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防疫讀書樂」標籤的文章

[防疫讀書樂] 改變帶來醫治 2021.24

 《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是1993年美國知名的基督徒輔導依據許多臨床實例所寫的,到現在2021已經28年,還是很多基督徒研讀的好書。一開始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說實在太難了,好像「史詩大劇」,包含了各種不同層面,又像懸疑劇,每次看都覺得燒腦,同時也扎心,但透過小組分享,再聽劉三牧師用華人的思維分享,覺得這本書生活化了!  因為靜如小組成員是單親媽媽為主,在教育兒女及生活上需要與姊妹更多肢體連結及互相鼓勵。我們用這本書一起來尋求改變自已與自己、自已與兒女、自已與他人的關係。  本書分五篇:  第一篇:成長的三個因素(恩典與真理與時間)    我們的神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  有真理沒有恩典是嚴厲,有恩典沒有真理是放縱;恩典是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真理是律法, 恩典加上真理還要加上時間才能結果子。  第二篇:與人相連  第三篇:與人分離  第四篇:分辨善惡  第五篇:長大成人  在第二篇「與人相連」方面是我最大的致命傷,所以針對這點來分享!過去因為不知道怎樣啟動與人相連的按鈕,不會聊天,所以常常句點別人。外出時我總是希望不要遇到認識的人,甚至會刻意避開與熟人打招呼;小組聚會時我總是「還好、差不多」那個,所以就沒辦法繼續交流,但我並不自覺這是缺點,原來是我不能敞開心,沒有用心與自已相連,不了解自已的情緒,不會描述自已的感受,腦袋裡沒有可以表達情感的詞彙,在劉牧師的分享中我才知道這是可以透過下面三點來學習及訓練的。  一、首先要常與人交流、分享,才能刺激出自已情感的描述:我自已解讀是在小組聚會中要多話,多說話才能逼自已生出詞彙,我真的常常懶得動腦,只想放空,所以不想說話。  二、要一起感受一件事:不能間斷小組,且要參與牧區及教會活動才會有話題。  三、口語表達:以前讀書會要分享,聚會要分享,看電影要分享,活動後要分享,我都覺得好有壓力且排斥,覺得自已很空洞,不知道要說啥!現在才知道原來是沒有好好跟自已相處,沒有了解自已。  懂得如何跟自已相處,了解自已的情緒,會表達自已的情感,才能敞開心胸跟別人分享,愛自已才能與別人相連,才能去愛別人。  在與子女相連的方面,是我們這些單親媽媽最大的考驗,天天面對不一樣的挑戰,我們總是用家長的眼光看子女成長的途徑,希望他們與我們同行,卻常常忽略小孩也是獨立的個體。我總是羨慕一直在教會長大沒有離開的小孩...

[防疫讀書樂] 嘿!少在那邊假裝沒事好嗎? 2021.24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要來分享一本「嘿!少在那邊假裝沒事好嗎?:給正在付出的你28封信」,第一時間被封面書皮對比色調和標題吸引。這是一本完全顛覆基督徒應該怎麼樣的一本書,也是真實第二代基督徒或是正在從事牧養工作者的血淚故事。作者是台北復興堂的主任牧師柳子駿Abraham Liu,他是三個孩子的爹也是渾然天成的美食家和自然熟成的作家。在細細閱讀自序時「不假裝的信仰日常」裡面提及教會中時常有律法主義或是完美主義以及盲從主義,這不經讓我想起在教會中細細碎碎的小事。在與每個人相處的過程當中,時常發現彼此因有不同的性格和成長背景,在一些固有的想法上總是會有些衝突或不能被理解,也容易在溝通中間起了摩擦。  這本書總共分成三大段:第一大段是「現在,我想來點真心話」真實面對自己的信仰生活及心思意念;第二大段是「平衡木上的智慧」如何在各樣的事情上取得平衡,不論是物質的時間甚至到自身內在的情緒;第三大段是「堅持那麼久的關鍵答案」,那些在信仰中的遇見某些關鍵時刻,體會到堅持下去的理由。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則小故事和一篇想要面對更真實自我的禱告詞。原本想說作者是牧師的孩子大概不會有這些體會。沒想到,讓我吃驚的是,有些經歷和我們如出一轍。因為我和家人都是從傳統信仰到基督信仰,在自己信主過程中,多多少少會面臨各樣挑戰和說不清的關卡,每一關似乎都是讓我們學習交託和勝過誘惑、混亂,甚至是慾望。尤其是與人的關係更是常常舉步維艱又非常虐心,不論是言語上的標籤、冷漠的行動、眼神的忽視,每每都極為容易傷害我們心中小小的信心種子。印象深刻的是裡面有一封信寫著:我們時常去複習那些我們的傷痛和負面經驗和情緒,作者提到讀書時期,學生最喜歡聽到老師說:不用複習。因為這樣可以少一樣考試少一些考試範圍。複習便是加深記憶的方式,那我們如何忘記我們曾經過往的傷痛或是傷痕呢?第一個方式:不要去複習;第二就是想想,讀書時期老師若要我們複習功課時,我們都會想先去做其他的事情(例如打球、打電動、看電視…)就是那些你不想念書時會想做的事情。你必忘記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過去的水一樣。(約伯記11:16)原來忘記是一項祝福,也是神給我們的恩典。  在作者娓娓道來每一個過程夾雜著情緒和經歷的背後,發現上帝要我們學習的並非僅只於謹守教條上的文字內容,反倒是活出活水般有血有淚的生命見證,而能夠帶領人事物到上帝面前。並非是要上帝照我們心裡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