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有許多如同珠寶般的教導在其中,除了有名的登山「寶」訓,還有如同「寶貝」的天國藏在地裡,人遇見了要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的「天國比喻」。
主耶穌是天國的君王,祂來了要教導天國的子民明白天國生活的法則,而在傳講和教導之後,面對人們的挑戰與懷疑,他在第十三章用一章篇幅比喻來陳述天國的奧秘,讓信的人更多明白天國真理,卻讓不信棄絕的連他自以為有的皮毛都要收回。
比喻之目的
為何耶穌不直接說明天國道理,要用比喻呢? 首先,耶穌直接對門徒表明「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13:13-15)」。這個「恐怕」,不是耶穌不願意其他聽眾認識得救,而是因為比喻對棄絕天國者帶有審判的成份,因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反應和不信,耶穌引用以賽亞書6:9「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原來是上帝故意用諷刺的口吻差遣以賽亞去傳講神的話給那些故意不領受的百姓知道,綜觀以賽亞書6章的記載,就可以知道上帝用這段話是因為祂預先知道以色列人要背棄祂,所以用諷刺的話語告訴以賽亞他所要面對的情況。而耶穌在這裡使用這段話,聽眾立刻可以知道祂的意思是百姓不聽、悖逆,而祂的努力將如以賽亞般付諸東流。神要硬心與不信者落在神「審判式的硬心」,他們要對他們的硬心與不信負起受打的責任。
第二個原因: 耶穌說完四個比喻,又再次說明用比喻的原因,「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太13:35)」,這是引自詩篇78篇,耶穌引舊約祂要將神的大能智慧用比喻方式將天國比喻出來,「將一事比較另一事」,讓聽眾透過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事物做形容比喻,讓門徒明白接受者的心田影響天國之道的長成、天國降臨的影響力。耶穌是一個很會說故事、很會教導的教師,從祂和門徒之間的對話和授課即可知道。
「天國比喻」共有七個,每二個一組,最後一個帶警惕之性質,要使讀者受誡而成為天國的子民。首四個是在海邊對眾人宣告(13:1-35),後三個在屋裡向門徒述說(13:36-52)。
在海邊的比喻(13:1-35)
本章第一節「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到了36節,一開始場景在海邊:「當下耶穌離開眾人,進了房子。他的門徒進前來說,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轉入房子內講解稗子比喻的意義,所以稗子比喻也是分兩次講。
第一組「撒種比喻」與「稗子比喻」: 兩者都是跟撒種有關,一個談種子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狀況,另一個重點放在撒種者與種子種類的差別。
【撒種比喻】此喻是其他比喻的中心代表,解釋當時天國由「近了」而到「世界末了」,故這比喻可說是整個「天國奧秘比喻」之總結,在這章談論中,此喻反覆出現三次,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首次出現「撒種比喻」重點在「土壤品質」(13:4-8),有路旁、土淺石頭地、荊棘裡、好土。撒種比喻第二次被提及是耶穌的解釋,重點在天國的應用(13:18-23),撒種路旁的就是聽到不明白,所聽的道被惡者奪走;土淺石頭地就是當下聽了歡喜領受,受了患難或逼迫,信仰沒有根就跌倒放棄了;第三種是信心被今生的思慮錢財擠住長不出來,第四種是好土,信心充足渴慕,結石百倍。
撒種比喻第三次被提及就是天國比喻的第二個比喻,麥子和稗子的比喻,比喻重心在「撒種者」身上(13:24-25),最後帶出兩種結果: 無收成、大豐收。
耶穌說這個比喻的目的在18節:「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凡聽見天國道理...」,是要門徒明白「天國道理」,天國信息不能生效的兩個主因: 是1.外力: 惡者、飛鳥、荊棘,亦即屬靈仇敵,逼迫、思慮、錢財。2.內在: 短暫膚淺的信心、沒有根基、自我中心的需索而已,歡喜領受、經不起考驗。
【稗子的比喻】承接上文「撒種的比喻」雖良田不多,仍能結實甚多,但在這「好土」之上,天國的仇敵會將稗子撒入,稗子像極了麥子卻是有毒的荊草。這樣麥稗一同發芽吐穗,甚難分辨,不能早日清除乾淨,要待收割時才定奪之(「收割」在舊約常喻末日審判)。
天國是現今卻又是末世的,即天國裡,真偽信徒同活在神權底下,直至世界末了,神撒好種生長在教會,假弟兄、假教師、假先知如同稗子混在麥子中,第30節「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最後結果是被燒還是收在神的倉裡,看生命的品種、看生命是否有真實的信心、是屬神的還是屬魔鬼,同樣的行禮如儀,但終究內裡不同結局不同。
第二組「芥菜種比喻」及「麵酵比喻」,分別說明天國進行情景,前者有明顯的果效,由小而大,由局部而普及全面;後者有隱藏的影響力、擴張力,至終要遍及全地。
【芥菜種的比喻】芥菜種在肉眼看如微塵之細(約一千毫米),長起來卻高大如樹,約12至15尺,可容各鳥棲息其上。此喻說明天國開始雖然異常微小,但會發展遍及全地,長成大樹,天上的飛鳥都要棲宿在其上。如同外邦人因著猶太人,領受救恩的恩澤與遮蓋,此點舊約多有提及,在猶太人文化中,芥菜種常喻為「最小的」,而舊約亦以飛鳥棲宿大樹喻彌賽亞的福澤遍及外邦人,而不少外邦人投靠以色列的神(書2:8-14,得2:10,12,士9:15等)並非如有人將飛鳥解為魔鬼或假信徒。
【麵酵的比喻】麵酵是許多家庭主婦慣用之物,它是製造麵包的必需品,亦是神吩咐作感恩獻物之一(參利7:13;23:15-18),非代表罪惡。在這比喻中婦人將麵酵藏在三斗麵裡,可造百條麵包,供150人之用,在麵糰裡加酵母,比喻天國在世上的隱藏滲透力的強大,雖肉眼看不到,力量卻真實存在。
【在房子內的比喻】(13:36-53)
耶穌離開海邊的群眾,進了房子,進一步講解「稗子比喻」的意義,又接著講了三個比喻,兩個和寶貝有關,最後一喻「撒網之喻」帶有審判分別的味道,耶穌註解「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13:49-50)
第三組比喻「藏寶之喻」和「尋珠之喻」,都是用珍寶來形容天國的寶貴,配得用一切去換取和尋求。一面指出天國的無價,一面指出要去尋求。
【藏寶之喻】巴勒斯坦經年戰爭,許多人會將財寶藏在地裡,在這裡可能是雇工或僕人發現地裡的寶貝,不動聲色,就變賣一切歡歡喜喜的成為合法地主,藏寶自然歸他所有,看似不道德的舉動,但是比喻的解法卻不是每一個點都要解釋,比喻的重點才是比喻要傳達的重點,如同有人將浪子回頭的比喻,責怪家庭缺乏溫暖,所以浪子才離家出走,這都不是解經原則,經文沒有提及的,不多加解釋,比喻常常是指向一個重點,當中的描述不須一一加以解釋代表甚麼,否則容易失焦與偏離比喻的重點。
這個比喻主耶穌所要強調的是天國的寶貴,人知道了,是用歡喜全心不計一切代價去得到的。
【尋珠之喻】這個比喻很短,只有兩節(13:44-45),和上一個比喻同樣重複出現的就是: 「變賣他一切所有的」(13:44、46),同樣表達天國的寶貴,但這個比喻多了一個層面,就是「尋找」,能尋找到,又有眼光看出珠子的寶貴,並且又有強烈意願付代價得到;天國就是這樣,讓人尋找到,又知道其寶貴,之後又願意付上一切代價得到者,方能得到。
結語性比喻:家主的邀請(13:52)
耶穌在宣告七大「天國比喻」後附加一個邀請性的比喻,一般不把52節:「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列為本章比喻中,可是它卻與其他比喻有相同之處,同樣用了「好像」的句子形式,同樣涉及天國,又有家庭氛圍的描述;從結構上來看,它與第一個引言性的撒種者比喻更可謂前呼後應:一個是撒種者與一個是家主,都是對天國之道傳遞者;文士是對聖經的研究、講解與教導,耶穌在這裡應該並非指得救的文士,而是指門徒,因為他們領受耶穌的教導,成為傳遞與研究的人,對於舊約的教訓與新約思想一起陳列在世人面前;耶穌新穎又具革命性的教導,對於他們無疑就是新東西,我們如今受教做天國門徒,會領受新舊東西,要拿出來跟世人分享,說完這個比喻就結束這段教導了。
總結
七個天國比喻從不同面向角度介紹天國的奧秘。第一面向有領受者對於天國之道的態度的描述: 是否渴慕,還是暫時聽聽、不願受苦,都決定能否讓我們領受天國的豐盛,所以耶穌一直強調,有耳可聽就應當聽;第二面也有從神的對頭仇敵的角度看天國:撒下許多虛假的天國之民,蒙混在天國之民,到了末日的時候,就要分別出來,審判之時就可見真章;第三面是天國的影響力及前進的速度,在人的生命影響生命中擴張,雖然肉眼不見,卻是真實存在的能力;最後是對於尋道者,天國的寶貝是無可估量的,寧願用盡一切去得著,對於不識貨的一般人,耶穌的回答很耐人尋味,馬太福音11至13節「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所以我們要有智慧,不要做一個看卻看不見,聽到卻聽不明白的人,這樣我們就與天國錯身而過了。
▌邱燕碧師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