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是聖經的第六卷書,排列在摩西五經之後,歷史書之首。約書亞記是一卷令人讀起來熱血沸騰的書卷:過約旦河、得地為業、宣讀律法……雖然摩西早已離世,但百姓依然在同樣的應許裡面。摩西五經當中看到神子民的失落、上帝的震怒審判,百姓因為沒有信心而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但約書亞記卻不是,他們親眼看見上一代的失敗,記取教訓後,踏上應許之地,他們是爭戰的一代。
約書亞記的歷史背景
主前1400年左右,相當於青銅器時代晚期(1550-1200BC),中國的商朝。在這之前的銅器時代中期,可能算是古近東地區文明的巔峰,最偉大的神話和史詩,都是產自此時期,陶藝技術的發展、漢摩拉比法典編著完畢、位於亞非貿易路線中間的迦南地區經濟上正值繁盛期。
就國際局勢來說,銅器時代中期有三大權力核心地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巴比倫統治)、小亞細亞(赫人統治)、非洲(埃及統治)。這三個團體彼此之間為了掌控局勢,時常處於鬥爭局面,而介於其間的小國地區之經濟與軍事發展就受控於他們。
雖然當時的赫人有優勢,但是因為當時北方還有權力之間的拉扯,所以赫人沒有向南方發展,當時的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正在埃及內部推動一些改革,所以沒有把焦點放在對外的軍事行動上,整體大局是呈現均勢的狀態,因為這樣的狀態,讓當時的迦南地區出現一個喘息的空間,相對來說是權力真空的狀態,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之下,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
從「剛強壯膽」開始
約書亞記的開頭鏗鏘有力,記錄了神給約書亞的話:「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以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但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
爭戰的路,需要有勇氣來支撐,而這樣的勇氣,不是信心喊話而已,而是有根有基,以色列民族知道,即使有神成為他們的後盾,他們還是要勇敢往前跨越,神的律法是他們成為神子民的保證。
延續妥拉的精神
約書亞被立為領袖,他的目的不是要超越摩西,是要繼承摩西,不但是繼承摩西,更重要的是繼承律法。
約書亞記的重點不是律法,而是進入應許之地,但進入應許地,所倚靠的是神,但也不排除人在其中的責任:「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哪裡去,都可以順利。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遵行神的律法,是百姓得勝的保證,神的同在雖然好,但是不可規避他們也有自己的責任,就是「謹守遵行神的律法」。所以,以色列的敗落,往往不是開始於「政治上」,而是「屬靈上」。
土地的應許
土地的應許是約書亞記中最重要的主題,大衛鮑森牧師說:約書亞記講他們如何得到這塊地,列王紀告訴我們他們如何失去。先蒙福,再受咒詛……摩西五經是「因」,約書亞記-列王是「果」。摩西五經把上帝的律法和原則講得很清楚,進入歷史書,看的是百姓是否遵行神的話,百姓的行為,應證了摩西五經所說的是真的,生死禍福。
基本上可以把約書亞記切割成四段:
- 進入應許地
- 接續摩西的位置,帶領百姓往應許之地前進。
- 征服應許地
- 要征服,就要有戰略,先是中央突破(攻打耶利哥、艾城、和伯特利),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南部及北部。其次,因為當地聯軍攻打基遍(因基遍跟以色列結盟),以色列為保護基遍,就進襲南方五城聯軍,最後再回師北伐,擊破北方聯軍(11章)。每一次戰役都面對不同的仇敵,採用全新的戰術……
戰勝五王勝利後,回吉甲整頓,再率兵向北進擊,這次面對有馬兵鐵車的北方聯軍,打的是平原戰,依然獲勝。吉甲是整個征服行動的基地,本段結尾記載以色列征服的31個王。 - 分配應許地
- 主要戰役結束後,有組織的抵抗不復存在,但是應許地上殘留的迦南人,要由各支派自行征服分地的原居民。首先分配的是,約旦河東的二個半支派(呂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其次是分配地業給約旦河西的九個半支派,先是三個大支派(猶大、以法蓮、瑪拿西半支派),然後是剩下的七個支派。約旦河西各支派分地的記載,夾在迦勒求地一事及約書亞分得之地中間。最後記載的是分配六座城作為逃城,以及分給利未人48座城。
- 長保應許地
- 以色列民為求在應許之地得長久、得祝福的兩種努力。
- 呂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在河邊築壇,差點釀成內戰。但他們的努力後來都證明是枉然的,因為他們自己選擇不進迦南地,還奢望子孫蒙福。後來他們成為最早被擄的人,並且無人歸回應許地(代上5:25-26)
- 約書亞臨終前勉勵眾人,要恪守摩西的律法,萬不可去拜異教偶像,他更追溯以色列救恩的歷史,挑戰他們單單要事奉耶和華,以色列民就在示劍和耶和華更新立約,這對以色列影響重大,因為前人選擇正確,帶給後代祝福,以色列成為世界上唯一全民敬拜耶和華的民族,本書結尾記載約書亞去世,為讀者進入下一卷書而做預備。
盟約的子民承擔使命
約書亞記是出埃及記的續篇,如果以色列百姓夠有信心,就不會有曠野的四十年漂流,即使百姓因為信心軟弱而承擔後果,神並沒有毀約,他們依然是神的子民。上帝先有行動,才呼召百姓有所回應,上帝先主動在恩典中展開救贖,才據此發出倫理的要求,倫理是在「關係」中的回應與感恩,而非盲目順從規定。
有些人只專注在律法條文,會誤解舊約的價值。五經稱為妥拉,英文將妥拉翻譯為律法,其實未必恰當,妥拉是整個舊約正典的基礎,但妥拉不只是律法,還有敘事的架構,律法其實坐落在故事的脈絡底下,在這些故事中,我們與救贖的主相遇。以色列透過這些故事來認識上帝、認識自己,以色列的故事形塑著以色列群體。
上帝先救贖他們脫離埃及,才與他們立約,上帝並非先要求他們遵行律法,然後才拯救他們,這個觀念必須建立,約書亞記的得地為業,是建立在神的應許之上,神永遠信實,但人不是,所以在約書亞記結尾,還有一段著名的經文:若是你們以侍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侍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侍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侍奉耶和華。」。(書24:1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