心的工作,不是回應股東的工作,更不是為了每年得到同樣補助預算而做出漂亮的成績單。要真正脫離安置收容的困境需要從被動的生活安置轉化成主動的生活參與者。這一切的改變由他們一起參與匠愛家園運作開始!家園中一切作業,從冰淇淋生產到午休時間、從醫療接送到用餐守則等都是入住者一同制訂。他們不是被管理者,更像是參與者。這樣有自發性的生活參與是補助單位難以想像的。  目前他們有超過80人共同生活,當中不少入住者完全沒有補助。但每天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都是支出。匠愛家園要走自給自足的路確實不容易,但這是永續經營者必須面對的議題。這是一群已被貼標籤的弱勢者;現在希望透過產業、生活體驗與休閒觀光的結合達成自給自足,使自己不再成為負擔,甚至有能力付出。武漢肺炎期間,使園區內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所有活動暫停、產品滯銷,期待我們能更認識他們,一起為弱勢者打造第二人生,成為匠愛家園永遠的好朋友! ▌董彥君傳道

[天父的心] 認識布農部落 2020.10

1984年,布農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白光勝牧師抱著麥子落土的精神,回到家鄉台東縣延平鄉服務,深深體會到原住民工作千頭萬緒,唯有從部落做起、實踐才是道路。1994年起,白牧師試圖尋找一個文化傳承與經濟生機兼顧的模式,而布農部落正是實踐希望工程的場域。1995年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協助下,創立了第一個由原住民成立的「布農文教基金會」。  布農文教基金會自1995年成立以來,從1個工作人員到現在70多名專職人員、40名兼職人員,創造出自給自足的產業模式,讓延平鄉居民得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尊嚴的生活著。  為根本落實原住民的重建工作,使族人自給自足,讓國人深度參與,目前布農部落休閒農場規畫了部落劇場、部落民宿、部落風味餐廳、部落咖啡屋、編織工作坊、會議室、農場、畜牧場、農特產加工室、便利商店,河堤公園、蝴蝶谷區。  惟布農部落之前一直尚未通過成為合法的休閒農場,不過他們的案例是早在休閒農場法規通過前就已經發生及存在,所以努力申請19年,知名「布農部落」終於在2019年成為合法休閒農場!自從大約十年前左右,高牧師到布農部落認識了白牧師,開始有了雙向互動,從白牧師的事奉心路歷程學習到神的僕人該有的特質,白牧師經歷本身患有小兒麻痺、又是原住民身分,所以從小受到很多排擠,但樂天的他依然願意為主奉獻,用信仰幫助部落族人走出弱勢、酗酒、失業…等的問題,改善很多部落的民生、經濟、和心理問題。白牧師透過愛族人的心及福音的異象,篳路藍縷,讓布農部落漸漸成長茁壯,外表看似風光,背後卻有很多血淚的故事,過程中也產生很多族人之間的誤會和失和,產生很多眼淚和傷痕,但靠著信仰和對族人的負擔,還是一步一腳印地前進。記得我三年前去當志工時,白師母說過,很多人以為他們已經穩定賺錢,但實際上每月經濟能打平就不錯了,他們不拚營業額,不拚經濟,成立布農事業乃是為了幫助社區弱勢家庭,成立基金會、曾經設立免費幼稚園、課輔班,助人走出貧窮、使大家的心靈得到富足!聽了很感動,他們用實際行動,帶領弱勢,實際與他們參與課輔班、送餐計畫……等,早晚都有禱告、晨更,看出他們經營部落更是要幫助社會、榮耀上帝!  相信未來南聖和布農部落還有很多合作的機會,歡迎大家一起參與各樣的事工。到台東時,不妨去鹿野參觀一下這個美麗的農場喔!(本文前半部介紹參考布農部落官網) ▌高頌和傳道 ...

[天父的心] 認識新路循理會 2020.06

新路循理會是因著認識內獅循理會、上內獅循理會後,透過上內獅循理會的明花傳道,而認識新路循理會的黃惠梅牧師。獅子鄉一帶都是排灣族的原住民,黃牧師本身是台東的排灣族,因著認識神、獻身傳道而來到獅子鄉,成為當地族人的祝福。新路循理會有著多年的歷史,旁邊有楓林、丹路等部落,而當地的特色是教會推動有機蔬菜的種植,因著部落許多族人失業、土地荒廢等問題,黃牧師有感而發學習有機蔬菜的種植,並且幫助部落族人恢復祖先遺留的土地耕種,不僅幫助村民重新恢復生活的動力,也讓土地能夠再被利用,一舉數得。 需要及代禱  新路循理會曾經一度沒有牧者,因此許多會友流失或到其他部落生活,而黃牧師重新恢復教會的事工後,從建堂到蔬菜的教學買賣等,都一手包辦。新路循理會的建堂非常艱辛,歷經十年仍未完工,求主動工讓峻工執照能順利取得,讓等待已久的會友們能看見新會堂的落成營運。另外由於部落許多青少年信仰傳承不易,流失率極高,因此也盼望這地的福音事工能夠重新復興起來。即使全村都是基督徒,穩定聚會的卻為數不多,是另類的再復興事工。整個新路部落也有一些族群的隔閡,因著不同的原因來到部落的族群彼此有些張力與不合一,也求主給教會智慧,讓部落能夠合一起來,一起興旺福音。 義賣事工  新路循理會因著透過蔬菜的義賣而連結到台南聖教會。每個月的第三周來到南聖義賣,每次都載著滿滿的蔬菜,為的就是要讓南聖的弟兄姊妹能夠買到沒有農藥、化學肥料、新鮮自然的蔬果,讓買的弟兄姊妹安心,又能幫助新路循理會建堂及營運,是非常有意義的服事。也感謝但以理牧區的弟兄姊妹每個月協助義賣,讓新路循理會來義賣的同工能夠完整參加完一堂主日崇拜,也能在靈裡充電與敬拜,帶來相互委身與扶持的果效。感謝神透過義賣也讓南聖的弟兄姊妹更加認識新路循理會,每年的原住民主日也都會看見陌生又熟悉的面孔,就是獅子鄉的上內獅及新路循理會的弟兄姊妹,歡喜快樂地一起來敬拜讚美神。感謝神的愛使我們與原住民教會能有這麼深的連結,盼望透過每次義賣幫助偏鄉的新路循理會能夠成長與茁壯,感謝神。 ▌高翊倫牧師

[天父的心] 茶山部落 2020.02

阿里山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上山遊覽風景。阿里山五奇: 鐵道、雲海、森林、日出、夕陽,也成為世人所知的美麗圖畫。  阿里山住著一支美麗的原住民,他們是鄒族。鄒族沿著阿里山公路周圍分布總共有八個部落,分別是樂野、達邦、特富野、里佳、來吉、山美、新美、茶山等。其中南聖短宣隊這幾年所踏足的部落有山美、新美以及樂野、茶山。新美、山美、茶山南三村因著達娜伊谷風景區的優勢,觀光客大批湧入,塑造了非常興盛的觀光文化,主打的是休閒部落的體驗: 風味餐、搗麻糬、烤山豬、原住民歌舞、住宿體驗,讓觀光客能夠更深地了解在地的原住民文化,是很棒的體驗。  2009年,莫拉克颱風夾帶強風豪雨,史稱八八風災。因為八八風災,全台多處土石坍方、道路中斷,甚至小林村被滅村,造成許多人無家可歸。八八風災一樣給達娜伊谷帶來重大的災情,阿里山地區的許多地方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重建、復原,也影響了部落的生計。茶山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加上路途遙遠,觀光客人數已大不如前。  南聖一直以來都與阿里山鄒族保持著連繫,我們的短宣隊因著與山美教會安志強牧師的熟識而能夠開始進入部落帶領夏令營。2011年開始關懷山美教會、2012年加入茶山教會、2013-2014年在茶山部落茶山國小、2015-2017年在樂野部落的阿里山國中小及樂野長老教會、2018-2019年在茶山部落的茶山長老教會舉辦夏令營,帶領許多孩子認識基督、扎根信仰,也引導許多非基督徒學生進入到教會裡面。短宣隊帶領孩子透過繪本、戲劇、聖經故事、生命教育,幫助他們能夠體會信仰、接觸福音。甚至短宣隊也帶領孩子在營地中露營過夜,體驗獨立自主的生活。2018年,甚至舉辦了八間鄒族教會聯合的夏令營,共計60人次參與。鄒族的孩童雖然人口外流,但留在部落中的孩子都能夠在信仰中被造就,是件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我們期待,孩子不單是聽懂福音,也要能夠行出真理、活出榜樣,成為神所喜悅的、品格健全的孩子。  當地的鄒族的牧者告訴我們,部落的爭戰很大,不管是真耶穌教會的攔阻,或者傳統祖靈信仰的綑綁,都讓族人活在恐懼之中、被拒於真理之外。也許你未曾參與過茶山短宣隊的事工,但是你一定到過阿里山,當你想到阿里山,要記得阿里山有一支美麗的族群,他的名字叫做鄒族,你可以為他們禱告,也可以實際參與在南聖的短宣事工當中。 ▌王誠正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