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1的文章

[南聖頭版] Nathan Thadeo 跨越文化界線 高舉基督為主而活 2021.26

您曾經在跨文化的異鄉生活過嗎?箇中滋味難以一一道盡,台南聖教會有一群跨國界的外籍人士,豐富了這個大家庭的文化內涵。南聖新聞台6/19邀請英語牧區的Nathan Thadeo擔任主播,充滿活力和熱情的Nathan,目前就讀長榮大學,是領取全額獎學金的國際學生。深具感染力的生命,有他在的地方就有喜樂和歡笑,在台上,他帶領的敬拜充滿力量;在台下,事奉的態度嚴謹認真,待人誠懇真摯,曾經有人說:「Nathan跟每個人都是好朋友。」 來自坦尚尼亞的國際學生  Nathan來自非洲的坦尚尼亞,他深愛自己的國家,分享見證時,總是不忘分享家鄉的種種,坦尚尼亞國土面積是台灣的二十六倍,其中有一個國家公園是台灣的8.8倍大,裡面有各樣的野生動物。Nathan的父親是牧師,Nathan承襲了這樣的信仰,在距離家鄉一萬多公里的台灣,因著基督信仰,使他更加勇敢無懼,並感謝神賜給他的一切。  Nathan來自坦尚尼亞的小村莊,那個村莊,信耶穌的人很少,大部分是穆斯林,在他的家鄉,需要拾取木柴生火才能煮飯,年幼的他,也常需要帶著家裡的牛羊前往森林區尋找食物,不只是動物需要吃草,有時候全家都挨餓,就在路上尋找可以吃的作物,Nathan說,他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因為森林裡危機四伏,有時候會遇到蛇、鱷魚、狒狒……等具有攻擊性的動物,經常讓他感到懼怕,而在漫長的旅程中,沒有人可以陪伴他、幫助他,當時沒有手機、網路,但也因此養成了與神獨處、對話的習慣,神不只是他的陪伴,也是他遇到危險時求告的對象。 學校成績優異 開啟了另一片天地  因為家鄉貧窮,讀書不被認為是優先選項,但Nathan的學業成績向來不錯,也喜愛念書,他人生的轉捩點是認識了珍古德(Jane Goodall),為什麼會認識珍古德呢?有一次,珍古德拜訪了他所住的村莊,當時他還是個小學生,在那裏很少人能說英文,雖然他還小,但可以用英文溝通。珍古德對他說,如果以後受教育需要資助,可以找她。Nathan努力念書,得到不錯的成績,順利考上好學校,可是家庭沒有辦法資助他,他的村莊太小,如果他要繼續升學,就必須離開村莊到比較大的城市,為了自己念書的費用,他禱告祈求,後來他想到珍古德,幾番迂迴,找到了她,透過珍古德的機構贊助,使他能順利受教育。 台灣:美麗的意外  高中時期最常去的地方是教會,他也在高中階段,參與坦尚尼亞偏遠部落的短宣,高中即將畢業之際,同學們紛紛...

[南聖家書] 在真理的道上穩穩站立 2021.26

年紀越大越在乎緊緊抓住神自己,生命的歷練越多對神的話語有更多的體會,如何在至聖真道上穩穩站立?想要藉著這封書信將自己的體會跟弟兄姊妹分享。常常有人問我基督徒和一般人有甚麼不同?我想都不想直接回答「看見自己是罪人」,正是因為看見自己的罪、面對罪惡的無能為力,我們才會謙卑地來到耶穌基督面前領受基督在十架上代贖的救恩。因信稱義根基於神聖的交換、努力活出成聖的生活是對神的聖潔最深的渴慕,但是聖靈在「因信稱義」和「活出成聖的生命」中間到底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當我們靠著恩典活出成聖的生命、是不是就已經達標,還是成聖、分別為聖的生活其實只是屬靈生命的起點?到底我們如何看待四福音中每次耶穌被問到「如何承受永生」時,耶穌所強調的「愛神愛人」?聖靈如何引導我們在「愛神愛人」的歷練中逐漸成熟?基督徒和神的關係僅止於個人性的嗎?基督徒信仰群體—教會和神之間又有甚麼關係,在新約時代的教會中我們又應當把聖靈擺在哪種位置?  事實上,正是因為聖靈在我們裡面的工作幫助我們承認自己是罪人,更是因為聖靈的工作讓我們能夠體會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救恩,正所謂是聖父制定了救贖計畫、聖子完成救贖計畫、聖靈幫助我們體會並瞭解聖父所制定的救贖計畫。聖靈不但幫助我們體會瞭解神的救恩,聖靈更幫助我們有這樣的把握知道我們領受一個新的身分、就是神兒女的身分,以至於我們能夠開口呼叫「阿爸父」。聖靈的工作恰恰使我們有這樣的信心、有這樣的把握「我們擁有永恆的生命和盼望」,這是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生命救主之時,聖靈在我們生命中所成就極美的事情(在我們的信心上)。因信稱義是每一位基督徒生命中最重要的體會,能有這樣的體會正是我們領受聖靈最重要的證據。成為基督徒之後,聖靈更成為我們屬靈生命的保惠師,祂幫助我們分辨撒旦惡者的詭計和陰謀,提醒我們遠離惡者的試探,當我們硬心時為我們擔憂為我們代求,更在我們痛苦絕望之際保守我們永遠相信「神永遠不變的愛」,生命成聖之旅當中聖靈步步相隨、時時提醒,守護我們幼嫩的信心,幫助我們隨時警醒倚靠神,對神永恆的聖潔有完全的渴慕。正是因為神絕對的聖潔,有罪的人在神面前絕對灰飛煙滅,若我們要和神之間有深度互動交流,我們不僅僅要除罪,更要常常停留在聖潔裡面,這正是基督因信稱義、努力成聖的重要目的和原因,使我們和神之間有更親密愛中的交流,我們不再只是僕人使女,我們成為神的朋友,致終我們成為神的兒...

[牧者心語] 疫情中的反思 2021.26

最近網購平台「618年中促銷特賣」剛結束,也代表著2021年正式進入了下半年了!如果沒有疫情,此時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因著台灣疫情在五月爆發,原有生活模式被迫立即調整,教會也配合政府政策停止了實體聚會改為線上轉播,在教會全職的我,原本行事曆上充滿著「紅色」的代辦事項,因為紅色是代表工作,也就是教會的事情,我並沒有將他們刪除,而是在後面加註了一個「X」,表示此事工暫緩或取消,想記錄這段時間疫情到底改變了我多少生活。過去教會每個月都很忙碌,是非常豐富與蒙福的教會!每天教會充滿著弟兄姊妹,生氣蓬勃的樣子真是美好;但看著自己的行事曆上,從五月底的全球禱告會、大學晚崇、六月初的大學獻詩、達人秀、兒主講道、各項福音外展、六月還有國家祈禱早餐會、如鷹、短宣等大事,卻通通劃上了「X」記號……究竟是輕鬆?還是失去?心情很是複雜,但當事情都停下來時,正是讓我好好反思自己的時候。  回想自己過去每周在台上跳敬拜舞,有時候會默默希望久久休息一次也好,好好在台下唱歌敬拜,不用腦子裡想著一堆舞步、擔心下一步會跳錯,但這樣的想法並不會停留太久,神總是很快地提醒我:「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這句經文提醒著我還有力氣、還有恩賜就要拿出來為神擺上,給予能敬拜的恩典的不是神嗎?不要等禮物被收回了才懊悔怎麼沒有把握住機會使用它。在教會宣布要開始線上直播,台上也限定人數參與之時,敬拜舞蹈想當然是第一個停止的,我慶幸著自己沒有不珍惜每一次事奉的機會,否則現在可能是帶著無限的懊悔!但也求神保守我的心,不要再讓僥倖心態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疫情的到來,雖然有非常多不方便,不能聚會、聚餐、醫療界也忙得不可開交,但總覺得上帝仍然給我們很大的出路——透過網路,我們仍然能夠與親朋好友交流、還能網購、上網課、直播聚會,換作是發生在更早的年代,可能真的會隔絕所有人事物,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想想就覺得現在的我們好幸福!  詩篇46篇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休息,不是指消極的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浮動的心要靜下來,聽神的聲音、看神的作為,不要再無止境的索取、汲汲營營的爭取。經文前面說道:「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不論世界怎麼變化、疫情如何肆虐,屬神的人都有平安,因為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隨時的幫助,我們不需要擔心害怕,只要做一件事:住在神的同在...

[牧者觀點] 為什麼上帝沒有聽我的禱告?2021.26

基督徒常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禱告沒有蒙上帝的應允,於是感到上帝沒有關心自己的需要、聽到自己的懇求,況且自己所禱告的內容如果不是很誇張,大部分都會覺得上帝應該要成就,畢竟上帝不是聽禱告的神嗎?上帝不是應允我的呼求嗎?怎麼我禱告的事情,上帝常常不成就呢?是上帝的問題嗎?還是我自己的問題呢?  記得有一位牧者說過:上帝是聽禱告的神,但是上帝可沒有應許說每一個禱告都成就!這句話聽起來挺有意思的,對喔,上帝是聽禱告的上帝,但是上帝沒有答應我們每一個禱告。這就好像你的另一半可以是你很好的傾聽者,但是大概不會認同每一個你所表達的看法,否則他就是一個機器人,沒有自己的想法了。  既然上帝沒有應允我們每一個禱告的請求,那我們又開始問:那為什麼上帝沒有答應我的禱告呢?是我禱告的內容不正確嗎?還是我禱告不夠呢?或者我禱告的是上帝沒有要現在給我,而是在將來要成就的呢?許多的問號就在我們每一天的禱告生活當中上演,有的時候我們越禱告不但沒有越了解神的心意,反倒更加感到疑惑,因為我們發現,上帝是那麼的高深莫測,我們實在難以明白他的心意跟計畫。  其實弟兄姊妹,這就是一個信心的考驗,我們必須知道,我們不是用上帝視角來看整個世界。我們都知道,我們跟我們的配偶是差異很大的兩個個體,我們看事情的角度跟觀點都不一樣,以至於有時候在夫妻之間會產生溝通的困難,或者一些誤解,都是因為每個人成長背景不同所導致的差異。  但是我們跟神的觀點看法不同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因為以賽亞書55章早就告訴我們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所以中國人說以管窺豹、以蠡測海,就是這樣的道理,你可以想像自己像井底之蛙在觀看天空,而上帝的意念就像井之外的世界一樣寬廣。  我舉個例子,有一次在為兒子組裝學步汽車的時候,我看零件很簡單只有幾個,輪子、車軸、車體,應該很容易組裝,我就沒有看說明書,憑著自己對車子的印象來組裝,結果你猜發生什麼事情?當我以為應該組裝好了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墊片裝反了,以至於兩個輪子沒辦法正確組裝起來,我必須把我已經組裝好的所有零件全部重新拆開,照著說明書的步驟組裝。當時我真的感到很懊悔,因為白白浪費了許多的時間,如果一開始就照著說明書來組裝,我會用不到一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它。  因此,上帝在我們身上的計畫藍圖就好像組裝汽車的說明書,而這說明書在上帝那邊。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沒有說明書,我們憑著自己...

[防疫新生活] 孩子在家學習期間,親子與手足 關係緊張與衝突,對應之道?2021.26

從5月19日宣布三級警戒開始至今,將近一個半月的時間,親子與手足1000多個小時的朝夕相處,考驗著彼此的關係與相處的智慧,身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把握這段特別的時光,化衝擊為成長,化考驗為祝福呢?  對於這個衝擊,在媽媽小組的分享中,發現媽媽們個個潛能大激發,帶著孩子們一同讀經、閱讀、烘培、手作、繪畫、運動、下棋、做實驗、看照片、看電影,玩遊戲...等,享受比平常更多的親子時光!  但在過程中也難免有親子關係緊張,手足衝突的時候,譬如寫作業不用心,事情無法在時間表內完成,常常令父母很抓狂;或是現在該做東,孩子卻偏偏愛做西,就是要跟你不一樣,好顯得自己很有自主能力;加上網路世界的吸引,父母要求孩子自制,又多一項衝突。在家事分配上,孩子們常常計較做多做少,這時公平變得很重要,有好東西,總要先搶先贏,絕不能讓自己吃虧,玩遊戲,總是要贏,好像只有自己才可以是最強的,或是手足之間互挑毛病,看到有誰做得不好,就趁機大肆批評嘲笑,場面越演烈,家庭氣氛時常處於沸騰狀態,哪裡有父母所希望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萬事興呢?  在我還做孩子的時候,我從外公的身上學習到親子和手足的關係,外公在眾多的手足中,就孝順地照顧臥床15年的阿祖,不和弟兄姊妹計較,寧願吃虧,也不曾從樂觀的外公口中聽到任何批評的話,在重男親女的年代,外公對女兒也相當溫柔和用心,因此兒女間也彼此相顧,逢年過節大家喜歡齊聚一堂,平時只要有誰去看外公,家人間都會彼此喝采,互相道謝,沒有世俗的成功、沒有令人稱羨的社經地位、沒有顯赫的財富,沒有傲人的學歷,但「孝順」和「分享」,是家族美好的風範;「感謝」和「讚美」成為家族最美好的產業,即使到了孫兒輩,家人間的感情仍然相當融洽,「關係」不是從書上學的,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即使坊間有許多書籍、網路有許多方法,讓沮喪的父母們似乎可以找著一盞明燈,但關鍵還是在於父母看待這些問題的眼光,畢竟孩子是從我們的風範,看事情的眼光在學習「關係」,父母經營家庭,是為了洞悉問題,找出解決方案,以達到自己所期待的完美家庭呢?還是成為伯樂相馬,挖掘孩子的特點,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是在天父的愛被創造的,活出我們所在之地的價值呢?   把握這段時間,多鼓勵孩子付出與分享、制定固定但可以有彈性的時間表、一起討論家事分配,多多彼此欣賞互相讚美,重要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要以身作則,父母要彼此相愛,家庭以對神要真...

[聚焦聖經] 創造是真的嗎?從創世記看信心與拯救 2021.26

創世記開頭幾章很奇幻,上帝六天創造天地、動植物,以及人,人長壽達數百年,再加上大洪水、挪亞方舟、通天塔……種種不太符合現今的情況。非信徒也覺得荒謬,聖經怎麼跟科學格格不入,很多矛盾與衝突,該怎麼解?  難怪,信創造論的人少之又少,除了基督徒,還真的沒什麼人相信。  那,我們為什麼還會信? ————————————————  很多人以為科學證明創造論為錯、進化論為對。  事實上,進化論從來都沒有得到證實過: 科學無法證明創造論為對,但也無法證明進化論為對。 若說創造論是一種理論,那進化論也還只是一種理論。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科學發展,對進化論的理論不利。  所以宇宙是怎麼來的?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甚至是更切身的問題,為什麼人人都得死?   沒有人能真正知道答案,即便哲學家也不行,只有一位能夠回答這種種的疑問,就是神自己。但讀創世記的時候,也面臨一樣的問題,這卷書到底是人的想像還是上帝的啟示呢?我們能說進化論是一種理論,但有沒有可能創造論也是真的是理論而已?  信聖經的我們,其實根本不是用「科學」在接受,而是用「信心」在接受。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亞伯因著信……以諾因著信……挪亞因著信……亞伯拉罕因著信……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11:1-13  從新約許多經文看到,耶穌本人也認定在創世記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真有其人,挪亞和洪水是史實,不是傳說,既然耶穌這樣認定,我們也這樣認定。相信是一種選擇,相信創造論的人,也是用信心在接受,相信無神論,也是一種相信,因為也沒人能真正證明這世上沒有神,既然科學或哲學證據都不夠,大家為什麼相信進化論?同樣的,相信進化論的人,也一樣是用信心在接受,而不是用科學在接受。有學者說,真正用心去研究二者的差異的話,會發現要相信進化論,需要比相信創造論要有更大的信心才行。  主張創造和不主張創造的立場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只在於理論的不同,而是對於生命的理解不同,如果人是被造,必是有目的與意義的,反之,大爆炸或演化論裡的人,只是物質、機率的產物 ,沒有意義,生命沒有盼望。  再回到聖經,講到創造,不能不提到拯救,這兩個主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依人的理解,創造與拯救發生的順序,應當是先有創造後有拯救,然而按照體驗的...

[天路歷程] 我的一生在神手中 2021.26

大家平安!我是雯卿,從小生長在基督教家庭,我是第三代基督徒。  記得小時候,學校老師會在班上做信仰調查,問到有誰家信基督教的請舉手,我總是唯一或唯二的一個。個性內向的我,卻每次遇到這樣的調查,小手舉得高高的,深怕老師沒看見(特別聲明與身高無關,姐姐我小時候可是坐中間排呢!)其實會有這樣的舉動,是因為我有個很愛傳福音的阿嬤,從小教我唱的台語詩歌〈至好朋友就是耶穌〉;又加上我很黏阿嬤,舉凡阿嬤去週二女宣婦女詩班,週三禱告會,週五家庭禮拜和週日小孩的主日學,還沒上小學的我通通參加!(其實應該頒個全勤獎給我,哈!以後去天堂找阿嬤時記得跟主耶穌要)所以,小小心靈中喜愛主耶穌,深深以身為基督徒為榮!又加上超愛上主日學的我,喜歡唱詩歌,喜歡主日學老師教的帶動唱手舞足蹈,喜歡每年聖誕節被選參加戲劇的演出,總覺得去教會比上學快樂多了!(其實,是主耶穌老謀深算的「小組長養成計畫」!)  總之,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的我又備受家人呵護和寵愛,求學過程也很順遂,總以為基督信仰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生幸福金牌!  一直到結了婚,遇到人生經濟的大風浪,為了先生的事業賠了自己的信用,讓家人擔心流淚, 信仰面臨很大的考驗,一直在問主,為何這些事要臨到我?甚至嚴重懷疑神真的存在嗎?直到遇見了明容,看到她失去摯愛的先生,獨自帶著三個孩子,而她對神的深信和倚靠卻越發堅定,最後還委身成為傳道人。她在信仰上不斷扶持我、鼓勵我,甚至,知道自己罹癌,第一句話是:「感謝神!還好是我,不是其他姐妹們。」聽到這句話的我,當場爆哭,本來要安慰她,卻得她安慰!  因為明容傳道美好的腳蹤,又把小組長的重責大任交付與我,從此知道,信仰不是為要領取人生康莊大道的幸福金牌。而是如經上所言:「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現在承蒙神的揀選,將我從污泥中拉起,即使經過流淚谷,神必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若神願意用這卑微的我,我要對主說:主,我在此,請差遣我!  ▌路加牧區 楊雯卿 

[天路歷程] 很多理所當然 都不是理所當然 2021.26

有一天早上有人說:你看!太陽變黑了;有一天夜晚有人問:欸?月亮怎麼不發光了?  如果我們聽到這些話,是不是會嗤之以鼻? 因為在認知當中,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早晨到了,太陽就該出來照亮世界;到了夜晚,月亮就是會高掛在天;沒有光害的時候,抬頭就能仰望星空,這些都是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那麼理所當然。  馬太福音24章29節說到:「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  在看到這節經文的時候,對我來說還滿震撼的,好像原本認為永遠不會改變的事情,理所當然會發生的事情,有一天真的有可能不再發生。也就是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實際上都是神在掌權的。如果神要讓太陽變為黑暗,祂就能夠做到;如果神要讓星星墜落,祂就能夠做到,就連太陽月亮星星都會變動了,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變的?  舉一個例子來說,對我來說這次疫情影響最大的,不是不能外出吃飯,不是不能去學校上課,而是不能理所當然地去球場打球。一個禮拜至少打三天球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一天來到,好像隨時從家裡出門去球場,是一件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我卻發現,連出門都是「神的恩典」。其實不只是打球而已,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到餐廳吃飯、逛百貨公司、看電影,舉不完的例子,都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覺得很理所當然可以做的事情,我們卻常常忘記讚美、感謝,那保守我們出入平安的神,讓我們「擁有自由」可以做這些事的「神」。  「保護你的就是耶和華,白天黑夜都不必懼怕,不管你出你入、你的幫助,從今時直到永永遠遠,都在你的身旁 。」詩歌〈祂是你的幫助〉  以另一方面來說,很多我們認為不會改變的,卻一直在改變。穿著風格的改變、上課方式的改變、一份關係的改變、對於同一件事情態度的改變。也許我們可以誠實的說,其實我們沒有如想像中的堅定,也許我們對於神的信心沒有我們認為的堅定,甚至我們對自己的想法也不如我們以為的堅定。當我們看見疫情蔓延,心裡越來越不平安、害怕;當事情沒有朝著我們預期的發展,我們開始被情緒帶著跑,滿腦的焦慮,不停的想著解決辦法。因為我們害怕事情改變,卻沒有能力去應對,到底我們真正能抓住的、能倚靠的是什麼?  「你的軟弱祂都知道,祂能體會你的需要,祂定的日子,你尚未度一日,都已記在祂冊上。」詩歌〈祂是你的幫助〉  在路司得城裡,當保羅和巴拿巴醫治了瘸腿的人,那城的人拿花圈想把他們當神一樣向他們來...

[南聖頭版] 擋不住的鋒芒 不是自己 乃是基督 周維音師母生命故事 2021.25

喜歡京劇的朋友,聽見《蘇三起解》必定眼睛為之一亮,豎起耳朵仔細聆聽,這個愈來愈不多見的民俗技藝重新在如鷹之夜的舞台上粉墨登場,一位造型千變萬化、聲音清脆嘹亮、多種扮相角色都可任意發揮的演出者,舉凡京劇、動畫角色、政治人物模仿秀……只要一出場就成為全場的焦點,她是周維音師母,2013年和陳家彬牧師結婚,現在是二個孩子的媽。周維音師母在六月16日接受南聖新聞台的邀約,擔任主播,在光鮮亮麗的外表和開朗的笑容底下,有著精彩豐富的人生際遇。  來自傳統信仰的家庭,她如何認識耶穌,進而全職委身事奉?維音師母回憶小時候,她就是個長輩疼愛、不缺朋友的孩子,加上甜美可愛的外型,她說:「我從小就夢想成為明星。」小四開始學京劇,那段日子過著每天早上7:00拉筋吊嗓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演出,慢慢發現自己上台不但不緊張,還樂在其中,她從未想過還有機會唱戲,而回頭看人生,發現一切都是上帝美好的鋪陳。 從親人的亡故發出生命的疑問  2006年,她23歲那年,兩位親人相繼過世,第一個,是她的外公,面對親人亡故,家族使用道教儀式,當家人一起摺蓮花,為死者祈福,使她對死亡有許多疑問:1.誰決定人可以上天堂? 2.人活了半輩子,為什麼人生的結局卻是負面的,留下遺族許多苦毒? 3.那爺爺現在在哪裡? 半年後,奶奶過世,奶奶是基督徒,雖然奶奶來到台灣時已經失智,但她使用基督教的儀式,她對生命的疑問,教會在安息禮拜中給出了答案,牧師說,奶奶信耶穌,所以她進了天堂,並且後代子孫對奶奶的回憶都是正面的。 尋找耶穌 遇見耶穌  安息禮拜後,維音打電話給表妹(她記得表妹從小在教會長大),告訴她:「我想跟妳去教會。」去教會之前,她做了一個禱告(雖然當時不知道這是禱告),但她記得她對神說:「聽說祢是耶穌,如果祢是真的神,祢會知道我是誰,知道我經歷什麼事……」於是,她跟著表妹來到景美浸信會,第一次參加主日,她還記得講員說了一段話:「我知道你們當中有人對生命有很多疑問,耶穌可以回答你……」在那段呼召當中,她沉浸在感動裡面,在當天就決志信耶穌。 生命起飛 信仰起飛  決志信主後,不代表我們的信仰立即突飛猛進,工作也沒有一帆風順,維音師母描述她剛信主的日子,她懂得不多,也說不上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生命翻轉,但她堅持穩定聚會,沒有停止,她的爸爸媽媽打從一開始就認定她只是三分鐘熱度(她自己也承認),但事後回想,這真的是上帝給她的憐憫,持...

[南聖家書] 令人期待的「疫情過後」2021.25

最近我在FB上問了臉友們:「疫情過後的最希望做的事是什麼?」大部分回覆的不外乎這幾項:(1)能回到教會敬拜神,向神感恩。(2)南北家人能相聚、朋友能一起出遊。(3)可以不用戴口罩逛街、洗頭、聚餐。(4)送小孩上學、正常上班。... 其實,這些回覆不用問也知道答案!但在我心中卻有一種催逼的聲音,催促我要加緊腳步、更多預備疫情過後的日子!  記得2020年四月初,我寫給牧區弟兄姊妹們的「疫中書信」談到在疫情中如「為主被囚」的心情...等,那時正是 COVID-19 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時過一年多,台灣的疫情從控制良好轉至全國三級警戒,好像末後日子的腳步逼近,感嘆人生道路另一種「時不我與」的現象!  近20年來,各樣不同的災難發生,在台灣已經不是少見,若要細數全球各地的災難,更是成千累萬之多,風災、震災、水災、火災、SARS、COVID-19,加上最近的以巴戰爭…各樣災難、瘟疫、戰爭頻傳;每回都讓人想起聖經說到末後日子的景況:「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太24:7-8)  2020年6月17日,天下雜誌(700期)39周年特別報導:「疫情過後最該做的一件事:與地球和好!」提醒著人類要停止破壞環境,造成汙染,好治癒地球!  2020年11月25日,商業週刊專欄:《關鍵評論網》執行長鍾子偉,談到:「疫情過後,外國企業為何會更強大?給「自認幸運」台灣人:別坐等恢復正常」我們應該為下一階段預備!  2021年6月8日,人力資源網公司 Salesforce(CRM-US)執行長 Marc Benioff 預期:「疫情過後,公司一半以上人力仍將持續居家辦公」;一種新的數位文化,現在正在上演!  在這段全國三級警戒的日子中,除了與疫情相關的各個單位在前線努力防疫工作之外,國內的各黨派仍不乏為著政治利益、為未來選舉鋪路,各樣不輸連續劇劇情的口水戰、抹黑、醜化、扯後腿…都正在上演中,而百姓們就算想要選邊站,面對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也只能隨波逐流,也讓人隨己意搖擺!另一方面,疫情提早讓我們學習提升各樣資訊能力,媒體的運用透過網路縮短人們見面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改變帶來的是喜是憂?好事發展的順利,壞事也因著異地的隔閡產生更多的誤會;然而「生命的轉化」仍需要實際的互動,線上會議的難處在於:如何讓人與人之間的「生命轉化」帶來成長的實質果效,不僅只是單向的分享,這...

[牧者心語] 神話語的轉換效率 2021.25

近日聽到一位姊妹證道的時候提到,人的耳朵的構造原理,是將環境當中的聲波的能量(聲能)轉換成動能,再將動能轉換成電能傳至大腦的過程。讀過物理的人都知道,能量的轉換過程會造成能量的喪失,也就是轉換效率,在能量轉換的過程當中,能量就以不同的形式(例如熱能)逸散到空氣當中。會有能量喪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所在的環境非真空的理想環境,而是有空氣的存在,跟許多影響能量轉換進行的因素。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騎機車的時候,需要為機車加汽油。我們知道機車的動力來源是來自於引擎當中的汽油燃燒產生壓力推動活塞,並將動能提供給機車行駛使用。而汽油燃燒的熱能轉換成動能的過程當中,造成許多的能量損失,而這樣的能量損失就以廢氣跟熱能的形式,透過排氣管逸散到空氣當中。  在製造能源的形式當中,火力發電是一個效率比較低的方式。以機車的燃油舉例,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汽油真正被用在提供給機車動能,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都成為逸散的能量排放到空氣當中,浪費掉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燃燒帶來動能的效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這也造成空氣汙染。  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談科學,或是機械相關領域,我們想要談的是,信仰當中也存在著這樣的轉換效率,上帝的話語常常透過幾次的轉換,才進到我們的腦海裏面。當我們聽見神的話語的時候,通常有幾個狀況,一種是充耳不聞,這種情況叫做「故意裝作沒聽見」,這是人很本能的其中一種反應;另一種叫做「選擇性聆聽」,我們只聽見自己想聽見的,然後去做我們想做的,由此可知這轉換效率是很低的,如果上帝的話語本來是100%,我們選擇性聆聽之後剩下50%,然後聽見之後做了50%,那上帝的旨意真的到我們去行出來的部分,其實只剩下25%,更別提很多時候我們的轉換效率是比這個低更多的。  舉個例子來說,上帝在聖經當中所啟示的話語如果是百分之百,透過我們每天的靈修,大概只得出了百分之十的內容,接著我們再去講給我們的小組員、弟兄姊妹聽,又只講出了我們所得出的內容的一部分,結果在這樣的轉換過程當中,就如同造成許多能量的損失一樣,我們離上帝話語的全貌,其實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而這還不包括我們解讀錯誤的部分喔!如果再加上我們誤以為上帝的意思、誤以為聖經這裡是這個意思,用我們自己的意念去解讀,那我們離上帝本來的意思就更遠了!  當然,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百分之一百聖經的意思,也沒有人能夠完全講出聖經百分之百的原意,也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每天...

[牧者觀點] 如何走出憂傷成為喜樂?2021.25

憂傷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經歷     我們都曾經悲傷過,人生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憂傷是人類的共同經驗,親人的亡故、失婚、背叛、失戀……都會帶來極大的悲痛,而這些悲痛未必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但不想要的事還是發生了。為什麼人生有這麼多的艱難?從創世記人類犯罪開始,人就開始了各種辛苦,憂傷、悲劇、死亡,但我們屬於上帝的人,可以在憂傷中找到出路。 憂傷也是一種療癒過程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悲傷五階段」理論,遭逢重大變故的心理轉折: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她認為這是悲傷的療癒過程,Kenneth J. Doka 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悲傷是沒有「階段性」的,每個人有他的恢復歷程,但他們的共同點,都鼓勵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生命中的憂傷,面對憂傷的目的是為了有盼望的未來,Kenneth J. Doka 的著作《面對失去,好好悲傷》裡頭提到:「很多人認為如果痛苦減輕,就代表逝者對自己的意義已逐漸消失,所以他們寧可身陷痛苦,也不願忘記過去。事實上,真正的療癒與放下,是你不介意再提起。當傷痛逐漸淡去,你將更能保有回憶。」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時間來接受事實,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練習悲傷,也練習堅強。 上帝看重我們的憂傷  上帝在乎我們心情,祂看重我們的憂傷,「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18) 如果我們的憂傷是來自至親好友的傷害,可能是婚姻中的不忠誠、朋友的背叛……等,我們很有可能產生「被害者情節」,憂傷中帶著委屈,因為自己是被傷害的那一位,無數次暗地裡的流淚哭泣,自憐的情緒不斷高漲;有些人也許在關係的破裂中是「加害人」的角色,這種憂傷帶著懊悔,因為一些無法扭轉的過去,無法繼續往前進。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應該接受現實──往事難追回,不需要是基督徒也能明白這個道理,聚焦在過去的傷痕從來沒有幫助任何人,但基督徒面對憂傷的時候,有一條世人沒有的出路,不管是「被害人」或「加害人」,都需要上帝的赦免和引導,「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7:10) 按著神的意思憂愁,讓我們找到生命的出路;自我中心的憂愁,使我們走向死胡同。 福音的本質是要人得自由  上帝並非高高在上,不在乎我們的感受,神的靈在我們身上帶著使命:「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

[聚焦聖經] 約翰一書 2021.25

約翰壹書為使徒約翰所寫,其後還有貳書及參書。透過約翰福音我們認識到,約翰與耶穌的關係緊密:「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約13:23)」。正因如此,約翰所認識的耶穌基督,以及透過耶穌基督所認識的上帝,給我們一個獨特的視角。關於書信中的稱呼,有「小子們哪」(2:1)、「父老啊」(2:14)、「弟兄們」(3:13),不只是信徒中的各年齡層,抑或是信主的年歲長短,可見約翰對各年齡層的關懷,並用一種溫暖的口氣勸慰彼此。  書信開宗明義說到:「耶穌基督就是生命之道、永遠的生命!」約翰認識的耶穌超越時間的限制,因為是從起初就存在,也說明了耶穌基督是生命的起源、源頭。約翰因著對耶穌的親身經歷,正是約翰壹書最好的明證。約翰深刻地說,這生命之道,是他過去親耳聽見、親眼看見、親手觸摸過的,證明了約翰所認識的耶穌再真實不過了!而約翰寫約翰壹書的目的,其一是要分享給信徒他與神之間的團契關係,盼望信徒們也擁有與神的團契;其二也是盼望讀者因著書信中的安危,喜樂得以滿足。  「上帝是光」,這是約翰透過耶穌基督對神的認識!因此我們若盼望自己與神相交、團契,卻活在屬靈的黑暗中,就是沒有行在真理中、說謊話了。那麼,約翰告訴我們,要如何活在光中呢?首先要願意承認自己的罪,透過耶穌的血被潔淨,才能進入光明中。反之,認為自己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犯罪的,就是正在欺騙自己、不在真理中了。總而言之,約翰乃是勸我們不要犯罪,假若犯罪,仍有中保耶穌,為普天下之人的罪而成為贖罪祭。  至於什麼人是認識神的呢?遵守神的命令者才是認識神的人,也是愛神的人,而活在上帝裡面的人,就應該會在生活中效法耶穌。耶穌活出了彼此相愛的命令,如同真光照耀,因此活在愛中就是活在光中。約翰在此把第一章的光明與第二章的愛連結在一起,讓我們體會活在愛中就是活在光明中。  約翰再次提醒我們,不要愛這個世界,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愛了世界,就沒有愛父的心了!世界給我們不過就是肉體享樂的渴求、眼見之物的渴求、對自我成就和擁有之物的自傲罷了。世界也正在消逝中。世界的結束-末世會面臨敵基督者的挑戰。即使敵基督者是從教會中出去的,卻絕不是教會的一份子,而不認耶穌為基督的,生命也是虛謊的。基督徒們要把那從起初聽到的存在心裡,就是住在子裡。我們是受了恩膏的,末日基督顯現時,關鍵是我們是否住在祂裡面,也才真是神的兒女。  約翰說明「什麼是愛」,他不只...

[防疫新生活] 父母完勝守則:青少年放防疫假之網路使用 2021.25

青少年是意指身體和心理的過渡階段的人,聯合國青年議題官方中文網站定義為15~25歲之間,就台灣人對「青少年」多以國中及高中學生為主要的認知。隨著新冠疫情教育部在今年 5 月 17 日起宣布:「高中職以下同學基於防疫目的請假者,學校應予以准假,不納入出缺勤紀錄,不扣減學業成績評量。」這使國中高中的學生嗨翻天,不用上學但爸媽要上班……有什麼比青少年時期讓孩子拿回自我時間管理權更讓孩子感到存在的美好!  雙薪家庭父母上班,對於半大不小的青少年大多放在家自行管理,但對於身心仍未成熟的小大人們,父母隱憂青少年上課之餘晾在網路上到底瀏覽什麼?安全如何把關?作者的孩子也是在這個年齡層,國中、高中、大一,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完勝守則一同共勉之。  信任賦予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自己餵飽自己,不論是在家煮飯或是叫 Uber Eat,都不再需要父母過多操心,但對於選擇上的「節制」不是能一蹴可幾的,是父母與孩子間自「學齡階段」就需逐步養成的,父母信任孩子的選擇是建立在和孩子過去互動的歷程中,父母不能盲目或不負責任的口頭說我信任我的孩子,而是應給予約法三章後天天和孩子談談是否能履行彼此的約定。例如每天讀半本課外書、上課使用電腦瀏覽網路之外限定使用網路瀏覽內容、每天花一小時做晚餐給上班辛勞的父母、家事的分工規則、運動時間、瀏覽網路的資訊是屬於哪一類的、談天的對象限定是認識的朋友等,賦予能力並欣賞孩子的努力給予正向的回饋。  雖然有時孩子會因懶得做菜就只煮泡麵隨便渡一餐,其實為人父母的也不要過份焦慮孩子的營養不足,再過幾天孩子們就吃膩了,自然會努力學做菜了。  談談今天的時間安排:青少年很有自己的想法,忙碌的程度不輸給大人,忙著追自己欣賞的網紅、解決同學們之間的問題、完成學校的功課、做自己喜歡的事(彈琴、做手工藝、陪寵物玩、照鏡子……),鼓勵父母親每一天晚上留在孩子房間至少15分鐘陪孩子談談今天的事,以表達關心的角度更多認識他們今天想分享給你知道的事,有時候可能是「沒事」但仍可以坐在他房間陪伴他一起看他的網紅在開秀,這都是建立彼此愛的連結,重要的精心時刻。  越了界線一定要有所處置:青少年挑戰父母界線和他們不平衡的荷爾蒙一樣難以預測,父母的威嚴一定要徹底展現,該罰就不能姑息,否則下一次父母的話就沒有約束力了,可以透過先前約定好的處罰進行處置,例如扣零用金、明天學校線上教學結束就不能使用網路等。...

[天路歷程] 圓夢 超乎所求所想 2021.25

在台灣50年代出生,常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家家戶戶挑燈夜看電視轉播,一起分享奪得威廉波特少棒世界冠軍的歡騰。  個人超愛棒球,少年時就曾號召眷村(台南水交社)左鄰右舍玩伴,組織了一支雜牌軍棒球隊,在自家附近的空小(空軍子弟小學,現今志開國小)打球,只要我們家三兄弟(恒幸、恒達)一上場,幾乎就佔了三分之一球員名額。還有其他孩時同伴張明浩、洪仁宗、李小恩、朱賢寰、朱賢璋、朱賢豪、孫繼文、劉天一、駱海東……。我們也常挑戰其他球隊,贏輸結果已束之高閣,換來的卻是快樂滿滿的童年回憶。及長因著學業繁重,接著工作再到走入婚姻家庭,心有餘力不足,只能以關心棒壇消息的心情,如王建民、陳金鋒、陳偉殷等的動態,取代置身球場以球會友的樂趣。民國89年跟著內人若慈,進入台南聖教會並受洗後,整個生活重心除了上班,就是去教會。  驚訝的生命就在神開道路引領下,原先覺得不可能再重拾球套馳騁紅土場的時候,約於民國91年,裕國(誠正傳道父親)和竇爸振臂一呼,在教會同樣愛好棒球的弟兄的奔走下,成立了南聖慢壘隊。因我最年長(夠熱心又熱血),所以被選中當隊長,之後在以賽代訓的歲月中,雖不贏較多,卻也曾拿過比賽亞軍。持續打了幾年後,因配合教會福音活動及每個人服事日益增多,往往難成隊形出賽,故而終止了球隊運作。唯當時的球員,有張雲翔、高翊倫、高頌清、高頌和,因著神的呼召感動,成為牧者(https://www.tnhc.org.tw/staff)。另球員王裕國(歿)、吳建毅(歿)、陳明輝(歿)、黃聰智(歿)、竇國昌、陳逸偉、史銘燻、廖連宏、邱宏達、楊泰民、劉仁祥、侯宏南、袁新民、蘇悅中、姚舜星、王冠棟、王冠博、蔡國卿、裘維正、吳宗道、戴振峰、吳俊益、黃明瑞、竇大衛、黃立民、葉佳楠、蔡家豪、崔聖宇、王文雄(安樂聖教會)、吳宏文(路竹聖教會)、吳杰、陳明鎮、楊恒達……等,拼勁十足的身影,歷歷在目,記憶猶存。當時幾乎每場比賽,我都有現場錄影,然後PO到南聖慢壘部落格,供大家回味觀賞,可惜現在檔案不存,徒留遺憾。  幾年後,沒想到教會兒童芥菜種周末營的才藝班,添增了樂樂棒球項目。欣喜的我又重回球場了,只是角色轉換從球員忝為教練。看著一群小朋友,認真的打球,賣力的奔跑,接到球後雀躍的歡呼,內心的澎湃久難抑止。每次球賽結束後的感恩禱告,盼望他們心靈深處耶穌愛的種子已栽種,等待澆灌發芽。  去年經由台南市社會局的媒介,希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