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南聖家書」標籤的文章

[南聖家書] 經歷 [恩典] 的三部曲 看2022新年的智慧 2022.5

第一部曲(信靠主 並真的去領受祝福,否則會變成紙上談兵)  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你們要 [嘗嘗主恩] 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 詩篇34:7-8  (神的道路)從來就不是講清楚、說明白的。除非是因為信靠順服,而嘗試真的去試試專心跟隨,那果真的就會看見美善的經歷與見證。 第二部曲(祝福中 要真的有長大成熟,否則會原地踏步而失落)  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 [若嘗過主恩]的 滋味,就必如此。彼前2:2-3  嘗過這主恩滋味的人,第二步就是要思考 [成長]的事實。這一部分除非真的是愛慕神的話(靈奶),並且行出 神喜悅的事,否則一直停留在被呵護、被關懷的年層,其實會變成又臭又煩的老基督徒,那會是更可怕的綑綁。   第三部曲(成長後 要成為合乎主用,否則會變貪婪 而重釘主十架)  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 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來6:4-8  盼望2022年我們全教會的弟兄姊妹,能以更優雅、更喜樂… 以至於更精準,力上加力的恩膏,單單要為主而活。相信每天的日子無論有多大的困難或重擔,都會是從新得力的故事與喜樂。 ▌高敏智牧師

[南聖家書] 終於到了這個日子 2021.49

今天開始,我搭高鐵可以敬老半票了…人生終於走到這一天了(65歲)。以前年輕時,常想這個又可畏,又不可思議的年紀,我會這麼老嗎?也曾參加許多老牧師這日子的退休禮拜,常想到那天我會是怎麼樣的日子?  今天照樣主日講三堂,有更特別的感動與更新的意象,分享了「十字架的道路」,心中不但沒有退休的感覺,反而更是充滿火熱,看見神軍隊的震撼,雖是(與世界分別)、卻是(世界的光) ……的興奮。  想起20歲時大學與陸戰隊時期,為了奉獻給主而不斷的立志與鍛鍊…  記得30歲時是回應呼召,開拓教會的興奮,與征戰得勝宣告的喜樂…  但是40歲時卻是為了建造聖殿的眼淚,與天天破碎的自我對付。  然而50歲時成為宣教豐富的收割,與這新會堂落成與復興的印證…  很快60歲的影子突然來到。牧者團隊成為這個時代喜樂同心的故事!!  此時(宣教)與(文化)工程,成為這世代[教會軍隊]最大的戰場…  而一切的風聲切入(歸回錫安)的影像。沒想到教會更加興奮了!!  今日65歲了!這世代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疫情風波],我曾經困惑為什麼?  但今日知道,神強迫我們立刻轉入→新的頻道…「萬物的結局近了」  兩個關鍵話語成為今日的戰點!  1.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4:16  →雖然年紀大了,但內心的感動與活力卻是日日更新。  2.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年紀越大,資歷越多…但更深感受到謙卑領受與體貼神愛人的心腸。  ……………  今天開始,要更看見教會下一代的寶貴成長,  要更珍惜教會對世代宣告的恩膏,  要更珍惜教會同工與家人的情誼…  總之!我真的很幸福,因為神真的很愛我!!! ▌高敏智牧師                                      

[南聖家書] 現代拿細耳人 2021.34

以前舊約時代,只有利未人、亞倫後裔等世襲關係才可以事奉神,難道其他人無法像現代人一樣,大家都可以在教會有服事神的機會嗎?其實,在舊約也是有的,不是利未支派的以色列人,可以自願許願分別為聖,成為「拿細耳人」。 為什麼神會設立拿細耳人呢?  上帝設立拿細耳人的原因: 人人有機會事奉:讓有心願意事奉上帝的人,都有事奉的機會,即便利未人,仍只限男性能做祭司,但做拿細耳人,無論男女皆可。 祭司不盡責:祭司是世襲的,但若他們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神就會另立他人作祭司的工作。例如以利的兩個兒子作惡多端,極度失職。因此,上帝就另興起非利未支派的撒母耳做「拿細耳人」起來取代他們,做祭司獻祭的工作。  其他聖經中的拿細耳人如參孫、 施洗約翰、 使徒保羅,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  當然要做拿細耳人也不容易,民數記6:1-8節,講到做拿細耳人的規範:  上帝規定他們三條誡命—比神對利未人的規定還要嚴格,甚至在一些規定上跟大祭司同等: 清酒濃酒都不可喝 不沾染死屍 不能剃頭 有失敗的案例嗎?  可惜參孫就是那位最失敗的,他手握滿滿的恩賜與神聖的呼召,但他生平荒腔走板,酒醉、接觸死屍、上當被剃頭失去力量,三項條例都守不住,一代名將無法拯救當代以色列人,實屬可惜。  新約後,已沒有再照著舊約的條例生活。在教會不是只有傳道人才能服事,會友不用特別許願作拿細耳人,就都有機會在教會服事。我們都可以如祭司一樣事奉神。「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得前書2:9」  如何成為現代拿細耳人?我們仍能思想當時拿細耳人條例背後的含義,仍是我們現在事奉時很好的標竿與反省。 1. 要有清醒的心思意念  「清酒濃酒都不可喝」。為甚麼不要喝酒?因為酒會讓我們的心思意念混亂、作出錯誤的判斷,我們說要奉獻,就要把每一天把清醒的心思意念奉獻給主,終日思想神的話語,像拿細耳人一樣。 2. 分別為聖,遠避試探的環境  「不沾染死屍」。屍體代表死亡,沾染死屍表示沾染世俗的敗壞,跟罪連結在一起。神要我們分別,分別為聖,「先分別後合一」。  聖經中幾處講到合一的經文,都不是沒有界限的跟所有的人合在一起。反之,都是有條件的:  主耶穌將「那滅亡之子」與門徒分別出來,然後講合一。(約17)我們要與世界分別,再合一。我們不可能不跟世界打交道,特別是台灣社會基督徒很少,我們要先做好分別的功課,否則會被世界帶著跑。 3. 順服權柄: ...

[南聖家書] 父親.屬靈父親.天父 2021.33

父 親  神學院畢業那天,全家人開車從台南到台北懷恩堂,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的父親數十年沒有到過台北,是個道道地地的台南人,當時他已是一個癌症末期的病人,卻願意長途跋涉前來,祝福我人生的新里程。畢業典禮後,會堂充滿了學生和觀禮的親友,在一片混亂中,我和爸爸、大嫂匆匆拍下唯一的一張畢業照片(哥哥去開車了),那一天,我們全家到台北的鼎泰豐晚餐,我記得爸爸從頭到尾牽著我的手,握著的手很用力,回憶交疊到小時候,我也是這樣牽著他的手,二十幾年後,我長大了,爸爸變得衰弱,但那雙手的溫度,卻是深刻難忘。  2016年父親安息主懷,至今度過第六個沒有父親的父親節,也許我算是幸運的,雖然母親早逝,但我擁有爸爸滿滿的愛。我的父親不是一個脾氣好的人,小時候,沒有小朋友敢來我們家玩,在親戚當中,對他也有些負面的聲音,但他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從他身上我學習到自律與責任。為父親禱告了十年,2015年父親受洗,我的父親不是我的屬靈父親,但他在某些方面塑造了我的性格,我要承認,我有很像他的地方。 屬靈父親  許多人成長的過程中,父親這個角色是缺席的,這還不是最糟的,若是遇見家暴的父親,才真的是擺脫不了的夢靨。也許我們沒有一個堪稱榜樣的父親,但我們可以擁有屬靈的父親,當我們進到教會,那個在屬靈上引導我們的人,我們會稱他為屬靈父親(或是屬靈母親)。  因為信主得晚,我沒有參加過校園團契,也沒有參加過外面的課程,高敏智牧師就是我的屬靈父親,我的聖經知識,從零開始,是參與教會的查經、禱告會、成人主日學,日漸裝備起來的。屬靈父親塑造我的事奉觀和教會觀,使我知道該怎樣成為神的僕人。我的屬靈父親不只有言教,還有身教,父親和屬靈父親,在我生命中是美好的禮物。 天父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沒有之一),就是認識天父(並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也許我們不一定有一百分的父親,但只要我們願意,我們都可以擁有一百分的天父。  生命真正改變的關鍵,是認識這位天父,我聽過某些故事,在破碎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特別是與父親關係中充滿張力的,他們很難相信天父的慈愛與美好。我相信天父是完全良善的嗎?還是我們生命坎坷,總覺得上帝對我不公平?這世界上的罪惡那麼多,上帝在哪裡?  聖經上清楚說:「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詩篇 34:8)真正嘗過主恩滋味的人,會曉得神的良善美好,超越這世上的一切,世人有時自相矛盾...

[南聖家書] 一條從未走過的路 2021.32

人生的道路上,總是會有許多的選擇,有些選擇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有些選擇卻讓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驗跟看見。這些不一樣的經歷,也就形塑了每個不一樣的生命,但這些看似獨特的生命經歷,在傳道書裡卻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傳1:2-3) 」那麼,生命到底有何意義可言呢?  還記得我大三的暑假,神在營會中間給了我答案,也使我的生命慢慢地發生改變。在大三參與青年宣教大會之前,我已經很久沒有踏進教會了,青年宣教大會這種為「有志宣教青年」而辦的營會,對我來說根本是遙不可及。但是,我親愛的姐姐,卻幫我報了名、繳了錢,並且執意要我去參與營會。就這樣,我基於不想跟他有太多的爭執,就答應了下來,想說當做去度假交個朋友,卻殊不知這是我生命中轉變的起點。  在營會當中,我跟著進度讀聖經、禁食、聽講道、參與宣教工作坊,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開始思想我過去荒誕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遊戲、辦活動、累積不同的經驗……當人生走到盡頭,這些東西的價值到底在哪?這些問題不斷從我腦海中浮現,但是我卻沒有答案。直到我在營會中間,參訪了一個工作坊的攤位,其中負責的同工是一位外國宣教士,他本來是物理系的老師(我也是物理系的),但是現在卻成為了跨文化的宣教士,可能由於他跟我同樣的系所,因此,就在攤位上多談了一會,在交談過程中,我冒出了許多疑問:是什麼原因?他願意在別人看起來最成功最豐富的時刻,放下一切,僅為了在幾千公里外的陌生人;是什麼原因?他來到異地,沒有絲毫的埋怨,以喜樂的態度面對一個無知又問一堆怪問題的年輕人;在他每個回答裡,我看見堅定、看見了確信、看見了他的喜樂。如果他跟我一樣還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他所展現的態度必定截然不同,所以,我知道他有答案,而他的答案都指向我以前就聽過的「耶穌」。雖然我知道是耶穌,給了他生命的答案,但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有耶穌就有意義;直到那天的晚上,在讀經時,神光照我,回答了我的問題:在世上一切都會過去,唯有連於永恆,生命才有意義才有價值,而耶穌的來到,祂成就的一切,使我們與父神重新和好,也使我們重新與永恆連上線。也正如傳道書在末了給的答案:這些事都已經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而這就是我們與永恆連結的唯一方式:敬畏神。  過去自以為是的我,是絕對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答案的,但是我知道...

[南聖家書] 後疫情時代的挑戰 2021.31

在過去一週,台灣本土最大的一件事,除了台灣選手在東奧發光發熱外,莫過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警戒於7月26日降級但不解封政策實施。  隨著疫苗陸續問世,世界漸漸進入後疫情時代,從臉書等社群軟體貼文可察覺很多人已開始期待恢復解封的生活,「到底何時能正常去餐廳吃飯?」「何時能出國? 」都是大家關切的民生問題!從這些言談中,我們可以來思考,什麼是所謂的正常生活?是回到從前的樣貌才是正常?如果回不去原本的樣貌,是否意味未來大家都將繼續在不正常模式活著而沒有終止的一天?  記得自己在2006 年學生時期,曾看了一部叫做《不願面對的真相》的紀錄片,那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說明人都是全球暖化幫兇,未來這世界將如何面臨一場場無法想像的生態浩劫,那時就讓我在心中對末世跡象留了一個伏筆。  近十年氣溫已飆升,或許我們已經很習慣新聞那些屢破紀錄的自然災害報導,例如幾周前2021年七月的西歐洪水,萊茵蘭-普法爾茨阿爾韋勒地區尤為嚴重,被德國形容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致命的毀滅性災害,面對重重環境災害,歐盟(European Union;簡稱EU)各國於本月7月15公布對抗氣候變遷大規模計畫以減少各先進國的排碳量。  不管是疫情或是天然災害,很感謝世界各界菁英仍在為這世界努力,然而世界的演進仍大致符合啟示錄的描述,例如第六章七~八節提到:「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這些災害起源於人的貪婪與自私,當然自然機制也會帶來災害,但可確實證實的是沒有私慾就沒有戰爭,沒有貪婪就不會帶來生態的浩劫,現今的世代毀滅是由罪而出,身處東方海島基督徒的我們期待看到的希望是什麼?如果沒有意識末後世代要有更多的看見,在解封後,我們基督徒也只會回到繼續忙碌的生活、為過去纏累我們的重擔辛苦而沒任何改變。  十四世紀中的黑死病,間接影響十五世紀的古騰堡發行活字印刷術印製聖經,當年的世界並沒有回到當初設定,而是繼續往前邁進璀璨新頁。  未來我們的生活型態將有別於以往疫情前,或許,我們需要認知到人的侷限,除非人悔改,去除貪婪與自私的行為,否則我們自身的以為,並沒有辦法改變世界的任何一點變遷走向。假使大環境無法改變,我們唯有從自己改變態度,在末後...

[南聖家書] 唯一 2021.30

從去年年初開始新冠肺炎的疫情席捲了全世界,一年多來許多人的生活被改變了;距離教會轉型成線上聚會,也過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因著疫情延燒帶來的管制,彷彿讓過去急忙的腳步瞬間停頓了下來,但很有趣的是,某些事情卻是越轉越快、越來越急。這段期間當中,我每天都在問自己「到底上帝的心意是什麼?」我每天都在問上帝「主啊,祢要我做什麼?」  這段期間,或許我們會疑惑為什麼神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或許我們會擔憂到底該不該去打疫苗;也或許我們正在前線、每天頂著極大的壓力,或是因著被匡列而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千萬不要忘記,神沒有要我們聚焦在眼前的困難,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更困難的情況,總是有人的狀況比我們所遭遇的還要更不容易!神要我們定睛在祂的身上,直奔標竿的這一條路,我們應該往上看,看見日光之上造物主宰的大能大力、看見在祂沒有難成的事;我們應該往前看,看見生命的終點神所預備的美好,看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在無限的永恆當中不過是滄海一粟。  神正在透過環境對我們說話,提醒我們「完全地」、「單單地」聚焦在祂自己身上。鳳珠傳道曾經寫了一篇文章《40 Days without Facebook(四十天沒有臉書的日子)》,文章中最後的結論這麼寫著「過了40天沒有臉書的生活,感謝主,世界並沒有因此停止運轉,我也沒有因此趕不上潮流。關掉臉書,我讀完真正的好書,跟人有更多實際的互動…」我想,在經過這次的管制之後,很多人應該有機會寫出類似的文章,「四十天沒有出遊的日子」、「四十天沒有上館子的日子」、「四十天沒有健身房的日子」…回過頭來看這兩個多月,我們的生活看似失去了很多過去習慣的日常,但是我們仍舊活著、依然在過每一天的生活,那麼,或許透過這樣的觀察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對我們生命「真正重要」、「真正有影響」的事情。原來,扣掉了很多非必要的活動,生活是如此地簡單;而當生活開始越來越簡單的時候,那真正不可少的事情,很自然地就浮現出來。是什麼呢?那就是愛我們、創造我們、拯救我們的神。我們持續與神親近、依舊參與教會生活,這些都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可以沒有很多東西,但是千萬不能沒有神,唯有「有神」,我們的生命才會有意義,我們這一生所經歷的才不會徒勞,而我們的將來才會有盼望。高坐天上、有絕對權柄的神,樂意賜下一切的恩典給每一個尋求祂的兒女,仰望神必看見神以慈愛的眼神看著你,並且發出溫暖的微笑,伸出大能的膀...

[南聖家書] 回首來時路 事奉是一生的堅持 2021.29

因應疫情,教會開始了南聖新聞的每日直播。而最近一期的南聖新聞,聊到過去一段往返台北台南的神學生、每周奔波的故事;我剛好也隸屬於其中一員,深感榮幸。從2011年的六月報考華神,到今日2021年七月,著實也經歷了十個年頭,數算那段日子,有無數的歡笑與眼淚,許多回憶歷歷在目。  回想自己在大學二年級經歷生命的重生得救時,因著生命的更新與改變,默默地跟神禱告:「神啊,將來你要我做什麼,我都要樂意回應祢!」沒想到神居然就這樣一路帶領,完成學業、兵役後,進入教會成為小組長後,上帝仍繼續感動我全職事奉的道路。這是自己從來都不敢想像的角色與服事,也經歷了一段掙扎與逃避的過程。感謝神信實的帶領,終於在2011年初,決定要順服上帝持續的感動,放下工作、自己的想法,回應神的呼召。  那年2011年的三月,教會與華神合作,舉辦了「與華神相遇」的特別聚會。聚會內容邀請華神老師分享專題,內容扎實生動,聚會的最後有講員的呼召,當時的我其實在聚會前,已經預備好,如果講員呼召全職事奉,我期待自己能回應這個感動,當講員一呼召,我看見幾位弟兄姊妹紛紛走到台前回應呼召,著實感動萬分。感謝神,會後牧者與講員邀請我們聚集分享禱告,除了我以外,還有好幾位同工、弟兄姊妹都期待成為神的工人,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另一方面,也感謝神教會被神驗中,神親自呼召揀選祂的僕人們來事奉他。  經過這次的聚會,之後其中幾位決定2011年這年報考華神,六月我們一同到台北參加考試,之後經過考試及面試後順利通過,就是預備入學及進入教會實習了。回想自己在預備考試過程中,也曾不斷地禱告問上帝:「上帝啊,這是我自己的決定嗎?還是上帝祢的計畫呢?」即使到了神學院考試的前一天半夜,我仍然帶著這個問題入睡,輾轉難眠。感謝神的帶領,成績並不優秀的我,居然能順利通過聖經、中英文的考試,我相信是神的恩典跟看顧。  因為我們有三位同學一起入學華神四十二屆,就是大家熟悉的家彬牧師、雲翔牧師,因著每周一起通車跟上課,成為最好的屬靈夥伴與支持,之後陸續加入頌安、慧貞、頌清牧師等,讓南聖前往華神的神學生團隊持續成長與擴大,在華神甚至被幽默地賦予「南聖幫」的稱號,我想就是因著我們都堅持每周通車往返台北、台南的緣故吧!  確實,這樣的團隊在神學院來說,算是非常特有的。首先,確實有蠻多教會派神學生到神學院受裝備,但是要每年都有的教會並不多,而且三年都是回到自己母會服事的...

[南聖家書] 疫情中學習到的事 2021.28

五月中旬開始,台灣的疫情開始爆發,完全無法控制下來,教會開始了主日線上直播,本來想著再兩個禮拜,就要恢復正常聚會,後來疫情越來越嚴重,五月底開始成人的線上崇拜,六月開始有兒童崇拜的線上直播,接著幼兒班也請兒牧同工協助錄影,請幼兒班老師們錄製聖經故事。時間就這樣一週一週的過去,一轉眼就這樣過了快兩個月,教會裡的聚會全部改成直播,小組改成視訊,教會突然有變大的感覺,因為以往各個角落都充滿著弟兄姊妹們,滿滿的人群,現在卻空蕩蕩的,在教會聽不到小朋友的笑聲,也看不到小朋友的身影,非常地不習慣。  相信疫情帶給大家生活很大的影響,許多的限制與不方便,有人失去工作,甚至失去家人、失去生命,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大自然因為疫情封鎖,人類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使得生態復甦,神賦予人類管理自然的責任,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因著疫情我們跟家人有更多的相處時間,父母跟孩子一起做家事、做點心、煮飯。也有更多的時間安靜下來與主親近。張文亮教授的《瘟疫有藍天》一書說:「瘟疫的意義,不是誇張,而是人需要更多的儆醒、節制、安靜、禱告、閱讀、與有需要的人分享,以免他們缺乏。」教會每天下午三點半也有南聖新聞,雖然弟兄姊妹們無法到教會,但是仍然可以知道教會的狀況以及教會需要關心代禱的弟兄姊妹,在有限制的條件下,大家反而可以有無限的創意。  兒童牧區趁這段時間,正好可以整理歷年來編寫的教案,查看是否有缺少的書卷?利用時間把沒有的補齊;幼兒班的教案一直想要改寫,教案編寫社團早已經成立,卻一直遲遲尚未動手,因著兒童聖經故事錄影的需要,老師們開始著手編寫教案。神讓許多事情自然且順利地開始進行。「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55:9)」兒童牧區也有小朋友和老師們的視訊,大家見面的那一刻非常感動,更珍惜可以相聚的時光,小朋友和老師們都紛紛表示好想回教會,好想念教會生活,大家一起為疫情的解封禱告。之前我買了好幾本書籍堆在書桌上已經好一陣子了,卻沒有閒暇時間可以看,最近除了讀聖經外也開始閱讀,內心十分充實。  在疫情中弟兄姊妹空暇時間大都做甚麼事?求主賜給我們智慧做好時間管理,透過電話或視訊可以更多的關心人、為人禱告。特別在這段時間許多人內心的壓力以及擔心,更需要耶穌基督進入他們的心裏,讓人心被神的真平安充滿。  「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 你的誠實存到萬代,你堅定了地,...

[南聖家書] 無限的藝術在教會 2021.27

這學期在中台神學院,開了一堂課叫「藝術在教會」,分別由我們教會不同領域的同工去分享。「藝術在教會」的各項呈現是無限的寬廣,過去實體聚會無論是敬拜、詩班、影音、手語、微電影、音樂劇、刊物、週報等,藝術在教會發揮得淋漓盡致;疫情下的教會,呈現轉型的狀態,紛紛用線上主日崇拜、南聖新聞、電話關懷、及線上小組聚會,發展出許多線上樂趣,彼此互動,藝術在教會的廣度與深度都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那什麼是藝術的範疇呢?「藝術」這個詞,法文及英文叫「art」,源自於古希臘拉丁語「ars」,它的原意是「技巧」,但到現代雖然保有原意,卻也衍生出更廣的涵義,包括了所有的「創造性」等學問。傳統藝術上的分類有七大類:建築、雕塑 、繪畫、音樂、詩文、舞蹈、戲劇(電影)。然而二十、二十一世紀藝術表現的方式,受文化的影響,而藝術也常常會影響文化。簡單來說,藝術是人內在創作性的具體表現,因此弟兄姊妹,你就是神美好的創造,你具有創造性,你的身上存在著藝術具體的表現,常常聽到有人說,「我沒有藝術細胞」,這個觀念可能大大影響神在你裡面的作為。  人類學家賈克‧瑪奎(Jacques Maquet)在他的一本書《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說:「藝術是社會建構現實中的一部份」,因此,在第一章提到「若要探討藝術,應該先從日常生活現實來考慮藝術,而不是使用哲學學者、藝評工作者、甚至藝術工作者所建構的特殊現實。」換句話說,藝術不是落在某些特殊才能的人身上,才能叫藝術,今天你的生活就是藝術,你的教會就是無限的藝術建構,而教會藝術的建構不是落在專業學者身上,或是某些社會高階層人的實踐,也不是落在某些人身上,或是只落在牧者身上。教會藝術是日常信仰生活實踐的地方,是所有成員普遍接受的、一同建構的,成為耶穌基督的身體,合而為一,這就是「日常生活現實」的藝術「Everyday Reality」。教會藝術是弟兄姊妹一起信仰生活實踐的地方,讓耶穌基督居首位,成為我們的榜樣建構藝術在教會,活出基督在我們身上的創意。聖經以賽亞書64章8節說「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耶利米書18章6節「泥在窯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  我們在教會中有哪些日常生活藝術的呈現呢?你可以參與在哪些藝術生活層面呢?從主日敬拜到詩歌的創作;從週報文章到文宣海報;從戲劇舞蹈到音樂微電影;甚至於從插...

[南聖家書] 在真理的道上穩穩站立 2021.26

年紀越大越在乎緊緊抓住神自己,生命的歷練越多對神的話語有更多的體會,如何在至聖真道上穩穩站立?想要藉著這封書信將自己的體會跟弟兄姊妹分享。常常有人問我基督徒和一般人有甚麼不同?我想都不想直接回答「看見自己是罪人」,正是因為看見自己的罪、面對罪惡的無能為力,我們才會謙卑地來到耶穌基督面前領受基督在十架上代贖的救恩。因信稱義根基於神聖的交換、努力活出成聖的生活是對神的聖潔最深的渴慕,但是聖靈在「因信稱義」和「活出成聖的生命」中間到底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當我們靠著恩典活出成聖的生命、是不是就已經達標,還是成聖、分別為聖的生活其實只是屬靈生命的起點?到底我們如何看待四福音中每次耶穌被問到「如何承受永生」時,耶穌所強調的「愛神愛人」?聖靈如何引導我們在「愛神愛人」的歷練中逐漸成熟?基督徒和神的關係僅止於個人性的嗎?基督徒信仰群體—教會和神之間又有甚麼關係,在新約時代的教會中我們又應當把聖靈擺在哪種位置?  事實上,正是因為聖靈在我們裡面的工作幫助我們承認自己是罪人,更是因為聖靈的工作讓我們能夠體會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救恩,正所謂是聖父制定了救贖計畫、聖子完成救贖計畫、聖靈幫助我們體會並瞭解聖父所制定的救贖計畫。聖靈不但幫助我們體會瞭解神的救恩,聖靈更幫助我們有這樣的把握知道我們領受一個新的身分、就是神兒女的身分,以至於我們能夠開口呼叫「阿爸父」。聖靈的工作恰恰使我們有這樣的信心、有這樣的把握「我們擁有永恆的生命和盼望」,這是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生命救主之時,聖靈在我們生命中所成就極美的事情(在我們的信心上)。因信稱義是每一位基督徒生命中最重要的體會,能有這樣的體會正是我們領受聖靈最重要的證據。成為基督徒之後,聖靈更成為我們屬靈生命的保惠師,祂幫助我們分辨撒旦惡者的詭計和陰謀,提醒我們遠離惡者的試探,當我們硬心時為我們擔憂為我們代求,更在我們痛苦絕望之際保守我們永遠相信「神永遠不變的愛」,生命成聖之旅當中聖靈步步相隨、時時提醒,守護我們幼嫩的信心,幫助我們隨時警醒倚靠神,對神永恆的聖潔有完全的渴慕。正是因為神絕對的聖潔,有罪的人在神面前絕對灰飛煙滅,若我們要和神之間有深度互動交流,我們不僅僅要除罪,更要常常停留在聖潔裡面,這正是基督因信稱義、努力成聖的重要目的和原因,使我們和神之間有更親密愛中的交流,我們不再只是僕人使女,我們成為神的朋友,致終我們成為神的兒...

[南聖家書] 令人期待的「疫情過後」2021.25

最近我在FB上問了臉友們:「疫情過後的最希望做的事是什麼?」大部分回覆的不外乎這幾項:(1)能回到教會敬拜神,向神感恩。(2)南北家人能相聚、朋友能一起出遊。(3)可以不用戴口罩逛街、洗頭、聚餐。(4)送小孩上學、正常上班。... 其實,這些回覆不用問也知道答案!但在我心中卻有一種催逼的聲音,催促我要加緊腳步、更多預備疫情過後的日子!  記得2020年四月初,我寫給牧區弟兄姊妹們的「疫中書信」談到在疫情中如「為主被囚」的心情...等,那時正是 COVID-19 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時過一年多,台灣的疫情從控制良好轉至全國三級警戒,好像末後日子的腳步逼近,感嘆人生道路另一種「時不我與」的現象!  近20年來,各樣不同的災難發生,在台灣已經不是少見,若要細數全球各地的災難,更是成千累萬之多,風災、震災、水災、火災、SARS、COVID-19,加上最近的以巴戰爭…各樣災難、瘟疫、戰爭頻傳;每回都讓人想起聖經說到末後日子的景況:「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太24:7-8)  2020年6月17日,天下雜誌(700期)39周年特別報導:「疫情過後最該做的一件事:與地球和好!」提醒著人類要停止破壞環境,造成汙染,好治癒地球!  2020年11月25日,商業週刊專欄:《關鍵評論網》執行長鍾子偉,談到:「疫情過後,外國企業為何會更強大?給「自認幸運」台灣人:別坐等恢復正常」我們應該為下一階段預備!  2021年6月8日,人力資源網公司 Salesforce(CRM-US)執行長 Marc Benioff 預期:「疫情過後,公司一半以上人力仍將持續居家辦公」;一種新的數位文化,現在正在上演!  在這段全國三級警戒的日子中,除了與疫情相關的各個單位在前線努力防疫工作之外,國內的各黨派仍不乏為著政治利益、為未來選舉鋪路,各樣不輸連續劇劇情的口水戰、抹黑、醜化、扯後腿…都正在上演中,而百姓們就算想要選邊站,面對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也只能隨波逐流,也讓人隨己意搖擺!另一方面,疫情提早讓我們學習提升各樣資訊能力,媒體的運用透過網路縮短人們見面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改變帶來的是喜是憂?好事發展的順利,壞事也因著異地的隔閡產生更多的誤會;然而「生命的轉化」仍需要實際的互動,線上會議的難處在於:如何讓人與人之間的「生命轉化」帶來成長的實質果效,不僅只是單向的分享,這...

[南聖家書] 堅定信心、活出基督 2021.24

自從今年4月底、5月初,新冠肺炎病毒開始進入台灣造成本土感染後,本土病例在短短幾天內,就造成大爆發,因此,大家人心惶惶,深怕感染到新冠肺炎。5月15日雙北就進入三級警戒,5月19日全台也進入三級警戒,除了外出要強制戴口罩外,而且不得群聚,室內不得超過5人,室外不得超過10人聚集。飲食店也禁止店內食用,一律改外帶;全台各級學校更是全面停課,改線上教學;我們教會也在5月16日就開始線上聚會,這是有史以來,我們教會第二次被迫暫停實體聚會(第一次是二戰期間被日本政府關閉)。原本三級警戒到6月14日為止,現在因疫情還是居高不下,每天確診人數還是好幾百人,死亡人數也都是雙位數以上,三級警戒被迫延到6月28日,造成各級學校直接停課到暑假,大學入學指考也首次被迫延期到7月28-30日舉行,現在大家除了每天緊盯著疫情看,期待能儘快打到疫苗外,面對疫情,我們還能做什麼? 處在末世 堅心倚靠主  首先,我們要知道現在正是末世的時侯,要預備心等侯主的再來,因為上帝透過疫情在對我們說話。全球至今已有一億七千多萬人確診,死亡人數也達到三百五十多萬人,確診及死亡人數都相當的驚人,已引起全世界的恐慌。就如同啟示錄6章7-8節所說的:「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做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彼得前書4章7-10節也說到:「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所以,我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此相愛,預備心等侯主的再來。  其次,要堅定我們的心,不要慌亂,全心仰望倚靠主的救恩。以賽亞書26章3節:「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你。」詩篇121篇7-8節也說:「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是的,我們要相信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我們必不致缺乏,有神與我們同在,我們必不怕遭害,而且有恩惠慈愛要隨著我們,一直到永遠。相信神必引領我們安然度過這次疫情。 抓緊傳福音的使命感  最後,就是我們仍然要傳福音,見證主的愛及大能。馬太福音24章14節說到:「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

[南聖家書] 不再哭泣 2021.23

2021年5月30日周日下午教會同工前往高鐵教會工地,參與上樑的簽名與感恩禱告,牧師對這塊教會多年前買的土地有新的異象與遠見,這次建堂與之前截然不同,沒有批判、黑函、存證信函、沒有謾罵或攻擊,回想來南聖之後的第一次建堂,是弟兄姊妹同心合意以膝蓋跪下禱告和淚水堆砌而成,神不但提升了我們的屬靈眼光,更以祂的安慰與全然的同在,扶持那段艱難的建堂過程。  1985年暑假牧師華神畢業,我們一家三口開拓從零開始,不知地點在哪裡的士林佈道所,上任前牧師買了士林區的地圖,在其上圈出那裡沒有教會,每天頂著大太陽,騎著老舊的機車,遍地尋找合適的地方,當在「雨聲街」租下佈道所時,裡面空無一物,我們請人作圍牆、搭棚子、裝鐵門、玻璃與冷氣,三人就住在不到三坪的房間,裡面只容得下一張床和一個塑膠衣櫥,雙人床不夠我們夫婦與1歲多的兒子睡,只好橫著睡,床尾再加兩張板凳,唯一的廁所聚會時必需收起自己的毛巾,否則將變成公用的抹布,折疊的麵攤餐桌,即使兒子還未吃飽,聚會時間一到,就得收拾乾淨。  1986年6月神再賜給我們一對雙胞胎,當時公公從建國中學退休,轉任衛理女中,婆婆任職於浸信會廣播中心,主日崇拜他倆在會堂後面幫我們照顧孫子,減輕我們不少負擔,在牧會的日子,公婆一直是我們最親愛的爸媽,毫無保留的親情常感動著我們,他倆走在我們前方,成為我們的燈塔,我覺得好幸福。士林聖教會從租到買下,不到3年的時間,牧師主動寫信告知教團不用再寄補助金了,這是我們牧養的第一間教會。  1989年8月全家赴任南聖,除了打開必要的行李,我們不敢奢望會長久待在南聖,沒想到這一晃就快超過32年了,當時會友大約160人,平均年齡偏高,敬老會名單就有120多人,年輕人很少,司琴只有2位。  由於人數不斷增加,教室不敷使用,查經聚會的副堂,拆掉後面的辦公室牆壁,仍然擠的水洩不通,會友常常找不到停車位,這是牧會的瓶頸與挫折,也催逼著牧師著手進行新會堂的尋覓。  1997年暑假,來南聖之後的第八年,第一次投票表決要原地重建或是遷堂,那個星期天有許多弟兄姊妹出國或不在台南,差了幾票遷堂表決沒通過,無法忘記牧師傷心難過,關起房門嚎啕大哭的畫面。  原地重建弊多於利,建築製圖,發現受政府規定限制,停車場只能容納不到10輛車,挖地下室成本極高,不敷實際效應,8月3日教會搬遷前最後一次在公園路主日崇拜,8月10日第一次在南神崇拜,10月5日執事...

[南聖家書] 南聖家書 從「零」到「零」嗎?2021.21

1985,8/15主日那一天,興奮的在那小小的會堂中跪下,向神禱告從這一天開始,我要開始建立教會了,當時的士林聖教會,一個會友都沒有,是一個(0)的開始,我們一家:瑞玲和2歲多的頌安,開了門迎著清晨的陽光,所禱告的是……求神給我更多愛靈魂的心情,並剛強壯膽的心志……那一年我28歲。  1989,8/15,我32歲,帶著不捨的心,放下士林聖教會許許多多的愛,學習順服神的差遣,搬回故鄉台南,陌生的環境,不解也不甘的心情,我們一家五口,再次的禱告,主啊!為什麼?我能承接這一老化的的教會嗎?主啊!我所求的是……給我真看見這教會的盼望與突破的路。  1999,11/28,我42歲。踏入府前四街這一新建的500人會堂,教會有突破了,但也經歷了水火和離散的許多傷痕,那些日子,禱告已經不是禱告了……那都是眼淚與哭泣的交錯,但也學會了,不顧一切的放棄所能放棄的一切倚靠,緊緊抓住神的應許,當時真覺得終於撥雲見日了,想想這也應該是事奉的頂點了……  2006年,我50歲了,神的感動又來了 …這會堂還有5千萬的貸款,神居然要我們拆掉再重建新會堂,但是這次,我不再問為什麼了?就順服吧?這是宣教的感動與與爭戰所邁出的腳步……    2008年,教會80周年那天,再次看見又一嶄新的1200人會堂。這時心中的異象,所看見的不是事奉的頂點,而是國度的標竿,神給的感動是鋪天蓋地的基督文化工程,這些年來,完全不同格局的全人事奉操練,知道所有弟兄姊妹都是基督文化的精兵,在聖靈充滿裡,看見的不是恩賜,乃是聖靈的果子,教會呈現新的文化、新的國度信息,喜樂油的澆灌充滿教會的每一個人……  2020高鐵教會也開工了,那是新的城市連線,拉開了教會翻轉城市的契機……   2021年,今年我65歲了,是一般人開始退休的人生規劃,這時心中的感動又來了,……事奉沒有退休的日子,但是有傳承的榮耀與約定,神賜給我們三十幾位新牧者,2000多個基督的精兵,主啊!這時我們的禱告… 當然是籌畫一系列的榮耀戰場,人生一台戲的高潮也即將開始進入。  突然晴天霹靂的天地變色了,教會516那一個早晨,再一次出現(0)的故事,……一周前母親節主日,教會各個角落充滿歡笑與讚美,一周後因COVID-19疫情失控,教會必須改成線上直播聚會,坐在平日第一排的位置上,望著後面空蕩蕩的會堂,心中的禱告是無限的激盪與感慨。   這時神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