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宣教視窗」標籤的文章

[宣教視窗] 緬北邊境難民疫情及戰亂下 IDP的現況與需求 2021.36

 緬甸東北面中國大陸雲南,西北接印度,東南方銜泰國、寮國,西臨歐洲及非洲海運頻繁往東亞之印度洋或孟加拉灣,地理位置上自屬重要。尤其當國際局勢刻正轉變、大國競爭角力下,印度洋上的發展中國家,因航海運輸的重要性,更成為大國拉攏的對象。緬甸鄰近經濟快速發展之中國大陸,西界又為長達近2,000公里海岸線,且係歐洲、非洲大宗船運貨物行經的海域,自然不能免於其外。近年因一帶一路政策,中國大陸欲從緬甸西岸之皎漂港闢建輸油管道直穿緬甸陸地抵達雲南,越凸顯緬甸戰略位置之關鍵。  少數民族差傳(World Indigenous Research Institute,下稱WIRI)多年來服事的緬甸克欽族主要位於緬甸克欽邦,前述輸油管路線即靠近克欽邦與撣邦之間。克欽邦與緬甸政府的衝突源於自治程度的問題,承襲英國殖民時期對克欽民族的承諾,因為爭取自治造成了克欽邦內大量流離失所的「難民」。  根據1951年通過的「難民地位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對難民的定義為:「具有正當理由而畏懼,會因為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會團體的成員身分或政治見解的原因受到迫害,因而居留在其本國之外,由於其畏懼,不願接受其本國保護的任何人。」是以,難民必須離開本國至某一外國,才能被認為國際法上的難民。  不過,當代對難民的討論,已擴大至國內流離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簡稱IDP)其義乃因普遍暴力、武裝衝突和人權問題而流離失所但仍在母國境內之人。IDPs的困境絕不亞於國際法上的難民,同樣居無定所、食不飽餐、疾病橫行、無公民權利等等。若以近日受到國際大量關注的阿富汗為例,內部人民將面臨同樣問題,將使您對IDP有更清楚的認識。然而,緬甸克欽邦的IDPs,則是早在2010年即已開始出現,陸續增長人數至16萬多人, 但是一直以來,國際新聞及輿論,對他們的曝光和討論並不多見。  今(2021)年初緬甸發生軍事政變,施行近十年之民主制度驟變為軍事政權,民間秩序大亂,抗議活動遍地開花,近日軍政府又宣布延長該國緊急狀態至2023年8月底。軍政府在此時加強力道對克欽難民的逮捕與攻擊,克欽難民點從23個縮減為18個。該地疫情狀況也不佳,Delta變種病毒讓克欽邦難民區的疫情盛行,但藥物、防護工具及醫護人員都極端匱乏,軍政府也...