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我的少男少女時代」標籤的文章

[我的少男少女時代] 我的少男時代 2020.36

 回想自己曾經年少輕狂的年代,才突然發現「生命信仰的建造是刻意且蓄意的」,我們確實不應該用強迫的方式逼自己的下一代接受我們覺得對的信仰及信仰價值觀,但是我們真的需要花心思將生命信仰結合在生活中,幫助我們的兒女體會生命信仰的美好。 我的父母親非常看重信仰教育,他們不但教導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敬拜服事神」,他們自己也身體力行。小時候家裡每週一晚上都有「畢業生團契的福音隊」集合在家裡一起練習詩歌見證,媽媽忙碌張羅讓大家吃飽,爸爸參與在詩歌見證的服事中,校園詩歌成為我小時候最熟悉的詩歌本。 每週固定的家庭禮拜、一起唱詩歌、一起讀聖經且討論聖經,聖經故事以及對聖經的詮釋和理解就從家庭禮拜中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爸爸媽媽不惜花費巨資要求我們學習音樂,因為音樂是教會中最容易參與服事的一種方式,不管是樂器或是唱詩,就是要把最好的獻給神。信仰不是週日到教會的禮儀,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媽媽堅持每天晚上吃飯前,一定要背一節聖經,她會用一塊小黑板寫一段經文讓大家一起背誦,背完才一起吃飯。每年拿到壓歲錢時,媽媽會提醒我們新錢要拿來奉獻,一方面神是聖潔的,一方面是我們對神的態度和心意。家裡會接待短宣隊或是宣教士的團隊,爸媽會刻意要求我和短宣隊或是宣教士們一起住,透過近距離的接觸,讓我認識這些服事神的人是怎麼在生活中實踐他們的信仰。雖然當時我剛好國三,要面對高中聯考,我非常不理解我爸媽這些奇怪的決定,但是透過近距離的觀察,我也發現宣教士不只是一群「Godly Men」或是「Godly Women」,他們的敬虔是對神的態度,而不是神經兮兮、緊張兮兮地過日子,他們不會整天背誦聖經,他們會笑、會鬧、會非常瘋狂,跟一般人沒有甚麼不一樣。信仰的真實就在「平常」、就算面對高中聯考也一樣。當時國三的班導要求週日在學校讀一天書,爸媽直接找班導談,希望能讓我週日參與完教會的主日活動再到學校讀書,當時台南聖教會的國中團契(提摩太團契,當時的輔導是許偉信區長)是在主日上午,爸媽要求我參加完提摩太的聚會,接著參加主日崇拜,講道結束後自己再騎腳踏車趕在11點到學校跟班導報到。我真的不知道滿身大汗的我,為何要在週日這麼辛苦?但是今天我明白,父母的堅持有很深的意義,起碼我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敬拜服事神」到底是怎麼回事,信仰生活化的意義是甚麼。 高二時有一次爸媽在家裡宴請宣教士,其中有一對宣教士夫婦分...

[我的少男少女時代] 一條幸福的路 2020.35

曾幾何時,少女時期離我好遠,但回想起來卻像昨日的事,歷歷在目。  我生長在一個小康的家庭,上有非常優秀的姊姊、哥哥,父母是公教人員,當時有「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政策,補助兩位孩子生活津貼,而身為老三的我,常常被爸爸拿來揶揄:「你是兒童樂園檢來的」。 我的國、高中時期  每次進入新的學習階段,幾乎每位導師就都認識我,並且說:「你就是XXX的妹妹啊!」、「你哥哥姊姊功課都很好啊!怎麼……」這大而沈重的壓力伴隨著我的少女時期,因此我不愛說話、不敢面對眾人,喜歡沈浸在自己的夢想世界中;選擇走向音樂的道路,不是因為有恩賜,而是因為可以逃避,躲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可以免於接觸人群,可以不被打擾。家中爸爸管得很嚴,不容許我們晚上八點後在外,同學邀約都不能盡興,索性就說我要練琴,婉拒同學邀約不出門,這不是因為我用功,而是出於無奈。國中三年級原本停了半年的鋼琴課,準備衝刺學科,爸爸看見我每天喜歡彈琴唱歌,如此努力學科依然平平,決定讓我踏上學音樂的路。  高中時期我們搬家,鋼琴放在客廳,飯後大家都回房間,我可以在客廳練琴,名義上練琴,其實我是打開電視,邊彈音階、邊練發聲、邊偷看電視,把小時候不能看的卡通小甜甜、無敵鐵金剛、小英的故事等,都一一補上,滿足心中的空虛,也練就了一心二用的功力,然而專心度也因此下降,高中時期處在徬徨的階段,很多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專注力及思考力,以前上聽寫課聽的到的音,漸漸一串過去迷茫一片,形同放棄,當我開始意識到嚴重性時,曾在週記上發出微弱的呼求,沒想到導師的回應卻是「就這樣沒有辦法了」,讓我一度自我放棄,不想努力做任何事,最好與世隔絕。 我的信主時期  18歲那年,鄰居瑱蓁姊(仰虔的姊姊)邀我去教會,那時爸爸沒有攔阻。小時候媽媽帶我們去教會時,爸爸曾嚴重警告我們,不准去教會,去了要打斷我們的腿,但18歲後我們要怎麼選擇,他就沒有意見。因此18歲那年我到了台南聖教會,覺得很親切,雖還沒受洗,但覺得這是我要的信仰,半年後開始司琴、指揮等服事,雖然都是「趕鴨子上架」,害怕緊張接踵而來,感謝神,我沒有被嚇跑。21歲出國,在夢寐以求的維也納求學,吃盡了苦頭,才開始認真的跟神建立關係,從舒適圈裡跳脫出來,重新認識自己,「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也許有些人會有「往事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對我而言,回首在外求學的日子,原來早就是被神展開訓練的開始,使我...

[我的少女時代] 我的少女時代 2020.22

因詩歌佈道會而信主  進入國中以前,我從來就沒有聽過基督教信仰,只知道聖誕節有一位嬰孩生在馬槽。但是,這個外國嬰孩跟我有甚麼關係? 一直到我在就讀的教會學校中,才知道原來祂叫做耶穌。當時學校常常請天韻詩班來演唱,因為詩歌和生命見證,讓我感受到一股暖流,知道有一位神是這樣的愛我。於是,我就自己悄悄的接受了主耶穌做我生命的主。 夢想幻想交織的中學生活  因為國中高中都住校,每天都在校園裡晃來晃去,沒有電視、不能吃零食、要自己洗衣服、曬衣服、鋪床摺棉被、過著規律的生活。我好像也還滿喜歡的,有些同學不適應住校生活而躲在棉被裡哭,沒幾個禮拜就轉學了。我覺得這些同學很弱,根本是公主病。後來想想其實我自己也是另一種公主病,就是無法忍受別人行徑的病。團體生活有時候也是滿孤單的,我是一個外表安靜柔順,可是內心叛逆的人。聽著同學們講一些電視劇,追哪些明星、買畫報照片,還有很多我聽不懂又沒興趣的事物;女生們又很喜歡有小圈圈,我為什麼要去討好別人,我很不喜歡這樣的人際關係氛圍。總覺得好像沒有一個可以聊的好朋友。於是我開始寫日記,將心中許多的想法寫下來,抒發自己的心情(現在翻開國中的日記,覺得十分好笑。原來國中的我是這樣的想法。)我的日記後來逐漸變成與神的對話,有點像是靈修生活筆記!  我喜歡去學校圖書館借書,沉浸在小說裡使我可以脫離現實生活、去琴房彈鋼琴、去英聽教室聽英文歌曲、參加學校團契、社團和寢室晚禱。放假日喜歡跟同學去冰宮溜冰、去淡水騎協力車、去重慶南路逛書店。我記得每天晚上十點宿舍寢室要熄燈了,我們要乖乖地睡覺不能講話,我都會躺著看著窗外的星星跟神禱告,幾乎每天的禱告詞都是一樣的:「主啊!赦免我,我昨天很累,禱告到睡著了,真是抱歉!」我也常常幻想著,將來的我會是怎麼樣呢?有很多夢想、對未來的想像、心中的白馬王子,然而,大都是不切實際的,卻也平平安安的過了中學六年。 有個比學校更好的地方?  雖然是教會學校,但是,學校不是教會,我對教會帶著一種期盼,總覺得教會會成為我的拯救和力量。有一天週六放學,我坐公車回家的路上會看到幾個教堂,我心中下定決心,要去那個教堂看看。我其實在那個教堂外面已經徘徊好幾次,也看到門外寫著少年團契的時間,當我鼓起勇氣走進去,可是沒有人招呼我,我就害怕的跑掉了,從此,沒有想要再去教會。教會不是應該是一個很溫馨親切的地...

[我的少男少女時代] 祂陪伴我成長 2020.17

小學六年級時,我的大哥離開我們去美國留學,一歲就沒有媽媽的我,除了愛我的姑母之外,大哥是我最愛的長輩(雖然只差13歲),那年,他已政大畢業,也當完2年的兵。大哥細膩地呵護著我,閒暇時,他會帶我去玩,大哥很英俊,個性又好,寫得一手漂亮的字,很多女生喜歡他,他的美好形象存記在我心,我好愛大哥溫文儒雅的內涵,一種無可比擬的親情,是神給我最珍貴的禮物。  猶記得他赴美前,在高雄火車站送行時,心中有如訣別般的撕裂,那時台北、高雄的距離,搭火車要7個小時,更何況一個遙遠又陌生的外國?我不知道美國到底有多遠?也不知何時才會再見面?那時通訊不發達,有急事必須去電信局打電報,我們往返通信都會去郵局買藍色信箋,一封信至少要5、6天才能收到,那時很少人家中有電話,更不用說國際電話了,因此書信往返是我們家人唯一的連線。  後來我保送進入高雄市立女子中學,初中一年級的級任老師又年輕又漂亮,她溫柔與活潑的教學深深吸引著學生的心,我著迷於她的優雅氣質與對學生無私的愛,當時就想,我長大也要像她一樣,不論從事甚麼工作,都要是個肯付出愛、懂得為他人設想的人。可惜不到一年,老師就離開我們,她也出國留學去了,我的大哥與這位老師的優質身影是我的少女時代,對大人世界的美麗憧憬與夢想。  小時候許多人叫我「美國囝仔」,一直到高一,我都與姑母住在高雄聖教會。5年級時,收到教會一封男孩的信,他說他喜歡我,想與我做朋友,一連好幾封的信我都只給他一個臭臉,後來他搬走了。初中時,當時主任牧師的家中來了一位讀專科的年輕親戚,他常躲在角落要跟我說話,寫了許多的信給我,那時年少,這種事總是讓我不知所措,教會裡的少男少女都很害羞,男女之間都保持著距離,仍記得在少年團契裡,第一次站在眾人面前司會的緊張與窘境。那時信仰對我來說是傳統與理所當然的──姑母在高聖事奉,爸爸是教會執事,因此,我初二就受洗了。小學時,為了討好姑母與達成她的期待,在學校的作文裡寫著將來的志願是當傳道人,殊不知,這樣不真實的志願,卻讓神緊緊抓住我,祂深深的鞭策我、重重的熬煉我,在我成為傳道人之前,提早讓我嘗到人間的冷暖,為要讓我長大成熟。  高中一年級的某個主日清晨,跟我沒有血緣關係、視我如己出的姑母因腦溢血驟逝,我回到爸爸家中,開始經歷一連串的家庭變故:爸爸因市政府的貪污案件被連累(後來判決無罪);與自小就離鄉背井,住在寄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