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是1993年美國知名的基督徒輔導依據許多臨床實例所寫的,到現在2021已經28年,還是很多基督徒研讀的好書。一開始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說實在太難了,好像「史詩大劇」,包含了各種不同層面,又像懸疑劇,每次看都覺得燒腦,同時也扎心,但透過小組分享,再聽劉三牧師用華人的思維分享,覺得這本書生活化了! 因為靜如小組成員是單親媽媽為主,在教育兒女及生活上需要與姊妹更多肢體連結及互相鼓勵。我們用這本書一起來尋求改變自已與自己、自已與兒女、自已與他人的關係。 本書分五篇: 第一篇:成長的三個因素(恩典與真理與時間) 我們的神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 有真理沒有恩典是嚴厲,有恩典沒有真理是放縱;恩典是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真理是律法, 恩典加上真理還要加上時間才能結果子。 第二篇:與人相連 第三篇:與人分離 第四篇:分辨善惡 第五篇:長大成人 在第二篇「與人相連」方面是我最大的致命傷,所以針對這點來分享!過去因為不知道怎樣啟動與人相連的按鈕,不會聊天,所以常常句點別人。外出時我總是希望不要遇到認識的人,甚至會刻意避開與熟人打招呼;小組聚會時我總是「還好、差不多」那個,所以就沒辦法繼續交流,但我並不自覺這是缺點,原來是我不能敞開心,沒有用心與自已相連,不了解自已的情緒,不會描述自已的感受,腦袋裡沒有可以表達情感的詞彙,在劉牧師的分享中我才知道這是可以透過下面三點來學習及訓練的。 一、首先要常與人交流、分享,才能刺激出自已情感的描述:我自已解讀是在小組聚會中要多話,多說話才能逼自已生出詞彙,我真的常常懶得動腦,只想放空,所以不想說話。 二、要一起感受一件事:不能間斷小組,且要參與牧區及教會活動才會有話題。 三、口語表達:以前讀書會要分享,聚會要分享,看電影要分享,活動後要分享,我都覺得好有壓力且排斥,覺得自已很空洞,不知道要說啥!現在才知道原來是沒有好好跟自已相處,沒有了解自已。 懂得如何跟自已相處,了解自已的情緒,會表達自已的情感,才能敞開心胸跟別人分享,愛自已才能與別人相連,才能去愛別人。 在與子女相連的方面,是我們這些單親媽媽最大的考驗,天天面對不一樣的挑戰,我們總是用家長的眼光看子女成長的途徑,希望他們與我們同行,卻常常忽略小孩也是獨立的個體。我總是羨慕一直在教會長大沒有離開的小孩...
基督教台南聖教會的電子週報,除了教會消息以及聚會報導之外,另外也有生命的見證、牧者的話成為您得力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