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布農部落」標籤的文章

[天路歷程] 「布農部落」實習心得 2021.44

布農部落,這個很常聽到卻從未親自去過的地方,總聽到在這裡會有許多的收穫與感動,讓我充滿好奇,隨著時間越接近,越來越了解工作內容後,越感受到這不是趟輕鬆的旅程,因此一開始就做了許多心理準備來迎接這段日子。但我沒想到的是,一下車就被這裡放鬆舒服的氛圍治癒了緊張的心情,看到我們雙方同工間的相處如同久未見家人般地自然,這樣溫暖敞開的環境,讓我不禁好奇,這地方的大家長白牧師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只聽聞是與高牧師氣味相投的一位牧者。  然而,不久便聽到了白牧師的消息。剛帶我們下田工作的阿姨在講電話,而電話的那方,正是白牧師。那時心想,白牧師不是應該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嗎?因為聽說他不僅燙傷還骨折了,但現在怎麼會出現在辦公室?頓時懷疑我的訊息是否有誤,如果沒錯,那真是位很拼命的牧者。而接下來幾天,不時在工作途中會看到白牧師開車經過,開朗地跟大家打招呼,讓我深感敬佩與不可思議,這樣的骨折病人還真是第一次見到,且這樣拼命擺上的心志,從他的員工口中也能感受的到。在這段疫情爆發的期間,伴隨許多的困境,從12月就要待產的孕婦還在廚房幫忙大鍋炒調理包料理,到農務部只剩三個人,他們不僅負責所有的務農工作,還要隨時支援需要的部門,且還有一些員工已很久沒領到薪水了,在這樣人力吃緊與龐大的經濟壓力下,我從未聽到任何埋怨的聲音,在我遇到的阿姨口中感受到的是順服牧者的心,以及知足感恩的態度,這樣單純的相信,深深感動著我。  忘不了第一天在剪辣椒的途中,阿姨就邀我們一起來唱歌,雖然最後我們共同知道的歌竟然是〈舞女〉,但也因此變成我一個難忘的回憶,也真實體會到,即使年齡與背景如此不同,但因著同樣的信仰,同一位神,我們能如此合一與快樂的相處,這是多麼地難能可貴。  另外在這段時間裡也讓我這個都市小孩多了許多新奇的體驗,除了剪了不知道幾籃的辣椒、抓雞、包裝調理包,到下田與蜜蜂為伍的採作物,還有親眼看到從採韭菜到變成韭菜水餃成品,鳳梨酥包裝…等,以及看到在各部門奔波的一人攝影同工,同工們都是彼此幫補與體諒,不僅毫無怨言地擺上,在自己的工作結束後不是想著自己休息,而是去幫忙還沒下班的部門,有誰有甚麼需要,總會有人去補上這些需要,這樣的合一的精神也深深感動著我。且連不在我們當中的牧者們和會友們還挪出假期來探望我們,當看到熟悉的面孔時,心中有股莫名地感動與開心,看到高牧師與白牧師彼此互看傷口還幽默地開著玩笑,大家笑成一團,這樣...

[南聖頭版] 第二屆台東復興祈禱會 布農部落的感動 2021.4

一月19日、20日,高敏智牧師帶領牧者團隊前往布農部落,參與第二屆台東復興祈禱會,布農部落是南聖的另一個家,所有年輕牧者都必須在此實習,操練各樣的生活技能,而高牧師和白光勝牧師十三年的情誼,更是一段美好的故事。白牧師的呼召在山林,即使是一個小兒麻痺患者,但神使用他翻轉布農,台灣的後山不是荒涼一片,族人不再沉溺酒精,部落重新充滿讚美神的聲音;高牧師的異象是用基督文化翻轉城市,在廟宇林立的台南,宣告基督才是全地的主;兩位神國的戰士,在不同的禾場上踏出堅毅的腳步,在彼此身上看見共通點,以致於心心相惜,當南聖的團隊穿著布農族的背心帶領敬拜、獻詩,就是對布農部落最大的鼓勵和認同。  高牧師分享兩段信息,第一段是「主要用他」;第二段是「基甸的刀」,在兩段信息當中,高牧師將事奉的心路歷程,以及神蹟奇事娓娓道來,高牧師說,從來不是我們自己的恩賜能力成就大事,我們唯一的方法是「倚靠神」,面對「沒有前例可循」的困境,我們走在神的心意中,會看見神如何為我們開路,但我們的問題在於:道理知道很多,道路走不出來,如果以色列百姓永遠在歌珊地哀哭禱告,卻沒有真正走出道路,他們永遠不會看到紅海分開。我們不要仰賴這世界的政權,正如過去猶大國,在埃及和巴比倫兩大強權中游移,但是埃及、巴比倫都不會是真正的朋友,他們的目的是要吞吃。今日的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如果我們相信台灣屬於神,我們就專心倚靠神,我們相信東方海島的命定,當有一天台灣回轉歸向神,全世界各國都會看見、並且敬重這個國家。高牧師說,我們不是要建立教會,是要建立耶和華的軍隊,以色列人出埃及,聖經稱他們為「耶和華的軍隊」。  同工團隊此行特地探訪新路教會,新路教會的建堂工作歷時十年,終於在2020年底完工獻堂,黃惠梅牧師分享建堂的心路歷程,雖然好事多磨,但是在其中看見上帝的眷顧,神興起許多的天使,成為新路教會的扶持,包括金錢上的奉獻、持續關心禱告,他們都放在心上,漫長的等待,使人更懂得珍惜,教會的一磚一瓦都是上帝所賜,南聖牧者團隊在新路教會的新會堂獻詩,歌唱〈祢真偉大〉,黃牧師感動地說:「我們獻堂禮拜的讚美也是這首歌。」南聖與新路教會,分別坐落在城市與部落,但因著同一位神,不僅產生交集,也帶來生命的共鳴,在基督裡是同奔天路、互相扶持的朋友。  ▌本報訊

[天路歷程] 布農部落實習心得 2020.41

▌大學牧區 陳揚恩 脫去防水的長版圍裙,順勢甩開依附在手上及臂上的水珠,洗完碗後,我喜孜孜地捧著漂浮冰咖啡,坐到了帶有部落圖騰的原木小桌邊。從咖啡屋窗外一瞥,微暈的夕色下,潑墨似的遠山仍見幾絲嵐氣繚繞,我啜飲著招牌綜合冰咖啡和香草冰淇淋球初交融的滋味,一邊細細品嚐著,我和布農部落數天下來交織的點點滴滴。  很感謝上帝及高牧師讓十九歲的我可以踏上這段旅程。剛開始對於布農部落,我的觀點實在是太狹隘了,只從知識的層面上,認知到其是由白牧師的異象:傳福音及幫助族人回歸部落,並且能自力更生而設立。對我而言,我所知道的是他們來南聖義賣,而我們則負責支持。直至去完,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被「已知」和「己知」所困宥。  很突然地加入他們團隊之中,且僅僅只待一週的時間,他們回報的並非不耐,而是家人般熱絡的招待。他們對我們相當信任,而且總是帶著喜樂愉快的態度在帶著我們。在工作中親自觀察,發現每個現在留在布農部落的員工,都將布農當作自己的家在維護、照顧,他們對於布農的感情,早非一紙契約可比擬的。對於他們而言,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布農部落有招募志工,因此每週他們幾乎要將所有流程重教一遍,而志工數量及素質也相當不定,致使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客人數量,他們都得有辦法去接待。而我相信,若非有上帝在這其中,恐怕這個團隊早已分崩離析了吧。  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白牧師的女兒們。從以前到現在,承接起前人的棒子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旁人的指點及期待已是不易克服的壓力,更遑論自己是否願意委身在其中,去帶領部落中工作的族人向前,是多麼有挑戰性的事。約書亞如何靠著上帝說的:「你要剛強壯膽。」,扛起摩西的責任,我竟隱約看見如此景象在布農部落中發生。她們均受過高等教育,明明可以在有一己專業後,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然她們竟願意回到部落中協助其運作,扛起整個園區數十個家庭的生計,相當令人動容。這樣子的傳承,我想,是這次最讓我再三咀嚼的畫面之一。  當斜陽已經蔓延到餘剩的淺棕色咖啡水上時,才驚覺休息時間已在思緒流淌間溜走,是時候要去教布農族的小朋友們英文了。幸好,有親自過來實習,才得以打破固有認知的驕傲枷鎖,領受全新的視界。念及即將離開的我們,我不禁開始擔心起,下週又即將有三、四百人同時入園時,他們是否忙得過來?而維持園區的壓力及艱難,什麼時候可以減輕一點點?思忖間邁步出發,一縷檜木香浮至眼前,迎接我們的是溢著嘻笑聲的木造遊客...

[福音出擊] 專科班教會青年布農部落實習 2020.39

布農部落實習在今年九月21開始,九月20日與牧者機車環島團隊禱告出發,因草埔隧道開通,車程時間縮短許多,為參與實習的同工預備更多精神與體力,原本氣象預報整週的雨季,不僅沒有下雨,也帶來許多涼爽的氣候。  本次實習與以往不同,橫跨布農部落許多部門,含農務部、餐飲部、體驗DIY區、加工食品部、烘焙部、禱告會、兒童主日學…等,深入參與布農的各部門服事,體驗布農部落同工辛苦的日常。  布農部落同工知道南聖同工即將參與本週實習,紛紛表示期待,在實習的第二天馬上安排抓雞行程,今年南聖同工們有「備」而來:口罩、護目鏡、雨衣、手套全副武裝,不到十分鐘就抓了200隻雞,布農同工驚訝的說:「南聖同工抓雞技術有進步喔!」  南聖與布農部落的連結已超過十年之久,南聖同工們表示深入參與在布農服事,心中難免許多擔憂與不捨,因著疫情重創布農部落造成資金危機,布農部落同工仍然堅守自己崗位,因深知布農部落不僅只是部落的支柱,更是福音的重要管道,台灣各地的人因著進入布農部落旅行,而有機會認識基督信仰,為著布農部落即將有新的屬靈產業──祈禱院的設立禱告,願布農部落持續成為最靠近神的部落。 ▌彼得牧區  楊涴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