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福音主日」標籤的文章

[福音主日] 玉萍牧師信息分享 為主當兵 2021.6

一月31日福音主日,吳玉萍牧師分享信息「為主當兵」,來自傳統信仰的家庭,為了信仰而堅持的道路跌跌撞撞,充滿眼淚,但玉萍牧師說:「信心之路,永遠都要靠主勇敢。」而走過信心的旅程,上帝漸進式的帶領應證祂的信實。 為主當兵,我們的戰場在何處?一、世界的戰場:活出與世界分別的生活;二、屬靈的戰場:私慾、罪、抱怨;三、心思的戰場:口舌、人際關係、怒氣、紛爭,玉萍牧師鼓勵弟兄姊妹,我們都是被召進入神的軍隊,提摩太後書第二章:「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我所說的話你要思想,因為凡事主必給你聰明。」同受苦難,而不是為自己的罪受苦,願意去做「老我不喜歡做的事」,當兵的人不讓事務纏身,專心一意在所被託付的事上,我們能夠完成主的託付,因為「凡事主必給你聰明」。玉萍牧師分享自己19年事奉的心路歷程,非常羨慕高敏智牧師的信仰洞見和建立團隊的恩賜,在團隊中學習欣賞每個人,雖然她是軟弱的,卻能靠主剛強,上帝給她許多的夢想,走過那麼多年的信仰道路,上帝擴張她的眼光,勇敢為主夢想。 玉萍牧師的分享深刻真摯,牧師勉勵弟兄姊妹,為家人禱告不要灰心,禱告的力量,時間可以證明,這麼多年來的信仰之路,她看見家人的改變,上帝真的在工作。以躲避球賽為例,球場上有很多種不同的球員,既然我們在戰局當中,就不要再當驚聲尖叫的百姓,而是勇敢接住球,幫助自己的球隊獲得最終的勝利。 ▌本報訊

[南聖頭版] 在虛實難辨的世代 尋找生命的「真愛」 2020.34

八月16日福音主日,高敏智牧師分享信息主題:「真愛」,「誰曾用手心量諸水,用手虎口量蒼天,用升斗盛大地的塵土,用秤稱山嶺,用天平平岡陵呢?」(賽40:12) 高牧師從「度量衡」切入,天平、體重計、地磅……都有它適合度量的對象,如果人站在度量卡車的地磅,絕對測不出自己的體重,不是人變輕了,而是器物不合適,同樣的概念,人認為自己沒有罪,是因為放在錯誤的測量儀器上。所謂的真愛,是神給予的,因為世上配不過這樣的「真」與「愛」。神用最大的量器量給我們屬天的祝福,卻用最細微的刻度來關愛、憐憫我們,這就是真愛。  每個人都渴慕被愛,也渴望有愛的出口。聖經寫到「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139:16)」,當我們還在母胎的時候,祂就注視著我們,這樣的愛何等奇妙,甚至願意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為要使我們承受救恩、得蒙救贖。  高牧師帶領會眾分別探討「真」與「愛」,現實人生中虛實難辨,人們總是認真的角色扮演,過著接連不斷的斜槓人生,但也因著自身利益,走向了虛假卻不自知;有些人不是虛假,但時常眼前看見的盡是困難,終日哀聲載道、裹足不前,生命沒有果效;再者,最終的虛假莫過於那惡者,蠱惑猶大譴責獻上香膏的瑪麗亞,卻大聲疾呼要淍濟窮人,甚至出賣耶穌走向永遠的失落。世界用盡一切的力量,讓我們以為是愛,最終是讓我們全盤皆輸。  談到世上的「愛」,也讓人無法看透,有些人因內心不安全感作祟,所以盼望更多與人聯合,如同聖經列王紀所記載的南國猶大,不斷與鄰國建交,但這樣交換型的愛終究換來背叛、帶來滅亡;而所羅門王也為了外邦女子的美貌,忘記耶和華上帝與大衛家的約定,竟建立外邦神廟,致使禍延子孫;諸多例子再再顯示人性的愛是如此薄弱,如此地不可靠。  萬物將那永恆的「真愛」指向耶和華上帝,因祂在創造萬物之時就定下了救贖的計畫,也盼望這難以數算的豐盛恩典,可以臨到極其渺小的我們;要做的其實不多,就是接受祂成為生命中的主、認定祂而不再倚靠自己,放手徜徉在祂的愛中,必定會滿足心中的渴慕,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經歷和品嘗的「真愛」。 ▌本報訊

[福音主日] 郭建廷傳道見證 從「青菜人生」到「精彩人生」 2020.31

七月26日福音主日,由郭建廷傳道分享見證,主題「青菜也能變精彩」。他形容自己是「從教會的外面,長到教會裡面」的第一代基督徒,他的「青菜人生」轉變為「精彩人生」,是因為認識釘十架的耶穌基督。  從小就是金庸迷,武俠小說佔據了他的心思,甚至幫金庸筆下的人物做了「武功評比排行」,寫成手抄本。長大之後,經歷人生的種種關卡,深知道人生不像武俠小說這般簡單。建廷傳道來自一個父母離異的家庭,學生時代就到了美國,用很長的時間思想人生的意義,他認定人生是沒有意義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死後歸於塵土;學生時代的他沉迷電玩,在美國的日子,曾經罹患憂鬱症,每天如同行屍走肉。當代護教大師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曾經提出人生關鍵的四大問題:起源、意義、道德、命運,這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回答,必須符合「事實」,而只有聖經能夠提供最完整的解答。建廷傳道經歷了上帝的拯救,在美國曾經加入讚美之泉的團隊,從這個團隊中的敬拜,他得著許多的滿足和喜樂。  建廷傳道說,從「青菜」到「精彩」,「青」到「精」,多了一個「米」,這個「米」字,就像一個十字架,旁邊的四個點,解答了我們人生的四大問題。高敏智牧師回應建廷傳道的見證提到,我們的人生有很多的「排行」,我們看重什麼,就會安排什麼:名校排行、名牌包排行、NBA球星排行……但真正的人生,什麼才是致勝關鍵?這就是教會存在的意義,福音主日是分享基督在我們生命中的拯救,每一個生命翻轉的故事,都極其寶貴。 ▌本報訊

[南聖頭版] 福音主日音樂劇 《達米盎與痲瘋病人》2019.39

九月22日,台南聖教會福音主日演出音樂劇《達米盎與痲瘋病人》,改編自真實故事,由高頌和傳道作詞作曲。19世紀,一位名叫達米盎的宣教士,將自己投身在痲瘋病人的照護事工,前往別人不敢去的痲瘋島,陪伴、照顧這些邊緣人,他說:「我知道我是去一個終生放逐之地,我也知道,我遲早會染上痲瘋病,但是,如果是為基督而做,沒有一個犧牲稱之為太大的犧牲。」  故事中以一個年輕男孩Allen為故事主軸,他患了痲瘋病,必須被強制驅逐至痲瘋島,在戲劇中鋪陳與家人告別的憂傷,朋友們反目無情的心痛,這是痲瘋病人的悲歌。痲瘋島上的人們,每天如行屍走肉,只是等死的人生,毫無盼望。直到達米盎前往,近距離和病人相處,一面傳福音,一面帶領他們工作──修建房子、建造教會,沒多久,一個死氣沉沉的島嶼煥然一新,病人也有非常大的轉變。  達米盎神父雖然最後也因痲瘋病辭世,但是因著他的委身,使痲瘋病人感受到耶穌的愛,達米盎在痲瘋島服事十六年,為他們主持了無數場的喪禮,使這些被離棄的人,在死前感受到的不是遺棄孤獨,而是有尊嚴地死去。  這部音樂劇獲得廣泛的迴響,不只是弟兄姊妹感動不已,第一次參與主日的新朋友也說:「宣教士的故事很感動。」在劇中,達米盎所唱的詩歌:「打破這道羞愧的高牆,讓黑暗得見亮光,相信黑夜最終將過去,黎明一定會到來,在死蔭之地人,大光照著他們,你使心靈得安慰得飽足,你使大痲瘋潔淨。主幫助我更願像你,動慈心接納他們,病人的流血傷口,看作是美麗花朵。」 更多具組迴響點此 ▌本報訊

[福音主日] 達米盎與痲瘋病人的故事│劇組迴響 2019.39

▌馬可牧區/高頌和傳道(編劇/導演) *達米盎與痲瘋病人的故事*  其實很早就被安排要在九月負責音樂劇,只要想到就有點焦慮,不知道要演什麼,更遑論要寫歌...(沒寫過啊) *劇本  到了七月中,想到之前在準備帶領耶穌醫治痲瘋病人的查經內容時,無意間查到達米盎的故事,記得那時很受感動,就覺得是個很好的素材,所以趕快去博客來買他的傳記來看(有點冷門,一開始還缺貨),還好十幾天後還是寄來了。八月看完後才開始構思要擷取什麼內容和心情改編成音樂劇,慢慢的從「宣教士」和「痲瘋病人」兩個角色的角度來發展,分別去體會他們的處境和感受,才慢慢整理出架構。 *寫歌  編劇一個段落才開始寫歌,本來試著用鋼琴創作...,但一整個沒fu(鋼琴也很爛),改成用自己習慣的吉他,用平常隨興彈的弦律,慢慢從情境和角色的心情去揣摩試唱,再錄起來反覆修改,沒作過曲還要一次編六首…,我想是聖靈的動工,否則我沒辦法完成,後來還有不同人幫忙修歌詞、修和弦、打譜,真是太感謝了!(傳記中有人這樣描述達米盎:「他把病人流膿流血的傷口,看作是美麗的花朵來照顧」,這句話真的很touched ,就把它放進歌詞) *排練  教會很忙碌,前幾週還有講道、如鷹、新同工退修會...等,所以直到當週才開始排練,感謝神有這麼厲害的同工群,在短時間內有很好的呈現,不論演員的唱跳、樂團、幕後(化妝、燈控、音控、道具、影像字幕)都呈現的很好,感謝主有一群很棒的同工,讓我慢慢化解這段期間的緊張和壓力! *達米盎  這是一則宣教士的真實故事來改編的音樂劇,達米盎在他有限的一生,充分活出愛鄰舍的捨己精神,就像耶穌,動了慈心摸痲瘋病人,改變了痲瘋病人的一生。達米盎說:「向痲瘋病人,就成為痲瘋病人,為要使他們歸向神。」他把病人潰爛的傷口看作是美麗的花朵來照顧,他不等病人,而是主動去找病人。  對於這種不治之症,他所做的事情在現今醫療成本、講究效益的概念下,投資報酬率根本是零,沒有任何獲利,雖然他所做的沒辦法醫好他們的疾病,但卻是改變了他們一生,若是沒有人去關懷他們,這些病人可能在死前會咒詛他們的一生,但因著他的舉動,他們會認為是有天使來迎接他們回天家了,達米盎改變了他們的一生,為他們舉辦數千次的喪禮,給病患有尊嚴的死去,他給了我們很好的榜樣。  「我知道我是去...

[教會消息] 七八年級詩歌福音見證 潘鳳珠傳道信息分享 成熟之旅 2019.35

八月25日,七八年級詩歌見證福音主日,由潘鳳珠傳道分享信息「成熟之旅」,提出三個重點:一、服事神是你最榮耀的呼召和命定;二、服事神需要付上願意改變的代價;三、服事神最終極的榜樣是人子耶穌。鳳珠傳道分享自己信仰的歷程,學習怎樣長大成熟,以前會挑選自己喜歡的服事,後來生命不斷被擴張、突破,才知道真正的事奉是「教會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成熟」,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步跟隨主的帶領,從日漸累積對神的認識,使自己甘心順服,如同基督的榜樣。  鳳珠傳道描述自己蒙召的起點,從「感動」到「行動」,神把一顆渴慕服事神的心放在她裡面,往後的歲月中,她不斷被調整破碎,她說,服事之所以榮耀,不是因為有別人的掌聲,或是亮麗的舞台,榮耀不是那麼膚淺的定義,服事之所以榮耀是因為我們服事的對象,祂是一位偉大至高的神!在服事的戰場上,我們被賦予登峰造極、出類拔萃的機會,但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見證基督,而不是彰顯自己,一個事奉者需要願意接受上帝的調整和更新,這是一條長遠的道路,直到我們見主面。我們需要提醒自己「WWJD」,意思是「What would Jesus do?」 在生命中的每一個抉擇時刻,成為我們優先思量的問題。 ▌本報訊

[教會消息] 福音主日 聖經劇場《瞎子巴底買》2019.26

六月23日福音主日,教會以聖經劇場《瞎子巴底買》的故事呈現,在福音書中記載,當耶穌和門徒到了耶利哥;出城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瞎子巴底買,他聽見是耶穌和他的門徒來了,就大聲呼喊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群眾當中有許多人責備他,要他安靜。他卻更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哪,可憐我吧!這個聲音吸引了耶穌的注意,耶穌說:「要我為你做什麼?」瞎子說:「我要能看見。」耶穌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此劇由董雅婷傳道編劇及作詞作曲,遵照聖經上所說的脈絡故事,賦予更豐富的人物特質,在裏頭除了巴底買,還有另外兩個與他一同乞討的瞎子,市集的人生百態,瞎子唱出他們的悲歌:「世上的人情冷暖,沒有人看得比我們更清楚。」巴底買聽見市集的人們談論這位偉大的先知,醫治趕鬼、叫死人復活,多麼希望神蹟可以發生在自己身上,可是當耶穌來了,眾人蜂擁而上,身為瞎子只能遠遠的被孤立,巴底買不顧眾人、不顧形象,大聲喊叫呼求耶穌,劇中的三位瞎子,只有巴底買最後得著醫治,他的信心使他得醫治。當巴底買得醫治,張開眼睛所看見的第一個對象就是他的救主。編導董雅婷傳道說,這是她第一次創作音樂劇,是神引導完全不懂音樂的她寫出這些內容,帶著聖靈的感動,故事鋪陳和歌詞旋律相得益彰,許多弟兄姊妹流下感動的淚水,《瞎子巴底買》是每個基督徒經歷上帝的故事,心靈的瞎眼得以看見,是因為耶穌基督賦予的新眼光。高敏智牧師的總結中說,瞎眼得看見是生命的神蹟,人生中最大的無奈是:能看見的反而瞎了眼。 ▌本報訊

[天路歷程] 神親自做成祂的工作 2019.26

《瞎子巴底買》是我第一次嘗試寫音樂劇,神給了許多的感動,成就了這齣戲劇,也讓我再次經歷神的帶領……  神真的太奇妙!  《瞎子巴底買》是我第一次嘗試寫音樂劇,當初因為牧師說以後戲劇要音樂劇的形式,所以我也沒想太多,「就開始寫音樂劇吧!」心裡想著,反正我以前也不會寫劇本,既然都是神給的,那這次神也一定會帶我寫音樂劇!當我越來越明白,如今我若能做什麼,都是因著神的恩典,對前面的挑戰,也越來越不會感到害怕。就這樣憑著信心接受挑戰。  但事實擺在眼前,我就是一個完全不會寫曲的人,樂理什麼的,學完也忘了,簡譜的寫法也完全不會,只好厚著臉皮,用唱的把感動唱出來,再麻煩牧師幫我寫成簡譜,就這樣也很克難的寫好了一首首的曲子。  在市集上,一個看似身份低賤、瞎眼的乞丐巴底買,他心中的眼睛卻是雪亮的,他知道他生命的盼望,在於那位賜生命的救主。「巴底買的禱告」也是我們心中的盼望,是我們在生命低谷中,對神切切的呼求 ;「市集之歌」是我們每一天的寫照,為了生存而忙碌的活著;「瞎子的悲歌」是我們看不見未來的恐懼與無奈;「你聽說了嗎」中看熱鬧、要神蹟的人們,也有我們的身影,「他能救我」是我們對神的信靠,因為唯有神是我們的拯救;「巴底買看見了」是我們認識神的那一天,內心的喜樂與感動;巴不到、巴度夭他們只顧著溫飽、不願意改變,卻失去了得救的機會,是我們生命的提醒……在耶利哥城小市集的故事,卻是我們生命中曾經出現的場景!神給了許多的感動,成就了這齣戲劇,也讓我再次經歷神的帶領!  戲落幕了,但參與的弟兄姊妹,他們認真擺上的身影,卻還深深的縈繞在我心中,能在這個教會,與這些愛主的弟兄姊妹們一起同工,真的很幸福、很感動。舞台上戲劇和諧美好的呈現,是因為有這些合一、順服、同心的弟兄姊妹,他們擺上自己,下班後、忙碌中,卻抽出時間來彩排,只為了讓神的名得榮耀,大家身體雖然疲累,卻依然抓緊時間練習,在不多的時間中,努力預備!這一切都是在舞台上大家看不到的,卻也是最真實的信仰!  最後,還是感謝。感謝神使用平凡的我們,讓人看見祂的奇妙作為與能力,如同牧師的講道分享,神蹟總是發生在道路中,當我們願意相信,踏出跟隨的腳步,就必要看見他的榮耀! ▌馬可牧區 董雅婷 

[福音主日] 來去之間的智慧 成就神美好心意 2019.22

五月26日主日崇拜,由教會的「六年級詩班」引導詩歌見證分享,林姿儀傳道分享信息主題「成為最好的僕人」,姿儀傳道在台南聖教會已經三十年,對於教會的服事盡心竭力,去年剛從教會專科班畢業,成為傳道人,她分享自己屬靈成長之路的秘訣,簡化為八個字──「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具備音樂恩賜的她,在台南聖教會常擔任司琴,熱愛音樂事奉,因此她總是帶著喜樂的心被「呼之則來」,可是生命中更大的挑戰是「揮之則去」,在這個過程當中,她學習謙卑、學習成全,教會的舞台不是屬於自己的,是屬於神的,一個最好的僕人,願意在該上場的時候上場,該退場的時候降服。  姿儀傳道說,「呼之則來」是隨時預備好自己被神用,讓自己處於「on call」狀態,願意有僕人的心志,聽候差遣,並且在平時不斷裝備自己,累積自己的實力,將自己最好的獻上給主。「揮之則去」是另一個更難的工作,需要有足夠的成熟度才做得到,學習如何成全別人,願意選擇退讓,不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和經驗是最好的,不只是要在神面前「順服」,更要「降服」,「降服」是一個比「順服」更深刻的字詞,將自己的主權完全交託給主。  高敏智牧師回應姿儀傳道的分享,以「來去之間」為主題,新約聖經中提到的那位有信心的百夫長,為這種觀念做了很好的詮釋,百夫長說:「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太8:9) 事奉者不要總問:「為什麼?」當我們屬於神,我們的來、去之間都有著上帝的美意,我們的考量點不在自己的好處,而在神國的需要,如果基督徒想要打屬靈的勝仗,首先要把自己原本的衣服脫下,不管它有多昂貴,因為只有脫下自己原有的,才能穿上屬靈的軍裝。 ▌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